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孩子| 幼兒行為的觀察與記錄

2021-02-19 星晨學前教育中心

7月14日 星期日

08:30-12:00

【實踐篇】中(一):《觀察VS幼兒生活》

案例互動一:感受一日生活中觀察的內容與意義

互動話題1:一日生活中,你們經常進行觀察的環節有哪些?觀察的內容呢?

互動話題2:一日生活中的觀察對於我們日常生活有意義嗎?

案例互動二:1.幼兒洗手的觀察記錄;

2.幼兒晨間入園的時間案例。

案例互動三:新生入園適應,了解一日生活中觀察的技術

1.觀察前,制定詳細的觀察計劃——尋找一日生活中,幼兒出現情緒反應的環節;

2.觀察中,理解孩子的情緒感受與反應;

3.觀察後的有效支持與跟進;

4.再觀察與再跟進。

案例互動四:不同環節、不同場景中,對幼兒一日生活的觀察。

1.混齡戶外活動中,對「每一個、每天」的觀察與了解。

2.一日生活中,對幼兒進餐、午睡等方面的觀察與了解。

【實踐篇】中(二):《從幼兒觀察到家長工作》

分組討論:「每一天、每一個的觀察記錄有意義嗎?意義是什麼?」。

案例互動五:「一周、每天、每個」的晨間來園觀察。

案例互動六:一對一微型家長會(「牛牛的故事」)。

緣起——發現問題(理解認同)——藉助觀察素材分析原因(尋找幼兒行為背後的真需求)——達成共識——持續觀察跟進(20天)——幼兒之「變」與家長之「變」。

(常州銀河幼兒園骨幹團隊)

12:00-13:30

用餐、午休

13:30-16:30

【實踐篇】下:《區域活動:幼兒行為觀察與分享交流》

話題互動1:幼兒行為觀察在區角遊戲中的重要性

話題互動2:如何觀察和收集觀察信息?

【現場討論1】:觀察計劃需要嗎?如何制定觀察計劃?

【總結分享1】:制定觀察計劃需關注四種需求。

【現場討論2】:如何制定觀察量表?

【總結分享2】:觀察量表結合幼兒發展所需、研究所需、教師發展所需,靈活設計、便於使用。

話題互動3:現場如何實施觀察?關注觀察的「兩全原則」  

【總結分享】:結合現場教師行為、觀察數據與記錄等解讀教師的站位與行動路徑。

話題互動4:如何分析和解讀觀察信息?

【現場討論1】:觀察信息是否需要解讀?為什麼?

【現場討論2】:如何進行分析與解讀?

話題互動5:如何分享和運用觀察信息?

【現場討論1】:觀察信息有用嗎?為什麼?

【現場討論2】:觀察信息如何使用?

【總結分享】:

(1)觀察信息依作用的不同與四類人分享:搭班教師、當事幼兒、全班(或部分)幼兒、家長。

(2)運用觀察信息中幼兒新經驗、存在困惑、下一步需求等差異資源分享,以促一或全天經驗共享、貢獻計策等。

(3)多次多天觀察信息結合運用。

(常州銀河幼兒園骨幹團隊)

