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晨發表同濟劉志飛教授團隊南海研究新突破,發現粘土礦物控制...

2020-12-20 同濟大學新聞網

《Science》今晨發表同濟劉志飛教授團隊南海研究新突破,發現粘土礦物控制有機質的長期保存

來源: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   時間:2019-10-04  瀏覽:

北京時間今晨,《Science》在線首發(First Release)同濟大學與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的合作研究成果。這項成果發現陸地來源的土壤成因有機質在海洋裡搬運和沉積過程中,從蒙脫石表面被剝離,取而代之的是海洋成因有機質,但同樣是陸地來源的巖石成因有機質,在海洋環境中與雲母和綠泥石緊密結合而不發生變化。這個結果表明,陸地來源有機質在海洋沉積物中的長期保存是由層狀矽酸鹽礦物這個一級因素所控制。

有機質長期保存至少從達爾文時代開始一直是地球科學界的難題,有機質含量和礦物表面積之間存在的重要關係早已有報導。然而,儘管前人進行了大量研究,對這種關係的性質卻一直沒有一個清楚的解釋。據該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志飛介紹,南海及其周邊具有高度空間多樣性的粘土礦物分布特徵,為定量驗證這種關係提供了天然實驗條件。其研究團隊通過多年的調查,已揭示出南海北部的呂宋島僅提供土壤成因的蒙脫石,而臺灣島僅提供巖石成因的雲母和綠泥石。通過在南海北部布設深海沉積物捕集器錨系觀測系統,獲得時間序列源自呂宋島和臺灣島的粘土礦物及其攜帶的陸源有機質,進行放射性碳測年、有機碳穩定同位素、層狀矽酸鹽礦物表面積、以及礦物含量定量研究等高精度實驗分析,第一次清晰地揭示出粘土礦物的種類是影響有機質保存的最重要因素。

該項研究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南海深海過程演變》支持建設的「深海沉積動力過程綜合觀測系統」的重要成果,劉志飛研究團隊前期已在《Geology》《EPSL》等國際著名期刊發表多篇深海沉積過程研究成果,此文的發表進一步拓展了南海作為海洋前沿科學問題天然實驗室的研究空間。

