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欠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10件事

2020-12-22 美史記

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比歷史上任何一次革命都具有更大的政治、知識和文化影響。它開創了一個世界性的轉變,從在幾乎所有有記錄的歷史上統治了大部分人類的專制君主政體,到民主政體、共和國和現代國家。除了美國以外,1789年大革命的原則為此後幾乎所有的政治運動定義了政治辯論的術語,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法國革命的概念。

法國革命政權在幾年內瓦解成一片混亂,革命被拿破崙劫持。然而,拿破崙是革命的產物。他在拿破崙法典中鞏固了其核心成果,並在士兵們行進的地方傳播其原則。1789年以後,世界上幾乎每一次革命和進步運動都是從法國大革命中產生的。自由主義、世俗主義、民族主義、激進主義、社會主義、女權主義:都源於法國大革命。社會民主?可以追溯到法國大革命。社會主義?同樣地。英國自由主義?試圖在英國避免一場法國式的革命。共產主義?極端分子的新山地人。法西斯主義?這簡直就是平等+民族主義+反共。

拿破崙·波拿巴將軍率領法國革命軍在阿科爾橋上過橋

即使是今天的非世俗或反世俗意識形態,如政治伊斯蘭,也是對法國大革命政治理念傳播的一種反應。蓋達組織、伊斯蘭國和當今世界所有宗教極端運動的核心是1789年劇變形成的對世界的暴力反彈。今天,我們幾乎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由法國大革命所塑造或對其作出反應的世界裡,世界上大多數人生活在源自或仿效拿破崙法典的法律體系之下。這是一場革命所投下的持久陰影。

以下是法國大革命影響和塑造現代世界的十種方式,大大小小。

處死路易十六國王

今天,大多數人習慣於將平等主義和法律面前的平等待遇作為治理和社會組織的基本概念。即使這些概念實際上並沒有付諸實踐,但它們至少是口頭上的。然而,在1789年以前,大多數人生活在階級分化嚴重的社會中,在這種社會中,根據法律基於階級的不同待遇是司空見慣的。在這樣的社會裡,一小部分寄生的貴族精英統治著一大群被剝削和壓迫的平民。領導貴族的是一位君主,他聲稱擁有統治和剝削所有人的神聖權利。

在這樣的社會中,大多數平民是農民,他們被束縛在土地上,在牡丹和農奴制的條件下勞作。其餘的人則從事貿易或其他服務業工作,以最終造福於貴族。貴族很少願意掩飾他們對平民的蔑視,尤其是農民,他們的職業名字常常被用作貶義詞。

社會習俗和宗教,以其對未來世界美好生活的承諾,在很大程度上調和了平民與他們在這個世界上的卑微命運。然而,習俗和宗教有時不能滿足平民的需求,他們要求對餡餅進行更公平的再分配。當這種情況發生時,貴族往往成功地利用他們對政府的壟斷來維持對權力的控制。尤其是通過他們接觸有組織有紀律的軍事力量,他們釋放平民,以牛和保持他們的路線。

直到1789年,法國和大部分歐洲都是這樣的社會。法國大革命將顛覆允許這種社會存在數千年的制度。1789年,力量被釋放出來,最終將貴族和主張神聖統治權的君主的政府推到歷史的垃圾桶裡。法國大革命的第一步是廢除專制君主制,取而代之的是對國家負責的憲政,然後徹底廢除君主制。同時,所有的貴族特權都被廢除了。

法國革命軍會在整個歐洲傳播對專制君主制和貴族特權的敵意。精靈一離開瓶子,就再也放不回去了,無論是在法國還是在歐洲其他國家。即使在拿破崙戰敗後恢復了法國的君主制,它也恢復了君主立憲制,而不是1789年以前的專制主義。在歐洲其他地區,滑鐵盧事件後的幾十年裡,保守派人士強烈反對法國大革命的理想。然而,即使在如此強烈的反對聲中,時鐘也沒有完全回到1789年以前。隨後的19世紀是逐漸轉向自由主義和憲政的世紀,而君主和貴族的權力則穩步下降。

