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北影節|譯製電影配音:誰家語調更傳情

2020-12-12 國際在線

央廣網北京4月22日消息(記者王子衿)1948年1月,大上海大戲院公映了由二十多位華僑譯配的義大利影片《一舞難忘》, 這是第一部在中國公映的「外國人說中國話」的電影,在當時引起了強烈反響。1949年5月,新中國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的出現,讓譯製片成為了廣大觀眾觀看外國電影的主要形式。

作為聲音元素的重要組成部分,配音對電影作品的貢獻不容小覷。通過配音,電影人物形象得於塑造的更加立體飽滿,電影氛圍被烘託得更加淋漓盡致,而觀察集配音藝術與表演藝術於一體的譯製電影,更能「管窺」中國電影配音發展之路。

圖為配音藝術家童自榮在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發表演講 央廣網記者韓靖攝

著名電影配音藝術家童自榮告訴記者,配音最獨特的魅力就在於可以讓演員躲在幕後。由於不用出現在觀眾面前,演員可以保持一份神秘感,進而讓觀眾將其想像成所配的角色。

八十年代步入黃金期

改革開放後,中國觀眾日益渴望了解外部世界,更多更好的外國影片急需譯製。自此,中國譯製電影產量逐漸增多,並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現前所未有的輝煌。

良好發展態勢下,眾多譯製電影精品開始出現,很多配音演員也從幕後走到臺前成為了當時萬眾矚目的文藝明星。劉廣寧、喬榛的完美演繹讓《魂斷藍橋》成為了當時影迷心中的愛情經典,李梓一句「喂,當兵的」讓《葉塞尼亞》中美麗潑辣的吉普賽女郎形象呼之欲出,《佐羅》中童自榮富有磁性的聲音更成為了一代人心中的經典……

在傷痕文學和朦朧詩盛行的年代,譯製電影成為了當時流行的時尚生活方式受到觀眾熱捧,當時上海電影譯製廠廠長陳敘一立下「翻譯要準確,配音要傳神」的廠規至今仍被很多譯製工作者遵從。

「進口大片」帶來新挑戰

譯製電影曾給從未踏出過國門的中國觀眾營造了對於西方文化想像的空間,讓觀眾可以從為數不多的海外電影了解西方世界,但這種繁榮景象並未能一直持續下去。隨著時代變遷和老一輩配音藝術家的去世或隱退,中國譯製電影的黃金時代似乎也已悄然結束,越來越多的觀眾更習慣於接受「原音+字幕」的觀影模式,譯製電影似乎越來越「不好看」了。

著名配音演員、配音指導晏積瑄認為,當前譯製電影配音版走向低谷,受到「進口大片」的挑戰,一方面是因為觀眾的外語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影片對白經過中文配音後多少會有所衰減,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部分配音演員的水平無法與觀眾的欣賞水平相匹配和平衡。

著名配音演員、配音導演姜廣濤也告訴記者,當前配音演員並沒有能夠得到很好的保障,而行業內部分「非正規軍」的出現更是影響到了配音行業整體水準的提高。與良莠不齊的配音版相比,觀眾必然會選擇「原汁原味」的進口大片。

精品作品缺乏,人才流失,整體從業人員魚龍混雜,這些都讓專業電影配音在中國日益發展壯大的文化市場和不斷湧入的進口大片面前顯得日漸頹勢。

「一帶一路」為譯製電影帶來新生機

儘管已經沒有了八十年代黃金時期的光環閃耀,但譯製電影在新時代依然有其頑強的生命力。

據晏積瑄介紹,對於「原版大片」有較大需求的觀眾大多集中在一線城市,而二三線和邊遠城市的一些觀眾仍然習慣配音版譯製電影,部分中老年群體也仍然保持著看配音版電影的觀影習慣。此外,近年來國產電視劇幕後配音的前臺炒作推動也讓部分配音工作者有了自己的「粉絲群體」,這讓年輕的配音工作者有了更多堅持下去的信念。

除此之外,晏積瑄還特別強調,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進一步實施,優秀的中國影視作品不斷走出國門,這也為外語語言的影視作品譯製帶來的新的機遇和市場。

