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長的路途中會遇見很多的阻礙,怎麼樣讓孩子真正獨立自主的去分辨事情的好壞是值得讓家長深思的。叛逆期是指在青少年過度時期心理的變化和獨立意識的跳躍,「錯誤」意識佔據主導位置,從而形成對立。
那麼,孩子的叛逆期在什麼時候呢?家長如何去順利幫助孩子過度叛逆期呢?孩子叛逆期有什麼特徵並且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麼呢?
A、2歲左右,人生中第一個叛逆期,稱之為「寶寶叛逆期」。
在孩子初成長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沒有完全形成時,心理狀態是以自我為中心,為所欲為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取悅於自己興奮的狀態,一旦遇到阻礙就開始反抗,表現多為哭鬧、打人等。
在父母眼中,孩子還處於各種生理形態發育的過程,打完之後不忍心,一頓後悔,可是不打又無法壓制自己的怒火。
其實,在孩子這個階段,所有的舉動都是無意識操作,他們在探索著任何一件事情,孩子在越小的時候,他們的想法超出我們的想像,他們的想像力、創造力我們不應該去因為行為意識而去阻礙。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去創造更多的條件,在安全允許的情況下讓孩子大膽的去嘗試並完成他們的形態想像意識。當矛盾不可避免的發生的時候,我們應該減少對抗,而是要引起孩子其他的注意力,比如,拿上他喜歡的玩具來轉移目前不可扭轉的局勢,父母對於孩子充分的理解和恰當的方式是一種比較有效的迂迴策略。我們要在對於孩子覺得舒適的空間去調整對孩子的培養。
B、7歲左右,第二個叛逆期,被稱之為「兒童叛逆期」。
剛步入小學,與以前的小班生活脫離了,孩子的自我意識也增強了不少,接觸的事物也逐漸增多。在學校的同學的無意識引導下,開始想要脫離父母的約束,要求獨立並且要服從自己的意識。
甚至有些孩子挑戰家長,不斷的去給家長造成不小的麻煩,為所欲為,完全不可控。比如,在對比之下,要求家長也要去買一些玩具零食等等,他們的想法是,別人可以,為什麼我不可以,一旦家長反對並且過激,孩子就接近崩潰。
其實作為父母,都體會過在哪個時期所有的情緒,所以對待孩子的叛逆期,我們要持有耐心,在孩子叛逆期的短短幾年中,維穩的處理方式會受益孩子一生。
C、12歲,第三個叛逆期,也是最後一個叛逆期,大家都常見的「青春叛逆期」。
在這個年齡的孩子,早戀,大家鬥毆等等現象發展的非常迅速。大家不能去控制自己的意思,隨波逐流的模仿,電視情節的真實演繹都會造成這種情況。
如今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手機等電子設備的出現,讓孩子日日夜夜的玩遊戲,看小說等等,讓孩子的睡眠質量和學習質量都在逐步下降。
作為家長,我們必然要給到孩子獨立空間自由的發揮想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集中時間和聊天方式去解決,比如,在叛逆期初期加強溝通,在叛逆期時,累計進行溝通,但是注意方式方法,切忌暴力相向,用父母的「權威」來壓制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面子,不得踐踏孩子的自尊。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多帶孩子開拓視野。
A、叛逆期孩子的發展特徵
其實,叛逆期是成人對於孩子心理變化,做事方式的一個定義。而非孩子就是不聽話、不積極的定義。在孩子出現這幾個變化的時候,家長應該積極的去溝通並且去有效的幹預。
首先,當孩子說「不」的時候。
其次,學校和家裡反差較大的時候。
第三,自己就是中心,開始對抗家長。
最後,情緒波動起伏會比較大的時候。
B、孩子叛逆期逆反的心理原因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起到了監督管理的作用。同樣,在管理的過程中,如何出監督,怎樣去管理就成了一門藝術了。作為孩子,是否願意被一直壓迫著?是否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否可以和父母平等的溝通?這些都能影響孩子叛逆的程度。那他們存在什麼心裡願意呢?
第一,我什麼都可以做,我不需要你的幫助。
第二,我有自己的想法,為什麼不讓我用自己的想法去做我想做的事情呢?
