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歲之前,我是在超越別人;29歲之後,是在超越自我。一個人可以看不見,但不能沒有見地;可以沒有視野,但不能沒有眼界;可以看不見道路,但絕不能停止前進的腳步。100次跌倒,可以101次站起來!——楊佳
在世界頂級名校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的畢業典禮上,全場幾千名師生自發起立,在為一個即將畢業的學生鼓掌歡呼,她的論文被哈佛教授破例打了最高分A+。她也是哈佛建校300多年來第一位獲MPA學位的外國盲人,來自中國,名字叫楊佳。
如果說什麼是別人家的孩子,那楊佳絕對是同齡孩子的榜樣。這個溫婉文靜的女孩從入學開始就展現了自己極為聰穎的天賦,一直被同學們神一樣的膜拜,似乎沒有什麼能難倒她的。在重點高中讀書時,就已經擁有了1.72米的身高,是校籃球隊的主攻手,德智體全面發展。15歲那年更是直接考入鄭州大學英語系。最小的年齡,卻是最勤奮的學生,大家總是看到耀眼的成績單,認為是天賦使然,其實背後也浸透著她的付出和努力。
19歲的時候,畢業論文獲得滿分,優秀的她獲得了留校任教的機會,成了最年輕的老師,有的學生都比她還大。做了老師她也沒有停止愛學習的腳步,兩年之後考上了中科院的研究生,畢業後站在了中科院的講臺上,成為最年輕的講師,圍繞在她身上的是數不清的光環,年輕時尚,知性優雅,氣質如蘭,無數溢美之詞都可以付諸於她,然而一直遙遙領先於他人的順遂的人生,卻戛然而止於29歲。
楊佳在看書講課的時候,感覺自己的視力有些變差,看什麼都覺得吃力,開始以為自己可能看書太累了,休息之後也不見好,反而更為嚴重了,當醫生告訴她,她患上了黃斑性病變,失明是肯定的,而且不可逆轉。這幾個字幾乎擊垮了一向自信的楊佳,她的情緒也在崩潰邊緣,逐漸年邁的父母一夜白頭,為了不讓家人擔心,她總是寬慰他們,沒什麼大問題,自己背過去偷偷的哭泣。原本熟悉的日常生活,就連最簡單的吃飯喝水對她來說,已經很難自如的做好,她能看到的光明已經越來越少,忽然有一天永遠的陷入了無邊的黑暗之中。
就在這個巨大的打擊面前,本應給她依靠肩膀的丈夫無法接受現在的楊佳,無情的選擇了離婚並且帶走了他們的孩子,好在親情一直陪伴著她,父親從此做了她的拐杖,面對種種磨難,這份愛給了她勇敢面對生活的勇氣,為了父母她選擇堅強的走下去,還要走的更好,之後的人生就是超越自己。眼睛看不見,心卻不能「失明」。但是說著容易做起來難,她像個孩子一樣,在父母的幫助下從零開始學習穿衣,吃飯,走路,學會在摸索中進行一切日常活動。她開始學習盲文,並且還想要站上三尺講臺,這談何容易?
「有志者事竟成」,在楊佳這裡就是最真實的寫照。她以超人的意志力和頑強的毅力,經過無數次跌倒再爬起來,直到可以自如的應付日常生活,用最短的時間學會了盲文,而學校也給了她極大的支持,因為楊佳=優秀,楊佳重返講臺,在上課時,她能準確無誤地操作多媒體儀器,板書依然俊秀工整,很多學生都沒有意識到老師其實是看不到任何學生的。其實他們不知道,為了這個講臺,是讓媽媽帶著著自己一步步丈量,從教室到講臺的距離,講臺到黑板兩邊的距離。多媒體的操作是父親為她貼上了自己清楚的很多記號,還要記住每個學生的聲音,這得需要付出多少努力?!
當大家為她所做到的一切驚嘆不已時,楊佳又開始了新的徵程。為了適應學院的發展需要,楊佳決心報考心儀已久的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攻讀公共管理碩士。給自己定了目標就會努力完成,對於常人尚且很難,對於楊佳更難,但她的才學和豐富的知識儲備給了她起飛的資本,2000年,已失明八年的楊佳收到了錄取通知,這一年她已經37歲。
在哈佛沒有人會把楊佳當成盲人看待,給她多麼特殊的待遇,上課和其他學生一樣,只有特殊的鍵盤陪伴她完成聽課和作業,很多時候要通宵學習才能趕超同學的進度,在學校需要完成每天500頁的閱讀量,常人都覺得量大,她要做的更多,首先要掃描全英文講義,再用電腦軟體讀出來。別人能看她只能聽,每分鐘400個單詞,楊佳就憑著堅強的毅力,練出了超人的聽力。不得不說,楊佳超越了自己,她不僅圓滿的完成了學業,還多學了三門課。畢業論文被定為範文,獲得了最高分,以及開頭那一幕的無上榮譽。
楊佳時時刻刻惦念親愛的祖國,她要學以致用,在深知盲人痛苦的同時,要為殘疾人發聲。她為北京奧運會、帕運會志願者制定了「NP3S」專業服務標準,填補了國內空白。2008年楊佳參加兩會,用英語直播為期兩周的「楊佳日記」,把自己兩會間的獨特感受傳播到全世界,並且創造歷史,成為第一位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委員會委員。
結語:
雖然我的眼睛失明了,但我的人生寬度反而擴展了。人生的境遇讓我明白,當你為一件事情用盡全力,全世界都會來幫你。
盧梭說過,磨難,對於弱者是走向死亡的墳墓,而對於強者則是生發壯志的泥土。楊佳是卓越的,是優秀的,她的故事勵志感人,能給所有陷入絕望的人一種奮發向上的力量,對於楊佳老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祝福她開心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