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教授楊佳:29歲失明被丈夫拋棄,8年後追夢考入哈佛

2020-09-15 梓墨娛歌

29歲之前,我是在超越別人;29歲之後,是在超越自我。一個人可以看不見,但不能沒有見地;可以沒有視野,但不能沒有眼界;可以看不見道路,但絕不能停止前進的腳步。100次跌倒,可以101次站起來!——楊佳

在世界頂級名校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的畢業典禮上,全場幾千名師生自發起立,在為一個即將畢業的學生鼓掌歡呼,她的論文被哈佛教授破例打了最高分A+。她也是哈佛建校300多年來第一位獲MPA學位的外國盲人,來自中國,名字叫楊佳。

29歲之前的楊佳

如果說什麼是別人家的孩子,那楊佳絕對是同齡孩子的榜樣。這個溫婉文靜的女孩從入學開始就展現了自己極為聰穎的天賦,一直被同學們神一樣的膜拜,似乎沒有什麼能難倒她的。在重點高中讀書時,就已經擁有了1.72米的身高,是校籃球隊的主攻手,德智體全面發展。15歲那年更是直接考入鄭州大學英語系。最小的年齡,卻是最勤奮的學生,大家總是看到耀眼的成績單,認為是天賦使然,其實背後也浸透著她的付出和努力。

19歲的時候,畢業論文獲得滿分,優秀的她獲得了留校任教的機會,成了最年輕的老師,有的學生都比她還大。做了老師她也沒有停止愛學習的腳步,兩年之後考上了中科院的研究生,畢業後站在了中科院的講臺上,成為最年輕的講師,圍繞在她身上的是數不清的光環,年輕時尚,知性優雅,氣質如蘭,無數溢美之詞都可以付諸於她,然而一直遙遙領先於他人的順遂的人生,卻戛然而止於29歲。


楊佳在看書講課的時候,感覺自己的視力有些變差,看什麼都覺得吃力,開始以為自己可能看書太累了,休息之後也不見好,反而更為嚴重了,當醫生告訴她,她患上了黃斑性病變,失明是肯定的,而且不可逆轉。這幾個字幾乎擊垮了一向自信的楊佳,她的情緒也在崩潰邊緣,逐漸年邁的父母一夜白頭,為了不讓家人擔心,她總是寬慰他們,沒什麼大問題,自己背過去偷偷的哭泣。原本熟悉的日常生活,就連最簡單的吃飯喝水對她來說,已經很難自如的做好,她能看到的光明已經越來越少,忽然有一天永遠的陷入了無邊的黑暗之中。

就在這個巨大的打擊面前,本應給她依靠肩膀的丈夫無法接受現在的楊佳,無情的選擇了離婚並且帶走了他們的孩子,好在親情一直陪伴著她,父親從此做了她的拐杖,面對種種磨難,這份愛給了她勇敢面對生活的勇氣,為了父母她選擇堅強的走下去,還要走的更好,之後的人生就是超越自己。眼睛看不見,心卻不能「失明」。但是說著容易做起來難,她像個孩子一樣,在父母的幫助下從零開始學習穿衣,吃飯,走路,學會在摸索中進行一切日常活動。她開始學習盲文,並且還想要站上三尺講臺,這談何容易?


「有志者事竟成」,在楊佳這裡就是最真實的寫照。她以超人的意志力和頑強的毅力,經過無數次跌倒再爬起來,直到可以自如的應付日常生活,用最短的時間學會了盲文,而學校也給了她極大的支持,因為楊佳=優秀,楊佳重返講臺,在上課時,她能準確無誤地操作多媒體儀器,板書依然俊秀工整,很多學生都沒有意識到老師其實是看不到任何學生的。其實他們不知道,為了這個講臺,是讓媽媽帶著著自己一步步丈量,從教室到講臺的距離,講臺到黑板兩邊的距離。多媒體的操作是父親為她貼上了自己清楚的很多記號,還要記住每個學生的聲音,這得需要付出多少努力?!

當大家為她所做到的一切驚嘆不已時,楊佳又開始了新的徵程。為了適應學院的發展需要,楊佳決心報考心儀已久的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攻讀公共管理碩士。給自己定了目標就會努力完成,對於常人尚且很難,對於楊佳更難,但她的才學和豐富的知識儲備給了她起飛的資本,2000年,已失明八年的楊佳收到了錄取通知,這一年她已經37歲。


在哈佛沒有人會把楊佳當成盲人看待,給她多麼特殊的待遇,上課和其他學生一樣,只有特殊的鍵盤陪伴她完成聽課和作業,很多時候要通宵學習才能趕超同學的進度,在學校需要完成每天500頁的閱讀量,常人都覺得量大,她要做的更多,首先要掃描全英文講義,再用電腦軟體讀出來。別人能看她只能聽,每分鐘400個單詞,楊佳就憑著堅強的毅力,練出了超人的聽力。不得不說,楊佳超越了自己,她不僅圓滿的完成了學業,還多學了三門課。畢業論文被定為範文,獲得了最高分,以及開頭那一幕的無上榮譽。

