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孩子是否成才,媽媽是決定性因素

2020-10-03 拓維智匯

我特別關注媽媽群體,是因為我關注中國孩子這個群體。孩子成才的百分之七八十的因素,是跟媽媽相關的。


我曾經做過一個調查:有一條船,放了九樣東西,包括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玩具、寵物狗等。但是突然發現這艘船要沉下去了,只能留下三樣東西,讓孩子選擇。調查結果是:把爸爸留下的孩子只有20%。


這是因為爸爸跟孩子待在一起的時間太少了。陪伴孩子時間的多少,決定著孩子是否願意跟你在一起,以及你對他的影響力的大小。我的兒子在國外出生,十一歲時被我帶回國內來了,就是我也全力以赴地爭取和孩子一起的時間,這樣我就可以對他產生一點點影響。


當然,爸爸和媽媽對孩子的影響是不一樣的。比如我對孩子的成績幾乎不太在乎,他班裡名次多少,完全不是我考慮的重點。只要他不是門門課六十分以下就可以了,只要保證他的智商是正常的。媽媽會在乎在班裡是第幾名,有多少學生超過他。我雖然不關注學習成績,但是我非常關注孩子有什麼樣的學習態度,有沒有創新精神和能力,平時有沒有閱讀。比如說,我兒子希望有一臺3D印表機,我就給他買回來了。他把我們家的狗拍照後掃描在電腦中,再轉化成狗的圖像,在3D印表機裡把我們家小狗的模型做出來。這個就屬於有創新性的東西,我會支持他的探索,並保持關注。


我還關注孩子有沒有勇敢精神、闖蕩世界的能力、堅韌的毅力……所以我現在還帶孩子去爬山。爬黃山時他非要坐纜車,我沒有允許。一千多米的高度,我的膝蓋也不太好,但是我必須做榜樣,這樣就鍛鍊他的毅力,這就是我的關注點。


1.父母應該多讀書,成為孩子的榜樣

我想分享所有的媽媽們的第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就是讀書。

據我調查和了解,喜歡讀書的媽媽與不喜歡讀書的媽媽相比,愛讀書的媽媽培養出來的孩子,在學習上的興趣、知識水平的提高、情緒的管理上都要高一籌。


那麼父母要讀書為什麼這麼重要呢?因為家長讀書,就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當父母都在讀書的時候,孩子是不可能不讀書的,而且當家長安靜地讀書時,就給孩子創造了比較安靜的環境,孩子做作業的時間也會延長,不開小差,不會分心。所以我特別主張媽媽們認真地去讀書,最好是跟孩子一起讀。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養成習慣,在孩子不認字的時候,就讀童話故事給他聽。如果你沒時間讀的話,可以讓他用手機聽,但是你不能把手機扔給孩子,自己跑了,這不行。


如果每天有二十分鐘左右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連續四五年,他會自動形成一種閱讀習慣。如果你定好每天都去讀書半小時的規矩,孩子就會遠遠超過半小時,原因是他自己進入故事中後,是放不下來的。所以,父母讀書對孩子影響是非常重大的。


2.父母要管理好情緒,保持一個平和的情緒和心情

不管有多忙,千萬不要匆匆忙忙地和孩子交流,當你一匆忙,心裡一煩躁,和孩子說話的口氣各方面就不平緩了,慢慢會激發孩子的反抗和煩燥心理,時間久了就會影響孩子的個性發展。


一個母親能夠做的很偉大的事情,是能夠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間,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情。我最怕看到這樣的事情:就是母親急得不得了,對孩子說不了幾句話就開始對孩子指責。孩子反過來跟你也非常地急躁。母親一直保持一個心平氣和的狀態,這樣就會讓孩子有安全感。有安全感以後,他會非常願意跟你說話。因為他有安全感,他知道如果他考試考了零分回來,你也不會罵他;他考了四十分回來,你也不會罵他;他跟別的孩子打架,你也不會罵他。你就可以好好地跟他溝通了。


