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威」,建立威嚴,令人可畏;威風凜凜、望而生畏。「建威將軍」,即由皇帝欽封的威力可畏的將軍,威震四方、令敵膽寒!
封建皇權社會中,官職體系都可被明確分為兩大類——文官、武官。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的武裝力量配置本就帶有明顯的民族特色,再加上努爾哈赤創設的「八旗制度」制約,清朝的軍隊便分為了兩大系統——八旗、綠營。
「八旗」軍隊中的官職有將軍、都統、副都統、城守尉、防守尉等;而「綠營」軍隊中的官職有提督、總兵、副將、參將等等。
但是,就如同現在的軍人同時擁有職務和軍銜一樣,清朝時期的武職官員也同時擁有著「官職」的任命和「榮譽官職」的加封。
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清朝初期對於武職官員「榮譽官職」的封贈,和文職官員一樣,加封為「光祿大夫」、「榮祿大夫」等。只是,這種封贈有著明顯的「滿漢之分」,「凡屬八旗一品武職,封光祿大夫;凡屬綠營一品武職,封榮祿大夫」。
為了區別文武官員的封贈,也為了突出武職官員的地位和影響,乾隆五十一年,乾隆皇帝為武職官員制定了新的「榮譽官職」封贈方式,即「武階」,也就是類似於今天的「軍銜」加封。
「建威將軍」,就是清朝「武階」中的一個等級!
根據《清朝通典·職官十八》的記載:
武職正一品曰建威將軍;從一品曰振威將軍;正二品曰武顯將軍;從二品曰武功將軍……正九品曰修武校尉;從九品曰修武佐校尉。
也就是說,「建威將軍」乃係清朝武將「武階」中的最高等級,且其品秩為「正一品」。
就「武階」而言,「建威將軍」基本類似於今天的最高軍銜——上將;就「品秩」而言,「建威將軍」則基本對應於現今的正國級行政級別。
清朝時期的「建威將軍」主要有以下幾位代表人物:
1、李經邁
晚清重臣李鴻章最小的兒子,官至「副都統」、「郵傳部副大臣」,既是文臣,又是武官。李經邁的官職品級雖為正二品,但蒙其父李鴻章之蔭,曾被「特賞頭品頂戴」。所以,有了在外交方面的突出貢獻以後,李經邁便獲封了文臣的最高封贈——「光祿大夫」和武臣的最高「武階」——「建威將軍」。
2、馬文仲
光緒九年,法國入侵越南並試圖以此為跳板撞開中國的大門。應越南請求,清政府派兵支援,馬文仲就是當時赴越作戰的清軍統領。根據《清實錄·德宗實錄》的記載,在越南戰場上,馬文仲身先士卒、屢建奇功並多次大敗法軍。為表彰馬文仲的赫赫戰功,光緒皇帝下令將其封為「建威將軍」。
參考文獻:《清史稿·職官志》、《清朝通典·職官十八》、《清實錄·德宗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