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你有刷到我大車企們玩HIGH了的「山丘體」麼?話說,有品牌(這裡就不點名了)也找到了咱這裡,任性地要咱也參與幫刷來著,猶豫之後到底拒了。
不過,既然大家那麼喜歡《山丘》,今天咱不妨就索性來說說《山丘》。
簡言之,《山丘》不是咱眼中李宗盛多麼好的歌——不是說這首歌比他一打又一打的好歌差到哪裡,也不是說這首歌不夠李宗盛。其實我在意的是,《山丘》把李宗盛從激烈而悽苦,變成了如今的淡然而孤苦。就好像李宗盛演唱會的主題,從既然青春留不住,變成了還是做個old dirty man好。與其說這是對時代世俗的迎合,我還寧願相信,這是李宗盛走到了大爺的年歲,表達的輕輕的無奈。而這似乎是,一個創作者下坡路的徵兆。
在《給自己的歌》之後,李宗盛再無好歌。所以,《漂洋過海來看你》們得以再紅一次。但是我們依然喜歡他不是嗎,甚至更喜歡他。我不覺得《山丘》是一首好歌,但我仍然喜歡聽李宗盛唱它。
越過山丘
雖然已白了頭
喋喋不休
時不我與的哀愁
越過山丘
卻發現無人等候
喋喋不休
再也喚不回溫柔
西西弗斯的神話已經成了眾人皆知卻無人在意的街頭哲學,王家衛們也早在《東邪西毒》的年代就已經直白而無情的呈現過山丘過後的荒蕪,甚至李宗盛自己過往也已經詮釋過無數次相似的主題,但你也還是能被這個大叔的嗓音輕易帶入。這個大叔的嗓音不好聽,也不難聽,高亢但是並不土鱉,高度商業和都市感,卻又有那一份難以名狀的鄉情。這嗓音並不適合唱歌,但卻是最適合講自己的故事的嗓音。
李宗盛一直在這樣講自己的故事,他為自己寫的歌幾乎全部是這調調。即便他後來自己翻唱寫給女人們的那些歌時,你聽到的也依然是這調調。《山丘》只是對這調調的一次並無新意的模仿,主題還是曖昧地表達人們最感興趣的他和林憶蓮那段似乎將會永遠的藕斷絲連,穿插其中的,也還是李宗盛作品裡面終其一生都在念叨的歲月與境遇的糾結。
但是,和最近汽車圈裡被吐成一片的「山丘體」營銷不同,李宗盛堅持只模仿自己。翻開李宗盛所有的作品,除了少量像《鏗鏘玫瑰》這樣完全不走心的軟文,你看到的幾乎都是鮮明的同一個人。在壓抑、不滿過後的追問、釋放,以及領悟和無奈,以及對不喜歡這種無奈的明確表達。
《山丘》裡說:「還沒能曉得,就快要老了,儘管心裡活著的還是那個年輕人。」他人嘴裡說出來或許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蒼白論調,從李宗盛嘴裡說出來卻無可指摘。從多數人知道的《我是一隻小小鳥》開始,到張艾嘉的《愛的代價》,到陳淑樺的《問》,到驚豔絕倫的《往事不要再提》、到辛曉琪的《領悟》,到莫文蔚的《陰天》,再到《給自己的歌》,李宗盛經歷了從少年到中年垂暮的各個階段的感悟,這些歌裡面似乎對人、對事的看法有非常大的改變,但李宗盛自己的態度,這麼多年來與年輕時從未或變,一直是苦逼悶騷、但必然激烈地看待一切。一如他最初見到張艾嘉時一臉的靦腆,而張艾嘉看穿了他心底的火熱。
來說說我喜歡的《陰天》。其實,這是最不典型的李宗盛。在我喜歡了這首歌很久之後,才反應過來它應該是。整首歌一直在暗戳戳地嘲笑男女情愛之間雙方都揣著明白裝糊塗的多餘,多餘到最後用這樣的多餘來安撫自己,一副過來人的自嘲般的表達,略有些和我相似的好為人師的德性。表面來看這很不李宗盛。但是,聽過了「一百遍」之後,慢慢品出了歌裡很讓人討厭的李氏的不留餘地,這不是牢騷和抱怨,這何嘗不是一種領悟,這和陳淑樺的《問》中,那反反覆覆、讓人無所遁形的一問到底如出一轍。這是李宗盛對男人、女人習慣性的貪得無厭與楚楚可憐,最激烈的反駁。唯一不同的是這首歌兒雖然沿襲了他鍾愛站在女人視角表達的風格,但這一次,他沒有放過女人。
忠於自己,只模仿自己,這是李宗盛與其他才華橫溢的創作者最大的差別。李連杰的廣告說,要改變命運,先改變自己。然而改變自己的結果,至多也就是改變了命運而已,歲月對你的評價依然如是。我也偏愛方文山的詞,但是總是在第一眼驚豔之後沒法記住那些美麗的堆砌。說到底,經歷過歲月之後,我們能記住的是文字背後那個鮮明的靈魂,方的詞後面,沒有這靈魂。那就好像一片平坦的高地,裡面沒有方文山的糾結、情緒和態度,也就沒有山丘。他並沒有刻意模仿誰,但是他似乎只是一直在告訴大家,哥的文字技巧,你學不了。就好像杜蕾斯這三年裡做的那樣。
或許有鄉親看到這裡會哂笑曰:得了吧胖哥,李宗盛那一套,不也還是一次貫穿他整個音樂生涯的秀嗎?只不過是做的比較好,哪兒有你說的那麼玄乎。
好的,如果你是個唯營銷論者,我也無可反駁。可是,也從來沒有人會否認卓越的商業包裝,可以成為經典的作品,一如沒有人會不討厭拙劣的過度商業。就好像李宗盛其實並不出彩的《山丘》,能被人們如此迅速的接納,不是因為《山丘》本身,而是因為1980年至今從藝35年來李宗盛一路走來,跨過的那一個個山丘。這不是簡單而不走心的商業邏輯,而是一個商業都市化的歌手和創作者的人生。
眼前的李宗盛,還能唱好歌,還能講好故事,但是似乎已經不能創作出那麼好的歌了。但是沒關係,這並不意味著李宗盛需要去改變,去模仿別人,他只要繼續忠實的模仿自己,就好像他在所有低谷的時候做的那樣,或者只是繼續熟悉地做自己就好。或許這也就是「還是做個大叔好」的潛臺詞,一個創作者即便直面了在臨近枯竭的無奈之後,仍然對這無奈的不屈從。
而那些義無反顧、迅速反應的汽車品牌們,在用這樣的低成本來炮製山丘體的時候,可曾想過你們自己百年以來跨過的山丘?其實任何一個大牌,都走過了幾十上百年的歷史,回過頭去仔細看看,這百年歷史的山丘同樣足以動人,不是嗎?而咱們這波對《山丘》的消費手法,如果你去翻看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港臺報紙的分類廣告,到處都能看見一堆一堆與之相似的貨色。
《山丘》是李宗盛的山丘,不是你們的。別在翻越別人的山丘時,把自己給搞丟。這類的東西,不如以後企業之間建個群,自娛自樂一下,倒是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