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有網友反映
泉州晉江五店市海底撈
在女衛生間內設置了男童便池
一下子將話題推上了風口浪尖
可以理解的是
商家在女廁設置男童便池
本意通常是為了方便帶孩子的媽媽
畢竟
可能有不少帶男娃的媽媽
會有這類尷尬經歷——
在外面想上廁所的時候
不知道該怎麼辦
讓年紀小的男孩自己去男廁吧
擔心他容易走丟或是不會用廁所
帶去女廁所的話
要遭受他人目光
也很不自在
但是,在女廁設置男童小便池
畢竟又會讓更多網友
「視覺不舒服」了
果然,很多網友評論都比較一致
有人覺得商家出發點是好的
方便了帶小男孩的媽媽
很人性化
但希望能有個年齡限制
但即便提到年齡限制
還是會有更多的人覺得不合適
覺得這樣的狀況太尷尬了
也有網友表示
為啥不設置第三衛生間?
既然是以家庭為導向
為什麼不開闢特殊衛生間
這樣就能方便
獨自帶兒子出門的媽媽
同樣也方便了
獨自帶女兒出門的爸爸
事實上,
類似晉江五店市
在女廁設置男童便池的情況
此前,國內其他地方也發生過
今年年初,
杭州一家醫院女廁所
設男童小便池就引發了熱議
10月17日
山東淄博
也曾有女衛生間因設置男童便池,
遭到網友質疑。
認為侵犯女性隱私,
並且不利於孩子形成性別意識。
許多網友對此觀點持贊成態度,認為此做法雖然方便了媽媽,但影響了其他女性。
同樣有網友建議,可以開設第三衛生間。
第三衛生間是在廁所中專門設置的、為行為障礙者或協助行動不能自理的親人(尤其是異性)使用的衛生間。」此概念的提出是為解決一部分特殊對象(不同性別的家庭成員共同外出,其中一人的行動無法自理)上廁不便的問題,主要是指女兒協助老父親,兒子協助老母親,母親協助小男孩,父親協助小女孩等。
2016年12月,國家旅遊局辦公室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旅遊發展委員會、旅遊局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旅遊局發出《關於加快推進第三衛生間(家庭衛生間)建設的通知》》(旅辦發[2016]314號)(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指出,建設第三衛生間,有助於解決特殊遊客群體的如廁需求,有助於完善旅遊公共服務設施,有助於體現「廁所革命」的人文關懷。
不過,目前第三衛生間不是所有的公共場合都有。
我們整理了一下
網絡上比較普遍的觀點
有爭議
也有討論
贊成方觀點:這也是無奈之舉
在許多配套設施並不是很完善的商場,並不會設立兒童便區,那孩子想上廁所怎麼辦?讓孩子憋著肯定是不可能的,沒辦法只能媽媽帶著去女廁所了,總不能讓媽媽帶去男廁所吧。其實這都是無奈之舉,但凡有另外的一個選擇,媽媽也不會帶男孩子去女廁所的。所以我覺得大家應該少一分譴責,多一分理解吧。
反對方觀點:帶孩子出來之前就應該做好一切準備
為什麼所有的新聞都是媽媽帶著男孩子上女廁所,而沒有爸爸帶著兒子上男廁所?原因就在於爸爸總是缺位於對孩子的照顧,所以媽媽帶孩子外出時,應該提前考慮到這些問題,讓爸爸陪伴著,如果爸爸這天沒有時間,是不是可以改個時間,或者是和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一起出來。
再有,很多的時候發現爸爸在門口等著,而媽媽依然帶著孩子去了女廁所,這種情況就更不能理解了。
贊成方觀點:孩子還小,不要用齷齪的想法去標榜孩子。
一般來說,媽媽只會帶很小的孩子去女廁所的,孩子稍微大點,會自己如廁的話,媽媽都是會在男廁所門口等著孩子的。所以,對於一個一兩歲的孩子來說,我們是不是應該不要那麼斤斤計較,而且現在很多的廁所都是封閉空間的,說實話並不會影響到什麼的。
反對方觀點:孩子再小,也是有性別意識的。
孩子在兩歲左右就會對性別產生意識,家長們如果不注意這點。久而久之,很容易讓男孩子覺得女性裸體,男女之間是沒有什麼好避諱的,容易助長男孩對女性的不尊重行為。即使孩子還小,什麼都覺得無所謂,家長也要告訴孩子,你是有隱私的,別人也是有隱私的,而且你要保護自己的隱私,尊重別人的隱私。
贊成方觀點:媽媽管好孩子,不要讓孩子去看別人就好了。
有些人反對帶男孩子上女廁所時發現有些孩子會偷看別人上廁所,雖說是孩子不懂事,但是大家肯定覺得彆扭尷尬。這些行為是和家長的教育有關的,媽媽如果平時教育好孩子,去女廁所方便是無奈之舉,長大之後或者是爸爸在的時候,男孩子還是要上男廁所。和媽媽去女廁所是特殊情況,自己要乖乖的,不許隨便走動,左右亂看,尊重其他的阿姨和小姐姐,我想這樣的情況即使偶爾帶男孩子去女廁所也是可以諒解的。
反對方觀點:孩子的感受同樣重要,他本身就可能不想去女廁所。
我們做家長的總是說無奈,沒有辦法才帶孩子去,可是有沒有考慮過,孩子他本身就是不願意去女廁所的,他自己的意識也會覺得害羞。如果媽媽不管不顧孩子的感受帶孩子去女廁所,其實這樣對孩子的性格培養也是不利的。而且孩子如果得到的是陌生人的尖叫/躲閃/甚至是受到陌生人的批評,會使孩子受到驚嚇,並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這段記憶。除了留下心理陰影外,還可能對孩子性意識的發育形成不良的影響。
對於這個話題
你有什麼看法呢?
歡迎下方留言
繼續討論
根據 @新浪福建、新京報、湖北經視、觀察者網、知乎、網絡等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