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門診經常有家長諮詢孩子吃手或咬指甲的現象。
她叫苑苑,只有4歲,在和別人的交談中,經常不由自主地回看媽媽,一幅懇求指示的摸樣。雙手放在大腿上,反覆地揉搓,偶而還會將指甲放如口中猛咬一番,再放回腿上。她的不安、焦慮、緊張,可以由肢體語言中明確地表達出來。
有些媽媽在孩子咬指甲時往往給以嘮叨、恥笑、責罵的方式處理。對於心靈受傷的孩子來說,這種方法只會使他傷上加傷。「漫罵」是一劑毒藥,他很容易吞噬孩子的信心、自尊、勇氣,使他成為一個「一無所有」的人。只有認同孩子的一切的父母,才有機會改變孩子,引導孩子。
還有些媽媽在孩子咬指甲時,喜歡在他的指甲上抹辣椒油或紫藥水等以防止孩子的這種不良行為。這些方式初始可能有效,時間一長就不管事了,而且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焦慮與壓力。
許多研究證明,孩子只所以出現咬指甲等異常動作,多是由於父母對孩子要求過高、有過度完美的主張或忽視孩子造成的。
吮指頭和咬指甲是一種不良嗜好。心理學家認為,吮指頭和咬指甲是兒童期一種發病率較高的行為障礙。據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的調查資料表明,在6—12歲的兒童中,「經常」和「幾乎整天」吸吮手指頭的兒童發病率為12%;而咬指甲的兒童其發病率則高達44%。另一位心理學家也證明了在14歲以下的兒童中,有程度不一的咬指甲行為的佔35%。吮指頭和咬指甲的不良嗜好超過了兒童期應該的年齡,更反映出具有這種怪癖者的心理不健康。心理學家發現,吮手指和咬指甲的不良嗜好除了可能致使手指浮腫、牙齒閉合不良和感染疾病外,而且還是「對學習和工作產生內心緊張、壓力、憂慮或煩躁的症候……。這些行為本身雖然不能直接妨礙人的學習和工作,卻可能增加兒童的自卑感、敵對感,也是個人內心焦慮情緒的表現。
大家知道,吸吮是一種原始反射,凡接觸到嬰兒口唇的任何物體,都會引起吸吮反射。在嬰兒時期,吸吮自己的手指頭很常見。到2·3歲後,此現象一般會逐漸減少。但在嬰兒飢餓時,吸吮自己的手指頭有得到如吸吮母親乳頭般的滿足;在寂寞無聊、焦慮不安、身體有疼痛或其它不舒服表現時,吸吮指頭可以聊以自慰、減輕焦慮、轉移注意力,因而仍可能吸吮手指。如果偶然出現這些行為或持續時間不長,不應視為病態。隨著兒童年歲的增長及與外界接觸的增多,一般這一不良嗜好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消除。但是,若諸如飢餓、疾病、孤獨無伴、缺乏玩具等不良情境經常存在,吮手指的行為就可能形成一種嗜好,以致難以革除。至於咬指甲的病因,心理學家認為與吮手指頭一樣,一般發生在其情緒緊張或抑鬱的時候,並往往伴有睡眠障礙、磨牙齒、吮手指頭等症狀。有的人咬指甲行為是孩提時代對父母咬指甲行為的模仿,一般獲得了快感,逐漸形成了頑固性習慣。
一位長相頗佳的少女,養成了吮大拇指的習慣。其表面雖然較活潑,但內心卻隱藏著許多憂慮。因為她的母親不僅喜歡打扮,而且凡事吹毛求疵、嘮叨不停,她既希望女兒學芭蕾、又要她學民族舞,更要她練鋼琴、讀英文。這位少女內心裡並不喜歡這些,而她母親卻非常熱衷於此,不惜花費時間和金錢,為其請名師,買這買那。每次女兒學芭蕾舞時,她就站在旁邊指點批評。練習時只要有一位學員的姿勢顯得優美,她就高聲喊女兒注意模仿,搞得女兒緊張兮兮的。可見,女兒吮手指的行為就是緣於這種內心衝突和對其母親極度不滿的結果。
預防和矯治吮手指和咬指甲的關鍵,在於從小培養良好的習慣,避免錯誤的哺乳方法,以杜絕養成不良嗜好。對於已養成此類不良習慣的兒童和成人,在矯治時應注意:
1.弄清原因,對症下藥。對兒童,如屬於餵養方式不正確,應培養孩子有規律的進食習慣,做到定食定量、饑飽有節;如屬於孤獨、寂寞等原因,則要給孩子一些有趣味的玩具,讓他們有機會與成人或其他孩子一起玩樂,培養其對環境、遊戲的興趣,以轉移其注意力,逐漸糾正此類不良嗜好。對成人,應引導他們認識其行為的幼稚性,並教授正確有效的排憂解愁的方法,自覺戒除這一怪癖。
2.正確教育,切忌粗暴。吮手指和咬指甲,在幼兒時期是很自然的,因此不應簡單地禁止,否則反而會強化這一行為,使他們感到更緊張。只有主動提供多種有趣的事如做手工、做遊戲等,而不應用成人的眼光來看待,自然會解除其困惑,而避免這些不良行為的產生。
因此,對此類兒童的不良嗜好施予強行制止的行為是有害無益的,嘲笑、譏諷、恐嚇、打罵更是不妥,這樣做只能使孩子的情緒更加緊張不安,甚至產生自卑感、孤獨感等不健康心理。
3.厭惡療法。在童年時期,如果兒童養成了吮手指或咬指甲的怪癖,可以採用厭惡療法進行治療和矯正。如看一些咬指甲帶來損害的畫冊及圖片,講解指甲上有細菌的簡單道理等,從而戒除這一不良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