人和公民權利宣言

1789年8月,法國國民制憲會議發表了《人和公民權利宣言》。這份文件由17篇文章組成,概括了啟發法國大革命的啟蒙原則,是一份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基本人權和自由憲章。它包含了一個概念,即個人應受到保護,不受國家任意行動的影響,並將作為1791年法國憲法和隨後的憲法的序言。《宣言》徹底改變了公民和國家之間的關係,或者至少改變了人們對這種關係應該是什麼的理解。

《宣言》借鑑了「自然權利」的理論,即獨立於任何政府或文化的法律和習俗而存在的不可剝奪的權利,認為人的權利是普遍的。法國的《獨立宣言》借鑑了與美國《獨立宣言》相同的啟蒙思想,認為所有人都有生命、自由和財產的自然權利。政府的宗旨是維護和保護這些權利。

宣言文本的實質內容類似於《美國獨立宣言》和《權利法案》的混合體。法國文件的核心,在第一條中,是「所有人都是出生的,在權利上保持自由和平等」。其他條款規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言論自由;宗教自由;未經正當程序的逮捕自由;以及直接或間接參與立法的權利。

然而,法國《宣言》和美國《權利法案》之間的一個主要區別是缺乏實際保障。法國的文件與美國的文件不同,它沒有與憲法結構聯繫在一起,有一個執行機制,使它咬緊牙關,確保其條款得到執行。實際上,《法國宣言》是一個雄心勃勃的宣言,是一種遠見,而不是對實地現實的反映。它的原則並沒有深深植根於法國的文化、社會或政治。事實上,人們普遍反對個人權利和民主的概念,許多人將其等同於無政府狀態。儘管如此,《宣言》闡述了法國和所有西方民主國家承諾要實現的理想。

與《大憲章》、《英國人權法案》和《美國人權法案》一道,《人權宣言》是人權領域的一個裡程碑。它在歐洲乃至世界民主自由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48年,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大量借鑑並仿效法國大革命的宣言。

馬賽先生

法國民族主義的種子是在百年戰爭中播下的,那場戰爭將成為法國的領土被英國侵略者蹂躪。特別是在戰爭後期,當地人把法國的土地從可恨的侵略者手中除掉,以聖女貞德的形象創造了一個偉大的民族偶像。然而,正是在法國大革命的過程中,民族主義這一現代社會的普遍理解才首次出現。

在1789年之前,忠誠的概念在歐洲被普遍理解為一個君主的臣民-通常是君主。當法國大革命爆發,君主制垮臺,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共和國時,法國的君主制鄰國可以理解地感到受到對自己臣民的壞榜樣的威脅。於是他們從四面八方入侵法國,以便把革命扼殺在萌芽狀態,恢復法國的君主制。

到1792年,外國軍隊從四面八方進入法國:從低地到東北部;越過萊茵河到東部;從現在的義大利到東南部;英國支持的地中海沿岸叛亂;西班牙軍隊穿過庇里牛斯山脈到西南部。對於革命政府來說,這種情況似乎是沒有希望的,特別是因為大多數有經驗的軍官都是作為流亡者離開這個國家的,他們中的許多人現在都是入侵者。

共和國法國對此採取了大規模徵兵制,稱為集體圍堤,這使整個法國人民可以在戰爭努力的支配下。法國軍隊從1793年的64.5萬人增加到1794年的150多萬人。值得注意的是,新的大規模軍隊並不是作為臣民以君主的名義戰鬥的——到那時君主制已經廢除,國王已經被斷頭臺——而是作為公民為法國自己戰鬥,作為一個國家。

一首新的革命歌曲《馬賽曲》(LaMarseillaise)記錄了公民與國家的新關係,這首歌將成為法國國歌。這首歌沒有頌揚君主或軍事指揮官,而是一個愛國的號召,動員所有公民為國家而戰,擊退外國侵略者。它的開場詞是,「起來吧,祖國的孩子們——榮耀的日子已經到來!這是法國作為一個國家,作為一個神聖的保衛對象的戰鬥口號。

與侵略者的專業軍隊相比,新徵召的法國軍隊訓練得很差。然而,他們的士氣很高,因為他們被革命熱情,特別是法國民族主義的熱情所激發。法國指揮官成功地利用了他們士兵的民族主義激情,並使他們的部隊在士氣上發揮了最大的優勢。