姜廣濤也告訴記者,當前從事配音行業的年輕人急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懷和更加重磅的激勵,行業應當重視核心的造血機制,注重對配音演員實力的培養。而作為承載著國家文化的電影,譯製電影其實也是在保護本國的語言和文化,不應完全交給市場選擇。

作為老一輩配音藝術家的傑出代表,童自榮呼籲國家和社會給予一定的財力支持,能夠讓上海電影譯製廠每年自主挑選、譯製、發行一到兩部國外電影,集中優勢資源製作出有質量的經典作品,從而推動譯製電影的復甦和老牌電影譯製廠的轉型發展。

相關焦點

  • 以聲傳情 此「聲」難忘——中外電影人追憶配音「公主」劉廣寧
    新華社上海6月27日電(記者許曉青 楊愷)「譯製片配音是我藝術上的母乳,參加一切語言表演的借鑑、靈感都來自這母乳的啟迪。」6月25日,著名電影配音藝術家、上海電影譯製廠國家一級配音演員劉廣寧在上海逝世,留給中外電影人和廣大觀眾無盡的思念。
  • 認字的人幹嘛還要去看中文配音電影
    看在上帝的份上,請說中文儘管現在大多數人更習慣於觀看字幕譯製的外語片,但實際上,中國的譯製電影絕大多數時候都是以配音譯製為主的,而字幕則是從90年代末才開始流行開來。這就讓早期配音變得更像「有感情的快速朗誦」。這種強調中氣與咬字的配音腔調,剛好符合革命電影的宣傳意味和感染氣氛,於是,這樣的腔調成了一個個「斯基」的專屬中文,配音演員也由此更傾向於「高八度說話」。
  • 永嘉路383號曾經上海電影譯製廠 聲情散盡 無人來聽(文 /楊彪)
    曾經 上海電影譯製廠1976年上海電影譯製廠搬入永嘉路383號,並在裡面搭建了簡陋的錄音棚,設置了排演廳二間,200餘個席位的放映廳一間。一些業內專家認為,像383號那樣的民宅,其環境、設施並不適合技術要求特殊的電影譯製廠,但就在那樣一個破落之地,眾多優秀的譯製片工作者嚴格遵循翻譯、初對對口型、復對、配音、鑑定、補配、混錄等7道完整工序,生產出大量水準精湛、讓人難以忘懷的譯製片,如《佐羅》、《悲慘世界》、《鐵面人》、《尼羅河上的慘案》、《追捕》、《蒲田進行曲》……讓中國的電影院跨越了只有前蘇聯、阿爾巴尼亞、越南和朝鮮電影的電影飢餓時代
  • 上海電影譯製廠公開翻譯手稿 見證中國譯製片的黃金時代
    近日,80歲的老配音演員曹蕾重回上海電影譯製廠,聊起了過去的配音花絮。著名配音演員曹蕾(右2)講述配音劇本背後的故事。 張亨偉 攝「譯製片不是簡單的翻譯臺詞和配音,而是反覆的琢磨、校對。」塵封的配音手稿將進行第三批上海市級檔案文獻遺產申報。 張亨偉 攝目前,上海電影譯製廠保存有1949年以來的譯製片檔案近萬件,其中主要包括譯製片翻譯劇本、電影膠片、電影海報、工作照等,最引人注目的是千餘部譯製片的翻譯劇本,其中包括《簡愛》《魂斷藍橋》《葉塞尼亞》《茜茜公主》《巴黎聖母院》《音樂之聲》等經典影片的原始檔案。
  • 上海電影譯製廠公開翻譯手稿,不只有「哦,親愛的老夥計」
    從《簡愛》《王子復仇記》到《功夫熊貓》,譯製片裡的經典臺詞猶如畫龍點睛之筆,讓人們對電影印象深刻。近年來,隨著字幕組的崛起、觀眾對「原汁原味聲音」的追求,譯製片日漸式微。目前,上海市檔案局正在組織第三批市級檔案文獻遺產申報活動,上海電影譯製廠有限公司(簡稱「上譯廠」)將申報所保存的近萬件譯製片檔案,並精選包括《簡愛》《佐羅》《虎口脫險》等16部經典電影翻譯手稿在內的譯製片檔案,向社會各界公開展示,其中絕大部分檔案內容為首度公布。從劇本翻譯、初對、對口型、選配音演員、復對,到實錄、鑑定補戲、混錄,進口影片經過反覆琢磨成為譯製片,呈現在銀幕上。
