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與債務經濟學|為「財政赤字」正名

2020-12-19 澎湃新聞

近日,隨著全球主要經濟體各種應對新冠肺炎危機的超常規宏觀經濟政策的出臺,我國財經界興起了一場有關中國當前是否應當實施財政赤字政策,以及推行所謂的「財政赤字貨幣化」的爭論。

爭論者們紛紛援引近年來盛行的現代貨幣理論(MMT,參見拙文《

貨幣與債務經濟學|現代貨幣理論的「歷史」與「現代」

》,2019-05-17,澎湃商學院),認為西方各國都在踐行MMT,並且,要麼以這種「奇思妙想」作為「背書」,要麼則將其視作「新巫毒經濟學」進行貶斥。作為一名經濟思想史和經濟學流派的研究者,筆者無意於參與這場爭論,只是試圖通過這篇專欄文章扼要闡釋有關財政赤字的基本原理,釐清爭論當中的相關問題,破除有關MMT的一些誤解。

一、財政赤字與部門收支

財政赤字作為政府部門的一種收支狀況,應當被納入宏觀經濟視野從總體層面來予以審視和考察。基於宏觀經濟核算恆等式的部門收支分析或存量-流量一致性研究框架,是從總體上刻畫宏觀經濟各個部門之間相互依賴關係的一種視角和方法,確保了它們在存量和流量上的對應和一致。

根據部門收支分析,宏觀經濟所有部門的收支餘額總和為零。從兩部門來看,政府部門收支餘額+非政府部門收支餘額=0;就三部門而言,政府部門收支餘額+國內私人部門收支餘額+國外部門收支餘額=0。該恆等式意味著,如果有一個部門處於收支盈餘狀況,那麼其他部門至少有一個為收支赤字。赤字部門赤字流量累積形成的負債存量,必然對應著資產存量為盈餘部門所持有。而盈餘部門必然意味著在積累其他部門的債權。

首先,該部門收支分析表明,財政赤字在很大程度上並非單方面自由決定的,而是同時取決於其他部門的收支情況。事實上,政府通常難以控制其受經濟影響的財政收支規模和餘額,只有到財年結束才知道具體的財政收支狀況。一方面,稅收收入深受非政府部門收入狀況的影響,會隨著經濟周期的運行而出現波動;另一方面,財政開支則有一大部分還受到具體制度和法律要求的影響。因而,財政赤字並不就意味著是政府主動作用的結果,更不等於政府有意推行不負責任的政策或行為失當失範(背後取決於政治過程),而更多是被動適應經濟運行和其他部門行為的結果。

其次,這種從部門角度體現出的被動適應性意味著,財政赤字往往是一種不可避免的常態,是經濟運行當中的正常現象。只要經濟當中的非政府部門存在淨儲蓄的需求,渴望積累淨金融資產,那麼即便是在經濟擴張期間,也會對應地產生政府部門的財政赤字。倘若政府主動削減赤字,轉而追求盈餘,就會降低私人部門的收入和儲蓄,阻礙它們追求合意盈餘的能力,最終導致整個經濟體出現通縮壓力。

最後,該分析還表明,財政赤字客觀上具有穩定經濟的作用。一方面,從流量上看,政府部門的財政赤字促進了非政府部門的收入和儲蓄增加,並通過卡萊斯基利潤方程可以在宏觀層面穩定企業利潤,支撐企業投資,從而穩定國民收入增長。另一方面,從存量上看,財政赤字累積為公共債務,這種債務作為一種無風險、高流動性的金融工具,為非政府部門提供了一種安全的淨金融資產持有方式,有助於金融體系的穩定。

二、財政赤字與貨幣創造

在以上部門收支恆等式當中,各個部門的收支是相互依賴的,對稱地顯現出一種鏡像關係。我們之所以著眼於從政府部門的視角來審視其對其他部門的影響,不僅僅是因為本文討論「財政赤字」的需要,更重要的在於,貨幣主權政府作為貨幣的壟斷髮行者與非政府部門作為貨幣的使用者,二者之間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以家庭或企業來類比政府,以「私人金融或財務」(private finance)來套用「公共財政」(public finance),以私人債務管理來要求公共債務管理,這種做法是不恰當的。