當你有許多訓練有素但積極性很高的士兵時,你會怎麼做?你是出於需要才有美德的。法國的軍事理論被修改為強調密集縱隊中集結部隊的攻擊。這需要相對較少的訓練,當這樣的縱隊被扔到敵人戰線的脆弱點上時,它們可以壓倒敵人,並以絕對的質量擊潰敵人。結果,法國贏得了一系列驚人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戰爭。法國從1792年的艱難險阻,到1792年的戰敗邊緣,到各條戰線的勝利和進攻的勝利,都是在敵佔區的深處而不是在法國的土地上作戰。

不久,法國士兵踏遍了歐洲的廣袤大地,法國軍隊走到哪裡,法國革命的理想和思想也跟著走到哪裡。尤其是民族主義,這一思想很容易被接受,甚至在法國軍隊被擊退到法國之後仍然存在。從那以後,歐洲和世界的大部分歷史都圍繞著民族主義鬥爭展開。

恐怖統治時期在革命廣場的處決

現代政府的機構和範圍,加上激起公眾熱情以鎮壓異見和執行官方國家意識形態和「革命正義」,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然而,這是法國大革命留下的黑暗遺產之一,從1793年夏天到1794年夏天,法國大革命的「恐怖統治」樹立了一個邪惡的榜樣,許多人從此效仿。

1793年,法國新生的共和政府受到來自外部和內部的敵人的壓力和威脅。外國軍隊,包括許多法國流亡保皇黨成員,正從四面八方趕來,公開表示要鎮壓革命,恢復君主制。同時,內戰和武裝起義,特別是在買受人身上,構成了嚴重的國內威脅。

為了應對這一緊急情況,革命政府決心在國內粉碎敵人,1793年9月5日,國民大會通過了一項提案,即「使恐怖成為當今的秩序」。立法通過,授權對革命的敵人採取最嚴厲的措施,無論是實際的還是可疑的,並針對貴族、牧師、囤積者和投機者。

正如馬克西米利安·羅伯斯皮爾(Maximilian Robespierre)為所謂的恐怖統治辯護的那樣:「如果和平時期人民政府的基礎是美德,那麼革命時期人民政府的基礎是美德和恐怖;沒有美德,恐怖就有害;沒有恐怖,美德就無能為力。恐怖不過是迅速、嚴厲和不靈活的正義;因此,它是美德的產物;它本身並不是一項原則,而是適用於國家最迫切需要的民主總原則的結果」。

由羅伯斯皮爾領導的公共安全委員會成立,並開始對法國政府實行獨裁控制。為了審判反革命嫌疑犯,設立了公共法庭,數萬人在敷衍的「審判」後被判處死刑,這些「審判」有時不超過一分鐘。最終,即使這樣也被廢除了,1794年6月立法,剝奪了公開審判或法律顧問的權利。為了進一步加大對被告的勝算並確保更多的死刑判決,陪審團的選擇僅限於兩種:無罪釋放或死亡。

結果,恐怖統治在隨後的一個月達到頂峰,被稱為「大恐怖」,期間有1400多人被處決。一直以來,羅伯斯皮爾和他的公共安全委員會撒下了一張越來越大的網,尋找越來越多的「革命敵人」。偏執狂很快成為了一種規則,一種類似於塞勒姆巫師審判的情況發展起來。任何人都可能被指控,在恐怖活動的狂熱氣氛中,加上缺乏法律保障,通常只需要指控就可以確保死刑。

這導致了法國立法機構中羅伯斯皮爾自己的政黨的強烈反對,他們的成員擔心羅伯斯皮爾已經清除了他的政治對手,可能會在下一步攻擊他們。因此,1794年7月27日,在法國國民大會的會場上,羅伯斯皮爾和公共安全委員會的成員被剝奪了權力。幾小時內,他們被匆忙地在自己的一個公共法庭審判,被判處死刑,並被斬首。

恐怖統治已經結束,但它的遺產仍然存在。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許多革命運動在奪取政權後,成立了革命法庭,追捕可疑的反革命分子。無論是布爾什維克的紅色恐怖;納粹的「人民法庭」;毛澤東的鄉村法庭;還是高棉流氓在柬埔寨的種族滅絕法庭:所有這些都借鑑了法國大革命最邪惡的遺產之一。