楊佳時時刻刻惦念親愛的祖國,她要學以致用,在深知盲人痛苦的同時,要為殘疾人發聲。她為北京奧運會、帕運會志願者制定了「NP3S」專業服務標準,填補了國內空白。2008年楊佳參加兩會,用英語直播為期兩周的「楊佳日記」,把自己兩會間的獨特感受傳播到全世界,並且創造歷史,成為第一位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委員會委員。

結語:

雖然我的眼睛失明了,但我的人生寬度反而擴展了。人生的境遇讓我明白,當你為一件事情用盡全力,全世界都會來幫你。

盧梭說過,磨難,對於弱者是走向死亡的墳墓,而對於強者則是生發壯志的泥土。楊佳是卓越的,是優秀的,她的故事勵志感人,能給所有陷入絕望的人一種奮發向上的力量,對於楊佳老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祝福她開心相隨。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教授楊佳:29歲失明遭丈夫孩子拋棄,8年後逐夢考入哈佛
    因為自強才是自己最大的資本,即使被拋棄,也會活得精彩而出眾。楊佳就是這樣,29歲時,因為意外雙目失明,他的生活從此進行了黑暗,他的丈夫無法接受殘疾的妻子,因此帶著孩子離開了家。在面對這雙重困難下,楊佳沒有自暴自棄,而是選擇了堅強,面對生活創造出了屬於她自己的奇蹟。
  • 哈佛盲人學士楊佳,29歲失明家庭破碎,逆境重生成中科院教授
    眼前黑暗,不忘光明在當今社會當中,也存在著這樣一個不平凡的女子:她天賦異稟,雖然雙目失明,甚至還遭到了丈夫的拋棄,但眼前的黑暗並不能阻止她追夢的腳步。她憑藉著自己的努力一舉考入了哈佛大學,而這便是中科院教授楊佳。
  • 中科院教授楊佳:15歲上大學,29歲失明,哈佛學成後報效祖國
    ,前29年她擁有了讓人不可企及的高度,但29歲之後卻從頂峰墜入黑暗的谷底。在講臺上也沒有忘記學習,22歲考上中科院研究生,24歲成為中科院最年輕的講師。,到29歲時她完全失明,並且是不可恢復性的失明。隨後,家庭的矛盾和破碎的婚姻,楊佳的丈夫和她離婚,帶走了孩子。失明後的楊佳在黑暗中摸索,家人帶著她四處求醫,但都無果,楊佳試著在黑暗中穿衣、吃飯。她開始學習盲文,她多次在教室裡獨自摸索講臺的位置,靠著聲音辨別學生的特徵。
  • 她29歲失明後被丈夫拋棄,8年後考入哈佛大學成為「中國軟實力」
    有個叫楊佳的姑娘,她在29歲前可以說過著人人羨慕的人生。她出生嶽麓,身高1米72,長相知性大氣還不失甜美。15歲上大學,19歲留校任教成為教研組最年輕的老師,22歲的時候考入中科院研究生院,師從李佩先生,24歲成為中科院最年輕的講師。
  • 她是中科大教授,29歲突然失明遭丈夫拋棄,37歲時考上哈佛
    1963年,楊佳出生在湖南長沙一個普通的家庭。從小,她就是鄰居和親戚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她很聰明,學習成績優異,還很懂事,備受親朋好友的喜愛。1978年高考剛恢復不久,由於楊佳在數學和英語方面成績特別突出,被學校破格允許參加高考。15歲的她,考上了鄭州大學英語系。
  • 教授楊佳:15歲上大學,19歲登上講臺,不幸失明但憑實力再入哈佛
    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她一次又一次地練習適應失明後的生活,終於,楊佳重新站了起來。在中科院的時光是忙碌又充實的,這滿足了楊佳的學習夢和科研夢。兩年後,成績突出的楊佳再次被中科院留校任教。時隔五年,楊佳重新背上行囊,帶著更加豐碩的成果來回饋給講座下炙熱的目光。
  • 飛翔的大白菜--楊佳
    文:渠首楊佳,一個在29歲之前一直一帆風順的女人,她的人生在29歲那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身體病變,至親離去,然而她卻沒有屈服於命運的擺布,不拋棄、不放弄,在無數困難和挫折面前依然高昂起頭。她15歲考上大學;19歲教大學;22歲考入中科院研究生班;24歲在中科院教研究生。接著,她戀愛,結婚,生子。一切都順風順水,處處布滿了鮮花和掌聲。可是,在她29歲那年,上帝卻突然關閉了那條通往幸福的大門,一下子把她推入到黑暗的深淵裡。她的視神經發生了病變,雙目失明。與光明一同失去的,還有她的丈夫和孩子。
  • 【光明日報】盲人教授楊佳:跨文化溝通的使者
    最近見到楊佳,讓記者一時很難將她與盲人教授聯繫在一起。 15歲考上大學,19歲成為最年輕的英語老師,21歲跨進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4歲成為研究生院最年輕的講師,29歲因眼疾失明,30歲被評為中科院副教授,37歲考入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攻讀公共管理碩士學位,成為哈佛大學有史以來唯一一位來自國外的盲人學生。僅用一年時間,以全院最高分獲得哈佛MPA學位。
  • 楊佳:閱讀傳遞真善美
