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秀琰離開八一廠已有一段時間,不是「被封殺」,而是為求學。
其實,在備受爭議的
《黑衣人3》之後,這位翻譯圈中最受大眾關注和熱議的譯者就選擇了讀研深造,但沒有放棄翻譯。最近另一引發口水的電影
《環太平洋》的字幕是她課餘的作品。
這部時長2個小時的好萊塢大片,對白近2萬字,賈秀琰前後翻譯了10天,每天除去上課,平均工作8個小時,吃不準的地方記錄下來請教老師、朋友。
「《黑衣人3》以後,我的壓力一直很大。不管怎麼樣,我應該看到自己的不足。既然被『捉蟲』,那就必須承認有一些翻譯問題解決得還不夠到位。」
翻譯《環太平洋》時,賈秀琰花費了很多精力,但依然遭批挨罵。因為幾處網友認為詞不達意或是過度發揮的譯詞,8月以來,她被無數人在微博、豆瓣、知乎等網站上「聲討」。「反賈秀琰」一時成了一種網絡文化現象。
但這個現象的背後是頹勢難掩的譯製片行業,而賈秀琰只是一根導火索。
翻譯讓電影更糟糕?8月1日,自稱「伊甸園字幕組老人、大學英語教師」的「少數派memetics」發表長微博,探討《環太平洋》字幕翻譯的問題,沒多久,轉發過萬。
帖子措辭較重,認為,「從譯文可以看出譯者的英語基本功不夠紮實,嚴重缺乏影視劇翻譯經驗,沒有探求研究的精神。」
而例證包括,「every two weeks」(每兩周一次)被誤譯為「每次兩周」,「populated」(人口眾多)錯譯成「汙染嚴重」,以及「elbow rocket」(火箭衝擊拳)被譯作「天馬流星拳」等。
賈秀琰曾試圖解釋,比如,她依照原版的電影對白臺本進行翻譯,而上面清楚地寫著polluted,而非populated。
「《環太平洋》的導演帕德羅曾多次在訪談中提及自己深受日漫影響,影片的結束字幕上也感謝了很多日本人。此外,他在機甲的外形及動作設計上都借鑑了日漫,而elbow rocket的直譯是肘部火箭,發力時的動作和天馬流星拳的原理相似,都是手臂蓄力,打出好幾次重擊。而且,天馬流星拳是聖鬥士星矢的絕招,星矢是日漫的代表人物,所以,我覺得這個詞在導演意圖和氣勢上很合適。」賈秀琰告訴記者。
然而,這一「創新」並不受歡迎,反而被認為「雷人」。而且,在不少網友眼中,賈秀琰還有「前科」。
比如,在《黑衣人3》中,當探員K掏出漢堡開始啃的時候,探員J對他嘮叨了幾句:「說實在的,我不確定這裡面到底是不是塊兒肉。裡面好像有顆牙,我剛看到的,還有爪子、指甲什麼的……」賈秀琰的翻譯融合了當時的熱點詞彙:「我說過幾遍了,別隨便吃路邊攤。我真懷疑他們用的是地溝油、瘦肉精……」
《馬達加斯加3》中,「人氣高漲的
周杰倫」、「像『小瀋陽』一樣組成夫妻檔」、「你以為我是
趙本山嗎?你把這裡當成星光大道?」等接地氣的對白翻譯都出自賈秀琰之筆。
其實,「接地氣」的翻譯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2006年上映的
《加菲貓2》。彼時,上海譯製片廠顧奇勇的翻譯讓這部影片的中文配音版空前火爆,而原因在於,這隻賤貓會說「中國俚語」,時不時冒出「歇菜」、「滿眼儘是傻大木」等俏皮話。
此後,大眾化通俗化的譯法被網絡字幕組演繹得淋漓盡致。但當大屏幕上不斷出現美國喜劇片角色隨口就是一句中國成語、俚語或是詩詞典故的畫面,評論逐漸轉向批判,過於貼近生活的翻譯被觀眾認為是譯製片最大的硬傷,因為,「看著像國產片」。
與此同時,在如今全民學外語、盜版音像普及、字幕組遍地開花的網際網路時代,帶著幾分官方色彩的電影字幕翻譯正遭遇著空前的信任危機。
8月15日,賈秀琰是從網上看到自己因為翻譯引發爭議而被中影封殺的消息的,此後,中影方面還曾聯繫她,質詢是誰放出的假消息。而她的感受只有兩個字—無奈。
票房超5億,譯製費5萬在不少網絡帖子中,賈秀琰是不專業的代名詞,她的身上被貼上了各種「不專業」的標籤:非科班出身,英語只有六級,兼職翻譯等。這讓很多人疑惑,難道那些恢宏巨製的好萊塢大片,字幕竟然都是臨時工製造?
