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渝網特約指導專家: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醫院(重慶市人民醫院)乳腺甲狀腺外科主任張帆教授、柴凡博士
關於乳腺增生症,職業女性群體發病率70%
既不是腫瘤,也不屬於炎症,是乳腺組織增生及退行性變,與內分泌功能紊亂密切相關。本病好發於中年婦女,青少年和絕經後婦女也有發生,當今大城市職業婦女中約70%。乳腺增生症常表現為乳房疼痛和乳腺摸到結節,其危害並不在於疾病本身,而是心理壓力。只有極少數乳腺小葉增生伴導管上皮重度異形,才會發展為癌前期病變,需積極檢查、治療。
[病因]
乳腺在雌/孕激素的作用下,隨著月經周期的變化,會有增生和復舊的改變。由於某些原因引起內分泌激素代謝失衡,雌二醇水平增高、乳腺組織增生過度和復舊不全,形成乳腺增生症。
[臨床表現]
不同年齡組有不同特點:
未婚女性、已婚未育、尚未哺乳的婦女都有可能發病,主要症狀為乳腺脹痛,可同時累及雙側,但多以一側偏重。月經前乳腺脹痛明顯,月經過後即見減輕並逐漸停止,下次月經來前疼痛再度出現,整個乳房有瀰漫性結節感,並伴有觸痛。
35歲以後婦女主要症狀是乳腺腫塊,乳疼和觸痛較輕,且與月經周期無關。用手觸摸乳房可摸到大小不等、扁圓形或不規則形、質地柔韌的結節,邊界不清楚,與皮膚及深部組織無粘連,可被推動。
45歲以後常表現為單個或多個散在的囊性腫物,邊界清楚,多伴有鈍疼、脹痛或燒灼感。乳房疼痛嚴重程度與結節的有無及範圍無相關性,可向腋下、肩背部放散。少數伴發溢液。
共同點——內分泌紊亂,除乳房症狀還出現月經不調,脾氣差,愛著急生氣、愛出汗等症狀。
[檢查]
1.乳房觸診 乳腺增生症 多個大小不等、界限不清,可推動。纖維腺瘤 多為圓形,境界清,表面光滑,無粘連,活動度大。乳腺癌 多為單發,不規則,質地較硬,常與皮膚粘連。
2.彩超 方便無創傷可重複。對乳腺結節的形狀,囊、實性,與周圍組織的關係做出鑑別。
3.乳腺X線攝影 較高的診斷價值,能顯示各層組織及鈣化灶,鑑別良、惡性病變及早期發現乳腺癌。但對年輕女性、緻密型乳腺(腺體密度>70%)顯像欠佳。
4.乳腺核磁共振 高精確度無電離輻射,適合多發、小、臨近胸壁病灶,假體患者的檢查。
5.乳腺病灶穿刺活檢 必要時行穿刺檢查,是診斷和排除乳腺癌的「金標準」。
[診斷]
就乳腺增生症的臨床表現而言無特異性,乳腺良、惡性疾病都可以出現疼痛及結節,需鑑別。
[治療]
內分泌功能紊亂造成,疼痛輕者可調節心理、緩衝壓力;重者中醫中藥治療,定期複查。
1.心理治療 舒緩生活和工作壓力,消除煩惱,心情舒暢,心態平和,症狀就可以緩解。
2.中醫中藥治療 乳腺增生症始於肝鬱,而後血瘀痰凝成塊,治宜疏肝理氣,活血化瘀,軟堅散結。可服用中成藥,在除外惡性腫瘤的前提下還可試用中醫外治療法:針灸、按摩等。
3.西藥治療 激素類藥物如三苯氧胺,可以緩解疼痛。維生素A、B6、E調節性激素輔助用藥。
4.手術治療 本身沒有手術適應證,個別與癌不易鑑別的結節可手術切除、病理活檢確診。
[預防]
1.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調整好生活節奏,保持心情舒暢。堅持體育鍛鍊,積極參加社交活動,避免和減少精神、心理緊張因素。
