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是個環狀圓形的玉石,為什麼能被雕刻成方方正正的玉璽呢?

2020-12-14 騰訊網

一直以來,秦始皇時期的傳國玉璽為和氏璧雕刻而成的是比較流行的一種觀點,而和氏璧的故事也早就廣為流傳,如果畫一個時間線將故事串起來的話,大體是這樣的:楚國的卞和獻玉到趙國的完璧歸趙再到秦朝時期的傳國玉璽。

關於卞和獻玉的故事,在《韓非子》中有明確的記載,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楚國人和氏在荊山砍柴的時候發現了一塊石頭,按照他多年和石頭打交道的經驗來看,這塊石頭不簡單,很可能會是一個稀世玉石,於是他決定將這石頭獻給國君,但是他的獻玉經歷委實太艱難了點。

他在得到玉石之後就獻給了楚歷王。楚厲王不懂玉石,就讓宮中的玉石匠來鑑定一下,得出的結果是這就是一塊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石頭,楚厲王一怒之下命人砍去了和氏的左腳。

多年後楚武王繼位,和氏再次帶著這塊玉石進貢,結果鑑定出來的結果依舊是一塊普通的石頭。一怒之下武王命人砍下了他的右腳。

失去了雙腳的和氏一直不死心,還在繼續等,直到武王逝世文王繼位,和氏帶著自己的石頭在荊山腳下哭泣,不吃不喝就只是哭泣,哭到後來都哭出了血淚。這件事傳到文王的耳朵裡,趕緊派使者前去詢問,和氏表示,我不是因為斷腳的酷刑而哭泣,而是心疼這塊玉石沒有人懂得欣賞。

楚文王尋思這個人這麼執著,難道真的是一塊上好的玉石?他就讓玉石匠們好好鑑定這個玉石,結果發現這真的是個寶,還是一個無價之寶,做楚國的國寶都不為過。楚文王感念和氏的功勞,就給這玉取名為和氏璧。

後來楚國因為聯姻向趙國求婚,為表誠意將和氏璧送到了趙國,之後這塊稀有的玉石就成為了趙國的國寶。歷史上完璧歸趙的典故中,指的就是秦昭襄王願意用十五城池來交換這個和氏璧,而趙國的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去到秦國,與秦昭襄王斡旋,最後玉又原封不動的送回了趙國。

再後來,戰國時代戰亂紛飛,秦始皇成為當時最大的贏家,和氏璧易主秦始皇。但是和氏璧不再完整,秦始皇命人將其雕刻成為玉璽方便攜帶,將這個價值連城的寶玉徹底與皇權掛上了鉤。

這裡問題就來了,在我們的認知中,和氏璧是一個圓形的玉石,應該是比較薄的,而傳國玉璽則是四四方方的、碩大的皇權象徵物,那麼,這樣的和氏璧怎麼可能被雕刻成傳國玉璽呢?當時無論是從技術上來說還是皇權的需要,傳國玉璽都應該是一整塊玉直接雕刻成的,不存在拼接的可能。

所以倘若圓形環狀的和氏璧真的被雕刻成了傳國玉璽,那就存在以下幾種可能:

一、和氏璧體積很大,足以雕刻成碩大的玉璽

和氏璧被發掘於春秋時期,《韓非子》中有關於它的記載,記載中和氏每次都是抱著和氏璧供奉給歷代楚國國君的的,之後在荊山腳下哭也是抱著這塊玉石哭。所以可以知道和氏璧的璞石大小是需要抱著才可以拿起來的,單手之下很難拿起,所以很可能和氏璧的體積並不小。

歷史上和氏璧雖然重要但是記錄不多,完璧歸趙就是和氏璧最經典的一個故事。當時秦王覬覦於趙國擁有的和氏璧,想要用一座城池來交換。率先去問了和氏璧最初的主人楚王,但是雙方約定在秦國的土地上進行交易。

