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4月22日消息(記者王子衿)1948年1月,大上海大戲院公映了由二十多位華僑譯配的義大利影片《一舞難忘》, 這是第一部在中國公映的「外國人說中國話」的電影,在當時引起了強烈反響。1949年5月,新中國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的出現,讓譯製片成為了廣大觀眾觀看外國電影的主要形式。
作為聲音元素的重要組成部分,配音對電影作品的貢獻不容小覷。通過配音,電影人物形象得於塑造的更加立體飽滿,電影氛圍被烘託得更加淋漓盡致,而觀察集配音藝術與表演藝術於一體的譯製電影,更能「管窺」中國電影配音發展之路。
圖為配音藝術家童自榮在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發表演講 央廣網記者韓靖攝
著名電影配音藝術家童自榮告訴記者,配音最獨特的魅力就在於可以讓演員躲在幕後。由於不用出現在觀眾面前,演員可以保持一份神秘感,進而讓觀眾將其想像成所配的角色。
八十年代步入黃金期
改革開放後,中國觀眾日益渴望了解外部世界,更多更好的外國影片急需譯製。自此,中國譯製電影產量逐漸增多,並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現前所未有的輝煌。
良好發展態勢下,眾多譯製電影精品開始出現,很多配音演員也從幕後走到臺前成為了當時萬眾矚目的文藝明星。劉廣寧、喬榛的完美演繹讓《魂斷藍橋》成為了當時影迷心中的愛情經典,李梓一句「喂,當兵的」讓《葉塞尼亞》中美麗潑辣的吉普賽女郎形象呼之欲出,《佐羅》中童自榮富有磁性的聲音更成為了一代人心中的經典……
在傷痕文學和朦朧詩盛行的年代,譯製電影成為了當時流行的時尚生活方式受到觀眾熱捧,當時上海電影譯製廠廠長陳敘一立下「翻譯要準確,配音要傳神」的廠規至今仍被很多譯製工作者遵從。
「進口大片」帶來新挑戰
譯製電影曾給從未踏出過國門的中國觀眾營造了對於西方文化想像的空間,讓觀眾可以從為數不多的海外電影了解西方世界,但這種繁榮景象並未能一直持續下去。隨著時代變遷和老一輩配音藝術家的去世或隱退,中國譯製電影的黃金時代似乎也已悄然結束,越來越多的觀眾更習慣於接受「原音+字幕」的觀影模式,譯製電影似乎越來越「不好看」了。
著名配音演員、配音指導晏積瑄認為,當前譯製電影配音版走向低谷,受到「進口大片」的挑戰,一方面是因為觀眾的外語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影片對白經過中文配音後多少會有所衰減,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部分配音演員的水平無法與觀眾的欣賞水平相匹配和平衡。
著名配音演員、配音導演姜廣濤也告訴記者,當前配音演員並沒有能夠得到很好的保障,而行業內部分「非正規軍」的出現更是影響到了配音行業整體水準的提高。與良莠不齊的配音版相比,觀眾必然會選擇「原汁原味」的進口大片。
精品作品缺乏,人才流失,整體從業人員魚龍混雜,這些都讓專業電影配音在中國日益發展壯大的文化市場和不斷湧入的進口大片面前顯得日漸頹勢。
「一帶一路」為譯製電影帶來新生機
儘管已經沒有了八十年代黃金時期的光環閃耀,但譯製電影在新時代依然有其頑強的生命力。
據晏積瑄介紹,對於「原版大片」有較大需求的觀眾大多集中在一線城市,而二三線和邊遠城市的一些觀眾仍然習慣配音版譯製電影,部分中老年群體也仍然保持著看配音版電影的觀影習慣。此外,近年來國產電視劇幕後配音的前臺炒作推動也讓部分配音工作者有了自己的「粉絲群體」,這讓年輕的配音工作者有了更多堅持下去的信念。
除此之外,晏積瑄還特別強調,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進一步實施,優秀的中國影視作品不斷走出國門,這也為外語語言的影視作品譯製帶來的新的機遇和市場。
姜廣濤也告訴記者,當前從事配音行業的年輕人急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懷和更加重磅的激勵,行業應當重視核心的造血機制,注重對配音演員實力的培養。而作為承載著國家文化的電影,譯製電影其實也是在保護本國的語言和文化,不應完全交給市場選擇。
作為老一輩配音藝術家的傑出代表,童自榮呼籲國家和社會給予一定的財力支持,能夠讓上海電影譯製廠每年自主挑選、譯製、發行一到兩部國外電影,集中優勢資源製作出有質量的經典作品,從而推動譯製電影的復甦和老牌電影譯製廠的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