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幼兒在區域裡的表現是這樣的?這個年齡段幼兒的一般發展特點是什麼?對於很多類似的問題,教師需要藉助於某些教育理論才能尋找到答案。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讓理論與實踐對接,才能增進對區域、對幼兒、對幼兒教育的理解,提高觀察評價的能力。
值得幼兒教師關注的理論有很多,尤其是下面幾種:
◆斯金納的強化理論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陳鶴琴的活教育理論
利用《兒童發展心理學》和《學前教育學》等專業書籍,或者圍繞某一主題進行文獻檢索,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很多他人的理論和觀點,這些觀點有助於教師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幼兒的行為,調整自己的教育行為。
將觀察到的信息資料與幼兒的發展常模聯繫起來,或進行比對,可以幫助教師更精確地分析幼兒的發展狀況。
常模是在身體發育、心理發展等方面代表性數值和變化的量化尺度。幼兒發展常模是專業研究人員經過多年對多名兒童的觀察研究得到的一般量,或叫平均量。比如我們都知道嬰兒6周左右開始微笑,大多數兒童18個月時能自己行走,3歲左右開始對交朋友感興趣,5歲左右開始對讀寫感興趣……這些都是發展常模。
把觀察記錄得到的幼兒發展資料與發展常模進行比較,可以幫助教師判斷哪些幼兒的發展存在問題、是否需要額外的支持和幫助以及應該如何為其設計適宜的活動。
要提高觀察活動的實效,避免觀察和記錄的形式化、表面化、膚淺化,讓觀察和記錄真正有利於幼兒發展的研究,有利於區域活動的研究,有利於教師的專業成長,在觀察和記錄時教師應注意以下問題:
1.觀察的目的性
很多教師的觀察記錄很隨意,也很盲目,這與觀察缺乏明確的目的有關。儘管隨機性的觀察也會搜集到有價值的信息,但不能僅靠隨機觀察,有針對性的觀察目的性更強,準備更充分,更有助於具體的觀察活動的有效開展。即使隨機觀察一開始沒有具體明確的目的,在接下來的追蹤觀察中也仍然要逐漸明確目的。
2.觀察的系統性
幼兒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連續的過程,所以,觀察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教師應該按計劃對幼兒各方面的發展,也包括各個區域幼兒的表現和發展狀況進行系統的、有序的、有計劃的觀察,不能寫完一次觀察記錄,交上去就算完事了。觀察幼兒的過程就是研究幼兒的過程,只有不停地研究幼兒才會尋找到有針對性的教育策略。
我發現很多老師的觀察和記錄缺乏跟進,僅僅滿足於一個個偶然事件的記錄,對於觀察中發現的問題,也很少開展系統的後續研究。
3.觀察前的準備
觀察是一種研究方法,要取得高效的研究成果,就應該做好充分的準備,觀察前的準備工作主要包括:
◆觀察計劃的制訂(包括觀察目標、內容、時間、地點、具體方法和步驟等);
◆觀察對象的選擇;
◆對觀察對象的前期調查了解;
◆觀察工具的選擇和熟練運用(如觀察對照表、記錄本、攝像機、照相機等)。
4、觀察內容的篩選
教師在觀察任何一次區域活動時,面對全班幼兒和大量的信息,到底觀察什麼、記錄什麼呢?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根據觀察的目的進行篩選、篩選觀察對象、篩選觀察對象有價值的信息,尋找問題或問題癥結所在。如果教師沒有明確的目的,記錄就會泛泛而談,或僅有籠統、簡單的描述,使觀察活動流於形式,失去意義。
5.觀察記錄真實、詳細、客觀,無偏見,無主觀判斷
觀察記錄時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實事求是,據實記錄。教師在觀察時,不要帶個人的感情,也不要有自己的主觀臆斷和猜想,應儘可能把自己當做「局外人」,冷靜、客觀、真實、詳盡地記錄幼兒的行為、語言和交往狀況,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有價值的具體資料。如果教師想在觀察記錄中寫出自己的判斷或分析,應該用別的字體或顏色表示出來,和客觀的記錄區別開來。
6.記錄後的分析、反思
一般教師觀察記錄之後會有自己的分析和反思。分析與反思是不同的。分析主要是指教師對幼兒在活動中表現出的語言、行為、交往等特點進行解讀,並探尋原因,得出結論。反思則是教師對於材料投放或自己在區域活動中所起作用的省察,以便尋找改進工作的措施。
縱觀收到的一些老師的分析與反思呈現表面化、膚淺化等問題,這與教師普遍的心理學、教育學素養不夠有關係。
7.觀察記錄的交流與研討
運用觀察記錄幫助教師提高研究幼兒,研究幼兒園區域活動和戶外自主遊戲的能力至關重要。作為幼兒園的管理者,應該重視觀察記錄資料的運用,經常組織開展交流活動,通過交流和對話,幫助教師拓展和豐富對於記錄的意義的理解。如果能夠圍繞觀察記錄所反映的問題繼續跟進教研活動,通過教研解決教師在區城活動中存在的問題,那就更好了。
目前,也有很多幼兒園注重教師做觀察記錄,要求每周必須寫1至2篇,並有檢查,但僅此而已,所以,很多教師就只是湊數,文本數量夠了就好,而且因為沒有體驗到其作用,所以,情緒上也會比較牴觸。
8.保障幼兒的隱私權
很多教師由於缺乏對幼兒隱私權的保護的意識,在觀察記錄中使用幼兒的真實姓名,甚至還有其父母的姓名和單位等信息,並把觀察記錄隨意地發布到網上、雜誌上,有時還會配有幼兒的照片。如果觀察研究不能保密和匿名,就會損害幼兒的權利。
◆有關幼兒的觀察記錄應該保存在安全的地方,除非有特殊需要,一般不外傳;
◆如果要使用觀察記錄進行學術交流,請用匿名,
◆如果要使用幼兒的照片或成長故事,請徵求其監護人同意。
9.處理好觀察記錄與正常區域活動指導的關係
很多教師有困惑:觀察記錄如何進行?真正作為「旁觀者」觀察的時候,幼兒的活動管不管了?區域活動還參與指導嗎?在這裡,教師要明確的是觀察記錄是為教育服務的,不能為了記錄而影響正常的保教工作,也不能為了觀察記錄而放棄了對幼兒的指導。
一般來講,班級裡會兩名教師和一名保育員,在區域活動時間他們都應該見場,三個人如果有很好的分工與協作,就可以幫助教師解決上面的困惑。
編輯:錢文鳳
審核:李慧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