比如,如果十二三歲的孩子談戀愛了,我們大部分父母會擔心,甚至會認為這個肯定不行。其實我們要跟他分析,他為什麼喜歡這個人,再分析為什麼這個年齡談戀愛並不是好事。自始至終,一定要保持一種心平氣和的狀態,讓他感覺到你是他的朋友,而不只是他的父母,這個特別重要。如果你動不動就發脾氣,孩子沒法預料告訴你這件事情他會受到什麼樣的懲罰,會有什麼後果的話,他就會把所有的事情都藏著掖著,他就什麼事情都不告訴你了,那你作為父母就非常地失敗。由此可見管理好你的情緒,保持心平氣和是多麼重要。


3.父母要高質量的陪伴孩子,培養孩子美好的情感和對世界的熱愛

很多的父親說,我晚上也待在家裡。但有的父親是在看電視,有的父親在打麻將,儘管人在家裡,但實際上跟孩子沒有真正的交流,甚至在某種層面上在做反面角色示範。


如何才能高質量的陪伴孩子?我常常鼓勵家長們帶著孩子出去玩,這種玩不是瞎玩,不是帶他們去坐過山車,也不是帶他們出去吃一頓飯那麼隨意和簡單,高質量地玩是在培養孩子的心情。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孩子能背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或「數千古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樣的詩詞,我們要想孩子能從中感受什麼?可不可設計些什麼?比如說,帶孩子到湖邊或者海邊,靜靜地坐兩個小時,去看看月亮從東方升起來是什麼感覺。這其實特別地重要,因為你把他學習的內容跟大自然融合了,所以帶孩子玩絕對不是瞎玩的。通過高質量的陪伴,你如何培養孩子們的心情和脾氣,從胸懷到眼界,這特別的重要。


我在清華大學碰到一個家長,他本身不是研究昆蟲的,可是小學四年級的兒子已經認識了大概4000多種昆蟲,他也許是世界上研究昆蟲最小的孩子。而這個起因特別簡單,有一次他家裡有兩隻蒼蠅落在了飯上,我們一般家長的反應,就是用蒼蠅拍把它打掉就行了。可是父親對當時還只有五六歲的孩子說,你看,這兩隻蒼蠅不一樣的,世界有多少多少種昆蟲,光蒼蠅就有上千種,而且它每個形狀不一樣,而現在你把昆蟲比較以後,你會發現昆蟲世界其實非常的美麗。後來父親帶著孩子在網上搜昆蟲,結果把這個孩子引導到昆蟲的研究世界中去了。


毫無疑問,這個孩子即使未來不是全世界最優秀的昆蟲學家,他也很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學家。因為他研究精神已經被培養出來了!這實際上是一種引導——父母對孩子的一種持續不斷地引導。


4.父母要給孩子定原則和規矩,培養好習慣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會慢慢地感覺管不住孩子,這主要來自於兩方面的原因。第一個原因你從小到大沒有給孩子設立規矩,這個規矩可能在你的心裡,但是你從來沒告訴孩子,你不舒服就把孩子罵一頓,說一頓,孩子也不知道這是一個規矩,他會很迷茫。


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們定規矩定得太晚了,我們給他定規矩的時候,孩子的習慣已經養成了,所以就特別麻煩。就像我培養我孩子的刷牙習慣,培養了好幾個月,每天盯著,早上起來叮囑一句,晚上睡覺叮囑一句,才讓他養成刷牙的習慣,光這個就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重複幾百次,他才能形成自然的行為。


定規矩最好是在八歲以下,在十歲以前定規矩,孩子還是願意聽你的,為什麼呢?因為在十歲以前,他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依靠就是父母,離開父母他是活不下去的。但是到十歲以後,他覺得離開父母還是可以活下去的。他會逐漸發現,和父母對著幹,父母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


有些規矩是特別重要的,長大以後對他的生活影響會特別地大。舉個簡單例子,到孩子開始懂事以後,要求孩子必須收拾乾淨自己的床和房間。當然這個前提條件是,父母自身也能夠把房間收拾乾淨,如果父母的床一年都不疊被子,而一定要孩子疊被子,這個孩子是做不到的。收拾房間、把東西歸位表面上看上去是一件小事情,但是實際上是養成了孩子一輩子有條不紊的習慣。而有條不紊的習慣是提高生活效率和工作效率一個最好方法。


