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淵地幔巖中發現非生物成因有機質-《Geology》報導深海所科研人員深淵最新研究成果

2021-02-15 深海所

地球巖石圈位於軟流圈之上,作為連接地球深部與表層生物圈的橋梁,對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起到了關鍵作用。而巖石圈中蘊含的非生物成因有機質不僅參與了深部碳循環,並且對深部生物圈以及地球早期生命起源具有重要的指示意義。

根據位置不同,巖石圈中的非生物有機質可以在深部地幔及巖漿冷卻過程中形成(>400–500℃);也可以在淺部通過水巖反應合成(<400–500℃)。其中,超基性巖在中低溫水巖反應形成蛇紋巖的過程稱為蛇紋石化,該過程中橄欖石或輝石與水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產生大量氫氣,為二氧化碳還原形成非生物有機質提供關鍵原材料。自然條件下蛇紋石化過程中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會和氫氣發生費託合成反應(Fischer-Tropsch-type synthesis),催化生成熱液流體中的簡單有機分子(例如甲烷、短鏈烷烴以及甲酸等有機酸);而對較為複雜的長鏈碳氫化合物的識別往往受到生物成因有機質的幹擾。

前人利用實驗室微區原位實驗技術,識別出了洋中脊蛇紋巖中與次生粘土礦物有關的固態有機質,並提出這些粘土礦物參與催化的Friedel–Crafts反應(<200℃)可能在有機質合成中起到了關鍵作用。然而巖石圈中其他大量存在的催化性礦物(如鐵氧化物)對非生物有機合成的直接證據卻相對較少。並且,人們對自然條件下巖石礦物在納米尺度的物理化學效應對非生物有機合成的影響也缺乏了解。

最近,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彭曉彤團隊與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對西太平洋雅浦海溝蛇紋巖中固態有機質的納米地球化學特徵進行了研究。

研究人員利用「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在雅浦海溝水深6413米的區域採取了蛇紋石化橄欖巖(圖1)。通過高解析度電子顯微鏡結合原位振動光譜技術,研究人員發現,蛇紋巖中的固態有機質存在於在一些微米級磁鐵礦晶粒周圍以及與納米級鐵氧化物相關的蛇紋石納米孔隙中(圖2)。這些有機質由脂肪族和芳香族化合物組成,但未發現含有與生物成因有機質相關的信息(圖3)。

圖1 馬裡亞納-雅浦海溝俯衝帶區域以及取樣位置

圖2 掃描和透射電子顯微鏡圖像展示了有機質與鐵氧化物以及蛇紋巖納米孔的空間關係

圖3 雷射拉曼和納米紅外光譜結果指示蛇紋巖中有機質由脂肪族和芳香族化合物組成

研究指出:蛇紋巖納米孔和納米級催化活性礦物的物理化學特性可能對自然系統中有機質的非生物合成起到了關鍵作用,進而為深部生物圈的能量來源,以及地球早期生命起源過程中關鍵有機組分的合成提供重要啟示。 

上述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最新一期的Geology雜誌,第一作者為深海所博士生南景博,通訊作者為彭曉彤研究員以及荷蘭烏得勒支大學Oliver Plümper助理教授,合作者包括荷蘭烏得勒支大學Helen E. King助理教授,博士生Guusje Delen,Florian Meirer副教授,Bert M. Weckhuysen教授以及河北師範大學郭自曉博士。該項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資助。

Nan, J., King, H.E., Delen, G., Meirer, F., Weckhuysen., B.M., Guo, Z., Peng, X.*, and Plümper, O.*, 2020. The nanogeochemistry of abiotic carbonaceous matter in serpentinites from the Yap Trench, western Pacific Ocean: Geology, v. 49

