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阿摩司·奧茲:我聊的一切都是關於愛

2020-12-25 澎湃新聞

【編者按】

12月28日,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奧茲(Amos Oz)因患癌症去世,終年79歲。

2016年,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的「21大學生國際文學盛典」上,奧茲曾獲頒「國際文學年度人物」。以下為奧茲在領獎時發表的演講全文。

女士們,先生們,尊敬的「21大學生國際文學盛典」組籌者,尊敬的中國人民大學和騰訊文化的朋友們,首先我要感謝主持人蔣方舟的女士,也感謝翻譯,今天是她的畢業日。

女士們,先生們,尊敬的「21大學生國際文學盛典」組籌者,尊敬的中國人民大學和騰訊文化的朋友們,我的親愛的譯者,以及譯林出版社的編輯們,以及我的摯友、我出色的中文譯者、我們在北京的天使鍾志清博士 。

很榮幸成為「21大學生國際文學盛典」的第一位獲獎者。當我還是個富於夢想的耶路撒冷小男生時, 中國精美的藝術、遙遠傳聞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令人震撼的漫長而痛苦的中國歷史、美麗壯觀的中國建築便令我心醉神迷。我在孩提時代總是夢見有朝一日能來到中國,至少與真正的中國人相遇並交談。在耶路撒冷見到一個中國人,並且與之交談是一個非常不可能的事情。我感到,世上最古老的兩種文明之間、最漫長的兩種記憶之間以及世上最古老、最富有的兩種文化之間有許多可以攀談的內容。兩種最漫長的歷史記憶,和兩種最富有的文化之間有許多東西亟待交流。

我和我的夫人如此幸運。我們幾年前訪問中國,並且有機會領略並羨慕所見到的一切。我們榮幸地在中國結識了幾位親愛的朋友們。我很榮幸擁有一位優秀的譯者,鍾志清博士;擁有一個優秀的出版社,譯林出版社;以及今天在人民大學擁有一些優秀的朋友。 我曾有機會通過英文或通過希伯來文翻本讀到一些中國古典的書籍和歷史書籍。我的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能在如此中國擁有眾多的讀者,並且產生影響,這讓我感到非常的驚奇。

我希望我的文學作品能夠為加強世界上兩種最為繁榮的文化傳統-——中國文化傳統與猶太文化傳統之間意義深遠的深入對話做出貢獻。讓我的譯作,讓你們今天友好給予我的這一溫暖人心扉的國際文學獎,成為位於亞洲東部世界上最大的國家與同一大陸上最西端的一個小國之間的一份建築材料。

我和夫人尼莉向在座所有人,向如此溫馨的招待,向這一莫大的榮譽表示我們深切的感謝之情。非常感謝大家!

奧茲 資料圖

女士們、先生們!我想讓你們想像一幅畫面:冬天的一個雨夜,百葉窗緊緊關閉,藍色的爐火熊熊燃燒,房間裡有一個人,獨自一人,坐在落地燈旁的椅子上讀一本小說。

讓我們問問自己,為什麼在21世紀之初,這樣的畫面為何依然可能出現?我知道大家依然在讀小說,不光是在冬天,不光是在落地燈旁獨自一人,而且也在夏天,在機場,在候機室讀小說,但是我仍然堅持想像一個男人或一個女人夜晚獨自坐在落地燈旁的椅子上讀小說。我是說他依然在讀一本小說,不是讀專業書,不是工具書,而是讀小說。為什麼在21世紀的今天這樣的畫面會依然存在?如果放在100年前答案會非常簡單,一個寒冷的冬夜還有什麼其他事情可做?的確,對於文學來說,十九世紀顯然是蜜月期,或者是蜜月世紀,人人都在讀,或者看樣子都在讀。當然並非所有人。不是所有人都買得起落地燈,買得起椅子,或者買得起小說。實際上,百年前,多數人都是不可能去閱讀小說的。19世紀,小說的讀者多是富家女子。男人晚上可以外出,女人留在家裡。如果她們碰巧有女僕照管房子,有保姆照顧孩子,那麼她就可以在冬天的夜晚,坐在落地燈旁的椅子上讀小說。

可是如今,在北京,在特拉維夫,人們在冬天的夜晚可以進城,可以去劇院,可以去電影院,可以去餐館,去酒吧,去看朋友,也可以待在家裡,做手邊要做的事,比讀小說容易的事:報紙、電視、錄像、立體聲、網際網路、電腦遊戲、電話或家庭影院。為何有勞自己去讀小說呢?尤其當有如此多的事情要做,比如說職場之事、世界新聞或無休止的家庭娛樂,為什麼要去讀小說?

