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東方集團創始人俞敏洪在一次直播中表示,如果家長可以正確引導,養孩子的成本其實並不高,他還鼓勵大家多生孩子,認為「有四五個孩子會更好」。此話一出,馬上在網上掀起了軒然大波,引發了熱議。
這裡俞敏洪所謂的「正確引導」是指父母心平氣和地把孩子當作普通孩子,第一個孩子用舊的東西,第二個孩子照樣可以用。像這樣把孩子帶大,喝普通的中國牛奶,用普通的尿不溼,吃普通的飯,不追求名牌學校。他甚至表示:「當前所謂的教育成本高,很大程度上是來自父母的不成功,他們想要把自己求而不得的成功強加給孩子。」
一時之間,網友們眾說紛紜。贊同者有之,認為現在的孩子過於嬌生慣養,是該吃點苦了。然而絕大多數人對此觀點是持懷疑和否定的態度的。其實我覺得俞敏洪的觀點我們應該分開來看,客觀辯證地對待。我同意他所說的「若能正確引導,養孩子的成本並不高」,但是對他鼓勵大家生四五個孩子的說法不敢苟同。
若能正確引導,養孩子的成本並不高?
綜觀俞敏洪的演講內容,我想他在這裡所說的養孩子的成本是單指養孩子的經濟成本。就目前的現狀來看,國內養孩子的經濟成本的確處於虛高的狀態。當然,將心比心,作為父母,總想給孩子最好的東西,這種想法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作為父母,你有沒有想過,這個「最好」的標準是什麼?它是由誰確定的?是父母自己?還是所謂的潮流?抑或是其他?其實或許自始至終都是父母自作主張、一廂情願地把自己想要的,自己以為的最好的強加給襁褓中的這個小生命而已。這其中有多少因素是父母自己在為自己製造焦慮,又有多少因素是父母在為自己的虛榮買單?
養孩子的確是需要一定的經濟成本的,你想不付出一分一毫就把孩子養大,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但是養孩子真的需要那麼高的經濟成本嗎?我們都知道,對嬰幼兒來說,母乳餵養是最好的選擇,可能也是成本相對較低的選擇。堅持母乳餵養不僅對媽媽的健康有好處,更是在為孩子一生的健康打基礎。可是當前有多少人因為種種原因放棄母乳餵養,轉而去尋找各種高價奶粉,國內的質量不放心,就去買國外的。事實上,即使真的做不到母乳餵養,也可以選擇不那麼貴的奶粉。試想,這其中有多少成本是本不必要的?
目前紙尿褲也是嬰幼兒較大的一項消費,普通的不行換名牌,國內的不行去國外買……永無止境。可是這個紙尿褲真的有必要嗎?它對孩子好嗎?不論是多好的牌子,也不論是哪國的產品,這種人造的非自然的東西長期與寶寶親密接觸,對寶寶真的好嗎?長期以來,中國傳統的養孩子方式都是用尿布,純棉的尿布透氣性好,自然親膚。而現在,有多少人是為了圖方便,為了免於頻繁洗尿布的勞作而選擇了紙尿褲。這種因為大人的懶惰造成的額外成本真的有必要嗎?
養孩子的另一項也可能是最大的經濟成本就是教育了。當前,市面上五花八門的興趣班特長班琳琅滿目,但是再多的供應都無法滿足家長們爭先恐後的需求。這些家長,生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他們中有多少是在盲目跟風?又有多少是在為自己的虛榮買單?孩子真的需要嗎?真的想要嗎?真的有興趣嗎?這顯然就是家長想要把自己的求而不得的成功強加給孩子的具體表現。既然如此,作為家長,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自己?只此一項,父母可以為父母減輕多少不必要的壓力?
所以說,如果家長能動點腦子,正確引導,哪怕老大老二都有新衣服,都有新玩具,養孩子的成本都不會過於高。
養孩子的成本不高,就該多生孩子?
前面講到,若家長能正確引導,養孩子的經濟成本沒那麼高。然而,養孩子的經濟成本不高,就可以多生孩子了嗎?我不這麼認為。因為養孩子消耗金錢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精力的消耗。尤其對媽媽們來說,生育的過程本就十分辛苦,她們的身體、心理、精神都要承受巨大的壓力。而孩子出生以後,需要父母的陪伴和教育,這些都是要消耗巨大的精力的。倘若孩子太多,父母難免顧此失彼。畢竟人的精力有限,難免會有關照不到的地方,而這可能會對孩子一生產生巨大的影響,這其實也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
所以說,雖然當前養孩子的成本的確有很大的下降空間,但是否「多生孩子」還是應該「三思而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