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雞精以及味精,特別是長輩,似乎都有濃濃的偏見,很多人還會在網上散布謠言說吃雞精或者是味精則容易生病,這其實是無稽之談,因為到現在沒有科學證據能夠有效的證明食用味精或者是雞精會生病,所以做菜的時候可以放心的使用,但是很多人這時候會在雞精與味精之間犯了難,不知該選哪一個好。
到底吃雞精好,還是吃味精好?
首先先來看一看這兩種調料的成分。先來說說味精,味精主要成分就是穀氨酸鈉,這種物質在高溫下可能會少量的變成焦穀氨酸鈉,但是這種物質也並不會導致癌症,更何況大家都是在出鍋之後才撒上味精的,以此來賦予食材鮮美的口感。
雞精則是在味精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改良,加入了糖、食用鹽、雞肉,以及小蔥大蒜等食材,所以雞精的味道會更加的鮮美,以及更加的濃厚一些。不過兩者中的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物質的含量,由於只是調料,所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從製作原料上其實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的,但是這並不能幫助大家在做菜的時候進行選擇,即使是考慮到兩種調味品中的鈉含量,雖然味精是略高於雞精的,但是基於每次都只放幾克的味精或者是雞精,最後攝入的鈉含量也就可以忽略不計。那就只能從二者的性質上入手,看做菜更適合放哪種。
因為並不存在雞精比味精更好的說法,那就要看二者的使用方法,以及做菜時候的習慣來進行定奪。雞精相對於味精來說是不易溶劑的,所以在烹飪之前最好就要將雞精先溶解之後,再加入到菜中,並且隨時都能夠加進去,並不會影響其在食材中起到的提鮮作用。
但是味精就不行了,只能夠在菜餚起鍋準備裝盤的時候再放進去,不然就會沒有提鮮的作用。所以很多時候,到底是使用味精還是雞精完全是看個人的喜好,要是做菜的人習慣放雞精那就不放味精,要是吃菜的人更加的偏愛味精的味道,那在做菜的時候就不要放雞精了。
但是無論是雞精還是味精,其實都要控制一定的量,一般男性一天不要吃一點八克以上這種的調料,女性則要保持在一點五克之內。除此之外,還應該在做菜的時候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點就是在炒肉的時候不要放這兩種調料。因為肉在與食用鹽結合之後,會生成一定量的穀氨酸鈉,這也就是味精與雞精的組成成分,再放味精那就是多此一舉了。
第二點就是在炒菜的時候不要和醋一起用。因為醋本身是酸的,這樣味精是不太容易溶解的,也就發揮不出原本的提鮮功效。
最後一點就是在口味偏甜的菜餚中就不要添加上述的調味料了。因為一般在鹹味的菜餚中才能夠發揮出鮮味,甜味的菜則是會抑制住鮮味的,所以在玉米羹這樣的菜餚中,都不會放上述提鮮的調料。
綜上所述,味精與雞精的選擇,很多時候並沒有那麼嚴格的界定,主要就是看廚師的習慣,以及吃菜人的口味偏好,只要注意每天的食用量,至於兩者的選擇並沒有太大的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