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影譯製廠精選譯製片檔案公開,回望電影翻譯舊時光

2020-12-10 澎湃新聞

上海電影譯製廠精選譯製片檔案公開,回望電影翻譯舊時光

近日,上海電影譯製廠精選包括《魂斷藍橋》《佐羅》《虎口脫險》等16部經典電影翻譯手稿在內的譯製片檔案,向社會各界公開展示,其中絕大部分檔案內容為首度公布。

澎湃新聞記者 張呈君 見習記者 陳悅 編輯 鄒橋 責任編輯:張新燕

熱新聞

澎湃新聞APP下載

熱話題

Copyright © 2014~2020 The Paper All rights reserved.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 滬ICP證:滬B2-20170116 |

滬ICP備14003370號

| 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X

相關焦點

  • 上海電影譯製廠公開翻譯手稿 見證中國譯製片的黃金時代
    張亨偉 攝目前,上海電影譯製廠保存有1949年以來的譯製片檔案近萬件,其中主要包括譯製片翻譯劇本、電影膠片、電影海報、工作照等,最引人注目的是千餘部譯製片的翻譯劇本,其中包括《簡愛》《魂斷藍橋》《葉塞尼亞》《茜茜公主》《巴黎聖母院》《音樂之聲》等經典影片的原始檔案。
  • 上海電影譯製廠公開翻譯手稿,不只有「哦,親愛的老夥計」
    目前,上海市檔案局正在組織第三批市級檔案文獻遺產申報活動,上海電影譯製廠有限公司(簡稱「上譯廠」)將申報所保存的近萬件譯製片檔案,並精選包括《簡愛》《佐羅》《虎口脫險》等16部經典電影翻譯手稿在內的譯製片檔案,向社會各界公開展示,其中絕大部分檔案內容為首度公布。從劇本翻譯、初對、對口型、選配音演員、復對,到實錄、鑑定補戲、混錄,進口影片經過反覆琢磨成為譯製片,呈現在銀幕上。
  • 譯製片可不是「老夥計」,《簡愛》《茜茜公主》等早期劇本檔案首次...
    近日一批老譯製片檔案向社會公開展示。記者從上海市檔案局獲悉,上影集團旗下的上海電影譯製廠有限公司所保存的近萬件譯製片檔案,將參加第三批市級檔案文獻遺產的申報。首批16部經典電影翻譯手稿在內的譯製片檔案,揭開神秘面紗。
  • 上譯廠公開《簡愛》等翻譯手稿,不只有「哦,親愛的老夥計」
    目前,上海市檔案局正在組織第三批市級檔案文獻遺產申報活動,上海電影譯製廠有限公司(簡稱「上譯廠」)將申報所保存的近萬件譯製片檔案,並精選包括《簡愛》《佐羅》《虎口脫險》等16部經典電影翻譯手稿在內的譯製片檔案,向社會各界公開展示,其中絕大部分檔案內容為首度公布。
  • 永嘉路383號曾經上海電影譯製廠 聲情散盡 無人來聽(文 /楊彪)
    永嘉路383號 曾經上海電影譯製廠 聲情散盡 無人來聽(文 /楊彪)永嘉路383號 聲情散盡 無人來聽   文 /楊彪 攝影 /丁曉文前生 孔祥熙的舊居解放前的永嘉路屬於法租界,舊稱西愛鹹斯路,「西愛鹹斯」這個名字可比「永嘉」布爾喬亞多了,仿佛代表了一道香噴噴的西式糕點,味道居然鹹而不甜。
  • 《簡愛》《佐羅》《虎口脫險》等經典影片翻譯手稿首度公布
    12月2日,上影集團旗下上海電影譯製廠精選包括《簡愛》《佐羅》《虎口脫險》等16部經典電影翻譯手稿在內的譯製片檔案,向社會各界公開展示,其中絕大部分檔案內容為首度公布。上海電影譯製廠有限公司(簡稱上譯廠)成立於1957年4月1日,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機制健全的專業譯製外國影視片的國有企業,其前身為1949年11月16日成立的上海電影製片廠翻譯片組。
  • 「簡愛」「佐羅」等有望走進上海珍檔,譯製片手稿首度曝光講述...
    新民晚報訊 (記者 孫雲)不同語種的同一句「你好」,因為音節數量不同,用普通話配音時,也會演繹出「你好」「你好嗎」「先生,你好」「親愛的奶奶,你好啊」等字數不等的若干版本……80歲的老配音演員曹蕾重回上海電影譯製廠,看到了曾經朝夕相伴的翻譯和配音手稿,感覺格外親切,情不自禁聊起了過去的配音花絮
  • 上譯廠公開翻譯和配音手稿!「簡愛」「佐羅」「希茜公主」有望走進...
    不同語種的同一句「你好」,因為音節數量不同,用普通話配音時,也會演繹出「你好」「你好嗎」「先生,你好」「親愛的奶奶,你好啊」等字數不等的若干版本……80歲的老配音演員曹蕾重回上海電影譯製廠,看到了曾經朝夕相伴的翻譯和配音手稿,感覺格外親切,情不自禁聊起了過去的配音花絮。
  • 搜狐文化獨家梳理中國電影譯製片66年
    這就是我國電影史上第一部譯製片的誕生過程,人們讚譽袁乃晨在開創我國譯製片事業上的傑出貢獻,稱他為"新中國譯製片之父"。  《一個普通的戰士》的譯製成功極大地鼓舞了東北電影製片廠譯製人員,他們毫不懈怠,一部又一部地譯製新片,僅在1949年的下半年就接連完成了另外兩部蘇聯電影的翻譯,即《俄國問題》、《偉大的轉折》。第二年的產量更令人咋舌,多達31部。
  • 《復聯2》翻譯團隊解釋電影譯製複雜性:曾把No翻譯成「你說呢」