這一點讓楚王擔心和氏璧有去無回,當時大臣藺相如毛遂自薦站出來,稱願意帶著和氏璧前去秦國一趟。到達秦國後,秦王私心開始顯露出來,一心欣賞和氏璧的樣子,閉口不談交換城池的事情。藺相如最後抱著和氏璧,舉到頭頂揚言要摔碎它。

從這一段歷史中可以知道,和氏璧的大小和分量,都需要成年人雙手持握。並且和氏璧分量十足,當然不會輕易摔碎。

從這些記載似乎可以看出來,和氏璧體積很大,雖然是一個圓形的玉石,但同時也比較厚,因此完全有可能雕刻成四四方方的一個大的傳國玉璽。

二、空心的和氏璧體積並不大,而傳國玉璽也很小

在和氏璧體積龐大這一說法出現後,又有人提出,和氏璧在楚國被打磨時,就被雕琢成為一塊圓環的玉石。這種玉石的中間是空心的。雖然玉石整體體積龐大,質量上也很有分量,單憑中間是空心的這一點,就很難完整的切割出秦始皇手中的玉璽。

所以更多人將懷疑的對象放在了秦始皇的玉璽上,玉璽是秦始皇創造出來的一種皇權象徵,手持玉璽者,就擁有管理天下的權力。按照影視劇作品中的原型來看,玉璽大多是方方正正的一大坨。

尤其上方手握之處,還會有龍盤踞在此的雕刻。想要鑄造成這樣一塊玉石,必須要一塊長寬高都足夠的巨大玉石,才可以雕刻出來。玉璽代表的是皇權,古人自然不允許兩塊玉石拼接的情況發生。所以如果和氏璧真的被秦始皇雕刻成為了玉璽,這塊玉璽的大小絕對不是影視劇作品中的那個樣子。

濃縮的就是精華,一個東西有沒有分量,看的不是它的體積和重量,而是其質地和象徵意義。和氏璧在被秦始皇交給李斯後,刻上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那麼它就成了皇權的象徵,持有它就是最名正言順的天子,這可不是由它的重量和體積決定的。

