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範虛擬貨幣風險,數字貨幣將立法!發行代幣等都是違法的

2020-11-22 曝光資金盤

中國人民銀行網站10月23日消息,央行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徵求意見稿》明確,人民幣包括實物形式和數字形式,這為發行數字貨幣提供了法律依據。


《徵求意見稿》提出,防範虛擬貨幣風險,任何單位和個人禁止製作、發售代幣票券和數字代幣,以代替人民幣在市場上流通。


《徵求意見稿》加大對金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對製作、發售代幣票券和數字代幣,以代替人民幣在市場上流通的,除了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銷毀非法製作、發售的代幣票券和數字代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違法金額五倍以下的罰款;不能確定違法金額的,處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款。


情節嚴重的,可以加重處罰,最高可處以違法所得10倍以下或2000萬元以下的罰款,以孰高者為準;對負有直接責任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最高可處以違法所得10倍以下或500萬元以下的罰款,以孰高者為準。


《徵求意見稿》還完善了貨幣政策工具箱,適度增加貨幣政策工具的靈活性,保證貨幣政策調控科學合理有效。為填補宏觀審慎政策的制度空白,《徵求意見稿》建立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明確宏觀審慎政策目標,以加強逆周期調節和穿透式監管為重點,健全金融機構逆周期資本緩衝、風險準備金、壓力測試等宏觀審慎政策工具箱。


相關閱讀:


近期,一些不法分子打著「金融創新」「區塊鏈」的旗號,通過發行所謂「虛擬貨幣」「虛擬資產」「數字資產」等方式吸收資金,存在侵害公眾合法權益的風險。


2017年9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工商總局、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已發布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明確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從事代幣發行融資活動,任何所謂的代幣融資交易平臺不得從事法定貨幣與代幣、「虛擬貨幣」相互之間的兌換業務,不得買賣或作為中央對手方買賣代幣或「虛擬貨幣」,不得為代幣或「虛擬貨幣」提供定價、信息中介等服務。



目前利用「虛擬貨幣」「區塊鏈」等名義非法吸收資金的行為並非真正基於區塊鏈技術,而是炒作區塊鏈概念行非法集資、傳銷、詐騙之實,而該類違法犯罪手段主要有以下特徵:


一是網絡化、跨境化明顯。依託網際網路、聊天工具進行交易,利用網上支付工具收支資金,風險波及範圍廣、擴散速度快。一些不法分子通過租用境外伺服器搭建網站,實質面向境內居民開展活動,並遠程控制實施違法活動。一些個人在聊天工具群組中聲稱獲得了境外優質區塊鏈項目投資額度,可以代為投資,極可能是詐騙活動。這些不法活動資金多流向境外,監管和追蹤難度很大。


二是欺騙性、誘惑性、隱蔽性較強。利用熱點概念進行炒作,編造名目繁多的「高大上」理論,有的還利用名人大V「站臺」宣傳,以空投「糖果」等為誘惑,宣稱「幣值只漲不跌」「投資周期短、收益高、風險低」,具有較強蠱惑性。


實際操作中,不法分子通過幕後操縱所謂虛擬貨幣價格走勢、設置獲利和提現門檻等手段非法牟取暴利。此外,一些不法分子還以ICO、IFO、IEO等花樣翻新的名目發行代幣,或打著共享經濟的旗號以IMO方式進行虛擬貨幣炒作,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和迷惑性。


三是存在多種違法風險。不法分子通過公開宣傳,以「靜態收益」(炒幣升值獲利)和「動態收益」(發展下線獲利)為誘餌,吸引公眾投入資金,並利誘投資人發展人員加入,不斷擴充資金池,具有非法集資、傳銷、詐騙等違法行為特徵。


此類活動通常以「金融創新」為噱頭,實質是「借新還舊」的龐氏騙局,資金運轉難以長期維繫。


近期利用「比特幣」「火幣」等虛擬貨幣為名的投資電詐警情涉案金額較高,給群眾造成巨額損失。


哪些人容易中招?