陸源巖石成因和土壤成因有機質輸入到海洋後的保存受到層狀矽酸鹽礦物控制的演化模式

該論文第一作者為瑞士聯邦理工學院地質研究所Thomas M. Blattmann博士,共同通訊作者為Thomas M. Blattmann博士和我校劉志飛教授。

論文連結為: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9/10/02/science.aax5345  Blattmann, T.M.*, Liu, Z.*, Zhang, Y., Zhao, Y., Haghipour, N., Montluçon, D.B., Plötze, M., Eglinton, T.I. Mineralogical control on the fate of continentally-derived organic matter in the ocean. Science, 3 October 2019 (DOI: 10.1126/science.aax5345).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粘土礦物之間轉變機制獲新發現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陳一)記者從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獲悉,該所礦物學與成礦學重點實驗室何宏平課題組在粘土礦物之間的轉變機制上的研究獲得新發現
  • 研究人員提出了火星上古代粘土礦物形成的新方法
    該蒸汽浴可能會產生粘土礦物,而這些礦物早已歸因於表面上或表面下的水流。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火星上的粘土礦物的大部分可能是隨著地球的地殼冷卻並凝固而形成的,而不是像後來長期以來假設的那樣,是由於後來與地表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 對黏土礦物的研究,或許可助人類進一步發現火星上是否有生物存在
    海底玄武巖存在有機資源,為探索火星生命提供新激情嚴格上來說,真是處處皆是生活。它是在海底的巖石深處被發現的。經過多年的艱辛探索,一個科學團隊發現了一些令人吃驚的事。他們在地殼海底的火山巖的微小裂縫中發現了豐富的細菌生命。這些細菌在微小的裂縫內的粘土礦床中蓬勃生長。
  • 好奇號在新樣本中發現粘土礦物 進一步證明火星過去可能存在水
    科學家將該地區稱為「粘土承載單位」,當然,這個名稱已經證明是非常貼切的。在上個月鑽探獲得兩個新樣本後,火星車終於確認了其含有大量的粘土礦物,這進一步證明了古代火星曾經可能是個溼潤世界。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 MRO)在好奇號抵達火星之前已經檢測到該地區存在粘土 - 實際上,這是選擇好奇號著陸點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 同濟大學科研團隊合作發表有關旋渦布朗運動的研究成果
    同濟大學科研團隊合作發表有關旋渦布朗運動的研究成果 來源: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0-08-20  瀏覽:
  •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汪道文教授團隊首次發現:胰島素不適用於2型...
    楚天都市報12月4日訊(記者李曼英 通訊員蔡敏 田娟)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心內科汪道文教授團隊通過回顧性研究首次發現了胰島素治療與患有2型糖尿病的新冠肺炎患者高死亡率密切相關。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
  • 火星發現粘土礦物或存在過微生物生命
    科學家發現地球上最早期的微生物能夠形成這種礦物,說明火星上也可能出現過類似微生物,形成這種粘土礦物。照片中,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琳達-摩爾模式正在採集微生物樣本。但根據我們的研究發現,斯蒂文石也可以由生物形成。這一研究發現將促使我們重新審視這些火星沉積物以及它們與火星生命之間可能的聯繫。」
  • 粘土礦物重金屬吸附材料
    相對於樹脂類吸附劑存在的耐熱性差、抗輻射性差、費用高等缺點,粘土礦物材料用於環境吸附劑具有明顯的優勢,比如廉價、資源豐富、易處理、高強度和穩定性,因而是近年來環境吸附材料的研究熱點,應用潛力巨大,採用粘土礦物及其加工材料來處理重金屬汙染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 太空探索:火星上的粘土礦物,是在原始蒸汽浴中形成?
    太空探索:火星上的粘土礦物,是在原始蒸汽浴中形成?來自布朗大學的行星科學家提出了一種在火星上形成古代粘土礦物的新方案,如果證明是真的,可以改寫紅色星球的早期歷史。火星表面有數以千計的古代頁矽酸鹽露頭。通過水與火山巖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層狀矽酸鹽或粘土,導致許多科學家得出結論,在火星歷史的某些點上必定存在持續的地表水,地下水或活躍的熱液系統。但是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這項新研究表明,粘土可能是在火星地殼自身形成過程中形成的,早在地球上任何水流出之前。在實驗室實驗和計算機模型的支持下,研究人員列出了該方案的工作原理。
  • 同濟大學科研團隊研究成果發表於《蛋白質與細胞》,為腎臟再生醫學...
    1月9日,同濟大學醫學院左為教授團隊與解放軍總醫院腎臟病醫學部陳香美院士、蔡廣研教授團隊合作,在《蛋白質與細胞》(Protein & Cell)期刊在線發表題為「Single-cell RNA-Seq analysis identified kidney progenitor cells
  • 我國科研團隊發現自然界新礦物
    記者11日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獲悉,由該中心曲凱研究團隊近日發現並命名的自然界新礦物——Kenoargentotetrahedrite-(Zn)(空鋅銀黝銅礦)正式獲得國際礦物學協會新礦物命名及分類委員會批准。新礦物全型標本目前已被中國地質博物館館藏。
  • 人才強校 | 商建英教授團隊在蛋白質類物質與黏土礦物膠體相互作用...
    本網訊 3月22日,《Water Research》雜誌在線發表了商建英教授課題組的論文「Effect of bovine serum albumin on stability and transport of kaolinite colloid」。
  • 何宏平受邀擔任《粘土和粘土礦物》副主編
    日前,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何宏平研究員受《粘土和粘土礦物》(Clays and Clay Minerals)主編Joseph W.
  • 我校與武漢理工大學聯合舉辦粘土礦物界面調控及功能材料線上學術...
    3月29日,由武漢理工大學和安徽理工大學聯合主辦的第一屆武漢理工—安徽理工大學粘土礦物界面調控及功能材料線上學術會議順利召開。武漢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院長、墨西哥科學院院士宋少先教授和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閔凡飛教授出席本次會議。
  • 中國科學家腫瘤研究有新發現 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中國科學家腫瘤研究有新發現 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2018-10參與互動    中國科學家腫瘤研究有新發現
  • 馬東課題組在環境黏土礦物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馬東課題組在環境黏土礦物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馬東博士課題組在環境黏土礦物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Coupled Manganese Redox Cycling and Organic Carbon Degradation
  • 青科大自動化學院池榮虎教授團隊取得事件驅動控制研究新進展
    青科大自動化學院池榮虎教授團隊取得事件驅動控制研究新進展 2020-11-07 14: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重醫黃愛龍教授團隊在Nature Medicine在線發表新冠疫情研究
    在應對新冠疫情的過程中,我國政府實施的各種公共衛生幹預措施使疫情得到全面控制,目前主要是嚴防境外輸入性病例及局部聚集性病例的暴發,進入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 從2020年2月16日起,我校黃愛龍教授團隊在重慶市萬州區啟動了防控新冠病毒緊急科研課題的研究,該團隊與萬州區疾控中心合作,通過基於萬州區1月21日至4月10日發現的確診病例、無症狀感染者以及密切接觸者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對新冠病毒疾病在人群中的流行特徵、傳播能力及防控措施的效果等進行了深入地分析與總結。
  • 天津科研團隊發現自然界新礦物 獲國際礦物學協會批准
    內容提要:從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獲悉,由該中心曲凱研究團隊發現並命名的自然界新礦物──空鋅銀黝銅礦近日經國際礦物學協會新礦物命名及分類委員會全票通過,獲得正式批准。天津北方網訊:從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獲悉,由該中心曲凱研究團隊發現並命名的自然界新礦物──空鋅銀黝銅礦近日經國際礦物學協會新礦物命名及分類委員會全票通過,獲得正式批准。這種新礦物的發現不僅增加了自然界礦物種類,提升了我國在礦物學研究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同時也為人類認識和利用自然界新礦物提供了重要依據。空鋅銀黝銅礦全型標本現館藏於中國地質博物館。
  • 我國科研團隊發現自然界新礦物——空鋅銀黝銅礦
    記者11日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獲悉,由該中心曲凱研究團隊近日發現並命名的自然界新礦物——Kenoargentotetrahedrite-(Zn)(空鋅銀黝銅礦)正式獲得國際礦物學協會新礦物命名及分類委員會批准。新礦物全型標本目前已被中國地質博物館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