其實,真正諷刺的是,這個行業幾乎沒有正式工。據記者了解,大銀幕上的電影中文字幕翻譯嚴格意義上應稱為中文對白翻譯,這是譯製片製作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因為臺本要用於指導後期配音,所以譯詞必須與電影中演員口型的張合契合,同時,電影字幕也以這一臺本為準。
身為從業者,賈秀琰與她的同行們都另有主業。在讀研前,賈秀琰是八一電影製片廠的一名電影宣傳,她的「同事」有八一廠裡英語專業畢業的秘書、一名平日用英語寫作的《中國日報》記者、一位精通韓語日語的職業翻譯等。
賈秀琰2008年入行。那時,八一廠譯製片負責人王進喜希望物色一個英語較好的中文系畢業生參與譯製工作。「我和王老師在同一個部門,經常一起開會。他知道我喜歡英語和電影,翻譯過詩歌和短篇小說。」於是,王進喜就叫賈秀琰試一試。
賈秀琰對著國內的譯製片作品學習了一年,2009年開始試手買斷片,近兩年才翻譯了一些好萊塢大片,包括《黑衣人3》、《馬達加斯加3》等。
據記者了解,八一廠前後曾與二三十個翻譯有過合作關係,但目前長期聯繫的只有五六個。
「像《環太平洋》這種全球同步上映的大片,翻譯可以在第一時間拿到原版劇本,看到影像資料。這些如果發生洩露,會給製片方帶來巨大的損失。所以,譯製片廠通常會選擇信得過的圈內人做劇本翻譯。而電影圈內,英語水平較高者鳳毛麟角,有兩下子的人都會被推薦過來。」長春電影譯製廠一位導演告訴記者,字幕譯者的選擇通常是在很小的圈子裡兜兜轉轉。
而這些圈中人也都知道,翻譯電影對白實在不是一份賺錢的工作。目前,無論分帳片還是買斷片,哪怕是票房已經超過5億的《環太平洋》,譯製費都是統一價:5萬。
有知情人士對記者算了這樣一筆帳:5萬元交完稅後剩下4萬多。而生產一部譯製片通常需要導演、製片人、錄音師、10多個配音演員。除了這些人的報酬,還要支付製作費、錄音棚的費用等,所以,留給翻譯的「工錢」只有很少一部分。
目前,電影劇本對白翻譯的行價是每部2500元-3000元,任務量少時1.5萬字,多時達2萬字以上。若按字數計價,酬勞不及普通翻譯公司的水平。
「中國每年引進的進口大片有一定的限額。今年的分帳片達到了25部,再加上買斷片,總數可能會有80多部,但不超過100部。如果均分給4家譯製片廠,那麼每家至多25部。」
賈秀琰告訴記者,目前,北京的譯製片廠有六七個固定翻譯,按照配額,每人每年最多翻譯六七部影片,那麼,個人的年收入最多2萬多元,而這在北京根本不足以維持基本生活。「哪怕是為了繼續做這一行,我們也要另找工作,解決溫飽問題。」
目前,像「八一廠」這樣的譯製片廠,全國僅有4家,其他3家分別是長春電影譯製廠、上海電影譯製廠以及去年改名的北京電影譯製廠(簡稱北譯廠)。其中,八一廠和北譯廠都在北京,「一套班底,兩張牌子」,而兩廠都沒有在編的譯製片導演、配音演員以及翻譯,清一色都是「外援」。
下一頁:為什麼而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