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優先,夯實民生之本擦亮幸福底色
——山東創新就業工作體制機制,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
在陽光大姐家政中心,家政服務人員正在參加烹飪培訓。(段婷婷 王佳男 報導)
濟南,早晨七點,喧囂漸起。42歲的陽光大姐鐘點工劉朝英正在菜市場挑選生鮮。很快,她置辦妥當,騎上電動車前往7公裡外的客戶家。用了7年時間,劉朝英成為一名高級家政服務員,在濟南安了家,兒子在家附近上高中。
濰坊,午後一點半,陽光和煦。31歲的圓通快遞員陳龍軍送完當天第437件快遞,進了一家包子鋪吃午飯。這是他幹快遞的第5年,每月近萬元的收入支撐起了自己的小家庭。
在11月13日這樣普通的一天,發生在不同時間地點裡的就業故事,讓生活變得如此溫暖動人。
「農民工工作穩不穩定、收入是不是在增長、有沒有自己的房子住、孩子上學問題解決得怎麼樣……」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就業工作,強調「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必須抓緊抓實抓好。」山東堅持把促進就業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改善民生頭等大事,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創新就業工作體制機制,著力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努力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加充分就業。「十三五」以來,全省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576.18萬人,超額完成目標任務,山東就業創業工作連續兩年受到國務院督查激勵。
打出政策組合拳,全力穩定就業局勢,持續擴大就業規模——
端穩就業「飯碗」,築牢民生基石
走進位於淄博桓臺的泰寶集團,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繁忙的生產景象。新入職的龐金城,正在積極投入「新角色」,對於未來,這位25歲的年輕人充滿期待。
「我們的經營形勢不斷向好,近期又新上了一個項目,今年已經分兩批招了80多名員工,專科以上學歷的佔70%。」泰寶集團執行總經理李汝會感慨地說,擴大招聘,除了經營發展需要,還有黨委政府穩就業給予的底氣:光減免社保費這一項,全年就可省下950多萬元,加上穩崗返還、一次性用工補貼,疫情發生後,企業實實在在享受的政策紅利過千萬元!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牽動著千家萬戶的生計。就業穩則收入穩,收入穩則民生安。「十三五」期間,聚焦一個「穩」字,山東千方百計穩定現有就業,積極增加新的就業,牢牢守住就業基本盤,讓老百姓把「飯碗」端得更牢。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較大衝擊,就業形勢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黨中央把就業擺在「六穩」工作、「六保」任務首位,以更大力度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山東認真落實中央部署要求,打出穩就業組合拳,第一時間出臺穩就業「24條」,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工作「十條」等措施,政策含金量之高前所未有:「頂格」出臺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政策,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減免企業社保費597.1億元,預計年內減免780億元;實施穩崗返還「擴圍提標」,今年的返還金額接近2019年的3倍,全省26.2萬戶企業受益,穩定了879.3萬個就業崗位……
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下,居民就業逆勢恢復、企穩向好。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實現城鎮新增就業93.9萬人,完成年度目標的93.9%,快於時序進度18.9個百分點。
在全省穩就業的「基本盤」中,高校畢業生和農民工是兩大重點群體。