相關焦點

  • 幼兒行為軼事觀察記錄兩則
    運用軼事記錄法觀察幼兒行為,首先要求教師將感興趣且認為典型的幼兒行為記錄下來,包括事件發生的順序、活動場景和在場的其他人等,都應給予客觀、準確、完整的記錄。其次要有一個基本的格式,有助於教師弄清觀察行為記錄與觀察分析之間的聯繫,提高觀察記錄的效果。下面是一個記錄實例。
  • 幼兒行為觀察與記錄方法:檢核表(一)
    檢核表:在幼兒行為觀察的相關研究中廣泛使用。是一種用來記錄行為出現與否的便利方法。通常是依據觀察目的、情境特性與觀察者特性等,在實際觀察前即備妥記錄表格,表格內容通常包括觀察行為、觀察行為的類別,以及記錄的時間等。
  • 思來氏《幼兒觀察與解讀》培訓課程 讓幼師讀懂幼兒
    思來氏《幼兒觀察與解讀》培訓課程 讓幼師讀懂幼兒2018-03-27 10:32:19出處:其他作者:佚名這個觀點在成人和孩子的身上格外明顯。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明明很要好的兩個小朋友突然就不理對方了,我們不知道為什麼前一天還喜愛繪畫的孩子再也不願拿起蠟筆,我們不知道為什么喝水的杯子必須是藍色……小孩子的世界似乎有著一套自洽的邏輯規律,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有著充分的理由,對於幼師來說,如果不了解他們的小腦袋裡想什麼就無法做到有效溝通,更別提實施教育。
  • 如何寫好一篇幼兒行為觀察記錄與分析
    >觀察記錄的內容要有依據,能夠反映幼兒的年齡特點。在分析中,教師不要輕易的給孩子下結論,更忌諱在開始就給孩子插上一種標籤,然後再進行記錄。老師對孩子的認識不能有先入為主的做法,如果老師在開始就對孩子有了評價,那麼後來的觀察記錄就很難做到客觀,這樣的記錄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教師要說明一個問題,要對孩子這方面的發展做追蹤記錄,多次相同的表現才能讓教師有一個正確的判斷。
  • 幼兒行為觀察與記錄方法:檢核表(四)
    為了更加詳細地記錄幼兒發生某種行為的情境,可以在每項行為項目後面加「備註」或「說明」一欄,在觀察過程中,對觀察行為進行簡單的文字敘述。 相關內容:1.「觀察是理解幼兒的第一步」2.解讀幼兒的行為3.觀察程序4.幼兒行為觀察與記錄方法:時間取樣(一)5.幼兒行為觀察與記錄方法:時間取樣(二)
  • 幼兒行為觀察與記錄方法:檢核表(九)
    「觀察是理解幼兒的第一步」2.解讀幼兒的行為3.觀察程序4.幼兒行為觀察與記錄方法:時間取樣(一)5.幼兒行為觀察與記錄方法:時間取樣(二)>6.幼兒行為觀察與記錄方法:時間取樣(三)7.幼兒行為觀察與記錄方法:時間取樣(四)8.幼兒行為觀察與記錄方法:時間取樣(五)9.幼兒行為觀察與記錄方法:時間取樣(六)10.
  • 靜心觀察 記錄成長-大豐港實驗幼兒園觀察記錄交流與分享活動
    追隨孩子腳步、捕捉孩子興趣、尊重孩子個體差異,在支持孩子探索與發現中快樂成長。觀察是一門藝術,記錄是一種語言,分析是一種能力,指導是一種智慧,它們都是教師讀懂幼兒生活、走進幼兒內心世界的橋梁。為進一步提高教師觀察幼兒、解讀幼兒的能力,幫助教師從專業視角有效的分析幼兒的遊戲行為與發展,並能給予正確指導策略,大豐港實驗幼兒園於7月15日——16日中午開展了觀察記錄交流與分享活動。活動中,教師們從區域遊戲、戶外遊戲、行為習慣、常規生活等方面進行了交流分享。
  • 乾貨 | 教師對幼兒行為的觀察記錄方法和案例參考
    俄國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全部技巧就在於了解幼兒。觀察記錄是了解幼兒的重要工具,有質量的觀察記錄可以將幼兒的經歷變成可以看見和理解的東西,可使教師掌握幼兒的發展程度、幼兒已具有的技能以及了解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哪方面的幫助。學會科學地觀察幼兒是當代教師必備的重要基本功!但是,如何觀察、分析和記錄呢?觀察記錄應該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呢?.
  • 故事匯:讀懂故事 讀懂幼兒
    具體來說,在回憶環節,教師基於對幼兒活動有目的的持續觀察,通過觀察記錄等相關資料進行回憶;幼兒藉助圖表、照片等媒介,回憶自己和同伴的探究活動。在討論環節,教師和幼兒一起對幼兒表現性行為進行討論:「當時你為什麼這麼做?你是怎麼想的?」
  • 幼兒教師如何對幼兒進行行為觀察與分析
    也是發現幼兒心理發展、在五大領域(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發展普遍規律的一種有效手段。是發現幼兒個體差異的重要途徑,解釋是幼兒行為普遍規律,了解幼兒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滿足的一種方法。義大利著名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過:「唯有通過觀察和分析,才能真正的了解孩子內在的需要和個別差異,決定如何協調環境,並採取應有的態度來配合幼兒成長的需要」。
  • 乾貨|寫給幼兒園教師的幼兒行為觀察秘笈!