貨幣主權政府並不像私人部門那樣,面臨所謂的「預算或財務約束」和「違約風險」,因而其部門收支餘額本身並不具有私人部門收支餘額那樣的金融重要性,財政赤字從金融意義上而言具有可持續性。這是MMT考察當前現代貨幣體系之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運作所得出的基本結論。該結論並不要求對現行的財政和貨幣制度慣例或程序進行任何重大的改變乃至「顛覆」。MMT並不以政策利率為零作為前提條件,也從未主張量化寬鬆政策,更不用說主張央行直接從一級市場購買國債從而直接為財政部提供融資的所謂「財政赤字貨幣化」行為。MMT只是意識到財政部與央行之間出於保障支付和金融體系的穩定原本就一直存在的內在協調和配合,致力於破除將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天然地分離開來的流行「錯覺」,因而出於簡化起見,在刻畫現實經濟運行時將二者合併為政府部門展開分析,以深入揭示政府部門對非政府部門的影響。

無論財政收支是盈餘還是赤字,政府開支、徵稅和出售債券都遵循同樣的程序,貨幣體系內在地與財政政策密切相關。在現代貨幣體系之下,財政支出意味著貨幣的創造和注入,徵稅意味著貨幣的回籠和毀滅,財政赤字因而意味著貨幣的淨創造和投放,而國債發行則同樣意味著貨幣的回籠。這表明,徵稅和借債帶來的「收入」並非如私人部門那樣,為其財政開支提供融資,而是無論從邏輯上還是操作上,它們都發生在支出之後。這還表明,央行可選擇「印鈔」來為財政赤字貨幣融資的這種流行的說法並不妥當,因為財政赤字必然意味著貨幣的淨注入。在其他條件保持不變的情況下,赤字會在銀行體系當中產生過剩的準備金,從而對利率產生下行壓力,而不是傳統「財政赤字擠出論」的上行壓力。本專欄之前討論的海爾布隆納(參見本專欄貨幣與債務經濟學|「世俗哲人」海爾布隆納)的經驗研究也表明,財政赤字與利率變化之間並非正相關,而是呈負相關。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各國的財政赤字擴張和低利率也支持了這種理論判斷。

這種「支出創造(政府)貨幣」的財政貨幣創造,與「貸款(或資產擴張)創造存款(貨幣)」的銀行信貸創造之間存在著共通性(參見本專欄貨幣與債務經濟學|財政與信貸創造貨幣之辨)。在現代貨幣經濟當中,政府財政創造與銀行信貸創造既存在著互補性,共同構成了現代貨幣創造當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也具有競爭性,相互爭奪貨幣創造所帶來的收益。一方面,鑑於政府貨幣與銀行貨幣存在本質上的不同而在貨幣金字塔中所處的等級差異,另一方面由於財政與信貸目標導向上的差別,這兩種貨幣創造方式在價格變化、金融動態、收入分配等方面對經濟的影響有所不同。

財政創造因與實體經濟密切關聯,財政赤字被普遍認為存在產生通脹的風險。這是有可能出現的,但赤字本身既非通脹的充分條件,也非通脹的必要條件,二者之間並不存在確切的經驗相關性。通脹從根本上取決於總需求與總供給規模和結構之間的相互作用,貨幣供應量在其中更多是作為一種內生的相伴隨的結果出現,而並非直接原因。就此而言,赤字導致通脹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其他部門的過度開支及所引發的銀行信貸創造同樣有可能產生通脹壓力,並且這種信貸創造由於「脫實向虛」的傾向還有可能推升資產價格膨脹。而在金融動態和收入分配上,信貸創造傾向於如明斯基「金融不穩定性假說」所刻畫的積累金融不穩定性風險,並擴大貧富分化,而財政創造則往往有助於降低私人部門金融風險,穩定宏觀經濟,縮小貧富差距。

理解貨幣主權政府的財政赤字與貨幣創造,有助於進一步釐清流行的「擠出效應論」。一方面,傳統觀點認為,財政赤字導致國民儲蓄下降,意味著政府借債與企業爭奪「儲蓄池」當中有限的可貸資金,從而帶來利率上升,進而擠出私人投資。理論上,赤字並沒有降低國民儲蓄,而是會使私人儲蓄增加,私人投資融資所仰賴的資金也並非來自「存款儲蓄池」,而是源自銀行「貸款創造存款」的信貸創造。事實上,財政赤字與利率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繫,基準利率取決於貨幣政策,因而不存在金融意義上的擠出效應。相反,如上所述,赤字因為在宏觀上具有穩定企業利潤,進而提振企業信心的作用,因而對私人投資可能具有「擠入效應」。另一方面,傳統觀點還認為,財政赤字所帶來的公共債務積累會在未來構成越來越大的償付壓力,私人部門於是會預期未來政府會通過提高稅率來償清債務,因而會增加儲蓄,私人消費於是會被財政赤字擠出。理論上,只要公共債務的成本(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低於經濟增長,公共債務就不會不斷擴張。政府並非也沒有必要一次性償還公共債務,只是按時付息,到期轉期,更何況貨幣主權政府從本質上並不倚仗稅收「融資」來償債。因此,未來稅率的高低與赤字本身沒有必然的關係。