確實,數十年來我們一直聽說預示災難的先知曾預言小說即將死亡。當劇院被煤氣燈或電燈照亮的那一刻,人們就想從現在開始沒人讀小說了,畢竟觀賞比閱讀有趣得多。

當電影最初出現時,許多人預言小說和戲劇將會消失。

後來,電視出現了,人們預言電視會導致小說、戲劇和電影的終結。

現在先知們都死了,小說與戲劇和電影硬挺著活了下來。

記得1968年,巴黎出現塗鴉,是弗裡德裡希·威廉·尼採籤署的「上帝之死」,第二天早晨變成了上帝籤署的「弗裡德裡希·威廉·尼採之死」。到此預示著災難的先知以及「小說之死」。現在回到剛才的問題,為什麼依然是可能的,既然如此多的變化都已經發生了。那麼一個人在冬天的夜晚獨自坐在落地燈旁的椅子上讀小說的畫面為何依然存在?

顯然,在所有的藝術形式中,文學是最不吸引感官的。繪畫吸引眼睛,音樂吸引耳朵,雕塑吸引眼睛和指尖,戲劇和電影吸引眼睛和耳朵。書籍,印刷的文字,無法在感官的豐富性上與其他藝術競爭。如果你把書給遙遠星球上的陌生人看,在他眼裡,印刷的紙頁不過是散落在雪地上的死螞蟻:

但是,這確實是書籍的神秘魅力之所在:現在請你,讀者;把符號,把雪地上的死螞蟻翻譯成景象、聲音、味道和情感。當讀一本小說的時候讀者就是演出的聯合製片人,音樂會的演奏者,作家的積極合伙人。

閱讀一部小說就是一場表演:文本就相當於是一個音樂廳,而這些讀者相當於被邀請的音樂演奏者們。文本裡提到「落日」,就要邀請你,讀者,提供你記憶中的落日。並且主動加入到這場遊戲當中來。當故事講述的是初戀,或者初次的孤獨時,就期待讀者你置身於你個人初戀時期的遊戲中,或者沉浸在自身的孤獨中。小說的讀者,比劇評人、藝術展的觀眾做的要多,是作家的合著者。

因此,這就是為什麼對於同一部作品的閱讀不盡相同。當我讀陀思妥耶夫斯基、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小說的時候,其百分之五十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百分之五十是馬爾克斯的。當你讀同一部小說時,小說的百分之五十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百分之五十是馬爾克斯的,百分之五十是你自己的。

因此,不同讀者在讀小說時具有截然不同的反響,有截然不同的闡釋,有截然不同的痴迷,讀出的是截然不同的作品;因此我們在讀一些小說時要發展某種個人的甚或私密的關係。

總之,在讀同一部作品時,沒有兩位共同的讀者。也不可能把同一部小說讀上兩遍:每次閱讀,讀者有所改變,作品也有所改變。初讀一部作品,你總是感興趣誰生誰死,誰與人同床共枕。當你了解了這一切之後,把小說讀上第二遍第三遍時,你渴望把第一遍閱讀時的體驗重新經歷一遍;或者比你初次與之相遇時遇到了更多的東西。我們的男人和女人在冬天的夜晚坐在落地燈旁的椅子上,通過獨自在房間裡讀小說與他或她的內在自我相會,此時雨水擊打著緊緊關閉的百葉窗。這就是一部好的小說可以饋贈給我們每個人的禮物。

並且,小說經常處理怪異的人物、極端的情勢和離奇古怪的環境。

女士們,先生們,當你們讀一本小說,你用作品中人物的生活來面對你個人的人生,經常對自己說:「這寫的不是我,」經常對自己說恰恰相反:「我永遠不會碰到這樣的事」。還有一種情況你會尖叫著說,「這就是我,這就是我,作者怎麼會知道我的情況。」在另外一種情況下會說,這不可能是我,即便你給我100萬美金,這也不可能從我身上發生。」但在這兩種情況下,你正是在用小說中人物的生活做參照來衡量自己的人生。