僧尼在廢除僧侶誓言後享受新自由的漫畫

在法國大革命之前,天主教會在法國是一個強大的機構和存在。天主教是官方宗教,幾乎所有法國人都是天主教徒。與古代政權的幾乎所有機構一樣,天主教會是腐敗和不公平的。它擁有10%的土地,是這個國家最大的土地擁有者。它從普通民眾中收集了百分之十的十分之一,這些十分之一是它自己囤積起來的,很少分配給窮人。它也免稅。

經過幾個世紀的腐敗、虐待和不應得的特權,教會在1789年革命爆發時受到了輕視。尤其是在革命領袖中,他們幾乎沒有浪費時間來削弱教會的權力和影響力。1789年8月國民議會最早採取的措施之一是剝奪教會的十分之一的權力。此後不久,教會的大量財產被國有化,交給「國家支配」,並用來支持一種新貨幣。革命政府接管了教會的財產,承擔了教會照顧窮人、孤兒和病人的責任,而教會卻忽視了這些責任。立法通過廢除僧侶誓言,並在1790年初,所有的宗教秩序被解散。

1790年夏天,政府承擔了支付神職人員工資的責任,使他們成為政府僱員。建立了一個選舉牧師和主教的制度,因為它幹擾了教皇對法國教會的權威,引起了強烈的反對。然而,革命政府並沒有退縮,1790年底,要求所有剩餘神職人員宣誓效忠。大多數神職人員拒絕,導致分裂,甚至武裝起義,以捍衛教會,被無情地鎮壓。

革命對教會的鎮壓在恐怖統治時期達到了頂峰,期間數千名牧師被監禁或屠殺,而法國各地的教堂和宗教形象被摧毀。為了取代基督教,引入了一種短命的「理性崇拜」,但廣泛的反對甚至迫使激進分子打了一個局部撤退。1801年,拿破崙與教會達成協議,使天主教會與法國的關係正常化和規範化。然而,到那時,世俗主義已經站穩了腳跟,教會從未接近恢復它在法國大革命前所擁有的權力和影響力。與拿破崙籤署的協約一直有效,直到1905年法國最終立法將政教完全分離。

無裙褲

在法國大革命之前,服裝曾是貴族特權和社會地位的明顯標誌。高級時裝源於法國宮廷的著裝規範,是基於17世紀路易十四(Louis XIV)引入的不屈不撓的禮儀。在18世紀,隨著法國法院和政府越來越腐敗和過時,與政權相關的時尚開始被開明人士視為腐敗的過時象徵。

在法國大革命早期,當國王被迫召集貴族、神職人員和平民的大會時,時尚的分歧最為明顯。上流社會的貴族們明顯地以他們奢華的外衣、鬥篷和背心為標誌,上面繡著金子;馬褲;粉飾的假髮;以及用羽毛裝飾的昂貴帽子。第二宮的神職人員穿著精緻的紫、紅、金三色長袍。第三區的其他人都穿著樸素的西裝,白襯衫和簡單的帽子。

當古代政權被推翻,雅各賓人和激進分子開始統治革命隊伍時,對高級時裝產生了強烈的反對。由於與皇室和被鄙視的貴族有著密切的聯繫,古代盛行的奢侈服裝和精緻款式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反時尚,強調男女都要樸素謙遜。

當革命達到最狂熱的時候,時尚不再是個人品味的表達,而成為一種重要的政治宣言,可能意味著生與死的區別。忽視這一點可能是危險的,穿著古代政權精心設計的服裝,肯定會讓穿著者成為嫌疑犯,而且可能值得與斷頭臺約會。

在革命的法國,被鄙視的貴族的奢侈風尚成為反革命意圖的表現和象徵。因此,革命開始壓制與貴族有關的服飾元素。昂貴的絲綢、天鵝絨和其他昂貴的衣服被禁止,因為革命者開始建立一個以博愛而不是特權為標誌的新秩序。因此,在恐怖統治時期,無褲工裝(無褲工裝——下層平民)成為革命平均主義的象徵。

時尚界的革命是永久的。革命本身就偏離了軌道,革命政權依次被名錄、領事館、帝國所取代,最後在拿破崙戰敗後恢復了君主制。然而,古代政權的奢侈時尚沒有回歸,馬褲也沒有捲土重來,為男人精心製作的粉飾假髮和羽毛帽子也被載入史冊。

