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全部技巧就在於了解幼兒。觀察記錄是了解幼兒的重要工具,有質量的觀察記錄可以將幼兒的經歷變成可以看見和理解的東西,可使教師掌握幼兒的發展程度、幼兒已具有的技能以及了解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哪方面的幫助。
學會科學地觀察幼兒是當代教師必備的重要基本功!但是,如何觀察、分析和記錄呢?觀察記錄應該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呢?.許多的問題常常困擾著老師們,在這裡,小編為大家介紹下幼兒園觀察記錄怎麼寫。
該記錄方式在局部觀察、隨機觀察中經常使用,類似於日記或記敘文。這種記錄常常是一種個案研究,或是對某一個特定問題的思考;它追求「質」,而不保證「量」;它常常沒有預先的結構,不對情境作人為的分解,而是儘可能地從某一個角度,保持情境、對象的真實和完整。寫作要求:對於特定事件的記錄,無論以事後或現場的方式進行,都應當儘可能包括以下要素:
(1)原始記錄:原始記錄應當儘可能是客觀的、具體的、直接引用的。不要對行為者的動機、目的、感受妄加揣測,而只應當追求可以直觀的完整性,即知覺到的過程與事件。
(2)記錄者的觀點和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研究不以研究自身為目的,不以發現為滿足,而是為了實用,為了指導和教學,將研究變成工作的一個流程、一個步驟,使研究附屬或內化到工作之中。
(3)完整的過程和場景:這主要指經過整理的、或是事後回憶的記錄,對於現場記錄則不可能作此要求。
表格記錄在整體觀察、結構觀察和實驗觀察中經常使用,它根據預先設計好的表格對場景中的內容進行反應和判斷。表格記錄根據觀察的目的、時間的跨度和長度,一般可以區分為三種:
(1)常規性、長期性和連續性記錄表格:該表格常用於分方面記錄個案幼兒的發展情況、園務制度和班級規範等成文條款的執行情況、各個環節活動的整體概況、幼兒園各部門的一般活動情況等等,也就是日常進行的、每天都會發生的事情。
(2)主題(問題)性、階段性和連續性記錄表格:教師為解決特定的問題,常常需要在採取具體的措施之前進行一定的調查和了解,制定有針對性的計劃、行動方案,檢驗計劃的效果並作出反饋。
(3)研究性、定期的、間斷進行的記錄表格:(1)與(2)都是連續性觀察,而(3)則是取樣觀察;前兩種觀察都針對一個整體性的情況,而第三種觀察則針對局部的發展或專門的行為。
現場記錄所獲得的是第一手的資料,相對而言容易保證局部和細節的真實性,缺點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它只能記錄行為的片段,以及一些突出的或者有顯著意義的行為,而不可能是全面的、完整的和連續的,尤其不容易注意到一些潛在的、次要的、或場景外部的因素和影響,因為觀察(有時候甚至是參與的觀察)和記錄同時進行,在時間和精力上得不到充分保障。如果有人進行輔助記錄,或者有錄音或者錄像等設備輔助記錄,則問題會得到一定的解決。
事後回憶方式用於開放的、質的記錄。採用這種方式通常與如下因素有關:觀察者採取深入的參與式觀察,要求完全捲入當前的事件中去,不能分心做觀察記錄,或者為了避免對對象產生不必要的幹擾,不得不採取事後回憶的記錄方式;記錄一個連續而完整的事件;人對於環境的知覺是整體知覺,其間獲得的大量信息都是本人沒有意識到也不能意識到的,因此,在觀察的過程中,現場沒有意識到,事後卻可能因為某種聯想或觸動而回憶起來,從而可以大大豐富記錄內容的背景和細節。
該方式通常用於質的記錄。在進行個案記錄的時候,由於基本上不可能在現場記錄完整的事件或行為,但又要保證第一手的、真實的和一些瞬間的信息,所以教師經常採取現場記錄和事後記錄相結合的方式。例如教師用速記的方式或者藉助錄音和錄像的手段記錄下若干重要的片段,然後進行事後的整理,就可以得到一個完整的記錄。
1.觀察:用眼睛仔細觀察孩子的表情、動作和行為;用耳朵傾聽孩子的語言表達。觀察的時候要注意兩點,首先是觀察的時候要有目的和重點;其次,在不同領域背景下,觀察應該根據不同活動、不同的特點和價值,要有不同的側重點。
2.記錄:記錄的時候要注意三點,首先要記錄時要交代清楚其背景或特定的情境是什麼,否則會影響到信息的正確解讀;其次,記錄文字要能反映幼兒所思所想所感的有意義的情境、行為細節、行為結果等,再次跟進觀察目的,選擇有價值的、值得記錄的兒童行為;最後要客觀記錄幼兒的原始表現,教師不可以先入為主,不要用解釋性或判斷性的文字,避免主觀和態度詞彙。
3.賦予意義:對觀察記錄的分析和建議就是對觀察記錄的結果賦予意義的過程,要整體看待幼兒行為表現。賦予意義很重要的兩點是,一是教師要有兒童發展意識和課程意識,即從觀察記錄中,看懂幼兒某一方面的發展現狀和需求,並能形成及時有效的教育內容和策略。二是要積極評價幼兒行為,全面分析、評估幼兒發展。幼兒的行為表現要做各種各樣的收集,避免單一片面的評價。
科學地觀察記錄幼兒有利於深入了解幼兒、深刻反思教學和有效改進教育教學行為,以此讓幼兒的學習看得見,讓老師的教學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