現在想想名著裡的人物,堂吉訶德、安提戈涅、哈姆雷特、奧賽羅。這些人物都是兇手、瘋子,或者既是兇手,又是瘋子。為什麼我們一遍一遍去閱讀這些惡魔們呢?為什麼我們將他們視為經典呢?為什麼我們要在上學的時候在教材裡面閱讀他呢?因為在自我的地牢當中,在我們的地下室當中每個人身體裡都有一個堂吉訶德、有一個安提戈涅、有一個哈姆雷特、有一個奧賽羅。生活中我們每天都在與這些人物狹路相逢。我們不想要任何人了解他們。我們對他們感到羞恥。我們甚至不希望我們最親密的人知道,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在我們內心的第18層地下室裡面究竟有著些什麼。即便是躺在我們旁邊同床共枕的人,如果他們知道我們心靈深處的秘密的時候,他們也會尖叫著逃離。但是,女士們、先生們,當我們閱讀一本小說的時候,我們突然發現我們並不孤獨,我們並不是那唯一的把惡魔藏在地下室裡面的惡魔。

我們發現在內心深處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一樣的。你知道這種發現對於每個人而言實則是一種安慰。這樣子的發現對於每個男人和女人而言都是一種真正的釋放。當我們讀一本小說的時候,我會發現我並不像我自己想像的那麼瘋狂,我並沒有我想像的那麼危險,我並沒有我想像的那麼荒謬,簡單的來說我並不是那麼的獨特,並不是那麼的不同。這就是小說可以給予我們的最大的安慰。我早先曾經說過,讀一本小說就相當於與你自己進行一次幽會。這並不一定都是很愉快的優惠,這並不僅僅是唱歌、跳舞、喝酒、做愛,有時候這是非常傷痛的幽會。

然而在幽會過後,即便是一次傷痛的幽會過後,我們感到了更加的安慰和舒適。莎士比亞、陀思妥耶夫斯基、馬爾克斯等這些偉大的作家們都發現了這一點。他們把手放在了我們的肩膀上,並安慰說,不用擔心,你在這個星球上並不孤獨。還有一些我非常喜歡的小說恰恰是被禁止的,或者是有禁忌的。它給我們講述那些遙遠的鄉村,或者地區發生的故事。他們給我們講述那些城市邊緣的那些遙遠偏僻之地的故事。這就是文學的魅力所在,一個文學越是地方主義,就越是全世界通行的。

契訶夫給我們講述的故事是俄國鄉村發生的故事,非常遙遠偏僻之地。當我們讀契訶夫的小說的時候,我們就仿佛是從那裡來的一樣。瞬間這些故事變成的我們自己的故事。當你對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的時候,當他寫到遙遠的小地方馬孔多的時候,那是他自己的家鄉一個非常非常小的地方。每一個讀者這時候都好像是從馬孔多來的居民一樣,我可以給你們一個更加直接,樸素的例子。我自己的小說《愛與黑暗的故事》故事設置在1940年到1950年的耶路撒冷。一個非常遙遠的小鎮,對於北京而言,無論是地理上、心理上,文化意義上它都是非常遙遠的。這是一個故事,關注於中產階級的家庭,甚至是低於中產階級的家庭,父親、母親,以及一個小男孩的故事。現在看看這奇蹟的發生,很多來自中國的讀者讀書的時候突然發現,這是寫我的故事。

當中國以及其他地方遙遠的讀者讀《愛與黑暗的故事》的時候,他們發現了自我,這些自我是他們過去從未發現過的。對於我而言,這就是藝術,特別是文學,特別是小說藝術可以給我們的最特別的禮物。所以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不要等到冬季的來臨。不要等到雨水衝刷我們的百葉窗,不要想那些椅子,忘掉落地燈。就拿上一本小說,就好像一個情人一樣,你最愛的一個情人一樣。

這會是一個完美的陪伴,當你在旅途中和地鐵當中,它都會是一個完美的陪伴。讀這些小說,他們是關於遙遠的人群,遙遠的地方,遙遠的時期發生的故事。然後,從中學習你自己,探索你自己。然後從中了解到你自己內心的秘密。從中了解到你更多的自我,更加內在的自我。我可以告訴你小說是你最好的朋友。如果你沒有看到它,你就沒法入睡。凌晨3點鐘的時候,你從書架上拿起一本舊的小說,它永遠不會跟你說,你這些年都幹什麼去了,為什麼在今天才來到我的面前?它永遠不會說,別別別,不是今天,因為我今天晚上有點頭疼。它永遠會跟你一起上床,它總是會驚訝到你。即便這是一本你已經爛熟於心,已經讀過很多遍的小說,它依然會驚訝到你。 我來到這裡好像是要向大家來聊一些文學、聊一些藝術,而到最後我聊的一切都是關於愛。