2.學習和掌握乳房自我檢查方法,養成每月1次的乳房自查習慣。自查最佳時間應選擇在月經過後或兩次月經中間,此時乳房比較鬆軟,無脹痛,容易發現異常;已絕經的婦女可選擇每月固定的時間進行乳房自查。自查中如發現異常或與以往不同體徵時應及時就診。
3.積極參加乳腺癌篩查或每年1次乳腺體檢。
乳腺纖維腺瘤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習慣的改變,很多女性或多或少在乳腺上都存在不適。乳腺疾病當中,其中高發又常見的乳腺纖維瘤也列入其中。
[什麼是乳腺纖維瘤]
乳腺纖維瘤是發生於乳腺小葉內纖維組織和腺上皮的混合性瘤,是乳腺良性腫瘤中最常見的一種。乳腺纖維瘤多數情況下為單發,但還是有大約20%的情況為多發。乳腺纖維瘤一般呈圓形、卵圓形,較大的乳腺纖維瘤會呈分葉狀。最初的時候大小只有黃豆般,而且生長速度比較緩慢,甚至多年不會有變化,也沒有明顯不適的症狀,大多數患者也不會過多注意。然而腫塊會在不知不覺中擴大,如果不及時就診,腫塊還可能會發生病變,使得治療難度更大。
[乳腺纖維瘤從何而來]
乳腺纖維瘤的原因普遍認為是雌激素與孕激素平衡失調,表現為黃體期孕激素分泌減少,雌激素的量相對增多,致使雌激素長期刺激乳腺組織,而缺乏孕激素的節制與保護作用,乳腺導管和小葉在周而復始的月經周期中,增生過渡而復舊不全,從而導致乳腺纖維瘤病的發生。一般認為,神經、免疫及微量元素等多種因素均可造成機體各種內分泌激素的失衡。人生存的外部環境、工作及生活條件、人際關係、各種壓力造成的神經精神因素等均可使人體的內環境發生改變,從而影響內分泌系統的功能,進而使某一種或幾種激素的分泌出現異常。
[得乳腺纖維瘤的原因有哪些]
1.長期情緒不良是常見的乳腺纖維瘤的原因。
多數有情緒焦慮、緊張、不安、易怒等個性的乳腺纖維瘤患者,她們對外界各種刺激缺乏冷靜的思索,反應過於強烈,情緒激發後很難平靜下來。
2.性生活過少也是會引發的乳腺纖維瘤的發生。
乳房對女性來講,不僅是哺乳器官,同時也是一種性器官。性生活時,乳房也會發生周期性變化,處於興奮時,乳房靜脈充血,乳房增大、豐滿,乳腺充血,乳頭勃起,性高潮後,上述表現逐漸恢復。這些反應對乳腺功能是一種調節。如果長期缺乏性生活,容易誘髮乳腺小葉增生和乳腺癌的發生。因此,這也是導致乳腺纖維瘤的原因的因素。
3.乳腺纖維瘤的原因與產後不哺乳也有關。
母乳餵養能增加嬰兒的抵抗力,增進母嬰感情交流,還能降低乳腺纖維瘤和乳腺癌的發病率。
一般來講,如果患了乳腺纖維腺瘤,不必過於緊張,只需在臨床醫生的監控下進行觀察,如果醫生認為必要,可服藥治療一段時間,如果發現近期腺瘤持續長大,則可擇期手術。如果準備妊娠,亦可考慮在妊娠之前將其手術切除。
乳腺癌發病情況
重慶地區乳腺癌發病率總體上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目前我們國內女性乳腺癌平均發病率在城市是50/10萬左右,農村地區30/10萬左右,平均大概是42/10萬。而重慶城市發病率是20/10萬左右,農村地區為15/10萬左右,綜合以上數據,重慶地區總體乳腺癌發病率要低於國內平均水平。但根據重慶市衛健委2017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從重慶的十大癌症統計表來看,乳腺癌仍然是我們婦女同胞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2017年數據顯示乳腺癌第一,支氣管及肺癌第二,這是女同胞當中發病率最高的兩類惡性腫瘤,提醒女性同胞要引起重慶地區乳腺癌發病率總體上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目前我們國內女性乳腺癌平均發病率在城市是50/10萬左右,農村地區30/10萬左右,平均大概是42/10萬。