    「已經擴大到對電影進口政策和審查政策的抨擊。」一位「四大廠」譯製者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所謂「四大廠」,是指中影集團譯製中心、上海電影集團譯製片廠、長春電影集團譯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 根據相關規定,外國影片通過有關部門審查後,均由中影集團或華夏電影引進。中影集團會把具體翻譯工作分配給上述四家機構。
  • 上海電影譯製廠,那些人,那些片
    締造經典的上海電影譯製廠1957年4月1日,上海電影譯製廠成立
  • 民間力量激活電影譯製行業 「官翻」危機重重
    據記者了解,大銀幕上的電影中文字幕翻譯嚴格意義上應稱為中文對白翻譯,這是譯製片製作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因為臺本要用於指導後期配音,所以譯詞必須與電影中演員口型的張合契合,同時,電影字幕也以這一臺本為準。    身為從業者,賈秀琰與她的同行們都另有主業。
  • 印象北影節|譯製電影配音:誰家語調更傳情
    央廣網北京4月22日消息(記者王子衿)1948年1月,大上海大戲院公映了由二十多位華僑譯配的義大利影片《一舞難忘》, 這是第一部在中國公映的「外國人說中國話」的電影,在當時引起了強烈反響。1949年5月,新中國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的出現,讓譯製片成為了廣大觀眾觀看外國電影的主要形式。作為聲音元素的重要組成部分,配音對電影作品的貢獻不容小覷。通過配音,電影人物形象得於塑造的更加立體飽滿,電影氛圍被烘託得更加淋漓盡致,而觀察集配音藝術與表演藝術於一體的譯製電影,更能「管窺」中國電影配音發展之路。
  • 上譯經典文本資料 申報檔案文獻遺產
    上海電影集團下屬上海電影譯製廠12月4日宣布正在梳理上千部譯製片的相關檔案。此次向媒體公開展示的有十多部經典譯製片的檔案文獻,包括標有1972年字樣的《簡·愛》完成本和《巴黎聖母院》原譯本,均為鉛字印刷。
  • 崔永元談譯製片的《電影傳奇》
    崔永元發現,這些人早就不把這些電影當成外國電影了,幾乎當成了國產電影,這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譯製過程中的再創作拉近了外國電影與中國觀眾之間的距離。兩年前,崔永元決定,《電影傳奇》系列加進譯製片。經過兩年多的緊張拍攝,《電影傳奇》已經拍了20多部譯製片,在拍攝過程中,他們發現,很多在中國頗有影響的外國電影,其實在外國根本算不得什麼。
  • 引進電影字幕翻譯頻遭觀眾"捉蟲" 遭吐槽"誤速傻"
    網友「谷大白話」總結全篇翻譯錯誤不少於40次,如影片中Moons應為「衛星」,翻譯則是「月亮」;男主角被稱為「特藍人」,而Terran為拉丁語,本意為「地球人」……  濫用網絡用語也是「字幕控」們無法容忍的。網友「大夫唐」針對《銀河護衛隊》字幕翻譯賈秀琰吐槽道:「譯製片殺手,自2011年年底至今始終流竄『作案』,慘遭其黑手的譯製片有《環太平洋》《飢餓遊戲2》以及《銀河護衛隊》等。」
  • 中國電影翻譯靠工資養不活自己 民間字幕組崛起
    在讀研前,賈秀琰是八一電影製片廠的一名電影宣傳,她的「同事」有八一廠裡英語專業畢業的秘書、一名平日用英語寫作的《中國日報》記者、一位精通韓語日語的職業翻譯等。  賈秀琰2008年入行。那時,八一廠譯製片負責人王進喜希望物色一個英語較好的中文系畢業生參與譯製工作。「我和王老師在同一個部門,經常一起開會。他知道我喜歡英語和電影,翻譯過詩歌和短篇小說。」於是,王進喜就叫賈秀琰試一試。
  • 揭秘院線片譯製流程 專業翻譯公司進軍影視劇翻譯
    隨著越來越多的引進片走上國內大銀幕,觀眾對譯製片的口味也在變化,對外文原音中文字幕版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長江日報記者採訪影視翻譯機構發現,專業翻譯公司等開始進入影視劇翻譯界,翻譯的流程、風格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影視譯製60餘年 「老夥計」有了新夥伴兒 自1949年我國譯製了蘇聯影片《一個普通的戰士》至今,電影譯製已經有60餘年了。
  • 譯製片中文配音版越來越被冷落 中文翻譯被頻頻吐槽
    可是近年來,譯製片中文配音版越來越被冷落,而對電影的中文翻譯等又頻頻吐槽,影視譯製幕後流程越來越受到公眾的關注,但卻也因為了解不夠,產生了很多誤解。  近日,由甲骨易譯製主辦的「影視譯製藝術沙龍」舉行,八一電影製片廠翻譯賈秀琰作為上半場主講嘉賓及下半場主持人,與美國華特·迪士尼公司(中國公司)創作總監、譯製導演、配音演員張雲明,國際翻譯研究專家、語言學博士伊夫·甘比爾 ,配音演員季冠霖等一起暢談了關於譯製片的那些事兒。
  • 譯製片的2.0時代:再說「噢!老夥計」你就過時了
    長春電影譯製片廠配音演員、導演楊波也坦承,現在中文配音電影排片確實有點少。  除了配音鮮有問津之外,進口片的中文翻譯也頻被吐槽。《復仇者聯盟2》、《黑衣人3》、《銀河護衛隊》等電影翻譯都曾招致網友批評,去年電影《敦刻爾克》上映時,關於「home」該翻譯成「祖國」還是「家」的爭論就持續了許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