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來語是世界最古老的語言之一,也被認為是神聖的語言(Holy language),因為聖經最初由希伯來語寫就,而且希伯來語蘊含著非常深奧的文化與智慧,比如אדמה是土地,土壤的意思,但這個詞的組成包含了土壤adama,人adam,血dam,紅色adom四個意思,再比如 הריון是懷孕的意思,這個詞的每一個字母分別代表了ה5,ר 200,י 10,ו 6, ן50 ,加起來是271,嬰兒出生前至少需要271天左右的時間孕育。希伯來語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種消失了上千年而後被復活的語言,這不得不承認是一個奇蹟!希伯來語幾乎沒有惡俗的言詞,而且部分聖經及塔木德也由希伯來語寫就,因此被稱為Holy language。
公元前70年,羅馬人毀掉了耶路撒冷。猶太人被逐出家園流落世界各地。他們使用寄居國的語言,致使希伯來語作為口語逐漸消失(但作為書面語繼續存在)。
19世紀後半葉,有一個猶太人決心復活希伯來語。他是立陶宛猶太青年埃裡澤·本·耶胡達。(本·耶胡達在希伯來語中的含義就是:"猶太人之子")1879年,耶胡達發表論文《事關大局的問題》,認為在現代世俗世界同化的壓力下,猶太民族生存面臨大問題,而共同的語言和共同的家園,是猶太民族存在的必要條件。為了保證民族延續和民族復興,猶太人必須重說希伯來語。
耶胡達決心在與其他猶太人交往時只說希伯來語。他的第一個孩子成了近2000 年來第一個把希伯來語當做母語來說的孩子。1884年,他開始編輯一份周報,進一步宣傳他的思想;同時,為了證明古語能夠新生,供現代社會使用,他著手編纂一部字典,並積極擴展詞彙量。1890年12月,他組建了一個希伯來語委員會(即今希伯來語研究院)以發展這項事業。
後來,耶胡達找到了一些願意實踐他語言思想的志同道合之士。他不僅要求他們積極使用希伯來語,還堅持要這批拓荒者的子女把它當做母語來學。
在這個萌芽的教育體系中,建立希伯來語的嘗試所遇到的困難不難想像,正如當時的老師所言:"氣氛濃重壓抑。難以想像和描述第一顆種子是怎麼種下去的。我們像啞巴,結結巴巴的,要手和眼來幫忙。"
經過艱苦的摸索,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巴勒斯坦地區全部使用希伯來語的幼兒園、中小學和專業學校已達64所。
終於,入學的兒童把自己看成了希伯來語事業的擁護和保衛者。曾有這樣一個報導:有人從一個小女孩手中搶走一個布娃娃。才上學一個月的女孩吃了一驚,抓住那人的衣袖,用希伯來語叫道:"還給我!還給我!"那人裝作聽不懂,要女孩說意第緒語,但女孩堅持說希伯來語,寧可因此失去布娃娃。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的猶太人慈善機構出資在海法市籌建一所技術學院 (即後來的海法理工大學)。規劃者認為,由於德語是國際公認的語言,新學院中講課要用德語。消息披露後,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舉行了一系列的示威、罷工、罷課和抗議集會,開學典禮被迫推遲。
同樣,其他學校也開始用希伯來語講授全部課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技術學院以希伯來語為唯一授課語言;第一代說希伯來語的家庭也出現了。1925年,希伯來大學的創辦成了全民族的大事。
據1916-1917年間統計,巴勒斯坦地區8.5萬猶太人中有3.4萬人把希伯來語當做第一用語或日常用語。有意義的是,其中農業定居村和特拉維夫市75%的兒童及33%的成年人說希伯來語。希伯來語的延續得到了保證。
1923年9月29日,英國託管當局承認了希伯來語的地位:"阿拉伯語、英語和希伯來語為該地區的官方語言。"
雖然希伯來語在1948年5月以色列國建立前後還經受了多次挑戰,但也動搖不了希伯來語成為以色列國的正式語言。
希伯來語曾經被中國人戲稱為「學不來語」,但其實中國人學習希伯來語有先天的優勢,因為希伯來語的發音與漢語的發音部位很一致。隨著中以經貿關係的加深,學習希伯來語也越來越成為致力於從事以色列相關工作人士的一種必要。學好希伯來語不但是掌握了一門工具,而且可以學到許多哲理智慧和文化知識。
從今天開始,小編會給大家一起在平臺上來學習這古老而神聖的語言。也期盼大家在學習中能更能貼近神的心意,更能窺探《聖經》原文中的亮光。
當你將有價值的信息,分享出去就是你幫助他人的開始!
✡ 轉載請註明轉自【愛修園】 ✡
更多愛修園各方面的信息,請關注後續內容或查看往期消息,來稿及聯絡:israelbt@f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