近年來,山東高校畢業生的數量都在60多萬人的「高位」徘徊。回首「十三五」,山東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始終朝著兩個方向精準發力:優服務和拓渠道。尤其是今年,山東雙向發力的節奏更快、力度更大:搭建「就選山東」高校畢業生求職招聘雲平臺,在高校探索建立大學生就業創業服務工作站;2020年全省公務員計劃招錄7360名,比上年增加4313名;國有企業新增崗位招聘應屆畢業生比例不低於50%,截至今年7月,省屬企業已籤約高校畢業生8000人左右。
「入住青年驛站,讓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剛大學畢業的郭國慶,正在青島找工作,恰逢11月7日李滄區青年驛站啟用,他成為首批入住的成員。房間明亮寬敞,免費WiFi、空調、獨立衛生間等各種設施一應俱全……在這裡,郭國慶可以享受到7天以內免費住宿、政策諮詢、崗位推介等一站式服務。在青島,這樣的青年驛站已有10處。
「築路」又「搭橋」。「十三五」期間,我省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
「把涉及農民工的政策落實好,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牢記總書記諄諄教誨,山東幫助2350萬名農民工實現就業,一場場送崗「春風行動」,一次次實用技能培訓,疫情發生後18853趟(次)「點對點」專車運輸服務,生動記錄著農民工就業的點滴變化。
「這是就業規模持續擴大的五年,更多勞動者找到工作、穩定就業,開啟幸福生活的大門。」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就業促進與失業保險處處長衣軍強說。
新經濟、新業態蓬勃向上,帶動就業創業新意十足——
就業方式更多元,就業空間更廣闊
就業是經濟的「晴雨表」。就業新增長點,往往是經濟的新增長點,就業結構背後是產業結構。近年來,我省不斷培育壯大新動能,積極挖掘各行業尤其是新業態、新模式帶來的就業新潛力,讓就業方式更加多元,就業空間更加廣闊。
直播9小時,總成交額破億元!11月3日凌晨2點多,24歲平邑女孩徐小米單場直播成交金額刷新紀錄。「新職業帶來新可能,讓生活有了新面貌,更給年輕人找工作帶來新機會。」徐小米說,這是她涉足直播帶貨的第二年。
從全省看,今年上半年,「四新」經濟投資佔比達到47.6%,同比提高6.8個百分點。高端裝備製造、智能製造、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經濟、新業態增勢強勁,催生帶動雲課堂、遠程醫療、虛擬會務等新行業蓬勃發展,直接拉動新就業形態不斷湧現。在鄄城縣鳳凰鎮花李莊村,普普通通的農村青年,在家門口乾起了一項十分前沿的「新職業」——數據標註員。2019年7月,山東省物聯網協會將「AI數據標註工場」項目引入鄉村,拓寬了適應農村的新型就業途徑。現在鳳凰鎮上經常性從事標註任務的有50餘人,熟練的數據標註員,月收入最高可達3000元。
隨著我省經濟結構持續優化,2019年服務業增加值佔比歷史性超過50%,「三二一」的產業結構進一步鞏固,就業結構相應也發生重要變化。「服務業對就業的帶動作用尤為明顯。其中,新增就業中70%來自服務業。」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關兆泉說。
「家政服務大有可為。」牢記總書記囑託,濟南陽光大姐服務有限責任公司把家政服務做成大事業。截至目前,陽光大姐已累計培訓36.5萬人,安置就業223萬人次,為212萬戶家庭提供專業化家政服務。陽光大姐董事長卓長立說:「我們正在打造『網際網路+家政居家養老』新模式,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為進一步釋放多渠道靈活就業的巨大活力和潛力,近期我省出臺關於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二十條措施,推進就業「有崗位」、創業「有扶持」、求職「有幫手」等「六有」重點工作,並在全國首創新就業形態靈活就業意外傷害保險補貼,為靈活就業者構建高效優質服務網。
「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創業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以總書記重要指示為指引,近年來山東持續優化創業政策環境,加大創業扶持力度,創新創業培訓模式,充分釋放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
真金白銀助創業者踏浪前行,每年安排10億元的創業帶動就業扶持資金,將個人和小微企業貸款最高額度分別提高到20萬元和300萬元;在全國首創創業大學,以高質量的創業培訓提升創業者創業創新能力,目前已開展創業培訓23.71萬人次;搭建創業服務平臺,全省共建設國家級創業孵化示範基地5家,省級創業孵化示範基地(園區)160家,形成「頂天立地、鋪天蓋地、五彩繽紛」的良好格局。
