清朝時期的「建威將軍「,到底是個什麼官職?清朝武將的巔峰

2021-01-08 清朝那些人

「建威」,建立威嚴,令人可畏;威風凜凜、望而生畏。「建威將軍」,即由皇帝欽封的威力可畏的將軍,威震四方、令敵膽寒!

封建皇權社會中,官職體系都可被明確分為兩大類——文官、武官。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的武裝力量配置本就帶有明顯的民族特色,再加上努爾哈赤創設的「八旗制度」制約,清朝的軍隊便分為了兩大系統——八旗、綠營。

「八旗」軍隊中的官職有將軍、都統、副都統、城守尉、防守尉等;而「綠營」軍隊中的官職有提督、總兵、副將、參將等等。

但是,就如同現在的軍人同時擁有職務和軍銜一樣,清朝時期的武職官員也同時擁有著「官職」的任命和「榮譽官職」的加封。

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清朝初期對於武職官員「榮譽官職」的封贈,和文職官員一樣,加封為「光祿大夫」、「榮祿大夫」等。只是,這種封贈有著明顯的「滿漢之分」,「凡屬八旗一品武職,封光祿大夫;凡屬綠營一品武職,封榮祿大夫」。

為了區別文武官員的封贈,也為了突出武職官員的地位和影響,乾隆五十一年,乾隆皇帝為武職官員制定了新的「榮譽官職」封贈方式,即「武階」,也就是類似於今天的「軍銜」加封。

「建威將軍」,就是清朝「武階」中的一個等級!

根據《清朝通典·職官十八》的記載:

武職正一品曰建威將軍;從一品曰振威將軍;正二品曰武顯將軍;從二品曰武功將軍……正九品曰修武校尉;從九品曰修武佐校尉。

也就是說,「建威將軍」乃係清朝武將「武階」中的最高等級,且其品秩為「正一品」。

就「武階」而言,「建威將軍」基本類似於今天的最高軍銜——上將;就「品秩」而言,「建威將軍」則基本對應於現今的正國級行政級別。

清朝時期的「建威將軍」主要有以下幾位代表人物:

1、李經邁

晚清重臣李鴻章最小的兒子,官至「副都統」、「郵傳部副大臣」,既是文臣,又是武官。李經邁的官職品級雖為正二品,但蒙其父李鴻章之蔭,曾被「特賞頭品頂戴」。所以,有了在外交方面的突出貢獻以後,李經邁便獲封了文臣的最高封贈——「光祿大夫」和武臣的最高「武階」——「建威將軍」。

李鴻章幼子——李經邁

2、馬文仲

光緒九年,法國入侵越南並試圖以此為跳板撞開中國的大門。應越南請求,清政府派兵支援,馬文仲就是當時赴越作戰的清軍統領。根據《清實錄·德宗實錄》的記載,在越南戰場上,馬文仲身先士卒、屢建奇功並多次大敗法軍。為表彰馬文仲的赫赫戰功,光緒皇帝下令將其封為「建威將軍」。

