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山東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財政的支出更有「底氣」。12月23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16-2019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分別完成8755億元、9258億元、10100億元和10740億元,連續突破萬億元大關,年均增長6.8%,其中80%左右用在民生上。
省財政廳副廳長姜龍介紹,近年來,全省各級財政部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保障改善民生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選項,「十三五」期間全省財政民生支出總量預計將超過3.8萬億元,民生支出佔比保持在80%左右,各項民生政策得到較好落實,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
聚焦「幼有所育」「學有所教」,支持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十三五」期間,全省實現財政教育支出1萬億元左右,教育支出佔比連續8年超過20%,穩居全國第一位。在學前教育方面,我省率先出臺幼兒園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支持新建改擴建幼兒園近1.6萬所,學前教育毛入園率從2015年的81.97%提高到90.4%。在義務教育方面,支持實施消除「大班額」工程,新建改擴建中小學4064所,66人以上超大班額全部消除,56人以上大班額實現動態清零。安排高等教育支出930億元,普通本科高校生均財政撥款達到1.9萬元,並實施高校預算撥款制度改革,形成「基礎撥款+績效撥款+競爭性項目撥款」3個三分之一的資金配置結構,促進高校內涵式發展。
聚焦「勞有所得」,支持穩定和擴大就業。「十三五」期間,全省實現財政就業補助支出130億元左右,重點用於落實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就業創業補貼政策,支持創建國家級和省級創業示範平臺。累計發放穩崗補貼67.4億元,惠及企業職工2239萬人次。今年為應對疫情衝擊,頂格實施減免社保繳費政策,減輕企業負擔900億元以上,幫助企業穩定就業崗位。
聚焦「病有所醫」,支持健康山東建設。「十三五」期間,全省實現財政醫療衛生支出4400億元左右,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府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550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均經費標準提高到74元。今年疫情以來,全省各級財政累計投入資金170億元,確保人民群眾不因擔心費用問題而不敢就診,確保各地不因資金問題而影響醫療救治和疫情防控。
聚焦「老有所養」,支持提高養老保障水平。「十三五」期間,全省財政補助養老保險基金支出1300億元左右,提前一年實現企業養老保險基金省級統收統支,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實現16連增,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由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142元。五年來,省財政安排養老服務專項資金23.56億元,支持全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今年疫情期間,省財政發放一次性運營補助2570萬元,支持養老服務機構正常運營和疫情防控。
聚焦「住有所居」,支持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十三五」期間,全省實現財政住房保障支出2804億元左右,支持改造各類棚戶區255萬套(戶)、城鎮老舊小區7700個、農村危房22.2萬戶。通過發放住房租賃補貼的形式幫助21萬戶次城鎮家庭解決了住房困難。
聚焦「弱有所扶」,支持改善困難群眾生活條件。「十三五」期間,全省實現財政社會救助支出760億元左右,支持完善「基本生活救助為基礎、專項救助為支撐、急難救助為輔助、社會慈善為補充」的社會救助體系。特別是在今年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全省各級財政籌措資金近120億元,較大幅度提高各類345萬困難群眾救助保障水平,切實兜牢基本民生底線。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代玲玲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