謝謝。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紀念|阿摩司·奧茲:讓文學跨越傳統與現代
    【編者按】12月28日消息,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奧茲(Amos Oz)因患癌症去世,終年79歲。報導稱,阿摩司·奧茲的女兒於當地時間28日在社交平臺推特上表示:「那些愛他的人,謝謝你們。」2007年8月26日至9月9日奧茲曾訪問中國並參加一系列公開活動。
  • 【文異推介】阿摩司·奧茲:《 挪威國王》
    阿摩司·奧茲Amos Oz 1939年5月4日—2018年12月28日 阿摩司·奧茲,原名阿摩斯·克勞斯納奧茲的主要作品有《何去何從》《我的米海爾》《鄉村生活圖景》等。曾獲法國「費米娜獎」,德國「歌德文化獎」,「以色列國家文學獎」、卡夫卡獎、「阿斯圖裡亞斯親王獎」,以及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等。 2018年12月28日,阿摩司·奧茲因患癌症去世,終年79歲。
  • 阿摩司·奧茲:狂熱,是21世紀的瘟疫
    阿摩司·奧茲1939年出生於耶路撒冷,當時以色列還沒有建國。奧茲不僅僅因為他的小說而聞名,他還寫了數百篇關於猶太人及其國家現代發展的文章。奧茲曾說,他的一支筆只用於寫精美的文學,而另一支筆則用於「寫憤怒的文章,敦促以色列『下地獄』。」
  • 阿摩司 第四講 附音頻
    在這開頭的曉諭中,當所有上帝恩惠的話語說完之後,卻以一句非常特別的話作為結束:『我必追討你們一切罪孽。』(2節下半)這句話的力量從上下文可以看到。上帝揀選以色列人,沒有給他們許多特權,而只有目的。這個國家沒有犯罪的許可證,只是接受一個特殊的命令,為公義正直而生活。因此,先知宣布上帝的刑罰迫在眼前,並把這個追討以色列的罪孽放在回憶過去的特權之上下文中,這樣更具有戲劇性。
  • 阿摩司書第一章
    感謝主,現在網絡資源很豐富,我們可以上網去查找關於阿摩司書的講道,找來找去,沒幾個人講。在過去的四十年裡,在西方社會,例如南美洲,有一群稱為社會福音的人,或者屬於人民神學或叫解放神學的人喜歡講阿摩司書。他們以阿摩司書為根據,說這個社會不公平,貧富懸殊太大,政府太腐敗,所以他們要起來革命。但這不是神要阿摩司寫作此書的目的。
  • 阿摩司書第九章
    神在3:2跟以色列百姓說:「在地上萬族中,我只認識你們。因此,我必追討你們的一切罪孽。」弟兄姐妹,請記住:成為神的子民是祝福,有特權,也有責任,就是在地上作鹽作光,彰顯神的榮耀。我們從神的聖潔公義中看到了祂的恩典慈愛,也看到了祂是鑑察一切的神,因祂無所不在,上山下海,祂都能逮到我們;祂無所不能、無所不知,我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言所語,祂都清清楚楚。這麼一位偉大的神,卻要憐憫恩待像你我這樣不配的人,這叫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
  • 「我需要人愛,我也需要愛人」:《小城畸人》拉近你我的心
    書中一個個小鎮人物在心裡喊著:「我需要人愛,我也需要愛人。」「我不能再古怪下去了——讓人家看笑話聽新聞。」「我結了婚,婚姻一點也不如意。」「我不喜歡讀書,而且,我也不喜歡愛讀書的人。」一百年來,他們的故事和他們這毫無保留的內心獨白擊中了一代又一代讀者。塞林格、奧茲等當代大作家都是本書的狂熱粉絲。
  • 阿摩司書第三講
    這些審判的作為,都以第一人稱「我」為主詞:「我要降火……我必折斷……我必剪除」(一4、5),「我必燒滅……也必反手」(一7、8),「我必壓」(二13),「我必追討……」(三2、14),「我必拆毀……」(三15),「我必把你們擄到……」(五27),「我必從你中間經過」(五17),「我憎惡……厭棄……交付……」(六8),「我必興起一國攻擊你們……」(六14),「我要吊起準繩
  • 阿摩司查經系列 第九講 (附 音頻)