我是農村出身,我現在做事情還算是有條不紊,就是因為我從一開始記事開始,我母親就給我定下兩個規矩:第一、早上起來以後,必須把床全部整理乾淨。第二、就是你想去上學,必須先把家裡打掃乾淨。我跟大我五歲的姐姐有分工,我是早上起來必須掃地,我姐必須是吃完飯洗碗。


後來我就形成了一個特別好的習慣,我習慣把房間弄得相對比較整潔比較乾淨。


還有一個習慣大家其實也是可以做的,當孩子在七八歲以後,其實可以或多或少地鼓勵孩子做做飯,炒炒菜。中國炒菜不像德國,廚房裡一大堆的天平,他要稱的。中國人靠什麼,手抓一下剛好,其實這個東西很重要,讓孩子逐步地學會憑著自己內心去感覺,做什麼樣的東西剛好。這個再延伸到生活中間去,慢慢他就會形成,我如何做事,如何與人打交道?所以你別看小東西,小東西中間有大學問。


5.父母要給孩子創造環境,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我們大多數家庭都是一個孩子,所以家長就要想辦法給小朋友建立圈子的條件。上下不超過兩歲的同班同學和社區裡小朋友都可以成為孩子的朋友。我常常覺得我的孩子好孤單,因為我老搬家,老搬家就不太容易給他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很長久的朋友圈。


現在要做一件事情,組織同學的家庭一起在周末聚聚,你就會發現孩子在一起玩得很開心,而且一定要男孩要跟女孩混合著玩。在玩的過程中,孩子對於異性的交往,也開始自然地熟悉起來。一個社區的家庭也可以相約帶著孩子一起出來玩玩,這樣孩子可以在一起成長。


孩子的成長,一開始成長的軌道設對了,以後的長勢就不用你太擔心了。就如一棵樹,前幾年你特別關注枝葉的繁茂,土壤的健康,以後它自己長,就不會長彎的。


如果孩子這棵樹十歲以前如果已經長「彎」了,要給他弄「直」會是一件特別艱難的事情。所以,我們培養孩子實際上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把握好孩子出生到十歲這個時間段,給孩子打好基礎,後面他自己一路會成長得非常好。


