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事實》說話,避免過分情緒化

2021-01-09 十月微暖暖

漢斯·羅斯林每次世界各地巡迴演講時,都會拿出一些題目,讓現場的聽眾選擇答案,其中有高層領袖,有大學高材生,還有中學老師、大學教授、出色的科學家、投資銀行家、記者等等,但是正確率卻差強人意。

你猜,單個問題的最高正確率是多少?26%。

而動物園裡的大猩猩,隨機選擇,純靠瞎矇,正確率也是33%,比所有聽眾都要高。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漢斯·羅斯林及其兒子、媳婦聯手編寫的《事實》這本書裡。

作者漢斯·羅斯林,生前是一名醫生和研究全球健康問題的學者。年來為公共衛生的發展在全球演講。2006 年,他的 TED 演講獲得了幾百萬的點擊量,讓他一舉成名。

比爾·蓋茨曾說過:我今後會用《事實》的模型來推進工作。

那此書到底有何魅力呢?下面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敘述。

一、數據證明世界正在變得更好,而不是更糟。

過去幾十年間,作者向成千上萬的人問了上百個基於事實的問題,關於貧窮與財富,關於人口增長,關於出生、死亡,教育、健康、性別、暴力,能源和環境等等問題。這些關於世界的現狀和趨勢的基本問題並不複雜,然而絕大多數人在測試中錯的離譜。

比如這道題:過去的二十年裡,全世界生活在極度貧困狀態下的人口是如何變化的?

A幾乎翻倍 B保持不變 C幾乎減半

答案是C幾乎減半,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這個事實平均的正確率只有9%。

還有這樣一道題:現在全世界有多少一歲兒童接種過疫苗?

A 20% B 50% C 80%

這道題的答案是80%,當今的世界,幾乎所有的兒童都接種過疫苗,這是多麼令人震驚的進步,然而平均只有13%的人選擇了正確的答案。

還有很多的這樣的題目,涉及到人類在地球上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兒童死亡率從44%下降到不足4%,極端貧困人口比例從80%下降到9%。

這些數據顯示,世界正在往好的方面發展,而並不是人們固有認知裡的越來越糟糕,或和以前一樣糟糕。

那麼人們為什麼會有這樣錯誤的認知呢?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二點內容。

二、大多數人都會出現錯誤選擇,為什麼會出現這樣錯誤的基本認知,認為世界在變糟呢?

縱觀作者曾經做過的問卷調查,其中不乏學歷高的知識分子,甚至還有一些教書育人的老師,但是,他們對這些基礎知識的事實情況並不了解。

那錯誤的原因有哪些呢?作者提出了以下兩個理由。

1、知識並未更新。

簡單來說,就是世界在變化,但是人們腦海裡的知識體系還停留在60年代、70年代。有些答案放在那個年代是正確的,但由於世界變化太快,若知識無法及時更新,那便會導致對世界的認知出現偏差。

作者坦言,他所面對的問題,其實就是有關知識升級的問題,因此,要想根除這種無知的現象,必須要幫助人們升級他們的知識體系。

2、媒體的作用。

作者很快意識到,無知的問題,並不只局限於知識體系未更新,還可能媒體的傳播息息相關。

很多人把媒體的報導當成世界的真相,但是在問卷調查中,記者、編輯和紀錄片導演這類媒體人士對世界現狀的了解跟普通人沒什麼區別,他們並沒有更聰明,也會受到錯誤知識的蒙蔽,所以會做出扭曲真相的報導。

3、情緒化的世界觀。

世界經濟論壇在瑞士的達沃斯舉行。作者在這次論壇上進行了演講,正是這次演講,讓作者找到了無知問題的關鍵原因。

人類在時代進步、自然進化的過程中,進化出的大腦的本能機制,對世界的普遍印象會根深蒂固,作者將其稱為:過分情緒化的世界觀。

正是這種過分情緒化的世界觀,誤導了人們,使人們對那些問題選擇了最情緒化以及最負面的答案。

這就是作者寫此書的原因。

三、哪些思維本能會誤導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作者一共總結十種思維本能。這10種思維,困擾著我們,使我們過分情緒化。下面我們將來學習一下,來學習一下。

人們習慣將事物分為兩個極端,非黑即,非此即彼。這兩個類別又是相互矛盾,相互對立的,比如貧窮和富有、西方和非西方。

這就是漢斯提出的第一種思維,即一分為二的固定思維。

作者舉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課堂上一個女生,這樣解釋認識和數據的差異。她說:「我們西方國家,有更少的兒童和更低的兒童死亡率,而其他國家的人們,每個家庭有更多的兒童,整體上有更高的兒童死亡率。」

根據在2017年的最新圖表顯示,嬰兒存活率最低的國家也在85%以上,這還是佔世界人口比例很小的小國,絕大多數國家包括中國、印度和其他的發展中國家,全都和發達國家在圖表的同一端。同一端表示著存活率更高。

所以,不難看出人們總是以過去的思維在看待問題。

那麼怎樣破解這種一分為二的思維呢?