參考文獻:《清史稿·職官志》、《清朝通典·職官十八》、《清實錄·德宗實錄》

相關焦點

  • 清朝的「太子太保」、「太子少保」相當於現在什麼職位?
    那麼,「太子太保」、「太子少保」到底類似於現今什麼官職呢? 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太子太保」名義上為負責太子安保問題的最高官員,品秩為從一品,行政級別為正國級減。但就像前文所提及,清朝時期的「太子太保」僅為榮譽官職,整個清朝僅康熙朝明立過太子,但「太子太保」幾乎每朝都曾出現。
  • 清朝的一品大員,官職到底有多大,拿到現在相當於什麼地位?
    但是今天小編要帶大家討論的是在大清朝時期的正一品官職相當於什麼級別,那麼這個職位和大家想的一樣嗎?清朝時期的官職和傳統意義上的官職有些許的不同,主要是因為清朝時滿族人創立的,必然會留下一些滿族人的氣息,就比如攝政王,在我國歷史上的朝代就從來沒有過,但是攝政王的權力非常之大,以至於可以籠絡朝政,這個官職大約相當於副主席的位置了,然後就是接下來的正一品官職,正一品在清朝的統治下能夠做一些什麼職位呢?
  • 清朝時期的「布政使」,到底是個多大的官?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
    但是仔細去看我國古代時期的官員的分布系統,會發現這是一個非常嚴謹的組織架構。 而在清朝時期,有一個地方官職名字叫做布政使,和其他的官職名稱比起來,好像布政司這個名字顯得非常陌生。那麼這個官職到底有什麼內容,能做什麼主呢?
  • 清朝的正一品和超品官員有哪些?其實裡面有很多官職都是虛職
    不過,清朝一品官員擔任的官職可能和大家心裡想得有點不太一樣,這到底咋回事呢?首先,文官裡的正一品官員大概有以下幾個: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散階特進光祿大夫,部分出使大臣等。其中,殿閣大學士是清朝承襲了明朝的制度,也叫內閣大學士,地位和清朝之前的宰相差不多,但是手中掌握的實際權力是不如宰相的,因為清朝時期的皇權達到了頂峰,而相權相對而言就被削弱了許多。
  • 清朝的「太子太保」,「太子少保」是做什麼的?相當於現今的什麼職務?
    在上述官職名稱中,「太子太保」、「太子少保」頻繁出現於清史影視作品中,比如我們最為熟悉的康熙朝權臣鰲拜,就被稱呼為「鰲少保」。 那麼,「太子太保」、「太子少保」到底類似於現今什麼官職呢?
  • 清朝時期的九門提督,到底是個什麼官職?
    由於文學、影視等藝術作品的影響,九門提督已經成為了大家極為熟悉的一個官職。九門提督實際上只是簡稱,又稱步軍統領,其全稱乃是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是清朝的高級駐軍武官。代表人物就是隆科多、蔣臨照和榮祿。
  • 清朝的將軍、都統、提督、總兵都是什麼官職,誰的權力更大?
    清朝的將軍、都統、提督、總兵都是什麼官職,誰的權力更大? 清朝大部分地區軍隊中的封疆大吏,大體可以分成三個體系:八旗、行政和八旗外其他軍隊。其中最高權力掌控者,主要有將軍、都統、提督、總兵。
  • 清朝「知府」的官職到底有多大,放到現在相當於什麼職位?
    其實在明朝之前,關於知府這個官職屬性的工作,也有其它的名稱。雖然名稱不一樣,但是工作屬性基本上都是一樣的。 比如說公元184年到公元220年是我國歷史上東漢末年時期。東漢末年時期,就已經有了監察區變為行政區的一個過程。這時候會有州牧這個工作,工作的屬性就是掌管一個州的軍事勢力和百姓治安。到了公元581年到公元618年,是我國歷史上的隋朝時期。
  • 清朝大約有多少個「正一品」的官職? 全國一共有七個
    到了正一品的時候,掰著手指頭算,全國也就六個。不過,這六個官職,除了少數幾個有實權的官職外。大部分都是榮譽稱號居多。或者死後追贈,或者職權有限。第一類便是屬於榮譽稱號的正一品官職。這類官職叫:太師、太保、太傅。從地位上來說,這三個職位都位三公。最早的時候,太師是輔佐君王治理國家,總管王家事務的大臣。太保監護國君,太傅是皇帝的老師。
  • 清朝大約有多少個「正一品」的官職?全國一共有七個
    到了正一品的時候,掰著手指頭算,全國也就六個。不過,這六個官職,除了少數幾個有實權的官職外。大部分都是榮譽稱號居多。或者死後追贈,或者職權有限。第一類便是屬於榮譽稱號的正一品官職。這類官職叫:太師、太保、太傅。從地位上來說,這三個職位都位三公。最早的時候,太師是輔佐君王治理國家,總管王家事務的大臣。太保監護國君,太傅是皇帝的老師。
  • 清朝的「知縣」,到底是什麼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職務?