而重慶城市發病率是20/10萬左右,農村地區為15/10萬左右,綜合以上數據,重慶地區總體乳腺癌發病率要低於國內平均水平。但根據重慶市衛健委2017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從重慶的十大癌症統計表來看,乳腺癌仍然是我們婦女同胞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2017年數據顯示乳腺癌第一,支氣管及肺癌第二,這是女同胞當中發病率最高的兩類惡性腫瘤,提醒女性同胞要引起重視,不可忽視。
[乳腺癌的常見檢查]
乳腺是人體的淺表器官,出現惡性的早期徵象時,比其它癌症更易於發現,並且乳腺癌通常有較長的病程,完全可以做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並早期治療乳腺癌,從而取得極佳的療效。怎樣早期發現乳腺癌呢?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只要您重視並且採取科學的檢查方法就能從容應對。
1.體格檢查,包括乳房的自檢自查以及醫生手診檢查
(1)乳房的自檢自查:乳房的自查主要是乳房的視診及觸診。
乳房的視診,應仔細觀察:雙側乳房的大小、形狀,是否對稱,有無塊狀物突出或靜脈曲張。乳頭位置有無內陷或異常隆起,乳房腫塊引起乳頭異常隆起,常是良性腫瘤的表現;如伴乳頭凹陷則以惡性可能大。此外,觀察乳頭有無溢液、脫屑、糜爛、溼疹樣改變。乳房皮膚的改變,有無紅腫、水腫、凹陷等。
乳房的觸診,一般在平臥時較易檢查,需要與坐位時檢查作比較。平臥時,肩部略抬高,檢查乳房外半側時應將同側手上舉過頭,讓乳腺組織平坦於胸壁,檢查內半側時同側手可置於身旁,用對側手指掌面平坦而輕柔地進行捫診,不能用手抓捏,以免將正常乳腺組織誤認為腫塊。檢查時應有順序地捫診乳腺的各個象限及向腋窩突出的乳腺尾部。再檢查乳頭部有無異常以及有無液體排出。檢查動作要輕柔,以防擠壓而引起癌細胞的播散。最後檢查腋窩、鎖骨下、鎖骨上區有無腫大淋巴結。
乳房自查的最佳時間:月經正常的婦女,在月經乾淨後的第7-10天進行乳腺檢查是最佳時問,因為此時雌激素對乳腺的影響最小,乳腺處於相對靜止狀態,易於發現病變。
(2)醫生手診檢查
主要是通過專科醫生視診及觸診來檢查乳房的形態、乳房皮膚表面的情況、乳頭乳暈的情況、乳房腫塊、乳頭溢液等情況。很多人都認為手診不重要,其實手診是不能替代的。有研究認為,大約44%乳腺癌可以通過細緻的乳腺觸診發現。這個數字遠遠不夠好,相當於一半多的乳腺癌會漏診,尤其是不那麼明顯的腫塊。另外醫生的經驗、手感和細緻程度也是一個變數。所以,還需要其它的檢查。
2.輔助檢查方法:臨床檢查尚有一定的誤差,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醫師對原發灶檢查的正確率約為70%-80%。臨床檢查腋窩淋巴結約有30%假陰性和30%-40%的假陽性,故尚需其他輔助診斷方法,以提高診斷的正確率。
所有的乳腺檢查,最好在月經後1周左右進行,以免因月經周期中乳腺生理變化而造成的幹擾。常用的輔助診斷方法包括:
