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可曾真的想過自己的山丘?

2020-12-18 autocarweekly

這幾天,你有刷到我大車企們玩HIGH了的「山丘體」麼?話說,有品牌(這裡就不點名了)也找到了咱這裡,任性地要咱也參與幫刷來著,猶豫之後到底拒了。

不過,既然大家那麼喜歡《山丘》,今天咱不妨就索性來說說《山丘》。

簡言之,《山丘》不是咱眼中李宗盛多麼好的歌——不是說這首歌比他一打又一打的好歌差到哪裡,也不是說這首歌不夠李宗盛。其實我在意的是,《山丘》把李宗盛從激烈而悽苦,變成了如今的淡然而孤苦。就好像李宗盛演唱會的主題,從既然青春留不住,變成了還是做個old dirty man好。與其說這是對時代世俗的迎合,我還寧願相信,這是李宗盛走到了大爺的年歲,表達的輕輕的無奈。而這似乎是,一個創作者下坡路的徵兆。

在《給自己的歌》之後,李宗盛再無好歌。所以,《漂洋過海來看你》們得以再紅一次。但是我們依然喜歡他不是嗎,甚至更喜歡他。我不覺得《山丘》是一首好歌,但我仍然喜歡聽李宗盛唱它。

越過山丘

雖然已白了頭

喋喋不休

時不我與的哀愁

越過山丘

卻發現無人等候

喋喋不休

再也喚不回溫柔

西西弗斯的神話已經成了眾人皆知卻無人在意的街頭哲學,王家衛們也早在《東邪西毒》的年代就已經直白而無情的呈現過山丘過後的荒蕪,甚至李宗盛自己過往也已經詮釋過無數次相似的主題,但你也還是能被這個大叔的嗓音輕易帶入。這個大叔的嗓音不好聽,也不難聽,高亢但是並不土鱉,高度商業和都市感,卻又有那一份難以名狀的鄉情。這嗓音並不適合唱歌,但卻是最適合講自己的故事的嗓音。

李宗盛一直在這樣講自己的故事,他為自己寫的歌幾乎全部是這調調。即便他後來自己翻唱寫給女人們的那些歌時,你聽到的也依然是這調調。《山丘》只是對這調調的一次並無新意的模仿,主題還是曖昧地表達人們最感興趣的他和林憶蓮那段似乎將會永遠的藕斷絲連,穿插其中的,也還是李宗盛作品裡面終其一生都在念叨的歲月與境遇的糾結。

但是,和最近汽車圈裡被吐成一片的「山丘體」營銷不同,李宗盛堅持只模仿自己。翻開李宗盛所有的作品,除了少量像《鏗鏘玫瑰》這樣完全不走心的軟文,你看到的幾乎都是鮮明的同一個人。在壓抑、不滿過後的追問、釋放,以及領悟和無奈,以及對不喜歡這種無奈的明確表達。

《山丘》裡說:「還沒能曉得,就快要老了,儘管心裡活著的還是那個年輕人。」他人嘴裡說出來或許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蒼白論調,從李宗盛嘴裡說出來卻無可指摘。從多數人知道的《我是一隻小小鳥》開始,到張艾嘉的《愛的代價》,到陳淑樺的《問》,到驚豔絕倫的《往事不要再提》、到辛曉琪的《領悟》,到莫文蔚的《陰天》,再到《給自己的歌》,李宗盛經歷了從少年到中年垂暮的各個階段的感悟,這些歌裡面似乎對人、對事的看法有非常大的改變,但李宗盛自己的態度,這麼多年來與年輕時從未或變,一直是苦逼悶騷、但必然激烈地看待一切。一如他最初見到張艾嘉時一臉的靦腆,而張艾嘉看穿了他心底的火熱。

來說說我喜歡的《陰天》。其實,這是最不典型的李宗盛。在我喜歡了這首歌很久之後,才反應過來它應該是。整首歌一直在暗戳戳地嘲笑男女情愛之間雙方都揣著明白裝糊塗的多餘,多餘到最後用這樣的多餘來安撫自己,一副過來人的自嘲般的表達,略有些和我相似的好為人師的德性。表面來看這很不李宗盛。但是,聽過了「一百遍」之後,慢慢品出了歌裡很讓人討厭的李氏的不留餘地,這不是牢騷和抱怨,這何嘗不是一種領悟,這和陳淑樺的《問》中,那反反覆覆、讓人無所遁形的一問到底如出一轍。這是李宗盛對男人、女人習慣性的貪得無厭與楚楚可憐,最激烈的反駁。唯一不同的是這首歌兒雖然沿襲了他鍾愛站在女人視角表達的風格,但這一次,他沒有放過女人。