正確的做法就是我們停止把這個世界一分為二,作者建議我們不再把所有國家分為兩類,而是把所有國家根據收入水平的不同,分為四個等級,如圖所示,每個小人代表1,000,000,000人口,七個小人代表了全世界的總人口,7,000,000,000人口,在四種不同收入水平的國家中的分布。

作者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取得了成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控制這種思維本能,就要著眼於整體中的大多數,而不是僅僅盯著極端特例。

作者還分別列舉了這樣兩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現在世界兒童人口是20億,預測一下,大概100年後,也就是到2100年,世界兒童會有多少?20億、30億,還是40億?連達沃斯論壇上的專家們都回答不上來。正確答案是:20億。

未來的100年內,世界人口的確會增長,但是幅度不大,兒童的數量基本保持不變。作者預判,各個國家基本上已經採取了優生優育、少生少育的政策,生育率已經能控制在一個穩定的水平。

第二個例子:在溫哥華一所大學演講時,作者聽一個聽眾這樣說:「他們不能像我們這樣生活。他們的排放會毀了地球的。」而周圍其他人沒有什麼反應,似乎這個理由顯而易見。

然而據數據顯示:全球有一半的二氧化碳排放,來自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加拿大的人均排放量到今天都是中國的2倍,是印度的8倍。