B型超聲波檢查——可以顯示乳腺層結構,腫塊的形態、質地及其血供情況。惡性腫瘤的形態不規則,回聲不均勻,而良性腫瘤常呈均勻實質改變。應用超聲波診斷乳腺惡性腫瘤的正確率達87%。超聲波檢查對判斷腫瘤是實質性還是囊性較X線攝片為好,但對直徑小於lcm腫瘤的鑑別能力較差。由於超聲檢查有時會出現假陽性,對微小鈣化顯示不敏感,對表現為非腫塊性乳腺病變的診斷和鑑別診斷困難,同時也容易受設備和醫生經驗影響,因此需要經驗豐富的醫生診斷。
乳腺X線鉬靶檢查——醫生可以通過X線觀察到臨床觸摸不到腫塊的早期乳腺癌,早期乳腺癌的診斷率更高,其鑑別良、惡性腫瘤的準確率甚至可達90%以上。乳腺X線檢查包括鉬靶攝片和幹板攝片兩種,均適用於觀察軟組織結構。惡性腫瘤的圖象呈形態不規則、分葉和毛刺狀的陰影,其密度較一般腺體的密度為高,30%的惡性病灶表現為成堆的細砂粒樣的小鈣化點,此外還表現有導管陰影增粗增多,血管影增粗、皮膚增厚等。X線檢查也可用作乳腺癌高發人群中的普查,以便能發現早期乳腺癌病灶。該檢查方法操作簡單,價格相對便宜,對僅表現為微小鈣化的乳腺癌顯示要優於其他檢查方法,但對緻密型乳腺內病變檢出的敏感性和準確性較低,適合40歲以上婦女乳腺癌篩查。
乳腺磁共振檢查——由於其對乳腺癌檢出具有極高的敏感性和無射線輻射等特點,核磁共振非常適合於乳腺檢查,特別是對有乳腺癌家族史等乳腺癌高危因素以及需要進一步確診的女性。對乳腺癌有保乳手術意願的患者,核磁共振可協助臨床醫生決定是否適合做乳腺部分切除。乳腺磁共振檢查對軟組織解析度高,敏感性高於乳腺X線檢查,能三維立體地觀察病變,不僅能夠提供病灶的形態學特點,而且動態增強還能提供病灶的血流動力學情況。因此,對於X線和B超檢查無法確診的病變,使用磁共振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由於磁共振可以發現較小的原發灶,因此對於隱匿性乳腺癌的發現意義較大,也往往用於高危人群的篩查。需要注意,體內有金屬植入物的患者可能無法進行磁共振檢查等。
[乳腺癌的手術治療]
乳腺癌外科手術治療發展至今,經歷了一系列變遷,總結起來可以說是「在矛盾中砥礪前行」。從早期的最大可耐受治療轉變為目前的最小有效治療,技術、理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些所有變化的根基,就是循證醫學的不斷推動。
1.初識乳腺癌
十九世紀,德國病理學家Virchow經過對屍體進行病理解剖學研究,提出乳腺癌起源於導管上皮並沿著筋膜和淋巴管播散的理論。這一理論完全不同於Gallen的體液致病學說,認為乳腺癌是一種局限性疾病,可以通過手術治癒,為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的乳腺癌外科治療奠定了理論的基礎。
Halsted基於此理念,於1894年提出乳腺癌根治術。當時的切除範圍包括全乳房+胸大小肌+腋窩脂肪組織。其根據是Virchow學說(乳腺癌轉移解剖學模式),即由原發腫瘤轉移至區域淋巴結,再侵入循環系統繼而發生血行轉移。這一手術方式使得乳腺癌5年存活率由10%-20%提高到35%-45%,局部的復發率下降到10%以下。這在當時被譽為是乳腺癌外科治療的裡程碑。
2.乳腺癌擴大根治術
乳腺癌根治術讓外科醫生得意微笑了40年,然而問題早就暴露了,即相當一部分根治術後的患者發生了胸骨旁的復發。到底是什麼原因呢?莫非該術式並沒有做到「根治」?