訂閱:搜索「深海所」或掃描下方二維碼

分享:點擊右上角圖標分享給好友或朋友圈

官網:http://www.idsse.cas.cn/

相關焦點

  • 深海所在馬裡亞納海溝深淵微生物生態角色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深海生物學研究室王勇團隊報導了馬裡亞納海溝深淵微生物生態角色研究的新進展。海鬥深淵指深度在6000米以下的深海區域,以低溫和超高靜水壓為典型環境特徵。由於受採樣技術的限制,目前對深淵微生物的研究仍舊極為有限。
  • 島弧地區並非緩慢滑向深淵,而是擠壓成山
    最近,一則聳人聽聞的報導再次被人提及。文章稱,日本列島正在以每年10釐米的速度滑向馬裡亞納海溝,而後者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溝。看過報導,不少人都會想當然地試著計算日本列島在沉入深淵之前還有多少年的壽命。其實,這篇報導是一則徹頭徹尾的誤讀,甚至完全可以歸類為謠言之列。那麼,真實情況到底是怎樣的?日本列島未來的地理命運到底如何?日本將滑向馬裡亞納海溝?
  • 科研動態丨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科研動態丨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20-07-02 20: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地幔間斷面成因及地幔對流模式研究獲進展
    學者們對地幔間斷面的大中尺度起伏特徵已經有了深入的認識,但是其小尺度起伏特徵尚未見報導,也因此難以判定410/660千米間斷面的成因。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倪四道團隊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及國際同行開展合作,首次發現了非對稱路徑660千米間斷面散射波震相,揭示了地幔410及660千米間斷面的小尺度起伏特徵,為地幔對流模式研究提供了關鍵證據。  研究團隊基於溫度及化學成分對地幔間斷面各種橫向尺度起伏的不同控制作用,對間斷面的成因及地幔對流模式開展研究。
  • 誰說高中生不能參與前沿科研?上海臨港耀華學生的深淵極客之旅
    我們只知道這批材料出現某種現象的概率會大一些,但學生們真正是在未知領域進行探究,確實會對整個深海菌的科研認知推進那麼一小點,為我們下一步鑑定與合成活性藥物鋪下基礎。」 彩虹魚公司教育與公共關係事業部總監陳馳說。體驗過科研喜悅的孩子們無比期待在新學年將「彩虹魚深淵微生物」項目跟進到底。除了重複驗證本次成果,還有更多生物活性檢測。
  • 我們能從深淵中得到什麼?
    所謂深淵科學,是指專門研究深度6500以下海底深淵的綜合類海洋科學。一般來說,我們認為6500米深度是海洋的一條分界線。進入這個深度之後,太陽光徹底不見,無論是生物特徵、生態環境,還是地質地貌,都開始與人類熟悉的海洋世界截然不同。
  • 我國首次萬米級深淵科考完成-光明日報-光明網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給中國科學院深淵科考隊的賀信中表示,這是「我國海洋科技發展史上第一次萬米級深淵科考」。從此,萬米深海不再是我國海洋科技界的禁區!    「探索一號」是中國4500米載人潛水器及萬米深潛作業的工作母船,此次科考的主要目標包括對我國自主研發的系列萬米級深海實驗裝備和探測設備進行驗證、探秘地球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等。
  • Nature:克拉通巖石圈地幔的成因模型
    儘管科學家們針對這一問題開展了大量的研究,然而,目前對克拉通巖石圈地幔成因的認識仍然存在明顯的分歧。分歧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兩種不同的學術觀點:熔融模型和堆積模型。根據該模型可以預測,在地幔物質減壓熔融的過程中,由於上部地幔物質的熔體抽取程度更高,因此地幔熔融柱頂部的密度應相對較低,而巖石圈地幔底部的密度應相對較高。然而,熔融模型所預測的巖石圈地幔化學分層與其他學者的觀測資料和工作模型(Lee et al., 2011)所預測的結果有很大出入。
  • 山海經中發現渤海以東存在一個無底深淵,那裡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
    在《山海經.大荒東經》中發現,渤海以東竟存在一個無底深淵,書中記載到:「東海之外有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儒帝顓頊,棄其琴瑟。《山海經》中提到了這個無底深淵有一個少昊之國,相傳少昊的母親是皇娥,她在蒼茫大海上遇到了白帝之子,他們泛於海上,遊漾忘歸,十分愜意,後來他們生了少昊。
  • 這支科考隊帶330多個海底大生物回來