  • 這肯定是因為你不會沙雕美妙的「譯製腔」!
    我向上帝發誓,這肯定是因為你不會沙雕美妙的「譯製腔」!還有什麼比……更讓人……呢?一個原因是跟歷史遺留有關在過去的黑白片時代老電影還未脫離舞臺形式所以臺詞的設計都比較文縐縐偏舞臺化脫離生活而且我們的配音演員
  • 32部影片上線,北影節春季在線影展片單來了,這三部要收費
    提名第77屆金球獎劇情片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兩項大獎的《爆炸新聞》將作為閉幕影片呈現,該片由愛奇藝聯合上海電影譯製廠歷時一個月完成精良的中文配音,屆時用戶可根據喜好自由選擇配音語言。《無痛俠》《幸福的拉扎羅》《午夜巴黎》《鑽石島》《曾經》《羅莎媽媽》等來自印度、義大利、西班牙、法國、愛爾蘭、菲律賓等全球多地區優質佳片,以及《日照重慶》《路邊野餐》《送我上青雲》《浮城謎事》等多部中國文藝電影佳作也將納入此次春季在線影展。
  • 搜狐文化獨家梳理中國電影譯製片66年
    這就是我國電影史上第一部譯製片的誕生過程,人們讚譽袁乃晨在開創我國譯製片事業上的傑出貢獻,稱他為"新中國譯製片之父"。  《一個普通的戰士》的譯製成功極大地鼓舞了東北電影製片廠譯製人員,他們毫不懈怠,一部又一部地譯製新片,僅在1949年的下半年就接連完成了另外兩部蘇聯電影的翻譯,即《俄國問題》、《偉大的轉折》。第二年的產量更令人咋舌,多達31部。
  • 《復聯2》翻譯團隊解釋電影譯製複雜性:曾把No翻譯成「你說呢」
    這些看起來完全是關乎翻譯水平的批評,所引起的反響,似乎遠不止於爭論誰更高明。圈內甚至有傳聞稱,此事引起了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 「已經擴大到對電影進口政策和審查政策的抨擊。」一位「四大廠」譯製者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所謂「四大廠」,是指中影集團譯製中心、上海電影集團譯製片廠、長春電影集團譯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
  • 英國熱播背後:《哈利波特》配音師譯製...
    該片出口英國,受到英國德孚傳媒譯製團隊高度肯定,並被該團隊譯製成英文版。今年,在歐洲最大的收費電視臺之一的英國天空衛視熱播。「這是《小濟公》被第三次譯製,前兩次先後被譯成越南語版和西班牙語版,在中國國際電視臺播出,如今天台山文化再次搭乘《小濟公》走出國門,走向歐洲,不僅打響台州文化知名度,也是向世界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 揭秘院線片譯製流程 專業翻譯公司進軍影視劇翻譯
    影視譯製60餘年 「老夥計」有了新夥伴兒 自1949年我國譯製了蘇聯影片《一個普通的戰士》至今,電影譯製已經有60餘年了。曾經,「嘿,老夥計。看在上帝的份兒上,我們為什麼不坐下喝杯茶呢?」這樣的翻譯腔成為一代人的共同記憶,「佐羅」童自榮、「高倉健」畢克、「費雯麗」劉廣寧、「羅切斯特」邱嶽峰等經典配音,至今仍被老電影迷們念念不忘。
  • 民間力量激活電影譯製行業 「官翻」危機重重
    翻譯讓電影更糟糕?    8月1日,自稱「伊甸園字幕組老人、大學英語教師」的「少數派memetics」發表長微博,探討《環太平洋》字幕翻譯的問題,沒多久,轉發過萬。    帖子措辭較重,認為,「從譯文可以看出譯者的英語基本功不夠紮實,嚴重缺乏影視劇翻譯經驗,沒有探求研究的精神。」