三、財政赤字與功能財政

作為貨幣主權政府部門的一種特殊收支狀況的財政赤字,既是一種正常現象,又通常具有可持續性,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對其「談虎色變」。這並非意味著財政赤字無關緊要,只是表明,從金融角度而言它並不重要。古典「健全財政」(sound finance)原則將公共財政視作私人財務,誇大了這種重要性。凱恩斯打破了這一原則,勒納則進一步在克納普的「貨幣國定論」(參見拙文《

貨幣與債務經濟學|克納普的「貨幣國定論」

》,2020-04-28,澎湃商學院)的基礎之上提出了「功能財政」(functional finance)原則。然而,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降,主流經濟學又回歸到凱恩斯之前的「健全財政」。90年代產生的MMT則試圖復興克納普的「貨幣國定論」,進一步發展勒納的「功能財政」政策原則和框架。

根據「功能財政」原則,政府政策不應將實現特定的財政狀況及所謂的「財政可持續性」作為直接或間接目標。不能僅僅因為政府出現了財政赤字,就向私人部門那樣縮減開支。更何況,財政赤字並非像主流觀點所聲稱的那樣就必然會損害經濟。沒有確鑿的經驗證據表明,財政赤字及其形成的公共債務會對利率、稅率、通脹或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相反,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經驗上,財政赤字不僅可有助於宏觀經濟的穩定,而且也能有益於經濟的長期發展。財政赤字的具體影響無疑還取決於赤字的規模和結構。財政開支增加與稅收降低肯定對經濟的影響不盡相同,赤字是作用於實體經濟還是虛擬經濟,對整個經濟的影響也大相逕庭。關鍵問題在於,我們不應過度乃至僅僅著眼於其金融層面的「擠出效應」,更應審視其實體層面的「擠入效應」。

因此,財政政策應當用於直面和有效應對社會真正緊迫的問題,促進社會合意的公共目標的實現。財政收支狀況的好壞故而應當基於其所承擔的這種功能和發揮的效果來評判,而不應當依據其財政支付能力和可償付性或持續性來衡量。就短期而言,充分就業、價格穩定和金融穩定是合意的政策目標。儘管政府可以通過積極有為的相機抉擇的政策幹預來實現這些目標,但在MMT看來,更有效的方式應當是通過實施類似「最後僱傭者計劃」(ELR)這樣的結構性改革計劃,強化政府部門直接應對失業和通脹的自動穩定器的角色。就長期而論,則需進一步明確合意的社會目標,界定政府在其中可以發揮何種角色,從而積極主動去承擔這種角色。MMT闡明了主權貨幣政府所面臨的政策選項和後果,無關政治本身。

總之,MMT從現代貨幣體系運行出發所揭示的貨幣主權政府並不面臨所謂的「預算約束」,並非意味著政府就可以「胡作非為」,不受任何約束,也不意味著就必須推翻當前的財政金融制度或程序,推行所謂的「財政赤字貨幣化」。MMT只是通過對現行制度運行的研究,闡明了主權貨幣政府所面臨的政策選項和後果,打破了財政赤字的神話,破除了財政金融「兩分法」的錯覺,並提請人們認識到貨幣主權政府通常具有比大家所認為的要更大的財政空間,政府應當拋開傳統的金融約束和禁忌,專注於在真實約束(如資源約束等)之下有力有效地應對當今社會真正迫在眉睫的難題。當經濟未達到充分就業水平時,資源約束通常並不存在,機會成本為零,此時的確存在「免費的午餐」,需要通過財政的力量好好利用這份「午餐」,而不應被傳統的「預算約束」自縛手腳!