公制介紹

在法國大革命之前,度量衡的單位不僅在國家之間,而且在同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甚至是城鎮之間都有差異,這是很常見的。隨著啟蒙運動和理性時代的到來,這場革命試圖給這種混亂和相互衝突的度量衡體系帶來秩序。

歐洲各地受過教育的人、科學家和商人顯然需要統一的制度。然而,慣性的力量是強大的:大多數人都是和自己的傳統重量和測量系統一起長大的,並且習慣了它們,儘管它們可能是不合理的。這樣的體系可能會讓外界感到困惑,而且可能需要進行轉換,這會給城鎮、地區和國家之間的貿易增加不必要的複雜性。然而,對於大多數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們的人來說,它們並不令人困惑,因此他們不願意用一種新的系統來取代它們,而這種系統必須從頭學習。

由於這種惰性和不願改變,只有在一場重大革命劇變的背景下,才能夠考慮到這種重大變化。幸運的是,法國大革命就是這樣一場大動亂。公制於1791年首次在國民議會提出。1795年通過立法,1799年通過了第一個標準米杆和公斤杆。

與傳統的以人體為基礎的單位(如人與人之間不同的腳或拇指)不同,公制使用地球本身作為測量杆。米被定義為北極和赤道之間距離的1千萬分之一。一公升是一立方分米的體積。一公斤等於一公升純水的重量。它簡單、優雅,以十進位為基礎,便於計算。

新制度成立花了一段時間,直到1837年才在法國強制推行。事實上,雖然公制起源於法國,但法國並不是第一個要求使用公制的國家: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於1820年強制使用公制。然而,它是一個如此理性和簡單的系統,優於所有其他系統,它的使用不能不蔓延。

到了1850年,全球經濟正在發展,對全球統一度量衡的需求變得明顯,於是一場有利於國際體系的運動開始了。公制是唯一可行的選擇:它唯一的競爭對手是英國的帝國制,但除了令人困惑之外,它與大英帝國的聯繫對它以外的人來說過於緊密。1875年,除英國外,所有工業化國家都籤署了一項建立國際度量衡局的條約。直到今天,它還掌管著國際單位制,它管理著全球的測量和重量。

拿破崙法典

儘管拿破崙劫持了法國大革命,但他在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後來被稱為拿破崙法典)中鞏固了其核心原則和成果。這是歷屆革命政府開始努力用文字清楚、通俗易懂的法律來取代現存零碎的封建法律的結果。

1789年以前,法國的法院在不同的法律體系下運作,而且常常是相互衝突的,這使得伏爾泰調侃說,一個在法國的旅行者「幾乎和他換馬一樣經常改變他的法律」。包括巴黎在內的法國北部受源自法蘭克和日耳曼封建制度的習慣法管轄,與英國的普通法有些相似。相比之下,法國南部受羅馬法管轄。同時,天主教會的教規法律也規定了婚姻和家庭關係。同時,從16世紀開始,越來越多的判例法是根據皇家法令和各談判方的決定製定的。

法國大革命後,編纂成為必要。教會被鎮壓,各省被改造成一個新的民族國家的分支,需要一個統一的法律法典來幫助統一新法國。因此,在1791年,國民議會一致通過了一項決議,即「應制定一部適用於整個王國的民法法典」。在1804年最終版本頒布之前,各委員會被任命開始編纂工作,他們的工作在整個革命政府的動蕩時期斷斷續續地進行著,其繼任者包括總局、領事館和帝國。

拿破崙法典自頒布以來,幾個世紀裡經歷了各種修改,但至今仍在法國實施。它後來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法律法典,影響了大多數歐洲和拉丁美洲國家的民法典。今天,大多數人類——除了英語國家,還有他們的普通法傳統——生活在拿破崙法典或其派生法典之下。

法國與1799年的「姊妹共和國」

法國大革命啟蒙理想的內在吸引力,特別是對自由和平等的推崇,在這種理想在整個歐洲的傳播和傳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然而,法國革命軍在歐洲傳播和傳播革命理想方面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最明顯的表現形式是「姊妹共和國」,19世紀90年代在整個歐洲迅速發展,多數是法國革命軍在擊退外國進攻並進行反攻後直接在鄰國建立的。另一些則是由當地革命者創造,並得到法國革命政府的協助。