    在和幼兒相處的時間裡,我還是很願意觀察幼兒的,我會詳細記錄幼兒各種有意思的言行舉止,但是,做這樣的記錄往往很花時間,我對幼兒的記錄往往都束之高閣,不知道這些記錄到底對後續教學有什麼用。相信大多數的教師在進行幼兒行為觀察的時候也都有著相同或相似的感受和困惑:1.不知道觀察什麼2.沒有時間觀察3.不知道怎樣記錄4.不會利用觀察信息5.不知道應該怎樣解讀6.不知道該給予幼兒怎樣的幫助7.
  • 【觀察與記錄】——幼兒園教師如何寫好幼兒觀察記錄
    ,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很多他人的理論和觀點,這些觀點有助於教師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幼兒的行為,調整自己的教育行為。5.觀察記錄真實、詳細、客觀,無偏見,無主觀判斷觀察記錄時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實事求是,據實記錄。教師在觀察時,不要帶個人的感情,也不要有自己的主觀臆斷和猜想,應儘可能把自己當做「局外人」,冷靜、客觀、真實、詳盡地記錄幼兒的行為、語言和交往狀況,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有價值的具體資料。
  • 幼兒行為觀察,真的這麼難做嗎?
    對於一名專業的幼兒園教師來說,第一個技能,也是最重要的技能就是讀懂幼兒,能夠從幼兒的行為和行為變化中分析出他們的情感和需要並進行相應的指導。近年來,當我們越來越強調幼兒園教師觀察幼兒行為重要性的同時,不少幼兒教師卻在觀察幼兒的實踐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惑。
  • 市實驗幼兒園:觀察與記錄,讓孩子的學習看得見
    「教育為本,觀察先行」,為了提高幼兒教師觀察和解讀的能力,幫助教師更好地用專業的視角審視教育的適宜性,近日,市實驗幼兒園組織全體教師開展了「如何寫好觀察記錄」的培訓。  「什麼是觀察?觀察的目的是什麼?觀察記錄的幾個要素又有什麼?」活動中,單思嘉、葉曉梅兩位教師用豐富的語言及圖片等方式,分享交流了她們學習中的體會、感悟和所學到的新的教育理念。
  • 蒙氏幼兒園裡,教師應該如何做好幼兒的觀察記錄?
    孩子在幼兒園,老師到底是怎麼教的呢?老師又是怎麼發現孩子每一天的變化呢?又怎麼從他們的變化中制定適合孩子成長的方向呢?小編在這裡要訴大家一個絕招——&34;。&34;同時,將孩子們每天的行為、語言等記錄下來,然後再進行日總結、周總結、月總結。時間一長,當大家將孩子們的觀察記錄拿出來之後,進行對比就會發現孩子自身的變化,並且發現下一步應著重培養孩子的方向,是不是很神奇呢?
  • 觀察記錄撰寫指南
    教師應當學會觀察、善於觀察,基於觀察開展適宜、有效的教育教學,透過觀察提高自身的專業化水平,最終達成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目的。通過觀察記錄的撰寫,深入解讀兒童,並形成系統文字,得以看見幼兒成長的軌跡及教師自身發展的脈絡,這是幼兒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 兒童行為觀察:關注每一個、每一天
    正是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學前教育理論界與廣大基層幼兒園開始了對觀察的學習與實踐。我園對兒童行為的觀察研究起始於 2009 年,主要是基於深化幼兒園呵護教育文化內涵與推動學校課程改革的內在訴求。前期相關探索已持續6 年,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發展,包括「兒童行為的觀察與記錄」「探究兒童行為的背後」「教師如何讀懂兒童的心思」。
  • 教師說 | 記錄幼兒的學習
    可能是因為第一次看到幼兒完成一項任務;可能是因為幼兒比以往更加熟練的完成了某件事情;也可能是洞悉了幼兒的每一次成長和進步,這樣的記錄方式是自然而然的,無需刻意為之。教師往往是通過觀察、等待,記錄下幼兒尋常的學習時刻,並不是為了記錄而專門設置出一個場景。有些用心的家長也會為自己的孩子寫成長記錄。
  • 如何寫好幼兒觀察記錄?領取指導手冊!(附觀察記錄表)
    觀察是幼兒教師走進幼兒心靈的主要手段,寫好幼兒園觀察記錄是幼兒教師分析幼兒行為背後原因的一條通道,同時也是幼兒教師更好的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徑。可是,如何觀察?如何分析和記錄?幼兒園觀察記錄都包括哪些方面的觀察?每一種觀察記錄需要從哪方面來記錄?
  • 「話題」 這樣的孩子,怎麼給他寫觀察記錄
    有的年輕老師會說:「這個孩子我今天觀察他了,但是他還是和昨天玩的一樣的遊戲,我問他有什麼想法,或者需要我幫助的地方,他也不跟我說。」對於這樣「安靜」的小朋友,年輕老師會顯得束手無策,不知道每天都在重複的遊戲有沒有必要記錄下來,也不知道當孩子不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的時候,還可以怎樣分析孩子的行為,分析是否準確、適宜。親愛的夥伴們,歡迎給我們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