    楊佳。(主辦方供圖)29歲失明,8年後考上哈佛大學,哈佛建校後第一位獲得MPA學位的外國盲人學生,首屆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委員會副主席……57歲的楊佳說,自己的一生可以用6個字概括:讀書,教書,寫書。在此次活動上,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常委、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北京市殘聯兼職副理事長楊佳發言並接受了《中國青年作家報》記者的採訪。問:您覺得閱讀對您的人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楊佳:書是人類最好的朋友。
  • 8歲自學微積分,12歲考入中科大,32歲成哈佛最年輕華裔正教授
    他可以稱得上中國的神童了,8歲自學微積分,12歲考入中國科技大學,32歲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哈佛華裔正教授,他就是 尹希,是被國際物理學界寄予厚望的青年物理學家之一,主要研究領域為弦理論。下面咱們就來看看他的簡歷。
  • 他小學沉迷大學微積分,12歲考入中科院,22歲獲得哈佛博士學位
    比如12歲便考入中科院的物理神童尹希,但他卻留在了哈佛,成為了哈佛最年輕的教授。現如今走出國門已經成為了當代大學生的一種選擇。出國留學現如今已成為了普遍的事情,然而有很多國家培養的人才,走出國門後卻沒有回到祖國為國效力,尹希也是如此。
  • 北大校花王延軼:嫁給大14歲導師,29歲成教授,8年後進正廳
    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就是一位相當優秀的女性,她19歲考入北大,23歲進入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攻讀碩士,26歲進入武大攻讀博士,29歲就成為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在37歲那年
  • 她十三歲考入北大,現任哈佛教授,嫁給比自己大25歲的美國博導
    今天筆者要介紹的這位主人公,13歲考入北京大學,後出國留學,在美國攻讀碩士和博士,現任哈佛大學教授,嫁給比自己大15歲的美國博導,從此定居國外,讓人唏噓不已,她就是田曉菲。 北京大學畢業後的田曉菲選擇去美國繼續攻讀碩士和博士,並且成功獲得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英國文學碩士學位和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哈佛大學在世界的排名是數一數二的,田曉菲作為哈佛大學歷史上最年輕的博士生
  • 尹希12歲考入中科大,31歲成哈佛最年輕教授,現在的他怎樣了?
    尹希12歲考入中科大,31歲成哈佛最年輕教授,為何沒有回國效力?興趣對一個孩子的學業進步,及身心健康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而今天的主人公尹希卻突破了這樣的概念,在12歲就憑藉著自己在理科方面的興趣,考入中科大,並在31歲成為哈佛最年輕的教授,那現在的他怎麼樣了呢。
  • 她13歲考入北大,哈佛最年輕博士,26歲嫁給美國老頭,是否值得?
    我們知道,普通學生想要進入北大必須得拼盡全力,而有些人卻能夠輕輕鬆鬆考入北大,我們會稱這類人為天才。北大曾經出現過這樣一個天才,她13歲就考入了北大,她就是田曉菲。我們來看田曉菲的個人介紹:1971年出生;2歲時開始識字讀書,4歲開始寫詩,並在《天津日報》發表了第一首詩,隨後接連出了5本詩集;13歲被北大特招
  • 此人15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四大力學滿分的傳奇紀錄,哈佛雙聘教授
    天才少女莊小威出生於1972年的中國江蘇省南通市,她小的時候跟爺爺奶奶生活到五歲,後隨父母一起到合肥的中國科技大學。1987年,莊小威15歲,正當同齡的孩子都還在奮力備戰高考時,她已經以600多分的高考成績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在學校的時間她學習了理論力學,電動力學,量子力學以及統計力學,並且都取得了滿分,如此相像我的大學,整天為高數大物煩惱真是感到慚愧。要記得,那個時候,她還是一個才15歲的孩子。
  • 國家巨資培養的物理天才,卻在哈佛畢業後加入美籍,成為哈佛教授
    5歲就能背唐詩三百首,8歲就開始自學微積分,9歲考入了北京八中的智力超長實驗班。僅用三年時間就完成了別人六年的初高中課程。當別人在玩泥巴的時候,他已經開始在看大學物理課本了。他後來考入了比清華北大還要難進的中科大,當時也才只有12歲。而且這是他第一次以中國神童的身份出現了在中國各大媒體平臺上。他在中科大的五年裡,依然是出類拔萃的存在。尤其在數學和物理方面,更是展現出了過人的天賦。
  • 中科大培養的天才,出人頭地後放棄中國國籍,成哈佛最年輕教授
    可話雖如此,面臨國家斥巨資培養的物理天才,卻在哈佛大學畢業後選擇加入美國國籍,成為哈佛曆史上最為年輕的華人教授時,有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出來了,我們為什麼沒能留住這個人才?他八歲開始自學微積分和量子力學,九歲考入北京八中智力超常實驗班,12歲以572分的高考成績,順利考入中科大九六級少年班。他是那一屆年齡最小的一名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