人民主權、代議制政府和法治是法國革命政府表達的理想。把這些共和黨原則傳播到整個歐洲被視為一個可取的目的,同時也被視為在國內保護法國大革命的預防手段。因此,在19世紀90年代建立了幾十個不同規模的「姊妹共和國」,並最終在法國邊界附近合併為幾個較大的共和國。這種邏輯類似於蘇聯試圖通過在全世界傳播共產主義來保護自己,或者美國試圖通過傳播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和西方民主來保護自己。

許多「姊妹共和國」在第一法蘭西共和國垮臺後沒有倖存下來,其中許多共和國被拿破崙變成了君主立憲政體,拿破崙把它們分給了他的親戚。拿破崙最後一次失敗後,勝利者重新布置了歐洲版圖,使革命共和國變得面目全非。儘管如此,在法國大革命解放了共和黨妖怪之後,他們並沒有把它放回瓶子裡。

滑鐵盧之後的一個世紀裡,幾乎所有的歐洲都被恢復的君主政體所統治,專制主義程度各不相同。然而,對於開明的思想家來說,他們顯然是生活在借來的時間上的不合時宜者。那一次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而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見證了歐洲最大的專制君主政體——德國、俄羅斯和奧匈帝國的消失。剩下的君主製作為憲法上的傀儡首領倖存下來,他們的君主制莊嚴地統治著,但沒有統治。

自由、平等、友愛或死亡

自由,平等,博愛,法語中的「自由,平等,博愛」是法國大革命早期的座右銘,表達了法國大革命的理想和願望。它最初是由馬克西米利安羅伯斯皮爾在1790年的一次講話中發出的,引起了共鳴,並被廣泛傳播。這個詞,捕捉了很多信息,並將其濃縮成一個簡短的詞組,這一詞組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很容易地脫口而出,成為了流行的革命詞彙。

羅伯斯皮爾在創造這個短語時引用了《人和公民權利宣言》。《宣言》第4條認為,「自由包括能夠做任何不傷害他人的事情:因此,除保障社會其他成員享有這些同樣權利的權利外,每個男女行使自然權利沒有其他限制」。

關於平等的定義,他轉向《宣言》第6條,該條認為,法律:「必須對所有人一視同仁,無論是保護還是懲罰。所有公民,在其眼中都是平等的,都應根據其能力平等地享有所有高級職務、公職和就業機會,除其德才兼備外,沒有其他區別。」

相比之下,博愛並沒有那麼容易定義,因為它指的是一種主觀願望和道德義務,而不是一種可以闡明的具體權利。人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解釋,但對友愛的定義仍然相當模糊,一般都圍繞著友愛和同志關係的概念。然而,這句格言吸引了當代人的想像力,並在法國和整個歐洲引發了廣泛的理想主義熱情。

在實踐中,革命者常常達不到他們的座右銘。他們的失敗與大西洋彼岸同時代人的失敗相似,他們把「我們認為這些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與動產奴役結合起來。儘管如此,自由、平等、博愛,就像美國革命的理想一樣,在當時和此後一直是理想主義者的誘人願望。

這句格言隨著1794年羅伯斯皮爾的倒臺而過時,當拿破崙掌權時,他用「自由和公共秩序」取代了這句格言。在拿破崙戰敗後,恢復的法國君主制完全禁止了它,但它仍然在秘密的共和社會中流通。1848年大革命後,第二共和國正式通過了這部法律,但在拿破崙三世的法蘭西帝國期間又被禁止,第三共和國又恢復了這部法律,今天,自由、加利特、博愛是法國的國訓。

____________

來源和進一步閱讀

大衛·安德烈斯:《恐怖:法國大革命中的內戰》(2006)

伯克,埃德蒙——法國革命反思(1790)

多伊爾,威廉-牛津法國大革命史,第二版(2002)

大英百科全書-拉扎爾卡諾

大英百科全書——馬克西米利安·羅伯斯皮爾

百科全書網——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時尚

詹金斯,塞西爾——法國簡史(2011)

羅伯特羅斯韋爾,帕爾默:《民主革命的時代:歐洲和美洲的政治史》,第2卷(1964年)

帕默,羅伯特·羅斯韋爾——12位執政者:恐怖期間的公共安全委員會(1989)

約翰·帕克斯頓——法國大革命的同伴(1987)