(作者李黎力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研究員,經濟學博士。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8CJL004)的階段性成果。)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顏色:從現代貨幣理論看我國財政赤字貨幣化
    摘要:第一,現代貨幣理論有主權貨幣論、功能性財政與最後僱傭者計劃三大核心觀點,但現代貨幣理論是經濟學中的非主流部分,主流學術界並不認可其理論體系。現代貨幣理論認為貨幣是由稅收驅動的,主權貨幣之所以被接受,是因為主權貨幣為接受稅款繳納和債務償還的主要貨幣,人們從而對主權貨幣產生貨幣需求以履行繳納稅款的義務和避免逃稅的法律懲罰。主權貨幣作為記帳貨幣在各個經濟部門之間流通,在宏觀經濟會計學上體現為收入和支出平衡。
  • 曹遠徵:財政赤字貨幣化與中國現實
    能不能用財政發債的辦法,既不增加槓桿率,同時又能緩解危機?這成為在疫情衝擊下,人們思索的新方向。在這個意義上,財政赤字貨幣化,成為當下的熱點經濟學話題。中國的政策利率還是為正的,意味著,如果需要寬鬆的貨幣政策,中國仍然有降息的空間。第二,中國儲蓄率高,意味著即使有財政赤字,財政赤字融資通過市場化發行就能解決,不必依靠擴大央行資產負債表購買國債的方式扭曲進行。
  • 周春生 馮科:理性看待財政困境 慎用財政赤字貨幣化
    本文在對現代貨幣理論(MMT)做簡要評析的基礎上,就近年來美國貨幣政策的特點作了剖析借鑑,並結合財政赤字貨幣化的風險,對我國當前財政困境提出意見建議。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中國為應對疫情對經濟的衝擊,陸續出臺了相關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措施進行逆周期調節。
  • 分析|「財政赤字貨幣化」為何引爆學界?大家到底在爭論什麼
    如果有朝一日中國的債發不出去或發行利率提高,到時可以考慮讓央行購買財政部發的債,但當前並沒走到這一步,機構、老百姓對國債的購買需求仍高,因此央行需要做的是以較為寬鬆的貨幣政策,為財政擴張提供有利的貨幣環境。更為敏感的是,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投資室主任張明稱,一旦財政赤字貨幣化道路開啟,未來就可能被用來為地方債買單。目前中國最重要的系統性金融風險來自地方政府債務。
  • 赤字貨幣化是什麼意思?財政赤字貨幣化爭論
    消息面:  最近,學界對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討論逐漸升溫,「財政赤字貨幣化」引起熱議。4月27日,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在一次會議上談到,「在疫情,也包括全球的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高債務、高風險的『三低兩高』新態勢下,是否可以考慮財政赤字適度貨幣化?」
  • 央行印鈔為國家財政赤字融資,應不應該搞?央行專家給出答案
    「財政赤字貨幣化」聽上去是一個挺學術的詞,也有一些支持者,但其本質是:政府在財政入不敷出的情況下,不是通過「借錢」(如向市場發債)的方式來為其財政赤字提供融資,而是靠自己「印錢」來為赤字融資。這裡說的「印錢」,即政府指定央行「印錢」,具體形式可以是讓央行永久性地持有政府發行的債券。
  • 翟東升:以貿易赤字之名解財政赤字之困,才是川普的真正動機
    具體來講,就是國內減稅和加息帶來的巨大財政赤字壓力,迫使他不得不將最初設想的邊境調節稅用消滅貿易逆差的名義「借屍還魂」。美國國內減稅與財政壓力2017年12月通過的減稅法案,是川普執政的一項核心政績。減稅能刺激經濟增長,從而反過來增加政府稅收,這種說法儘管從未被實踐證明過,但是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神話,在美國保守勢力的圈子中流傳已久,其理論基礎是財政經濟學的拉弗曲線。
  • 林雙林:研究中國財政問題應將地方債務計入
    如何制定最優的財政政策,包括稅收、政府支出、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等政策,實現「穩增長、惠民生」的目的,並為我國經濟長期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據悉,本次論壇本著兼容並包,百家爭鳴的原則,根據中國實際情況,運用經濟學理論,借鑑各國財政政策的歷史經驗教訓,提出了合理的政策導向和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
  • 發達國家政策框架轉向:貨幣主導or財政主導?
    在高債務、削減赤字和去槓桿的三重壓力之下,這些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框架在金融危機之後已從貨幣主導轉為財政主導。貨幣政策被迫為財政政策埋單,價格水平並沒有給定。財政主導的背後是人口主導,包括老齡化和撫養比上升、人口紅利減少、高福利模式等難以為繼。財政主導是否財政政策就缺乏空間或者無效?這是個實證問題,在一定條件下,比如財政乘數效應較大、新增產出所帶來的稅收大於債務增加,舉債刺激的效果要好於增發貨幣。
