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寒未聚蝶,色豔已驚人。
懸知陌上柳,應妒手中春。
——裴延《詠剪花》
自唐代開始就已經日臻成熟的剪紙技藝,千百年來從來都是我們中華民族在新春時節裡不可或缺的元素。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我們過年時似乎已經越來越難以在城市中找到精緻的窗花蹤跡,就算有也不過是一些因循守舊、程式化、工業化的剪紙窗花,所以在今天有很多人都不禁發問,承載著我們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悠久文化的正宗剪紙藝術就要這樣消逝在歷史的塵埃中了嗎?
當然不會!
在東北那白山黑水之間,在黑龍江省的方正縣,有這樣的一種剪紙,它用自身濃鬱的鄉土氣息向我們訴說著屬於剪紙的文化內涵和精彩。
它,就是在2008年6月被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正剪紙。作為中原漢民族剪紙和東北這片黑土地上諸多少數民族民間剪紙的完美融合。方正剪紙圖案簡潔明朗、概括力強、式樣繁多、內容豐富、工藝細膩,在創作觀念和整體創作上基本打破了陳陳相因的民間剪紙模式範疇,感染力、趣味性強、自然大方、藝術語言更加明朗化,風格日臻完善。
與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方正剪紙同樣採用著傳承人口傳心授的方式一代代將經典進行延續和傳承,他們通過自身特有的傳統文化基因,用心守護著這白山黑水之間錦繡的精神家園。
說起方正剪紙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有風採,不得不提的就是他們用來剪紙的獨特剪刀,它們大多是剪紙藝人們自己改制的,這些剪刀經過打磨、整形,更精巧、便利,利於創作中剪法的變化。
來源
就仿佛是《神鵰俠侶》中的玄鐵重劍一般,方正剪紙通常都會先用簡潔粗獷、略顯稚拙的線條,以寫意手法剪出作品的主要內容,並將整體空間大膽分割,形成完整、大氣的結構布局;再根據需求,以細膩流暢的剪法對局部進行加工,一幅造型大膽、自然靈動、形神兼備的作品便誕生了。與中國畫強調的「大膽落墨、細心收拾」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張彩紙,一把剪刀。方正剪紙卻憑自己的匠心獨運將它們塑造成了一個個惟妙惟肖的藝術品。於這白山黑水在方寸之間盡顯人間百態,用妙手神技述說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無盡風採。
來源:黑龍江省文化和旅遊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