這兩個例子分別代表了直線思維及恐懼本能,具體形成原因及破除方法,《事實》裡有詳細客觀真實的解釋和介紹。

讀完《事實》,對世界有了新的認識,用事實說話,用數據證明,避免過度情緒化,導致對整個世界有認識偏差,世界再越來越好,我們也是。

相關焦點

  • 告別情緒化,學會和愛人好好說話!
    沒錯,這就是伴侶間的情緒化日常!冷靜下來,其實我們都知道,這樣情緒化的表達無益於任何矛盾的解決和感情的進展。可對於很多親密關係中的人來說,他們往往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無法和對方好好說話!他一下子就變臉了,從來沒有過的冷漠,你也愣住了,突然意識到了自己的過分,可是卻不知道該如何收場.....這種指責性的溝通,往往是一方在自認為有理的情況下,開始對另一方進行猛烈的抨擊和批判。
  • 《事實》:如何克服負面思維,避免情緒化決策,你只要做到這3點
    我在一本用數據說話的書籍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探尋負面思維的秘密,從而避免情緒化決策,更能掌控我們的生活。但很多人並不知道這個事實,平均只有9%的人給出了正確答案。還有一種情況,我們看到了用事實說話的數據來輔證這個世界確實變好了,但是,一些不好的事情仍有發生,我們就會感性地擔心問題。
  • 避免情緒化的方法
    避免情緒化的方法在此,引述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 )在《情商管理(EQ)》一書中所提及的四個避免情緒化的方法,僅供參考:1.了解別人人與人之間如果有足夠的認識和了解,包容力自然會增加,相對地,情緒也比較不容易被他人撥弄。
  • 有個SB想害朕|《事實:避免非情緒化決策》讀書分享會
    可以看到初期這些人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生活狀態,但是這張照片就代表了事實嗎?不知道,我只是想用現在最火的這張照片來給一個引子。我們一直都生活在媒體和資訊給我們營造的假象當中,我們距離事實實在太遙遠了。這就是今天這個引子,然後往下翻,我們回到這本書,大家可以看到這本書叫《事實》,是它的副標題叫「避免情緒化決策」。
  • 怎樣避免情緒化行為,不要讓它到處去「傷人」
    同時,自己要掌控情緒,避免如她一樣的過度「情緒」化。如果你的情緒化情況,比安娜還嚴重,請一定要去看心理醫生啊!這裡有我10條與情緒和平共處的小建議,希望可以幫助你們避免情緒化行為。1. 了解自己的情緒。
  • 溝通技巧丨 高效溝通之高情商說話方式-避免情緒化(上篇)
    從他人角度出發,你要做的三點,第一,對對方有一定了解,談論對方最感興趣的話題,第二,多用你我們你們,少用我,用這種方式來強化自己將注意力從我轉向對方。你可以留意一下我們說話當中有多少個我多少個你。簡單來說就是講出事實,他們到底什麼地方做得好?對你帶來的幫助和啟發是什麼?
  • 情緒化養育不可取,這3個反面教材就是事實
    為完成這項使命,他們必須學會忍耐,學會放棄,學會付出,這不僅是學習的需要,更是人生的一種修煉遠離「情緒化養育」最近小編收到一位母親的一封信,信中有關於情緒化養育的話題,今天小編就來看這封信,順便來看看「情緒化養育」到底對我們和孩子有多大的傷害:情緒化養育不可取
  • 比爾·蓋茨力薦之書,如何避免10大思維陷阱,用事實來說話
    比爾·蓋茨在推特上表達了對羅斯林的緬懷,稱他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用生活化的數據語言讓世界看到了那些曾經被我們忽略的成就。這位教育家的一部專著《事實》則是他的集大成的思想經驗總結。這本書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呢?
  • 人民日報觀滄海:用事實大聲說話
    百口莫辯之時,用事實大聲說話。在此次發布會上,有關部門通報了香港捐贈資金的相關信息:制訂專門管理辦法、開設專門帳戶。使用中充分尊重特區政府意願,捐贈資金全部用於購置交通、醫療、消防、環衛等應急搶險救援設備,並及時函告特區政府。每次採購招標都邀請香港特區政府駐成都經貿辦代表全程監督。資金結餘數字清楚,用途將與特區政府進一步協商。來自香港賽馬會的捐資也依其指定用途使用。
  • 情緒化走勢將告一段落甲醇短線不宜過分悲觀
    不過,就甲醇基本面來看,短線不宜過分悲觀。近期國際市場狀況春節前,中東地區的伊朗、巴林、沙特及東南亞地區的馬來西亞、汶萊等國家總計有10餘套合計超過1100萬噸/年的甲醇裝置檢修,這些裝置的集中檢修將造成1—2月全球甲醇供應損失超過180萬噸。
  • 孩子玻璃心、情緒化,明明是大人自己挖的「坑」,卻怪孩子不行
    孩子玻璃心、情緒化?這種現象的形成與家庭教育有著一定的關係。有很多都是家長用錯誤的教育方式「埋下的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情緒,不要總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判斷對錯。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要懂得換位思考,多和孩子溝通交流,多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 用事實說話:透明溝通的8項原則
    用書香陪伴你直到2050。今天我們分享的是《用事實說話》,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馬克墨菲。本書副標題:透明化溝通的8項原則。你是否曾經發現,在與某人談話時,對方不能也不想聽到事實?不管你採用多少種方法試圖解釋,情況也沒有改觀。
  • 從交往第一天識破家暴男,避免被情緒化人格傷害
    在最初交往的時候,排除對方的任何自我加持的光環,把觀察力和注意力放在對方的品性判斷上:是不是一個情緒化,人格不成熟的人? 情緒化人格類型,容易因為一些或大或小的因素發生情緒波動,喜怒哀樂經常會不經意間轉換,前一秒可能還是高興的,後一秒就可能悶悶不樂、焦躁不安。也可以理解為是人在不理性的情感下所產生的行為狀態,簡單點來說就是喜怒無常。
  • 成功高中怎麼樣,要用事實說話!
    成功高中怎麼樣,要用事實說話!
  • 好書推薦:《事實》漢斯·羅斯林 等著
    用數據思考,避免情緒化決策!顛覆你思維方式的神作,暢銷近20個國家!《金融時報》《書單》《自然》等多家媒體讚譽,TED等演講視頻點擊量突破2000萬次!內容簡介  《事實》教你避免情緒化決策!認識情緒化本能,作出相應改變,擺脫非理性的困擾,重新把能量投入建設性的行為中!
  • 10個方法工具幫助你克服情緒化心態
    你也知道實事求是的重要性,但是我們卻以情緒化的世界觀去處理和看待問題更多。就拿吃雞蛋好還是吃鴨蛋哪個更能補充我們身體的蛋白質?如果你是喜愛雞蛋對鴨蛋沒有了解過的話,你會說排斥鴨蛋的味道,甚至質疑鴨蛋的蛋白質含量是否夠高,你始終能自我判斷標準為依據。事實是雞蛋和鴨蛋的蛋白質同樣可以為人體補充所需,你陷入的只是自以為的認知觀裡。
  • 感悟《熱血教師》——用事實說話!
    我想一位優秀、稱職的教師,除了有豐富的知識外,還必須具有信心、愛心、誠心和對理想的堅持,這樣才有可能得到學生的信任、支持,用真心感化每一位學生。   劇中主人公克拉克老師,他是一個平凡的老師。他和我們一樣會有各種情緒。但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 《事實》:情緒化決策的三個方面,解決問題的3個技巧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事實》。本書的主要作者,漢斯·羅斯林,生前是一名國際衛生學教授,專攻統計學和醫學,曾擔任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其他援助機構的顧問,同時也是無國界醫生瑞典分部的創始人之一,多年來為公共衛生的發展在全球開設演講。
  • 糾正扭曲思維之六:情緒化推理
    下面來談第六個常見的扭曲思維:情緒化推理。01 靠感覺認知世界正常情況下,人會根據事實,通過推理等邏輯分析,依據客觀規律,來認識世界,這是正常人對外部世界的理性認知。然而,情緒化的人,尤其是心境低落的人,卻喜歡根據自己的直覺、感覺、感受,只依賴自己的情緒,不做任何核實,就來解釋、推斷事實,並且自以為是,信以為真。
  • 相比油膩,情緒化決策才是問題關鍵!
    黃曉明頻頻被噴上熱搜,各路吃瓜群眾用「明言明語「瘋狂玩梗之餘,我開始冷靜下來想:當我們在談論黃曉明的「明言明語」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我覺得黃曉明的「語出驚人」多半和他經常被情緒支配、經常做出情緒化決策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