    該科考隊根據「精打七千,實做一萬」的思路,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和雅浦海溝,針對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海洋地質、深淵生物、深淵生態及深海裝備技術等多個學科領域,共執行了113項試驗與科考任務,取得若干科研成果。
  • 「探索一號」科考船:萬米深海寫下中科院的名字—新聞—科學網
    正如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在8月23日中科院深淵科考成果發布會上所說:「本次深淵科考5次叩開了馬裡亞納海溝萬米大門。這是我國首次在11000米級海溝成功進行無人深潛與探測,標誌著我國深海科技正式進入萬米時代,宣示了我國深海科技創新能力正在實現從『跟蹤』為主向『並行』『領先』為主轉變。本次深淵科考取得的重大突破必將成為我國挺進深海的裡程碑。」
  • 「探索一號」完成第三次海鬥深淵綜合科考並創下多個「首次」
    中科院深海所供圖10月16日,中科院海鬥深淵科考試驗隊完成了在馬裡亞納海溝的深海科考任務後返回三亞,整個航程歷時54天。此次科考是「探索一號」科考船進行的第三次萬米深淵綜合科考,科考隊在深海裝備與技術、地球物理、海洋地質與地球化學、海洋生物及物理海洋等多個學科取得了豐碩成果。
  • ...今晨發表同濟劉志飛教授團隊南海研究新突破,發現粘土礦物控制...
    《Science》今晨發表同濟劉志飛教授團隊南海研究新突破,發現粘土礦物控制有機質的長期保存 來源: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   時間:2019
  • 研究超級火山成因秘密 浙大學者揭示地球內部奧秘
    大火成巖省是超級火山噴發的遺蹟,它包括噴出的大規模溢流玄武巖和巖漿供體大型放射狀巖牆群。它們在很大程度上與來自深部的地幔柱活動有關, 是地幔柱巖漿活動的直接產物。都是礦產資源豐富之地,著名的攀枝花鐵礦,就位於峨眉山大火成巖省區域。 「對於大火成巖省形成機制的研究,將幫助人類更好地去發現新的礦產資源。」
  • 【中國科學報】打開深海機器人應用的大門
    日前,由中科院組織的「探索一號」船TS-03航次深淵科考任務圓滿結束,取得系列重大成果。在距離陸地有萬米之遙的深海領域,來自中科院以及其他單位的科研人員克服了重重困難,成功開展了多項深海科考與應用。  「和之前深淵科考的航次不同,這次,我們攜帶的水下機器人就是朝著實地應用去的。可以說,這次的科考打開了深海機器人應用的大門。」
  • 地質地球所等在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中獲進展
    在板塊俯衝過程中,俯衝板片將冷的、不同組分的物質(如地表沉積物、玄武質洋殼、水等)帶入地幔,與周圍地幔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發生熱化學交換。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理解板片幾何形態、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和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過程的關鍵。
  • 創新創業講座② | 阿曼蘇丹國薩邁爾蛇綠巖中豆莢狀鉻鐵礦的成因:來自熔體包裹的限制
    於2020年6月榮獲日本地球行星科學聯合固體地球科學專題年輕科學家鼓勵獎,主持的科研項目有江西理工大學博士啟動基金205200100055,阿曼豆莢狀鉻鐵礦成因:來自熔體包裹體的限制以及中南大學有色金屬成礦預測與地質環境監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2020YSJS04,豆莢狀鉻鐵礦熔體包裹體成分研究及其對鉻鐵礦成礦母巖漿的限制:以阿曼豆莢狀鉻鐵礦為例,並參與學術會議多次、參與多項科研項目以及發表論文多篇
  • 我國研究人員「讀石測水」發現超級火山成因
    新華社杭州1月25日電(記者朱涵)浙江大學研究人員通過測定單斜輝石的水含量,掌握了高質可信的水含量數據,證實水與溫度、壓力和巖石性質是超級火山形成的4大必備因素,為預測超級火山形成提供科學依據。相關論文日前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
  • 奔湧的「後浪」——耀華學子對深海科技前沿進行學術探索
    彩虹魚公司是一家從事於海洋科技開發應用與研究,並將研究成果進行產業化與市場化發展的卓越深海高科技公司,有著全球頂尖的海洋探索團隊,是臨港科學技術優秀資源之一,與「彩虹魚-深淵極客」合作,可以使學生們享受到豐富且有深度的學習資源,跳出書本與課堂,感受真正的前沿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