    五篇異象敘述的體裁是自傳性的,由阿摩司以單數第一人稱敘述:「主耶和華指示我l」(7章1、4節,8章1節);「他又指示我」(7章7節);「我看見」(9章1節)。頭四篇敘述很相像:都以上帝向阿摩司指示異象的模式作開場白,如此更確立先知的經歷是有權威的,也是啟示性的;都有一段耶和華與先知的對話,強調了先知是親身經歷的,而不僅是聽覺或視覺上的經歷而已。
  • 學習阿摩司書 第十九講
    《阿摩司書》第十九講阿摩司書8章3-12節
  • 《愛與黑暗的故事》:每個人如何面對自己面臨的各種機會
    → 點選「設為星標 ★ 」阿摩司·奧茲,1939年生於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文學與哲學學士,牛津大學碩士和特拉維夫大學名譽博士,本-古裡安大學希伯來文學系教授。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去我們想去的地方……在我眼中,以色列是一個正在成熟中的少女。--阿摩司·奧茲不可磨滅的記憶--那刻骨銘心的悲悼!--《紐約時報書評》在他的小說和散文中,奧茲已經證明了他是我們最精妙的作家之一。
  • 阿摩司查系列第十二講 (附音頻)
    但是事實上被擄還要被殺害,正如本章第一節說,「我必用刀殺戮。」耶和華向他們定住眼目,正如祂曾向埃及定目觀看,埃及軍兵潰亂而滅亡(出14:24)。祂的眼目是火焰,燒毀一切的罪人,祂看以色列,不再賜福,而是降禍。7「主萬軍之耶和華摸地,地就消化,凡住在地上的,都必悲哀。地必全然像尼羅河漲起,如同埃及河落下。」
  • 初小甲4第八課《阿摩司的信息》
    2.人物導入:阿摩司是誰?錄製或朗讀教師本教材頁L「阿摩司是誰」錄音稿。藉助教師本頁M圖1-3輔助教學。之後,詢問學生:阿摩司是誰?小結:阿摩司是猶大國的一個農夫。他的工作是牧羊和修剪桑樹。後來神的話臨到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阿摩司的信息」。3.複習導入:回顧背誦上節課的金句。「你們當為貧寒的人伸冤,當為困苦的人施行公義。」
  • 阿摩司書第八講
    本小段,阿摩司不是傳信者,是差傳者,囑咐被差傳的人要傳揚,當然所有的信息仍是耶和華的話。他囑咐人們以目擊證人身分,說出撒瑪利亞的景況,以色列的罪已經是眾目昭彰,無可否認的了(9、10節)。12節起才恢復傳信者的方式(五16,七17),重新強調先知基本的職責:為宣告神的公義。
  • ​​每天聽讀經計劃【11月8日】:阿摩司書5-9 使徒行傳21-22 詩篇134
    5我就說,主耶和華阿,求你止息。因為雅各微弱。他怎能站立得住呢?7他又指示我一件事。有一道牆是按準繩建築的,主手拿準繩站在其上。8耶和華對我說,阿摩司阿,你看見什麼。我說,看見準繩。主說,我要吊起準繩在我民以色列中。我必不再寬恕他們。9以撒的丘壇必然悽涼,以色列的聖所必然荒廢。我必興起,用刀攻擊耶羅波安的家。10伯特利的祭司亞瑪謝打發人,到以色列王耶羅波安那裡,說,阿摩司在以色列家中圖謀背叛你。
  • 深話淺說,長路慢走:願愛我的和我愛的一切安好
    承蒙時光不棄 感謝一切給予 成長不期而遇 生日如期而至 深話淺說 長路慢走 感恩所有的相遇和陪伴 願愛我的和我愛的一切安好 簡單的一句生日快樂我對自己說
  • 魏大勳首聊感情:沒人愛我,我很自私只愛自己!霍思燕:口是心非
    1月15日,魏大勳在近期的《妻子們的浪漫旅行》中首次聊到自己的感情,稱自己沒人愛也不愛任何人只愛自己,讓網友們紛紛猜測這是再次回應與楊冪之間的感情。節目中,魏大勳與杜江等人坐在同一輛車中,杜江主動打開話匣子問大勳像他這樣的偶像男藝人是不是在節目中不太能聊自己的感情問題。魏大勳想都沒想就回應稱他不是偶像,並且稱自己關鍵沒什麼感情,是一個冷血動物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仙男」。
  • 我要知道關於《你妻子的一切》
    而勝基只提了一個要求:我要知道關於你妻子的一切。膽小的丈夫鬥賢,蛻變的妻子貞仁,花招百出的情聖張勝基,上演了一出令人深思的喜劇。「我要知道你妻子的一切」這部探討婚姻問題的電影,不同於韓國其他題材沉重的電影,不陰暗,不壓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