其實早在1918年,Edward Philip Stibbe就已經發現:在屍體解剖中,在緊貼著胸膜外脂肪層的胸骨旁肋間隙,還分布著常被人忽視的內乳淋巴結。乳腺癌根治術患者的術後胸骨旁復發,顯然是內乳淋巴結受到了侵犯,並沒有得到根治。基於此,Margottini(1949)和 Urban(1951)分別提出了乳腺癌擴大根治術——根治術合併胸膜外和胸膜內清掃內乳淋巴結。
3.改良的乳腺癌根治術
研究發現,乳腺癌擴大根治術與乳腺癌根治術相比較,患者無病生存率並沒明顯提高。相反,患者生活質量明顯下降,併發症也明顯增多。為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少併發症,Auchinclass在1950年提出保留胸大、小肌的乳腺癌改良根治術Ⅰ式,Party提出切小肌、保留胸大肌的乳腺癌改良根治術Ⅱ式。
NSABP B-04臨床試驗在10年隨訪計劃完成後公布結果:臨床淋巴結陰性的乳腺癌患者隨機接受Halsted手術、全乳切除+腋淋巴結放療、全乳切除+後期淋巴結清掃術,整體生存率和無病生存率無顯著差異,但改良根治術後的形體效果和上肢功能佔優勢。這項研究是乳腺癌手術治療的另一個裡程碑,肯定了改良根治術的地位,為縮小手術範圍提供理論依據。
4.乳腺癌保乳手術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Fisher提出乳腺癌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原發灶和區域淋巴結的處理方式都不影響患者的生存率,為保乳手術提供了理論依據。
早期乳腺癌試驗協助組(EBCTCG)對28405例患者進行了薈萃分析,發現改良根治術與保乳術患者的局部復發率分別為6.2%和5.9%,兩者無明顯統計學差異。2002年公布的NSABP B-06與義大利米蘭試驗隨訪長達20年,證實早期乳腺癌行保乳術加放療與乳房切除手術同樣的效果。有以上臨床試驗結果有力支持,保乳術成為了早期乳腺癌患者的首選,乳腺外科進入了「保乳時代」。
5.乳淋巴結活檢術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Krag和Giuliano等分別報導了前哨淋巴結活檢在乳腺癌治療的成功應用,使60%-75%的腋淋巴結陰性的患者免於淋巴結清掃,進一步提高了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質量。
此後,ASCO、NCCN、St.Gallen等國際腫瘤研究機構均指出,前哨淋巴結(SLN)活檢技術簡便、安全、可靠,可以避免腋窩淋巴結清掃(ALND)帶來的各種併發症,對有SLN活檢適應證患者腋窩淋巴結分期,應該首選SLN活檢。隨著外科學技術和循證醫學飛速發展,乳腺專科醫生專業知識必須與時俱進,只有不斷更新理念、提高技巧,才能把乳腺癌防治工作持續推向前進。
專家介紹:
張帆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醫院(重慶市人民醫院)乳腺甲狀腺外科主任,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精準甲狀腺乳腺外科。擅長甲狀腺癌、乳腺癌根治性手術,乳腺癌保留乳房和自體乳房重建術,規範應用甲狀腺全切,中央區清掃及功能性頸廓清治療甲狀腺癌,嫻熟掌握腔鏡微創甲狀腺癌手術,在多次術後復發和侵犯重要器官等複雜疑難甲狀腺癌手術方面具有獨到之處,在區域範圍內率先開展腎衰後繼發性甲旁亢的外科治療。
主持國家自然基金、國家行業專項課題子課題和第三軍醫大學中青年科研基金各1項,西南醫院原始創新重點課題等多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SCI論文14篇。以第一申報人獲批國家發明專利2件和實用新型專利6件。曾先後在梅奧診所、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和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進修學習。
主要學術任職:重慶市醫學會微創外科分會乳腺甲狀腺學組組長,中國抗癌協會康復會專家指導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甲狀腺疾病青年專委會 副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甲狀腺癌專委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甲狀腺外科醫師委員 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甲狀腺疾病專委會委員,中國醫促會甲狀腺疾病學會委員,重慶市抗癌協會甲狀腺癌專委會 副主任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乳腺專業委員會 常務委員等。
柴凡
臨床醫學博士,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醫院(重慶市人民醫院)乳腺甲狀腺外科副主任醫師。
美國貝勒醫學院國家公派訪問學者,香港OOTR國際抗癌聯盟-中國抗癌協會青年腫瘤科技人員海外培訓學者。中國抗癌協會康復會學術指導委員會乳甲分委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康復會乳腺微創整形與修復重建學組委員,中國介入醫師協會超聲介入專委會甲狀腺介入學組委員,美國內分泌學會會員,中華乳腺病雜誌、中國普通外科雜誌中青年編委,甘肅省中西醫結合學會乳腺病專委會秘書,中國醫藥科學雜誌審稿專家。獲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級自然科學基金1項,國家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6項。以一作論文發表中文25篇,SCI4篇。參編醫學專著3部,主編乳腺癌科普專著1部。曾獲2017 CBCS乳腺癌規範化診療辯論賽全國菁英總決賽第一名,多次榮獲乳腺癌規範化診療辯論賽優秀團隊、最佳辯手等稱號和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