忠於自己,只模仿自己,這是李宗盛與其他才華橫溢的創作者最大的差別。李連杰的廣告說,要改變命運,先改變自己。然而改變自己的結果,至多也就是改變了命運而已,歲月對你的評價依然如是。我也偏愛方文山的詞,但是總是在第一眼驚豔之後沒法記住那些美麗的堆砌。說到底,經歷過歲月之後,我們能記住的是文字背後那個鮮明的靈魂,方的詞後面,沒有這靈魂。那就好像一片平坦的高地,裡面沒有方文山的糾結、情緒和態度,也就沒有山丘。他並沒有刻意模仿誰,但是他似乎只是一直在告訴大家,哥的文字技巧,你學不了。就好像杜蕾斯這三年裡做的那樣。

或許有鄉親看到這裡會哂笑曰:得了吧胖哥,李宗盛那一套,不也還是一次貫穿他整個音樂生涯的秀嗎?只不過是做的比較好,哪兒有你說的那麼玄乎。

好的,如果你是個唯營銷論者,我也無可反駁。可是,也從來沒有人會否認卓越的商業包裝,可以成為經典的作品,一如沒有人會不討厭拙劣的過度商業。就好像李宗盛其實並不出彩的《山丘》,能被人們如此迅速的接納,不是因為《山丘》本身,而是因為1980年至今從藝35年來李宗盛一路走來,跨過的那一個個山丘。這不是簡單而不走心的商業邏輯,而是一個商業都市化的歌手和創作者的人生。

眼前的李宗盛,還能唱好歌,還能講好故事,但是似乎已經不能創作出那麼好的歌了。但是沒關係,這並不意味著李宗盛需要去改變,去模仿別人,他只要繼續忠實的模仿自己,就好像他在所有低谷的時候做的那樣,或者只是繼續熟悉地做自己就好。或許這也就是「還是做個大叔好」的潛臺詞,一個創作者即便直面了在臨近枯竭的無奈之後,仍然對這無奈的不屈從。

而那些義無反顧、迅速反應的汽車品牌們,在用這樣的低成本來炮製山丘體的時候,可曾想過你們自己百年以來跨過的山丘?其實任何一個大牌,都走過了幾十上百年的歷史,回過頭去仔細看看,這百年歷史的山丘同樣足以動人,不是嗎?而咱們這波對《山丘》的消費手法,如果你去翻看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港臺報紙的分類廣告,到處都能看見一堆一堆與之相似的貨色。

