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兒
如今都流行姥姥帶娃了,姥姥帶娃是對女兒好,但是對自己不一定是好事。
前兩天,鄰居陳大媽突然從女兒家回來了,還一臉的不開心。原來,她是在女兒家受了委屈回來的。陳大媽說,幫女兒帶娃這3年,她累得腰不太好了。前幾天,背著外孫從外面回來,腰沒挺好,把外孫摔在了地上,剛好被女婿看見。女婿因為心疼孩子,就衝她發了脾氣。女兒一聽,自然不願意,就跟女婿吵起來。
女兒罵女婿:「沒良心,我媽幫忙帶娃3年,你不懂感恩,出了一點錯就衝她發脾氣,像個當晚輩的樣嗎?」然後話趕話,女婿說:「我又沒請你媽來帶娃,不想帶滾!」帶外孫3年,換來女婿一句「滾」,陳大媽哭訴:再閒也別幫女兒帶娃。
很多人都說「外孫是姥姥家的狗,吃飽了就走」,意思是對外孫再親,他也是別人家的孫子,以後還是跟自己家人親。而老人幫女兒帶娃,帶好了是應該的,帶不好了就容易被女婿家人指責,落埋怨。而且,外孫或外孫女,跟女婿姓,以後長大懂事了,大多還是跟爺爺奶奶親。
現在很多幫女兒帶娃的老人,都有這種感受。要不是心疼女兒帶娃太辛苦,或因帶娃不能出去上班,很多老人其實並不是特別想帶外孫。因為不管是到女兒家帶娃,還是把外孫接過來,小的時候最艱難時是姥姥帶大的,等他們長大懂事了,爺爺奶奶在跟前賣賣好,孩子就又跟他們親了。所以,幫女兒帶娃,是最容易吃力不討好,帶來帶去一場空的。
就像鄰居陳大媽吧,不小心摔了外孫一下,也不是故意的,女婿就立馬衝她發脾氣。如果是奶奶摔了孩子,估計女婿就不發脾氣了。而且,與奶奶帶娃不同,姥姥在女兒家帶娃,總感覺不是自己家,地位顯得有些尷尬,所以平時說話做事都要小心翼翼,受了委屈也是忍著。
而且,有的老人說,不僅要看女婿臉色,同樣也要看女兒臉色。因為,女兒跟自己親爸媽說話不會顧及那麼多,如果做錯事,女兒直接就發洩出來了,讓老人很沒面子。如果是對婆婆,女兒反而說話還會委婉一些。
老人幫女兒帶娃,其實都心疼女兒,想幫女兒解決困難。但是,也很容易好心辦壞事。就比如,不小心摻和了女兒女婿爭吵,就很容易造成家庭矛盾。或者,因為自己幫女兒帶娃,孩子的爺爺奶奶被排斥在外,會加劇女兒的婆媳矛盾。再或者,親母女相處久了,說話太直接,磕磕絆絆太多,親母女最後也不親了。
所以,很多老人最後才無奈發出感慨:再閒也別幫女兒帶娃。當然,並不是所有家庭都這樣,但這也給廣大年輕人提個醒,不管是哪邊父母帶娃,我們都要懂得感恩,平時說話做事要掂量著點,別寒了老人的心。
【話題討論:網友們,你們對老人幫女兒帶娃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