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的的考試中,智力理論一直是一個常考點,其中較為重點的是智力理論中的人物,讓大家很不好識記,但是這些人物總以選擇題的形式來呈現,在考生備考的過程中給予了很大的壓力,大家都認為只要死記硬背就好,但是對於教育學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我們可以巧妙的使用一些記憶術。現就智力理論的人物和大家分享一些記憶方法。
無論是哪種智力理論,我們主要從兩種角度考察: 一是正確理解這兩種理論的核心觀點,二是考察每種理論的代表人物。這裡我先們介紹一下,常考的智力理論的觀點和代表人物:
1.斯皮爾曼的智力二因素論
智力二因素論由英國心理學家C.Spearman斯皮爾曼(1863—1945)於1904年首先提出。
2.吉爾福特的智力三維結構論
提出: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於1967年提出。
3.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
(1)提出: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
(2)內容:人的智力結構中存在著七種相對獨立的智力:①語言智力;②邏輯—數學智力;③視覺—空間智力;④音樂智力;⑤身體—動覺智力;⑥人際智力;⑦自知智力。每種智力都有其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每個人身上的組合方式不同。
(3)作用: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也為我國新課改「建立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與支持。
4.斯騰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論
美國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論。該理論包括智力成分亞理論、智力情境亞理論、智力經驗亞理論。
那麼,我們如何牢固、巧妙記住他們的主要觀點和代表人物呢?
這裡,老師分別針對兩種本位論編了依據順口溜,幫大家記住。
二皮:斯皮爾曼的智力二因素論
三維特:吉爾福特的智力三維結構論
三元格:斯騰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論
多加得: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
大家可以簡單使用這些口訣來進行記憶,因為智力理論多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考查人物的時候也比較多,希望各位考生在這篇文章中可以有所收穫。
中公講師王曉婷解析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