《山丘》是李宗盛的山丘,不是你們的。別在翻越別人的山丘時,把自己給搞丟。這類的東西,不如以後企業之間建個群,自娛自樂一下,倒是正好。

相關焦點

  • 在領悟中越過山丘,李宗盛用平凡的的歌詞詮釋自己的人生
    他的歌詞沒有華麗的辭藻,只是最平凡普通的話語,只有經歷過傷痛的人,才會喜歡他的歌,才會明白他的歌,他的歌是經歷與思考,是對時間和生活的感悟,在他的歌聲裡充滿了苦情的味道,想說卻還沒有說的還有很多。領悟的共鳴當發現自己和那些蹲在桂平路上,吃西瓜解渴等待工作機會的民工並無二致,當大的北京讓人心慌,對於你來說,這是一個糟透了的開始,事業低潮的你,先是到了上海,這時你們的婚姻就像黃浦江水那樣渾濁
  • 華米躍過「山丘」
    「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一個山丘,越過山丘,雖然已白了頭……」 李宗盛的《山丘》膾炙人口。1月7日,美國拉斯維加斯當地時間下午4:30(北京時間1月8日早上8點半),當華米科技CEO黃汪用帶點口音的英文,向臺下數百位全球媒體發布多款重量級新品時,華米也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印證這次活動的主題:「Leap over Limits 躍過山丘」。
  • 李宗盛《山丘》:花了10年不停想,想用音樂溝通自己的人生經歷!
    在北京豆各莊的作坊裡,他待的時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長,「世事越不確定,讓我越想定下心來做琴。」原因很簡單,制琴是李宗盛的「一次自我完成跟修復」。李宗盛寫過一段煽情的文字。14歲那年開始彈吉他,學著用吉他和歌聲表達心中的話,「琴在我14歲救過我,我肯定它在我46歲也能救我。」
  • 菲律賓自由行,薄荷島的巧克力山丘遊記
    巧克力山丘應該是自己此次來薄荷島最期待的行程了,據說這裡在二零零六年被聯合國列為自然文化遺產,更曾被選為世界十大奇景之一,成為薄荷島的必訪景點。說真的來到薄荷島旅行,交通應該是個問題,如果要用大眾運輸來到巧克力山丘據說是相當麻煩的,這次旅程,運氣不錯,完全不需要去考慮這個問題,我們就直接抵達停車場,過了個馬路,前方就是觀景臺的入口!
  • 李宗盛的《山丘》唱出了多少人的坎坷經歷!
    我覺得默沒什麼評論李先生的山丘的,第一次聽是胡彥斌唱的,聽了一半聽不下去了覺得這是唱的什麼,到後來聽李先生的山丘真的聽出了味道,聽出了他這些對人生的感慨,對人生的態度,對許多我們都會經歷的事的抒情。 喜歡這首歌的,都有與李先生歌裡唱的有相似之處,所以他唱自己,相對的也是我們。慢慢欣賞把。
  • 祥宸府:了不起的山丘130——你是否真的與生活和解?
    平平淡淡小有成就,或是百般挫折後的收穫頗豐,成過,敗過,潮起潮落,才學會嬉皮笑臉,面對人生的難。  可歷經磨礪巔峰時刻,誰人與我立黃昏?誰人問我酒可溫?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霸氣固然令人豔羨。但我們也著實期待登峰造極之後,依然有一處安身立命所在。能承載千帆過境目空一切的戾氣,也能接納高處不勝寒時心中的那份「獨孤求敗」。
  • 小山丘
    年輕時喜歡過李宗盛。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大陸流行歌壇,簡直是一片廢墟,飄蕩著的那幾首歌曲,幼稚,空洞,不知所云。而李宗盛的歌,卻是誠懇而又有風趣,自然讓人迷戀。他為其他歌手寫的歌,也很精彩;尤其是為女歌手量身而做的作品,其揣摩女性心理的貼切、精微,真讓人佩服。2013年,李宗盛推出新歌《山丘》,據說這首歌是自傳性的,是對自己生命的回顧,再一次打動了很多人,很值得一聽。
  • 這歌只有越過山丘,經歷過失敗 失意 有過無奈的人才能聽懂
    品味人間萬象,聆聽音樂之美,寶刀未老的李宗盛,2013年獻出了一張誠意之作那就是國語專輯《山丘》而同名題曲《山丘》也是他親自創作的一首歌,2003年他初抵上海當時是一個悲傷的夏天,一個旋律進入腦海,他花了10年時間不停地想,他想用音樂來表達自己的人生經歷。
  • 人從湖邊過,快水好行船——保羅·喬治:越過山丘,有人等候
    我只想站起來走兩步,緩一緩,可我根本站不起來。我還沒有低頭去看自己的腿。然後,我發現人群中有人掏出手機對著我一陣狂拍,這種場景可不常見。那一刻,我心裡明白情況一定糟透了。最終,我低下頭看了一眼……哦。上一秒,我剛24歲,入選了美國男籃,正與步行者的隊友們再次向冠軍發起挑戰;下一秒,我的職業生涯結束了,這些年來的點點滴滴像走馬燈一樣在我眼前閃過。
  • 李宗盛越過山丘:遇見更好的自己