羅利特教授,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多少人?度量單位詞典:公制

西蒙·沙馬《公民:法國大革命紀事》(1989)

ThoughtCo–拿破崙法典

維基百科——1775-195年西方時尚

維基百科-路易安託萬聖公會

相關焦點

  • 黃仁宇|論法國大革命
    我們讀他們著作的千百分之一已是精力不繼,又如何能抽集其精髓,作短文評論?可是歷史是一個非常廣泛的境域,我們涉豬其間,各人的目標不同。在我們看來,法國大革命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共通的題目,影響到其他國家的發展。如果我們放棄這段題材不顧,則本書以前各章的事跡無從交代,以後的發展也不便闡揚。在這種國際性的注意力之下,我們所企知的法國大革命,有其示範作用。
  • 7/14 法國大革命書影集錦
    2019年,7月14日,法國大革命爆發230周年。推薦幾部關於法國大革命的電影,紀錄片及書籍。不了解法國大革命,就無法了解現代世界歷史。法國大革命 La révolution franaise (1989)為紀念法國大革命200周年,法國導演羅貝爾·恩裡可拍攝,影片分上下兩部:第一部分名為希望的年代。影片的歷史範圍從1789年到1792年的8月10日,路易十六下臺淪為階下囚。
  • 英國大憲章和法國大革命
    其實簡單來說,對大多數人來說,只需要知道兩件事: 英國大憲章和法國大革命,就是英法兩國的思想最偉大的實踐和樣板,是英法兩國對人類最大的貢獻。 今天,依然沒有失去她們的意義。大憲章創造了法治這樣一個我們現在天天在說的概念美國獨立宣言及美國憲法,甚至各州的憲法都包含有大憲章的思想。可以說, 她們是英國大憲章的繼承和延續。
  • 反思法國大革命
    這本書就是19世紀的法國學者亞歷克西·託克維爾的著作《舊制度與大革命》。2012年11月30日,新任中紀委書記王歧山在座談會上向專家們推薦:「我們現在很多的學者看的是後資本主義時期的書,應該看一下前期的東西,希望大家看一下《舊制度與大革命》。」
  • 意識形態轉型與法國大革命:Sewell(1985)批評斯考切波
    原標題:意識形態轉型與法國大革命:Sewell(1985)批評斯考切波
  • 九上歷史第20課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 知識點+同步習題+教案
    宣傳自由、平等和民主,為法國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論準備。(2)巴黎民眾攻佔巴士底獄。羅伯斯庇爾。(3)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君主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響。10.(1)頒布《拿破崙法典》。(2)是時勢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時勢。是法國大革命成就了拿破崙。(3)小華。
  • 原創┃ 反思法國大革命
    這本書就是19世紀的法國學者亞歷克西·託克維爾的著作《舊制度與大革命》。2012年11月30日,新任中紀委書記王歧山在座談會上向專家們推薦:「我們現在很多的學者看的是後資本主義時期的書,應該看一下前期的東西,希望大家看一下《舊制度與大革命》。」
  • 講座實錄|人民大學教授周淑真:舊制度與大革命的真義(上)
    ,對於法國大革命,從我們讀經典來講,託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去看?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舊制度,什麼是大革命。第二個,我們要知道《舊制度與大革命》是什麼樣的書?它的作者是誰?作者的大概的情況,他的生平,他的實踐,他的歷練,他的思想。第三,我們要看《舊制度與大革命》這個書產生的時代背景是什麼時候?它並不是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以後來寫的,而是在它完成了60年以後才有這個書的。
  • 盤點14個,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發生的最黑暗時刻
    法國大革命是現代歷史上,最血腥的事件之一。1789年至1799年,法國人的社會和政治制度經歷了巨大改變:他們推翻了建立在貴族和教會特權基礎上的君主制度,並試圖用一種更民主的社會願景來取代。不過都為這些付出了慘痛的生命代價。儘管大多數人將法國大革命與斷頭臺聯繫在一起,但在整個革命的過程中,流血事件是以不同的方式發生的。
  • 1789年巴黎聖母院大教堂幾乎被法國革命暴徒摧毀
    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的法國大革命期間,憤怒的暴徒和革命者搶劫了中世紀的哥德式教堂 - 甚至宣稱它根本不是一座教堂 - 在一次血腥的推動下,以消除法國與天主教會的密切聯繫。在瑪麗·安託瓦內特(Marie Antoinette)的同一年,公共斬首了二十多個貼在教堂外牆上的雕像。 在1789年一群憤怒的人群衝進巴黎的巴士底獄之前 ,教會在法國擁有非凡的權力。