投資電詐警情的事主多為中青年人群,30~45歲年齡段事主人數佔比六成以上,而普通電詐警情的事主相對年輕,主要為18~30歲年齡段的人群。投資電詐警情事主大專及以上學歷事主佔比超過七成,而普通電詐警情事主以高中及以下學歷為主。


從年齡看,投資電詐警情的事主中青年佔大多數,其中30~45歲年齡段人數最多,佔比62.8%;刷單、冒充客服、購物等其他突出類型電詐警情事主相對年輕,18~30歲佔比54.9%。


從受教育程度看,受大額投資電詐警情事主主要集中在中高學歷(大專及以上學歷),佔比超過七成。其他電詐警情事主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高中及以下學歷佔比較大,為58.5%。


具體來看,在大額投資電詐警情事主中,大學學歷人數最多(佔比35.5%);而其他電詐警情的事主學歷佔比最大的是初中(佔比31%)。


從職業來看,大額投資電詐警情事主當中,教師、經理、退休工人等中高收入群體佔比較大;其他電詐警情事主當中,學生和無業人員佔比較高。


代幣發行融資與交易存在多重風險,包括虛假資產風險、經營失敗風險、投資炒作風險等,投資者須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希望廣大投資者謹防上當受騙。

相關焦點

  • 多地嚴打虛擬貨幣交易,專家:重點監管虛擬貨幣功能與用途
    ,一經發現,將按照《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要求嚴肅處置。同時提醒投資者注意不要將區塊鏈技術和虛擬貨幣混同,虛擬貨幣發行融資與交易存在多重風險,包括虛假資產風險、經營失敗風險、投資炒作風險等,投資者應謹防上當受騙。    早在2017年9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曾發布《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不久前,有市場傳言說「94禁令已被取消」。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公告主要針對這一謠言。
  • 重點監管虛擬貨幣功能與用途
    近日,深圳市發布「關於防範『虛擬貨幣』非法活動的風險提示」,稱近期借區塊鏈技術的推廣宣傳,虛擬貨幣炒作有所抬頭,部分非法活動有死灰復燃跡象,深圳市網際網路金融風險等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將對上述非法活動展開排查取證,一經發現,將按照《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要求嚴肅處置。
  • 嚴禁數字代幣發行!罰款上限將提高至2000萬元
    2、嚴禁數字代幣發行>  《徵求意見稿》規定人民幣包括實物形式和數字形式,為發行數字貨幣提供法律依據。  與此同時,為了防範虛擬貨幣風險,《徵求意見稿》指出: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製作、發售代幣票券和數字代幣,以代替人民幣在市場上流通。
  • 嘉楠科技三季度營收淨利雙降 計劃「持有虛擬貨幣」或存風險
    此外,一改招股書中提到的「與許多同行不同,公司從未參與過數字貨幣投機或任何挖礦活動」態度,張楠賡提到公司已經為挖礦業務及持有虛擬貨幣做好了最後的準備,預計會在未來的6個月內成功開展挖礦相關的業務。  關於新戰略中將要布局的業務方向存風險,嘉楠科技相關負責人稱:「公司對國內外市場及政策環境進行了充分的調研論證,並為新業務的開展積累了足夠的行業資源和經驗,公司已經為合法合規地開展挖礦業務及持有數字貨幣做好了最後的準備。」
  • 解碼央行數字貨幣|監管部門:立法和技術怎樣跑贏不確定性
    隨著我國數字人民幣開始試點,利用公眾對央行數字貨幣測試階段信息的模糊,「李鬼們」乘虛而入,假冒的數字人民幣錢包魅影閃現的背後,顯示出數字人民幣時代依然面臨防偽防假的問題,此外數字人民幣這場革新必然要伴隨監管和規範的同步推進,今年10月23日,央行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首次在「頂層設計」寫入人民幣數字形式,為發行數字貨幣提供法律依據
  • 在中國持有和交易「虛擬貨幣」的法律分析在中國
    雖然在中國沒有專門針對「虛擬貨幣」的立法,但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於2017年9月4日發布的《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以下簡稱「94公告」),所謂的「『虛擬貨幣』不由貨幣當局發行,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不具有與貨幣同等的法律地位,也不能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
  • 淘寶全面禁售虛擬貨幣 將於4月17日正式生效
    原標題:淘寶全面禁售虛擬貨幣   本報訊(記者 溫婧)日前,淘寶網變更《淘寶禁售商品管理規範》,全面禁售「基於區塊鏈技術生成的虛擬貨幣等數位化產品及衍生服務」。淘寶稱,做出調整的原因在於,此類數字貨幣及同類數字產物極易發生用戶投機及違規融資集資風險。
  • 區塊鏈和虛擬貨幣的相愛相殺| 網際網路法律觀察
    這枚幣的每次流通都需要區塊完成認證,區塊內容逐漸擴充,所有區塊連結起來就形成區塊鏈。虛擬貨幣的所有交易認證信息都被記錄在「區塊鏈」中,區塊鏈是虛擬貨幣得以流通的背景網絡。短期內,比特幣不大可能成為一種廣泛普及開來的支付方式;目前,比特幣將作為一種全球可用的資產而流行開來,就像黃金一樣。黃金也不會用於日常交易中,同理,比特幣的價值就是作為一種可讓人們儲存財富的數字資產。
