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是我們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不但是一部歷史著作,還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文學著作,被人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
下面挑選了其中的10句格言,與大家一起分享學習。
一、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史記.秦始皇本紀》
點評:只要牢記前人的經驗教訓,就能少犯錯誤,少走彎路。但世人總是「記吃不記打」,明明知道前面已經有很多人犯過同樣的錯誤了,但他依然我行我素,重蹈覆轍,為什麼?一是自大,二是無知。
二、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史記.魏世家》
點評:一般男人所看重的,往往是女人的美貌,而不是品德,只有在家境貧寒的時候,才會想起賢惠妻子的好處;國家在安定的時候,有賢德的人才,往往不被重用,只有國家混亂的時候,才會渴望有賢能的宰相。
三、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史記.管晏列傳》
點評:經濟條件好了,物質豐富了,人們也就懂得禮節了;經濟條件差的時候,溫飽都解決不了,自顧都不暇,哪裡還有錢去送禮,也就顯得不懂禮節了。
物質是生活的基礎,只有人的衣食豐足了,才會有精神上的追求,如果飯都吃不飽,家人都養不活,所謂的光榮與恥辱,也就顧不上了。
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李將軍傳》
點評:桃樹和李樹,雖然不會說話,不會演講宣傳,但它們的果實是真的甜美,人們都喜歡吃,都來採摘,不知不覺,就在它的下面走出一條小路。
這句話告訴我們,只要踏踏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做事,遲早都會得到世人的認可。現在人心浮躁,社會上流行炒作、包裝、廣告、營銷等等各種手段,就是為了把自己和產品推銷給他人,雖然一時有效,但長久看來並不理想,因為很多都是誇大其詞,騙人的,時間久了就沒人相信了。
五、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史記.留侯世家》
點評:這句話大家都知道,但卻很難做到。中藥熬的湯雖然很苦,但卻有利於身體健康,能治病。小時候生病後,就經常喝中藥,母親告訴我「恨病吃藥」,要想病好,就不要嫌藥苦,所以每次我都是鼓足勇氣,一口氣就喝下去了,因為寧可吃點苦,也不願忍受病痛。
我們都喜歡被人讚美,喜歡聽順耳的話;不喜歡被人批評,不喜歡聽逆耳的話。但往往越是逆耳的話,對我們就越有利,越是順耳的話,對我們就越有害。所以明智的人一定會做到「聞過則喜、聞譽則懼」。
六、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
點評:這句話很現實,除了那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聖賢佛菩薩,對一般人而言,追求物質利益也是合情合理的,大家終日忙碌,勞苦奔波,難道只是想為別人服務嗎?其實不管表面說得多麼好聽,最後還是為了追求個人利益,這個沒必要否認,也沒必要揭穿。
七、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史記.滑稽列傳》
點評:這句話是千古名言,也是人們經常長期觀察而總結出來的規律。不管人還是動物,都有懼怕死亡的本性,所以鳥在將要死的時候,它也會發出悲哀的叫聲,而不是唱歌了。
人在走到生命的盡頭時,也會回歸人性本善的境界,總是希望把自己最好的東西拿出來與人分享,不再有什麼私心雜念了。
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史記.李將軍列傳》
點評:當領導的,如果能夠以身作則,正直無私,即使不下命令,手下的人也會上行下效,遵守奉行。如果當領導的自己行為不端,自己都做不到,即使給下面的人下了命令,人們也不會遵守奉行,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
司馬遷引用《論語》的這句話,是為了讚揚李將軍的為人,希望領導者都能向李將軍學習。
九、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
點評:還是那句話,凡事沒有絕對的,聰明的人不要自以為是,愚蠢的人也不必妄自菲薄。
就算再聰明的人,在上千次的考慮中,也總會有一次出錯的時候;即使再愚蠢的人,在上千次的考慮中,人家也會有考慮正確的一次,瞎貓還能碰到死耗子,何況是人呢?
十、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史記.春申君列傳》
點評:我們中國還有句話叫「事急則緩,事緩則圓」,什麼時候該緩?什麼時候該斷?這個是問題的關鍵。如果該緩的,你急著給斷了,就是自討苦吃;如果該斷的,你猶豫不決,就會錯失良機,悔恨終生。
所以做人很難,很多道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做多了不行,做少了也不行;做快了不行,做慢了也不行,這個火候很難把握。最好的火候是什麼?就是儒家講的「中庸之道」,這是為人處世最高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