  • 法國語言政策中民族性的體現:從高盧羅馬時期到法國大革命
    法國語言政策是對自身民族文化傳統的繼承。本文對法國語言政策進行了一個歷時分析,概述了從高盧羅馬時期至法國大革命前後幾個重要時段的語言政策,力圖呈現政策在內容及變化中的連貫、穩定,以突出語言政策所代表和體現的民族性。
  • 都爆發過大革命,為何英國王室得到保留,而法國波旁王室被推翻
    1640年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是近代世界歷史兩場影響深遠的歐洲革命運動。,甚至帶有點宗教色彩的特點形成鮮明對比,法國大革命的指導思想就極其明確——啟蒙思想。
  • 導學案+同步練習 | 部編版歷史九年級上冊第19課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導學案)
    (3)影響:為法國大革命作了___________。二、法國大革命1、導火索:1789年5月,路易十六召開三級會議。2、過程:(1)開始: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眾攻佔________。(2)文件:1789年8月,制憲會議通過了《_______》,宣告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等基本原則。(3)制定憲法:1791年,制憲會議制定了憲法,廢除了舊制度,確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4)曲折:路易十六被迫接受憲法,但暗地呼籲歐洲各國武裝幹涉法國。
  • 英語閱讀長難句45~那些人云亦云的法國大革命支持者
    今天分享的句子來自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在1795年所做的演講。在這則演講中,柯勒律治,這位英國的詩人,討論了在1789年開始的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柯勒律治是英國著名的詩人,他並不認可法國大革命,認為支持法國大革命的革命者都是在自由的旗幟下被誤導的人。
  • 國家主義的邏輯 讀《舊制度與大革命》
    託克維爾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中發出這樣的感慨時,他在內心深處悲嘆的是1789年以來法國人被革命與專制交替折磨的悲慘命運。他沒有想到,在他的書出版一個半世紀之後,一個古老的東方國度的國民居然會為之傾倒,朝野上下爭相傳閱、議論紛紛。馬克思曾調侃過:「黑格爾在某個地方說過,一切偉大的世界歷史事變和人物,可以說都出現兩次。他忘記補充一點:第一次是作為悲劇出現,第二次是作為笑劇出現。」
  • 大革命後的法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政局的激蕩變化
    導語:1789年,法國本土爆發了法國大革命,這不僅是一次反對波旁王朝的戰爭,也是一場反抗君主制制度的革命。1795年,拿破崙·波拿馬發動了霧月政變,將法國的政權握於手中,進行軍事獨裁統治。1804年,拿破崙權傾一時,建立起了法蘭西第一帝國,將法國重新帶入了君主專制的社會裡。
  • 從電影中理解歷史,1989上映的7個小時史詩級電影《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作為近代歐洲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革命,後世圍繞這一問題的探討和研究的歷史都可以專門寫成一本厚厚的書了,而這部為了法國大革命20周年拍攝的影片,也格外惹人注意,一共5個小時,分上下兩部,上部希望的年代,下部恐怖的年代。
  • 法國大革命造就拿破崙?
    法國大革命是歐洲歷史上,最重要的歷史事件之一。其率先拉開了歐洲反對王權的民主化進程,震驚了當時還普遍採用君主制的西方世界。而在這場震驚世界的革命中,有一個人脫穎而出。他就是後世著名的戰神拿破崙,法蘭西人的皇帝。然而法國大革命造就了拿破崙,那沒有法國大革命,拿破崙的命運又會如何呢?
  • 神聖羅馬帝國法國大革命捅了神羅的命根子
    這不,撇開早就君主立憲的英國不談,大老遠的北美洲,一群殖民者後代起來造反,在1783年打跑英國佬,贏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未來的世界頂尖霸主——美利堅合眾國就此誕生。
  • 法國大革命時期人們衛生的有多差
    今天的我們認為法國1700年代是一個骯脹的時期,雖然其中可能有些誤解,但有些確實是那麼回事。18世紀,相比現在的人,人們對個人衛生的態度比較隨便,原因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