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醫院門診大廳,前來就診的患兒及家屬有序進行登記,人流量並不大。
申城上周入冬,氣候逐漸變冷。冬春季是呼吸道疾病高發季節,今年又遇新冠疫情,上海各大醫療機構門急診變化如何?記者近日走訪多家醫療機構發現,今年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發病率同比明顯回落,具有專科特色的「硬核診療」門診量不降反增;急診一般症狀者人數有所下降,危重症患者佔比增加。醫學專家表示,呼吸道疾病發病減少,戴口罩等良好防護習慣堪稱「最大功臣」。
兒科呼吸道疾病「削峰」
往年,此時是兒科診療一年一度的「峰值」,今年情況卻大相逕庭。記者前天在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看到,門診大廳井然有序,預約前來就診者絡繹不絕,但人流並不大。該院門急診管理辦公室主任沈國妹說,上半年因為疫情關係,整體門診量受到影響,直至五六月份才逐漸攀升。以往秋冬季呼吸道發病非常多,今年按照疾病譜分布,內科、感染科門診量同比下降50%左右,專科等則與往年持平。
帶著孩子前來看小兒內分泌疾病的周女士說:「來這裡看病感覺空曠了不少,預約掛號流程很便捷。對於入口處檢測體溫、出示隨申碼等措施我們都能理解,效率還是很高的。」數據顯示,兒科醫院進入秋冬季的日均門診量為5200至5300人次,而去年同期則高達7000至8000人次。「從總量來看,門診病種結構非常好。呼吸道等常見病明顯回落,可體現國家兒童醫學中心硬核實力的專科特色診療卻不降反增。」有關專家以疑難雜症的多學科聯合門診為例指出,今年門診量同比去年翻了一倍,不少病家慕名趕來求診,由此可見,定位真正疑難、危重、罕見的多學科聯合會診是剛需。
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兒科急診原本動輒要等三四個小時的「就診爆棚」現象也消失了。急診科主任毛恩強說,今年新冠疫情的確培養了不少家庭良好的個人防護理念,「尤其是兒童,通過佩戴口罩、勤洗手等簡單的日常衛生習慣,大大減少了往年高發的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狀。隨著氣溫變冷,家長還需切忌讓孩子在取暖溫度過高的室內和寒冷的室外頻繁進出。」沈國妹強調,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對預防呼吸道疾病、流感非常重要。兒童感染機率小了,家長防護意識增強了,運動飲食等改善後抵抗力增強了,小兒呼吸道感染年年出現的高峰也就不見了。
急診危急重症佔比增加
入冬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急診人數明顯增加。急診總值班蔡曉琳醫生介紹:「同比去年,一般呼吸道症狀的人數明顯減少了,但危重症有所增加,其中以心梗、腦梗、腦溢血等為主,忙時每天能接收60至70輛救護車。」目前,中山醫院急診三層留觀室幾乎滿員、一床難求。專家分析,每年入冬至次年春天,均是急診人滿為患的季節,究其原因還是氣候作祟,「天氣變冷導致心腦血管意外高發,目前急診日均達800餘人次。按照以往規律,直至次年3月後發病數才會逐漸回落。」為應對急診高峰,中山醫院已增派護士人手滿足臨床需求。
在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中西醫結合醫院,門急診量幾乎與去年持平,每月達15萬至20萬人次。負責人錢風華說,今年急診發熱患者數量減少,心衰、老慢支、腫瘤晚期患者等危重症人數有所增加,「往年每日接收15輛救護車,今年約為20輛」。
錢風華提醒市民,進入冬季,慢性病患者應注意防寒保暖,有基礎病史的患者切忌隨意停藥、加藥,定期監測血壓等,一旦出現身體不適應及時就醫,避免錯過最佳救治時機。
社區防疫中醫科「最火」
記者昨天上午在楊浦區平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現,入冬以後,社區門診量沒有顯著變化,保持平穩,但社區中醫診療備受追捧。「疫情發生以來,中醫科就診人數漸漸增加,亞健康來調理的、呼吸道保健的、冬令進補的絡繹不絕。」中心黨支部書記李曉琳說。
在中醫科醫生安光偉的診室內,患者數量較入冬前明顯增加,「很多人以為來看中醫的以中老年人為多,其實年輕人群中的『中醫粉』並不少。」前來求診的崔小姐說,「應對新冠疫情,增強抵抗力十分重要,所以來看看中醫調理一下體質,防患於未然」。排隊等候的劉阿姨則是中醫的「忠實粉絲」,「預防呼吸道疾病,中醫辦法不少。中醫保健感覺更適合自己的體質」。
臨近中午時分,診室依舊人頭攢動。記者獲悉,為給社區居民及轄區內白領提供更好的服務,平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利用午休時間派出科普專家,前往企業傳授科普知識,滿足居民的多元健康需求。
【來源:上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