    在許多清宮劇或者有關清朝的文藝作品中,知縣出現頻率極高。但是,對於這個官職,很多人常常是既熟悉又陌生。所以,今天我們要聊的就是清朝的「知縣」,到底是什麼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職務?清代《皇朝經世文編》曾言:「天下之治始於縣,縣之治始乎令」。短短一句話,精確指出了清朝知縣的特點。
  • 清朝總督在轄區到底有多大影響力?
    將軍面臨被裁撤的風險。這種變化是因為武將不好控制。所以清朝把總督、巡撫這樣的文官換上馬,掌管地方事務。從整個清朝歷史趨勢來說,總督影響力在不斷上升。但在具體情況下,不同時間、不同環境中,總督影響力仍是不同的。總督在轄區內的影響力,很大一部分取決朝廷的任命。清朝總督曾經歷過兩次較大變化。第一次是從順治年間到乾隆年間。
  • 清朝大約有多少個「正一品」官職?掰手指算,共有7個
    清朝大約有多少個「正一品」官職?掰手指算,共有7個文/九月讀史我們在不少以清朝為背景的影視劇中都能夠看到許多類似清朝官員的人物形象,這些官員他們之間又有幾個是「正一品」的官職呢,我們所熟知的鐵齒銅牙的紀曉嵐他可是乾隆皇帝眼前的紅人,但是就連他都不是正一品的官員,紀曉嵐的官職只是「從一品」。
  • 清朝「最憋屈」的官職:等級比總督高,實權卻比知府還小
    清朝時,總督是當地級別最高的官員,所以他也被稱為「省政府」。清代官制分為九等十八等。總督從正二品開始,僅次於正一品和從一品,是十八品中的第三品。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州長都是積極的。如果派出國,會被授予戰史大臣的稱號或者都察院右帝國的稱號,也就是從一個產品,如果有大學生的稱號,就是正的。總督掌管一到三個省的軍事和行政權力,並有權監督包括總督在內的各級地方官員。
  • 清朝時期,只有皇帝是「正國級」?你對清朝官制的誤解,有多深
    導讀: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統治階層為了徹底實現中央集權、分化大臣權力,而設定了一套包含九品十八級的封建官員體制。在這套對皇權集中、遏制權臣行之有效的清朝官員體制中,從正一品到從九品,囊括了清朝自上到下所有「入流」官職的品秩。
  • 清朝的撫臺、臬臺、藩臺、府臺都是什麼官職,相當於現今什麼職務
    從李衛的這句臺詞,我們能發現二個問題:1、三品臬臺,在清朝時期絕對屬於顯赫官職,才會讓李衛擁有吹牛的底氣和資格;2、臬臺,屬於山東的地方官職;這些頂戴花翎、官服樣式、胸前朝珠都差不多,被下級官員以「某臺」小心謹慎稱呼的官員們,到底是什麼官職,又相當於現今什麼職務呢?
  • 被清朝授予「從一品」的將領們,可以得到什麼待遇?
    清朝的時候,武將絕不是一個被多數人追捧的職業。跟文官相比,武將地位偏低。它會受到同級別文官的節制。將來還要到疆場廝殺,在前線搏命。但是,跟文官的科舉相比,考取武將總是更容易些。而且,朝廷對武將的待遇也不差。畢竟需要依靠他們維持軍隊的戰鬥力。
  • 清朝的將軍、都統、提督、總兵都是些什麼官?
    將軍、都統、提督、總兵,這些都是清朝的高級武職官員。清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王朝,勢必會出現一些滿漢二元化的制度設計,尤其在軍事制度上更是如此。所以,清朝的軍事力量分為兩個系統,其一是八旗系統,其二是綠營系統。其中,將軍和都統屬於八旗系統,提督和總兵屬於綠營系統。
  • 清朝總督、提督、駐防將軍相當於現在什麼職務?誰的官更大?
    清朝時期,地方上級別最高的文官是總督,級別最高的武官是提督和駐防將軍。由於這幾個官職都屬於省級最高長官,因此也被稱為封疆大吏。那麼,清朝的總督、提督、駐防將軍相當於現在什麼職務?誰的官更大呢?不過,為了方便管理,按照清朝慣例,總督一般都會加兵部尚書銜兼督察院右都御史,從而使總督名正言順地擁有領兵的權力和督查官員的權力,官階也因此提升為從一品。值得一提的是,總督的這個兵部尚書和北京六部的兵部尚書不是一回事,前者在名義上是兵部尚書,但只是個空銜,並非實職,沒有權力對兵部事務進行幹預。
  • 清朝的「布政使」,究竟是個什麼職務,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
    清順治年間,順治皇帝廢黜「巡按制」,施行「督撫制」,總督和巡撫的權力才開始逐漸確立和穩固,成為朝廷管理地方政府的主要官職。可根據《皇朝文典》、《清史稿》等歷史資料的記載,清朝的省級官員中,除了總督、巡撫,還有提督學政、布政使、按察使三個官職。提督學政,執掌一省教育、科舉事宜,因為一般由皇帝欽派,帶有「欽差」意思,所以排位靠前,僅次於一省巡撫;按察使,基本類似於現今的省政法委書記,執掌一省公、檢、法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