  • 【押題乾貨】合理有效地控制政府預算赤字+剩餘價值學說
    宏觀經濟學1.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與美國財政赤字危機引發了全球對政府債務問題的關注。
  • 美國政府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將達到二戰以來最高水平
    為了應對疫情的衝擊,美國先後通過多輪經濟救助法案,緩和了資本市場恐慌,提振了經濟預期,但是卻造成了政府赤字的大幅上升。跨黨派的公共政策機構「負責任的聯邦預算委員會(Committee for a Responsible Federal Budget)」13日發表報告預測,美國財政赤字和債務水平將達到二戰以來的最高水平。
  • 綜述|「赤字貨幣化」大討論10大爭議待解
    張濤:從邏輯層面而言,目前「赤字貨幣化」成為政策現實選擇,既無條件,也無必要;從實際層面而言,繼4月17日政治局會議之後,5月15日的政治局會議再次強調了「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的宏觀政策組合,則表明「赤字貨幣化」背後內含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雙寬鬆」的組合取向已被排除在外。
  • 中金固收:美國財政刺激強弩之末
    據此計算,2020年美國財政支出約為4.708萬億,2020年美國財政赤字約為1.063萬億。從支出結構看,這次籤署的協議將未來兩年美國防務支出增加465億美元,非防務支出增加565億美元。過去幾年,美國經濟增長主要靠積極的財政政策支撐。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財政擴張速度明顯加快。07年美國財政赤字近1607億美元,佔GDP比重為1.1%。
  • 北大學者林雙林:財政改革要研究財政赤字政策問題
    人民網北京1月2日電(薛白)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明確將公共財政改革作為下一輪經濟改革的重點,關於這一改革措施,北京大學中國公共財政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林雙林在接受人民財經專訪時強調,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公共財政改革決策的意義重大深遠,會議提出了提高財政政策的運用水平,這就要求我們對是否實行赤字財政政策進行研究。
  • 債務風險:要灰犀牛還是「魔鬼」?
    究其思想和理論根源,首先是興盛於二戰後的凱恩斯經濟學打破了政府必須維持財政平衡的傳統理論,給了政府一個擴大債務的天經地義的理由。並且宏觀經濟學模型主要關注總量和投資、利率、財政赤字等政策工具,幾乎不關心金融部門的資產負債表。  正如原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姚枝仲指出的:從債務的角度來看,現有的全球經濟系統中,缺乏一種有效的對非金融部門的債務約束機制。
  • CF40:10個月前的這場內部討論 再審視財政與貨幣的邊界
    在這個基礎上,現代貨幣理論出現。全國兩會召開在即,關於「赤字貨幣化」的話題激起千層浪。這一問題的背後,實際上是財政與貨幣政策的關係探討,全球學界和政策界對此已爭論多年。在我國,財政政策近幾年愈加積極,但也曾爆發過有關財政政策究竟是真積極還是假積極的爭論,財政擴張程度如何、到底還有多少擴張空間,也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 2020財年財政赤字創歷史新高 美國會爆發財政危機嗎
    摘要 【2020財年財政赤字創歷史新高 美國會爆發財政危機嗎】赤字已將美國債務負擔推高至GDP的102%。根據美國財政部數據,美國聯邦政府公共債務總額在2020財年增加了4.22萬億美元,達到了21.02萬億美元。
  • 姜超:一文看懂現代貨幣理論的基本內容
    現代貨幣理論(Modern Monetary Theory,簡稱MMT)是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發展,建立在凱恩斯主義、國家貨幣理論、內生貨幣理論等基礎上,重點在於討論財政政策與央行的貨幣政策如何協調運作。
  • 專訪|陸挺:「赤字貨幣化」不等於印鈔無節制
    因此,他對於中國當前應採取的政策建議為以下五點:第一,抗疫特別國債先通過市場發行,若國債利率明顯走高,對經濟有擠出效應,央行可適度從資本市場上購入抗疫特別國債,抑制市場利率。這種顯性的「赤字貨幣化」優於大量隱性的政府或政策性銀行債務。
  • GDP保8 明年財政或赤字4000億救市
    8%的目標,建議2009年中央財政預算定在4000億元人民幣赤字左右。 「由於今年中央財政的實際執行結果可能有1000億元以上的盈餘,明年的赤字融資結構可以是3000億元的淨債務增加 (國債的淨髮行量)和使用1000億的財政盈餘(財政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