    越過山丘 才發現無人等候喋喋不休 再也喚不回了溫柔為何記不得上一次是誰給的擁抱,無知地索求,羞恥於求救,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一個山丘,越過山丘,雖然已白了頭」所寫,一生所求太多,會很累,到頭一場空。越過山丘,雖然已白了頭,喋喋不休時不我予的哀愁,還未能如願見著不朽,就把自己先搞丟。
  • 世上最孤獨不該是:越過山丘才卻發現無人等候
    我也一個人跨過山河大海,也曾穿過人山人海,往東一個人去過上海、寧波,往南一個人去過海口、三亞,現在在廣州,也一個人去過雲南的昆明、大理、麗江和香格裡拉,當然我的家鄉四川以及重慶肯定也不會少。然而孤獨的不是一個人見過這些美景,也不是一個人在路上會感到無聊,因為我早已學會享受這個時光,我也很享受一個人的時光,那還會孤獨嗎?
  • 李宗盛:他和我們的山丘
    ——《我是真的愛你》男人大可不必百囗莫辯,女孩毋須楚楚可憐,總之那幾年,你們兩個沒有緣。——《給自己的歌》李宗盛說過:我唯一能反擊這個時代的,就是寫一首歌讓你哭。是的,他贏了。你也曾在他的歌聲中紅過眼睛嗎?
  • 高考是座小山丘,未來可期
    想起自己前二十幾年的日子的確過得也是稀裡糊塗的。高中時沒有仔細了解文科與理科的區別,也未曾仔細剖析自己的優勢,未想過要上哪所大學哪個專業,目標非常混沌。所以動力也不足。-2-以我現在的目光回頭看,高考不過是一座小山丘,經歷過它以後,你會發現接下來的生活,有了更多的小山丘,等著你翻越。反正每一個選擇都挺重要,但我當時卻無法知曉對我來說什麼最重要,但是無論怎樣選擇,都無法用簡單的對錯來劃分,年輕時的選擇都沒有對錯。
  • 山丘---試試音樂功能
    夜深了,為了試試新的音樂功能,給你發一首我很喜歡的歌《山丘》。早上起來聽著歌,看個故事:爸爸:兒子,放心去考吧,我已經幫你找了個很硬的後臺,考試只是走個過程!兒子:好的!你找的後臺是誰啊?爸爸:觀音菩薩!好了,聽歌,慢慢聽,有點長.
  • 五月天和李宗盛一起翻越「山丘」
    尤其令人驚喜的是,在周六的第二場演出中,當初發掘並扶助五月天成長的恩師李宗盛也意外現身,師徒一起合作了李宗盛的代表作《凡人歌》和《山丘》。  之前五月天曾攜手蕭敬騰一起推出了翻唱版的《凡人歌》,在今年3月由臺灣高雄開跑的這輪新巡演中,這首歌也成為必不可缺的曲目之一。
  • 為你讀歌 | 李宗盛《山丘》— 越過山丘 才發現無人等候
    這裡是MIXFM1039音樂廣播「世界讀書日」特別奉獻《為你讀歌》,MIXFM1039的主播用聲音為您解讀歌曲背後的故事,分享那些曾打動我們心靈的歌詞。《山丘》收錄在李宗盛2013年發行的同名專輯《山丘》中,這首歌曾獲得第25屆流行音樂「最佳年度歌曲獎」和「最佳單曲等獎項」。2013年「花了10年不停想,想用音樂溝通一下自己的人生經歷」的李宗盛,終於完成了《山丘》。綿長時光裡的積累漸次流淌開來,讓人明白,成長就是學會忍耐,咬牙堅持,適應孤獨。
  • 想對你們說聲謝謝,可不知道你們是誰……
    正如一位患者所說:雖然我不知道你叫什麼名字,但是我真的感謝你!「想對你們說聲謝謝,可不知道你們是誰」2月6日上午,位於重慶的患者陳強康復出院,如今已經回歸了正常生活。照顧陳強的醫護人員很細心,這讓他非常感動,「我想感謝他們,可連他們叫什麼名字,長什麼樣都不知道……疫情過去後,一定要去醫院問問!」陳強暗暗下了決心。
  • 你熟唱了李宗盛的《山丘》,卻忘記鼓起勇氣跨越自己的「山丘」
    越過山丘 雖然已白了頭喋喋不休 時不我予的哀愁還未如願見著不朽就把自己先搞丟還是已經過上了自己喜歡的,無畏後悔的生活?一年半的時間長嗎?不長,在生命的長河中,可能只是一瞬。一年半的時間短嗎?她說,「我想去留學」!畢業那年想出國留學,卻又擔心會給家裡增加學費的負擔;現在工作了,攢夠了積蓄,卻又害怕年紀太大,不適合出去。
  • 越過《山丘》,誰在等候
    不知道各位在生活和工作之餘是否和我一樣喜歡聽歌,作為一個熱愛音樂的人,我想說音樂真的可以慰藉我們的心靈。今天是周日,我們一起來聊聊關於音樂的故事。每每想聽歌時,李宗盛的《山丘》就時不時地閃現在我的腦海當中。這首歌的旋律和歌詞,似乎已經深深地敲擊了我的靈魂。
  • 你可曾想過這些食物,是怎麼發現它們能吃的?人們又經歷了什麼
    現在在我們餐桌上會出現很多我們不曾見過或者沒吃過的食物,那麼你們可曾想過,第一個怎麼發現這些食物是能吃的人,他們又經歷了什麼?就像我們將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稱為勇士一樣,在我們生活中其實還有很多常見的食物,都會讓我們思考:是誰發現它們能吃的,怎麼發現它們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