第三,我不管好壞你都不會關注我,(大多數發生在二胎家庭中)我只想要我表現好的時候你能鼓勵我。
第四,我要爭取我的自由,我要不斷打破你對我的約束。
在叛逆期的孩子都會考慮,在寶寶叛逆期,考慮的是我的世界是什麼?在二廳叛逆期,考慮的是我可以得到什麼?在青春叛逆期的時候,我考慮的是我可以怎麼做?
我們要擺脫孩子父母壓力,讓孩子多嘗試,在失敗中去尋求自我幫助以及父母之力。
A、學會與孩子相處。
在遇見孩子無理取鬧的時候,不要積極的去應對,讓孩子也有自我反思的意識。家長千萬不要因為自己心疼而讓孩子養成不好的行為習慣。孩子哭鬧,動手,就是想要建立與父母的溝通,如果溺愛,這就成為他的「手段了,我們要在適當的情況下給予「度」的把控。
比如,孩子在要買手機的時候,其實已經有想要的手機了,當我們滿足不了他的要求的時候,他就開始累積憤怒的情緒,如果繼續僵持著,結果就讓孩子產生了憤怒的情緒,可能會影響到後面的連鎖事情。所以,我們應該保持平和的心態和他溝通,並且講解我們想買的產品的優勢,來打消孩子本來的念頭。
我們除了溝通之外,我們更加要學會鼓勵孩子,讓他把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我們可以輕易的看到孩子的想法,但是當孩子能夠真正把想法表達出來的時候,這個時候說明孩子已經在做好與家長溝通的準備了,所以,我們應該把握這個時機來引導孩子。所以我們要積極的鼓勵孩子,讓孩子能夠開口傾訴他的想法,做一個知心父母。
B、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和權力
不要刻意去限制孩子,去幹涉他的學習,生活。在孩子該玩的這個年紀,我們要讓孩子積極去做他想做的事情,無論事情的對與錯,我們首先確保孩子的安全才是重要的。
孩子一定是在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的時候,才會很好的去牢記這個問題帶來的連鎖反應。當孩子有自我判斷意識,我們就應該從中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為他考慮的,父母是可以判斷事物的對與錯的。這樣,我們才是真正有價值的父母。
父母在做任何一個決定的時候要體現出自由平等民主。多去與孩子商量,溝通。
我是一家學校的校長,我曾經遇見過一個會員來報名,家長非常喜歡,也覺得體系教材都很不錯,可是孩子正常課程下來悶悶的,不是很積極的參與。
他和寶貝溝通到,你是不是不喜歡這裡啊?孩子回答:「不是的」。媽媽說,「那我知道了,你是不是覺得其他小朋友表現的很好,忽略你了?」孩子不說話。
這個時候媽媽笑道:「寶貝,如果你想繼續在這裡學習,我就給你報名,如果你有什麼問題,你就告訴媽媽,如果我能解決,我就幫你解決,但是一旦你進來以後,問題就得靠你自己了,因為你已經五歲了,媽媽希望你能自己獨立的做自己的決定,但是媽媽是希望你在這裡學習的,你自己考慮一下,告訴媽媽好不好?」
小孩子沉思了許久,告訴媽媽,「媽媽,我想在這裡學習,我喜歡老師我也喜歡英語,我也對自己有信心,我是大人了,我一定可以解決好的」。這一段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而且會跟著我一輩子。對待孩子就是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尊重孩子,讓孩子自己對自己的決定負責,這就是父母該有的態度。
C、給孩子一個健康的社交氛圍
其實,與其說給家長自己定義什麼育兒價值觀、人才觀,這些都是沒有任何必要的。因為所有的觀點其實來自於實踐,孩子都是不一樣的,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家庭氛圍對於孩子影響是最大的。與其談各種價值觀,不如創建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
給與孩子一個健康的社交氛圍,家庭是第一步,其次就是在孩子0-16歲的時候,我們要在適當的時候帶孩子去見識不同的世界,酸甜苦辣也必須讓孩子去嘗試。只有孩子在未來的社會有立足之地,這才是家長所期待著的。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旅遊景點,不同的社交人群,都給孩子帶來不一樣的體會和總結。
家有兒女初長成,父母一切為了孩子,可是我們是否可以把正確的教育方式帶入孩子生活學習當中呢?不去勉強,不去打擊,不去樹立「威脅」,不去窺探,善於觀察,善於溝通,善於引導。孩子才能舒適的度過叛逆期。我們應該用自己的愛心、耐心、信心去幫助孩子,成為榜樣。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