  • 時隔17年,人民銀行法將再次修訂!發行數字人民幣將有法律依據
    據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修改工作已列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和2020年立法計劃。對此,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人民銀行法1995年頒布實施,2003年進行了修訂。17年來,國內國際經濟金融環境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修訂已經十分必要。
  • 發數字代幣違法!中國人民銀行法大修在即,這些新條款了解一下
    在完善人民幣管理規定上,《徵求意見稿》規定人民幣包括實物形式和數字形式,為發行數字貨幣提供法律依據;同時,《徵求意見稿》為防範虛擬貨幣風險,也提出一系列禁止行為:明確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製作、發售代幣票券和數字代幣,以代替人民幣在市場上流通。
  • 涉及虛擬數字貨幣交易,合同能否主張無效?
    作者/張賓律師【案情簡介】 國合公司通過朋友介紹,得知頭條百科公司可以舉薦國合公司上線某某加密虛擬數字貨幣交易平臺進行交易。涉及一般合同無效糾紛,人民法院確認合同無效,應當以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為依據,不得以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為依據。
  • ...規定人民幣包括實物形式和數字形式,為發行數字貨幣提供法律...
    《徵求意見稿》規定人民幣包括實物形式和數字形式,為發行數字貨幣提供法律依據;防範虛擬貨幣風險,明確任何單位和個人禁止製作和發售數字代幣(第十九條、第二十二條)。建立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徵求意見稿》完善了貨幣政策工具箱,適度增加貨幣政策工具的靈活性,保證貨幣政策調控科學合理有效(第二十五條)。
  • 金融罰款上限將提高至2000萬元!嚴禁數字代幣發行!這部法律迎17年來首次大修→
    這次大修都改了什麼?跟著記者來劃重點吧!1、加大金融違法處罰力度《徵求意見稿》增加了人民銀行對金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措施和處罰力度。2、嚴禁數字代幣發行《徵求意見稿》規定人民幣包括實物形式和數字形式,為發行數字貨幣提供法律依據。
  • 最高法發文:數字貨幣或將納入法律保護範疇
    《意見》的提出首次明確了對比特幣等數字貨幣賦予產權保護的態度,也是最高法首次提及數字貨幣和網絡虛擬財產等新型權益的概念,將有助於解決當前數字貨幣交易以及司法實踐中所普遍存在的法律定性爭議。對身處幣圈的投資者而言,無疑是一件利好消息。
  • 國內三大虛擬貨幣交易平臺將停止交易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林曉麗)上周五晚間,火幣網、OKcoin幣行相繼發布公告稱,即日起暫停註冊、人民幣充值業務,同時,將於10月31日前,停止所有虛擬貨幣交易業務。
  • 中國完全關閉虛擬貨幣交易所
    繼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叫停ICO後,監管又對虛擬貨幣交易所出手了。據財新網報導,監管當局決定關閉中國境內虛擬貨幣的交易所,這涉及「幣行」、「火幣網」和「比特幣中國」等為代表的所有虛擬貨幣與法幣之間的交易所。
  • 一文看懂我國數字貨幣監管政策
    一、中國買比特幣合法根據央行等五部委2013年12月5日發布的《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比特幣是一種虛擬商品,不是一種可流通的貨幣,不能代替法幣使用。但是,比特幣作為一種商品,普通民眾在自擔風險的情況下擁有參與的自由。
  • 上海一數字貨幣詐騙窩點被搗毀:100餘人被騙,多為中年男性
    為了提高社交效率,詐騙團夥的每一位「業務員」都至少配備了1臺電腦和5部手機,微信群內九成以上的帳號均為嫌疑人持有。除了假扮專家分析數字貨幣的趨勢,嫌疑人還會假扮其他投資人在微信群裡表示「親測有效」,哄騙受害人購買或將自己持有的數字貨幣轉入到指定的交易所內。
  • 虛擬貨幣交易在中國畫上休止符 各國加強監管
    16日,火幣網和OKCoin幣行再發通知,表示其下一步計劃,是將停止所有關於虛擬貨幣的交易業務,這表明除比特幣外,以太幣、萊特幣等各種虛擬貨幣交易均要畫上句號。儘管對比特幣的監管方式不盡相同,但虛擬貨幣始終被各國緊盯。
  •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製作、發售數字代幣!中國人民銀行法擬修訂
    為支持金融業穩健發展,中國人民銀行日前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意見稿強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定位,規定人民幣包括實物形式和數字形式,加大了對金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等。央行相關人士介紹,近年來,金融市場規模迅速擴張,金融創新層出不窮。同時,金融風險交叉傳染、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不足等現象不同程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