而且就我們出土的文物來看,呂后所用的印璽就很小,很可能當時所雕刻的玉璽都是很小的,並沒有後世那麼誇大。

相關焦點

  • 常說傳國玉璽,最出名和氏璧了,到底是一個還是每朝不一樣呢?
    所謂的傳國玉璽是指古代正統皇權的象徵之物,相傳是秦始皇滅六國之後,以和氏璧雕刻而成,上面印有李斯書寫,工匠孫壽雕刻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如果把一個國比作一個家,那傳國玉璽的地位就相當於是家傳寶的地位。按這個說法,傳國玉璽一說始於秦始皇,那他之前傳的是什麼呢?
  • 傳國玉璽的前身是什麼?有人說是和氏璧,非也,但也許跟它有關!
    圖片:玉出現在女子的首飾中劇照總之,玉在我國古代社會的運用特別廣泛,其中,有一塊玉石的名氣非常大,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它就是出現在語文課本上的和氏璧,這是一塊舉世無雙的美玉,被世人認為是天下珍寶,也是玉石中的王者。
  • 「傳國玉璽」真的是用和氏璧製作的嗎?它還能世世代代相傳?
    書中記載是楚人卞和山洞採而得之,先前分別送給兩位楚王,但都認為是次品,他的左腳右腳也因此被砍去,等到楚文王即位,終於開玉石而得到稀世寶玉,便取名為「和氏璧」,對於卞和來說,有人識玉,並能以自己的名字來命名這塊玉,也算是一種最大的安慰吧。
  • 如果傳國玉璽被找到了,現在值多少錢?可能在哪?
    袁術之流拿到玉璽又能如何?哈哈,如果找到,國家一定收!這是國寶也是權力正統的象徵,更代表天命所歸,大一統的繁榮富強!散落民間的可能性很小,太有名了,可能做成了寶中寶,在頂級寶貝中有個超級寶貝,還有就是在秦皇陵,傳世的全是鷹品!
  • 傳國玉璽,一個屢屢靈驗的詭異詛咒…
    ,還要從世人耳熟能詳的和氏璧說起。 可武王照舊是個有眼無珠的糊塗蛋,咔嚓,又命人剁掉了卞和的右腳。 連遭不幸,卞和天天抱著玉石嚎啕痛哭,心裡一個勁地罵:這幫傻叉君王,咋就不長眼呢?
  • 漫談篆刻工藝下傳國玉璽的文化淵源
    這塊寶石就是著名的和氏璧,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寶玉,普遍認為,傳國玉璽就是和氏璧所雕制而成的,第一個擁有者就是卞和。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有座山,叫做青山,山上有一塊美玉。與其它閃閃發光,璀璨閃耀的寶石不同,這塊美玉被一層皮包裹著,肉眼看上去就是塊普通石頭。
  • 傳國玉璽:中國第一國寶的傳奇一生
    為什麼殘缺?又去向何方?>一、曲折離奇的來歷據說,「傳國玉璽」來源於價值連城的稀世美玉—「和氏璧」。楚武王十分高興,捨不得雕琢成器具,便悉心珍藏起來。為了獎賞卞和的忠誠勇敢,將其命名為「和氏璧」。「和氏璧」從此在歷史記載中消失,後世推測被雕琢成「傳國玉璽
  • 和氏璧明明是玉,為何被錯認為月光石?月光石是什麼寶石?
    隨著玉石文化的普及,大眾了解了越來越多的玉石知識。從漢朝的金縷玉衣到明清的翡翠白菜,我們的知識海一直在不斷擴展。和氏璧也許算是我們最早認識的古玉,一件流轉最廣、最具神秘色彩的國寶。和氏璧曾雕為傳國玉璽司馬遷曾在《史記》中記載到:和氏璧,天下共傳之寶也。雖然和氏璧早已湮沒在歷史長河中,下落不明,但其實和氏璧早已化為了我們的民族符號,深深地融入了我們的骨血。
  • 傳國玉璽和大禹九鼎是國寶,比不上黃帝時代這件上古神器
    傳國玉璽是古代封建王朝更替時,證明天子身份的重要信物。大禹九鼎是江山社稷的象徵,也是先秦時期神聖的祭祀禮器。這兩件下落不明的國寶,曾在華夏大地留下了許多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但是,中國畢竟有5000年的文明史,在傳國玉璽和大禹九鼎之前,是否存在與之類似的上古神器呢?
  • 滿清皇帝有二十五顆玉璽,都是什麼樣子的,現在都在哪裡保存呢?
    滿清皇帝有二十五顆玉璽,都是什麼樣子的,現在都在哪裡保存呢?說到玉璽,大家都知道那是皇帝的專用用品,其實玉璽就是皇帝的印章,只不過皇帝使用的印章成為玉璽,而老百姓使用的印章只能稱作印。歷史上最為出名的一塊玉璽就是傳國玉璽,據傳說是秦始皇用和氏璧雕琢而成的一塊玉璽,並且名李斯在上面刻制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這枚玉璽,被秦始皇稱為傳國玉璽,作為王朝傳遞的信物,被皇帝珍重的保存著。秦朝滅亡後,傳國玉璽流傳到了漢高祖劉邦手中,這枚玉璽又成了漢朝的傳國玉璽。據說,西漢末年,王莽篡漢。
  • 古代造反的人,為什麼都不敢仿造傳國玉璽?原因你可能只知道一半