今年1-10月,全省新登記市場主體179.3萬戶,其中新登記企業66.4萬戶,增長14.0%。在淄博,33歲的任紀學帶領團隊打造社群團購創業平臺——「聚米糰」,憑藉強大的供應鏈生態體系、一站式保姆級運營服務、過硬的產品品質、專業的服務運營團隊,為創業者們提供優質的創業支持。任紀學介紹,「聚米糰」已在全國幫助20餘萬個個體實現創業夢想,其中僅公司所在地淄博市就達到2000多人。
創新就業扶貧模式,加大就業困難人員幫扶力度,切實兜牢就業底線——
讓人人都有事幹有錢掙有盼頭
11月16日,在郯城縣歸昌鄉的一處扶貧車間裡,貧困戶胡敏忠正在衝壓機前忙碌著,在這裡,曾經靠務農為生的胡敏忠不僅學會了一技之長,收入也有了保障。「一般每個月幹二十四五天,要是幹滿28天還額外再獎勵100元錢,這樣算下來,一個月能有3000多元錢呢!」胡敏忠喜滋滋地說。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增加就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長期堅持還可以有效解決貧困代際傳遞問題。山東把就業扶貧作為鞏固脫貧成果的關鍵舉措,創新模式、精準施策,全力保障有就業意願、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實現穩定就業。
在臨沂,148家就業扶貧車間成為很多貧困勞動力就業的「首選之地」。近年來,我省因地制宜建設扶貧車間,幫助勞動能力偏弱、無法外出務工的貧困人口在家門口就業,實現「掙錢顧家兩不誤」。
創辦「勞務扶貧合作社」實現有組織就業,是解決貧困勞動力就業難、企業招工難問題的創新之舉,也是雙贏之措。為此,我省鼓勵各地大力發展勞務扶貧合作社、鄉村振興勞務社等,通過「公司+合作社+貧困勞動力」模式,開展貧困勞動力有組織勞務輸出。如今,陽穀縣已建成勞務合作社19處,發展社員1500餘人。在建成的合作社中,已吸納貧困戶86人,50歲以上大齡勞動力佔比達一半以上,社員年均收入最高可超過2萬元。
這是一張閃亮的就業扶貧「成績單」:今年1-10月,全省已務工就業貧困勞動力39萬人,其中國定標準貧困勞動力17.8萬人,是去年的101.7%;全省吸納中西部省份貧困勞動力就業20.8萬人,是去年的107.8%,二者均超過去年水平。
就業扶貧,是我省牢牢守住就業底線的生動剪影。在「十三五」溫暖人心的就業答卷上,處處閃現著對困難群體的真情相助、傾力幫扶:保障失業人員基本生活,穩步將失業保險金標準調整到最低工資標準的90%;實施就業困難人員公益性崗位託底安置制度,重點對零就業家庭成員等開展即時就業援助。2016年至2020年三季度,全省幫助51.4萬名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安置公益性崗位53403人,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讓人人都有事幹、有錢掙、有盼頭,除了政府給力,提升勞動者就業能力更是長久之道。
在沂源縣東裡鎮後繩莊村,村民牛紀娟的家庭蛋糕作坊不時有左鄰右舍光顧。「現在月營業額達到5000元左右,純利潤將近2000元。」言談間,牛紀娟滿是知足。今年32歲的牛紀娟結婚後一直在家帶孩子,如今能夠實現家門口就業,源於她去年參加了縣人社局組織的蛋糕烘焙專項職業能力培訓。「培訓以實操為主,穿插著教一些理論知識。」牛紀娟說,拿到證後她在去年11月開起了這個蛋糕作坊,除了前期受疫情影響,現在收入一直很穩定。
「微技能」撬動「大就業」。「十三五」以來,山東全面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累計培訓380.09萬人次,有效提升了勞動者技能水平,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技能人才,切實促進了市場供求高效對接。
廣拓就業路,敲開幸福門。步入「十四五」,山東將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實施就業優先政策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措並舉築牢民生之基,多辦利民實事,多解民生難事,兜牢民生底線,為經濟健康發展、社會大局穩定、人民生活改善提供重要保障和持續動力。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網所轉載稿件、圖片、視頻等內容僅出於向公眾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公司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jnxww@163.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