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俞敏洪道歉:女性素質高,母親素質高,就能夠教出高素質的孩子
    有的還說,是不是新東方的招生情況不怎麼樣了,俞敏洪現在是故意製造熱點。好學家對俞敏洪的言論不作正確與否及站隊的討論,但就其中的一個觀點想與大家探討探討,俞敏洪說到女性素質高,母親素質高,就能夠教育出高素質的孩子觀點好學家是認可的。
  • 劉可心律師:獲得拆遷補償決定性因素
    首先決定性因素拆遷是一件專業性強、工作量大、程序複雜的事情再有決定性因素拆遷是雙方博弈的過程,想要在其取得最終勝利,那麼要知道我們的優勢及拆遷部門的弱點。對於我們來說房子就是我們的優勢,所以要保存好房屋及土地相關手續,談房屋拆遷補償時有依而循。
  • 家庭教育,一個孩子走向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所以一個好的家庭教育是一個孩子走向成功的決定性因素。一個孩子的長大需要很長時間,但是在15歲之前心理的可塑性很大,父母在這段時期應該倍加注意。所有的孩子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喜歡模仿大人做事,其實從科學的角度來說這是一種正常的人類行為現象。在這段時期之前和之內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很重要,大部分培養在無意中就完成了。
  • 兒童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只不過,在發揮主觀能動性方面所說的深度不同,馬克思主義教育觀說的是個體的實踐活動,內因的決定性作用,道家把修真養生也看作是對個體的實踐,而佛家把潛意識對表意識的運用、處理表意識的行為都看作實踐。另一方面,從兒童認識外界是兒童內部的主動建構過程。關於這一問題,皮亞傑作了具體具體說明,他說認識活動就像是生理上的消化活動是一項有組織的活動。
  • 孩子成才與否的關鍵因素-專注力
    人的注意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注意力缺陷,常常是許多學習差學生的共同特點。記得自己還在上學的時候,並不知道「專注力」這個詞彙,而是總聽見老師和家長說「要集中注意力」,其實都是一個概念。孩子的專注力大約在10-12歲時成型,所以兒童早期進行注意力訓練,是保證孩子以後學習的關鍵。
  • 胎兒的大小,與孕媽吃多少關係不大,主要決定性因素是這六點
    執筆:輯香編輯:羅梓花定稿:楠楠體重的增長是檢驗孕婦是否健康的指標之一,因此,每次準媽媽產檢都有稱量體重、腹圍之類的項目。殊不知,胎兒的大小真的與孕媽本身的食量關係不大,而是與其他的6個因素相關主要的決定性因素是這六點1) 孕周隨著孕周的增加,準媽媽的體重也會增加。當然寶寶也會隨著孕周增加而長大,但寶寶在媽媽腹中長大的範圍卻是有限的。通常來說,當寶寶出生後,只要體重達到5-8斤,就都是正常範圍。
  • 別傻傻控制飲食,這六點是決定性因素
    結果到了生產那天,小艾生下了兒子,一稱才四斤九兩,照顧孩子的護士都說孩子有點瘦了,小艾的婆婆覺得是護士抱錯了,媳婦都胖了三十斤,孫子怎麼這麼瘦呢?醫生聽完婆婆的話忍不住笑了:孩子的體重和孕婦的飲食有關,但不是決定性因素啊!
  • 孩子的成才99%與媽媽有關,培養優秀孩子,媽媽要做好這5點!
    孩子的成才99%與媽媽有關,培養優秀孩子,媽媽要做好這5點!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影響最大的就是媽媽這個角色,可以說,孩子長大後是否成才,是否優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媽媽。因為在我們大部分家庭裡,跟孩子相處最久的就是媽媽,所以在耳濡目染的作用下,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會受到媽媽的影響,孩子也在模仿媽媽的過程中逐漸成長,仔細觀察就是發現,孩子的某些性格和行為都暗藏媽媽的影子。
  • 俞敏洪教你:孩子問你要東西,怎麼辦?
    兒子讀完10本書的時候,他去出差了,等他回家時候,卻發現兒子手裡已經有了iPad,原來是他媽媽給他買的。其實俞敏洪的本意是想讓孩子知道,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必須付出努力和勞動,這樣孩子以後就會養成習慣,會根據自己的目標不斷想方設法去達成,而不是一上來就說要這個要那個,你統統給他買。
  • 俞敏洪:老大用過的東西老二繼續用,養孩子的成本並不高?
    這裡俞敏洪所謂的「正確引導」是指父母心平氣和地把孩子當作普通孩子,第一個孩子用舊的東西,第二個孩子照樣可以用。像這樣把孩子帶大,喝普通的中國牛奶,用普通的尿不溼,吃普通的飯,不追求名牌學校。他甚至表示:「當前所謂的教育成本高,很大程度上是來自父母的不成功,他們想要把自己求而不得的成功強加給孩子。」