  • 專訪北影節策展人沙丹:電影概念在不斷延伸,把握前沿就是抓住未來
    給自己起網名「奇愛博士」(一部經典電影片名)的沙丹老師,這樣談起今年北影節舉辦前一個月時焦灼的心情。所以,不同於任何一屆北影節,今年影片展映多了從未有過的「雲展映」環節。自3月初已知北影節將延期舉辦以來,北京國際電影節與愛奇藝已先後在五一期間和8月底的北影節正式開幕期間,舉辦了兩期線上「雲觀影」。
  • 進口片中文配音版回暖
    此外,英、法等歐洲動畫電影也全面開啟了中國的登陸之旅,更令很多年輕觀眾欣慰的是,時隔三年日本動畫電影也全面解禁。「一般來說,動畫電影都會相對多排一些配音版,一方面是題材本身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要考慮小朋友的需求」。北京金逸影城市場部負責人張姣姣如是說。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今年4月《奇幻森林》的大獲成功,動畫電影與真人電影之間的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
  • 細數為《夢回金沙城》配音的配音師們
    細數為《夢回金沙城》配音的配音師們該片講了一個普通男孩子穿過時光隧道闖入古老金沙城,完成內心成長的故事。影片於2010年7月10日在中國上映。胡平智本劇中為Minister配音胡平智,上海人,祖籍安徽安慶,上海電影譯製廠譯製導演、配音演員。
  • 觀眾觀大片青睞英文原版 譯製版漸失寵
    2月13日,在南京多家影院的電影排映表上,清一色排的都是國外大片的原版電影,曾經風靡一時的中文譯製版卻無跡可尋。前來觀影的市民們也紛紛表示,自己更願意選擇原版大片而不是經過中文配音的譯製版,即使自己聽不懂外語。
  • 回聲——譯製電影時代的經典音樂
    回聲——譯製電影時代的經典音樂在電影翻譯的時代,它是一種不可避免的光影記憶。翻譯電影中的音樂是打開這些塵封記憶的鑰匙。儘管許多電影的情節在今天已經模糊,但其中音樂的生命力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得到了更新。在去天涯的路上,我孤獨而豁達《流浪者》1951(印度)翻譯:長春電影製片廠配音:向雋殊蘇庭石張桂蘭從連文等與大多數歌舞輕快、思想內涵淡薄的印度電影相比,流浪者故事以其嚴肅的社會批判達到了印度電影類型片的高度。
  • 《愛寵大機密》引爆暑期檔 傳神語聯網提供譯製
    (原標題:《愛寵大機密》引爆暑期檔 傳神語聯網提供譯製)
  • 引進電影字幕翻譯頻遭觀眾"捉蟲" 遭吐槽"誤速傻"
    在配音譯製片逐漸衰落後,字幕原聲版的引進片成了國內觀眾觀影首選。而隨著觀眾外語水準的提高,字幕翻譯也屢遭吐槽。記者採訪了解到,字幕翻譯作為專業領域的技術活,操刀的卻大多是「非專業人士」。  四機構擔任譯製工作,「非專業人士」壟斷  曾在美國看過《銀河護衛隊》的中國留學生「特生」表示,《銀河護衛隊》屬於翻譯難度很大的電影,「笑話都太美式了,很多就像是『挖掘機技術哪家強,中國山東找藍翔』這類被網友玩壞了的搞笑句子,如果讓美國翻譯譯成英文,難度得多大?
  • [懷舊譯製動畫片回眸]1985年,花仙子熱播
    本期繼續為大家來介紹1985年大陸引進和播出的海外譯製動畫片情況。上一期我們已經談到,從1984年開始,地方臺的海外動畫片播出日趨活躍,進入1985年,這種趨勢更盛。不僅如此,一些長篇海外動畫片也開始陸續在地方臺播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