    為什麼沒有人仿造傳國玉璽造反呢?玉璽簡稱為「傳國璽」,現如今的我們一般都會認為這是從秦朝時期傳承下來的,而這個玉璽是用和氏璧鐫刻而成,這下面刻著就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這就有一個疑問,那個時候造反為什麼不去仿造一個呢?技術沒有嗎?
  • 「和氏璧」暗藏的玄機_鑑寶系列_專題_文化頻道_中華網
    當時王宮的玉石匠不識此寶,說它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大怒,以欺王之罪,命令武士砍掉了卞和的左足。厲王的兒子武王繼位後,卞和又把這塊寶石獻給武王,仍被說是普通的石頭,武王以同樣的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右足。若干年後,武王的兒子文王即位了,卞和還想去獻寶,可是他因失去了雙腳而無法行走,便抱著這塊寶石坐在荊山下哭了整整三天三夜,一直把眼淚哭幹了。
  •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傳國玉璽的千年傳奇
    卞和又把玉石獻給楚武王,但是還是被鑑定為石頭,楚武王也以欺君之罪把卞和的右腳砍去。周莊王八年(楚文王元年,前689年),楚武王的兒子熊貲繼承楚王之位,即楚文王。此時的卞和已垂垂老矣,即將不久於人世,因為兩次獻玉都被斥責為假,失去雙腳,即委屈又悲憤,於是抱著玉石在荊山下大哭,三天三夜都沒停,眼睛流出鮮血。
  • 玉石雕刻技能競賽(初賽)練習題
    (   )A.圓條  B.扁條  C.貴妃鐲  D.方條42、玉石手鐲圓形扁條的叫法(   )A.圓條  B.貴妃鐲  C.方鐲  D.福鐲43、一大塊玉石,最大商業化的做法,通常先考慮做(  )A.吊牌   B.吊墜  C.圓珠  D.手鐲44、十二生肖最勤勞的生肖是(   )A.牛   B.羊
  • 那些拍出天價的皇帝玉璽,你知道幾個?
    玉璽,專指皇帝的玉印,至高權力的象徵,除皇帝之外還有皇后皇太后的能稱為璽,大臣平民只能叫做印。第一枚玉璽據說秦始皇帝取藍田玉,命李斯用小篆刻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想表達我的權力是天所賜予的,這枚玉璽就是證物。先說珍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的西漢國寶級文物「皇后之璽」。
  • 傳國玉璽:皇帝的「身份證」,最終下落如何呢?
    那麼既然是皇帝身份的憑證,傳國玉璽究竟起於何時,最終下落又如何呢?玉璽傳國玉璽的來源璽早在西周時期便已有之,到秦朝之後才有璽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叫璽,大臣用的叫印。直白地說皇帝所下的詔書如果沒有加蓋玉璽相當於是沒有法律效力的。所以璽在古代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 「名家雕刻玉石,有鑑定證書,相不中可退貨……」
    「名家雕刻玉石,珍品典藏,限量銷售,有鑑定證書,貨到付款,相不中可退貨……」相信不少的收藏發燒友都拒絕不了這樣的誘惑。近日,哈爾濱市公安局五常市局成功打掉一個售賣假玉石、假字畫的電信網絡詐騙團夥,抓獲犯罪嫌疑人15人,涉案金額達300餘萬元。
  • 傳國璽不是玉璽?雍正皇帝常用29枚玉璽,而乾隆最終規範為25枚?
    在許多中國歷史劇的劇情裡,我們常看到皇帝在派人調兵救駕或頒布重要詔書時,會從一個裝著「天子六璽」的盒子裡,專門挑出一枚玉璽使用。為什麼皇帝會同時製作那麼多枚玉璽?這些玉璽在日常生活和關鍵時刻,到底能起多大作用?對於不了解中國古代玉璽制度的讀者而言,說起玉璽,首先想到的是傳國璽。
  • 你真的懂翡翠玉石麼?翡翠的前世今生,帶你走進真正的翡翠世界
    在中國的悠久朝代更替中,玉石文化一直都伴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改顏色,對於翡翠玉石的傳承,除了一代一代的匠人傳承之外,更在許多的詩人詞人的詩句中,詞曲下生根發芽,融入到那個時代下的歷史碑文裡。你真的懂翡翠玉石麼?翡翠的前世今生,帶你走進真正的翡翠世界。
  • 張玉庭散文力作推送:《「和氏璧」隨想》
    和氏璧鄭紫軒 - 鄭紫軒單曲集「和氏璧」隨想文/ 張玉庭 編輯/磐石 有個字謎:完璧歸趙。細想那「圓」字,乃是由「貝」「回」二個字組成,「寶貝回來」了,豈不正是完璧歸趙?那麼,您知道那寶貝的名字嗎?它叫「和氏璧」。為什麼叫這個名兒?這裡有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