  • 衢州一中專生養蜂年收入3萬,高學歷是學生成才的關鍵因素嗎
    讀三年級了,成績一直一般,媽媽很著急,要他上補習班,他不感興趣,總是惦記著金魚。媽媽感覺到他走的是正道,也就讓他去了。2017年,王浩宇跟舅舅去朋友家玩,吃到了蜂巢蜜,猶如一見鍾情,他深深戀上了蜂蜜的味道。於是,年僅14歲的他將所有的積蓄都拿出來,買了幾箱「中華蜂」養起來。
  • 俞敏洪推薦:父母必讀的100本書
    要孩子愛上讀書,我們就要自己先讀書;要孩子成才,我們就要知道如何讓孩子成才的方法。這100本書中的道理和故事,會給大家很多啟示。——生存教育在美國》   【美】黃全愈(著)   021 《第56號教室的奇蹟》   【美】雷夫·艾斯奎斯(著),卞娜娜、朱衣(譯)   022 《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裡都能活下去》   【日】安武信吾、安武千惠、安武花(著),金暉(譯)   023 《為什麼孩子要上學》   【日】大江健三郎(著),陳保朱
  • 俞敏洪:貧困農村孩子上不了最好高中 怎麼上重點大學
    在一個閉塞的縣城,他到了當地「最頂級」的一所中學後發現,學生一半以上都是當地政府工作人員的子弟,剩下一多半就是當地有錢人家的孩子,鮮見真正的農村孩子。  「上不了當地最好的高中,他們怎麼上重點大學?」俞敏洪說。其結果,這8.5%或10%的新增名額就是被貧困地區的「政府子弟」或「有錢人家的孩子」佔了。  接著,他講出了自己眼中的升學邏輯。
  • 俞敏洪對話李玫瑾:父母,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老師
    我最近在看《情滿四合院》,其中有一個媽媽,她帶三個孩子,這個媽媽有很多的特點。第一點,能夠性情平和的處理所有的事。第二,她所有的事都在替別人考慮。所以她三個孩子都特別懂事,是這個院裡最懂事的。是爸爸和媽媽共同的責任俞敏洪:你在當時學校秩序都不正常情況之下,是怎麼喜歡上學習的
  • 爸爸不管不顧,即便媽媽很優秀,孩子也難以成才
    在教育孩子上,也一樣,爸爸如果缺席,孩子的成長也可能會有缺陷。所以,孩子成長的路上,爸爸媽媽的角色都很重要。我國的教育普遍出現這樣的問題,很多爸爸在家只是一個擺設,所有的教育,孩子的一切好像都與他無關。
  • 哺乳期高糖飲食或影響嬰兒認知 但它不是決定性因素
    【哺乳期高糖飲食或影響嬰兒認知 但它不是決定性因素】《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不久前刊載的一篇研究報告顯示,母親哺乳期攝取高糖飲料會損害孩子幼年認知能力發展。 此前,研究團隊發現,女性產後多喝高糖飲料不僅會增加自身肥胖風險,還可能使新生兒經母乳攝入過多糖分。
  • 安永:低稅率並非吸引外資決定性因素
    「稅率是他們要考慮的重要要素,但又不是決定性因素,還要看他們怎麼看待自身在中國市場的戰略定位。」袁泰良認為在稅務考量來說,與低稅率相比,稅收整體系統的可預計性是外資來中國投資相當看重的一個方面。「來中國投資的外資作為納稅人,需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包括:要付多少稅,稅負是否可跟據稅法有效估量,是否要面對稅務局各種各樣的疑問,是否有不定期的稅務抽查等等,這些統一起來就叫稅收系統的可預計性。如果稅收整體的可預計性比較簡單並容易掌握,外資來中國投資的可能性就更大。以前香港常常被評為最適合做生意的地方,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稅率低,稅制簡單。」
  • 中高考剛結束,俞敏洪在金華給家長們提了兩條建議
    「我給家長兩個建議,一讓孩子離家越遠越好,二讓孩子到開闊眼界的城市裡去……」今天(7月11日)上午,新東方創始人、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老師在金華,發表「家庭教育是最大的事業」的主題演講時說。
  • 實例:職業高中孩子也可以成才,這個孩子的求學之路值得分享
    以孩子目前的學習成績報考普通高中的話,三年後孩子也只能考個普通的專科院校,畢業後會面臨找工作難的問題。如果報考職業高中的話,又擔心職業高中裡的「壞學生」多,把自己家孩子帶壞了。而且總認為報考職業高中有低人一等的感覺。其實家長應該明白:職業高中的孩子一樣可以成才。
  • 媽媽把笨孩子送上了清華大學,笨孩子也能成才,只要家長多鼓勵
    孩子的笨是天生的嗎?笨孩子就沒有未來了嗎?真的不一定:一個媽媽把笨孩子送上了清華大學。幼兒園第一次家長會,老師說孩子多動症,坐不住三分鐘。而回家路上兒子問:媽媽老師講什麼了?媽媽忍著失望安慰孩子:老師說你有進步,以前只能坐一分鐘,現在能坐三分鐘了。孩子回家非常的高興,多吃了一碗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