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斯·羅斯林每次世界各地巡迴演講時,都會拿出一些題目,讓現場的聽眾選擇答案,其中有高層領袖,有大學高材生,還有中學老師、大學教授、出色的科學家、投資銀行家、記者等等,但是正確率卻差強人意。
你猜,單個問題的最高正確率是多少?26%。
而動物園裡的大猩猩,隨機選擇,純靠瞎矇,正確率也是33%,比所有聽眾都要高。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漢斯·羅斯林及其兒子、媳婦聯手編寫的《事實》這本書裡。
作者漢斯·羅斯林,生前是一名醫生和研究全球健康問題的學者。年來為公共衛生的發展在全球演講。2006 年,他的 TED 演講獲得了幾百萬的點擊量,讓他一舉成名。
比爾·蓋茨曾說過:我今後會用《事實》的模型來推進工作。
那此書到底有何魅力呢?下面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敘述。
一、數據證明世界正在變得更好,而不是更糟。
過去幾十年間,作者向成千上萬的人問了上百個基於事實的問題,關於貧窮與財富,關於人口增長,關於出生、死亡,教育、健康、性別、暴力,能源和環境等等問題。這些關於世界的現狀和趨勢的基本問題並不複雜,然而絕大多數人在測試中錯的離譜。
比如這道題:過去的二十年裡,全世界生活在極度貧困狀態下的人口是如何變化的?
A幾乎翻倍 B保持不變 C幾乎減半
答案是C幾乎減半,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這個事實平均的正確率只有9%。
還有這樣一道題:現在全世界有多少一歲兒童接種過疫苗?
A 20% B 50% C 80%
這道題的答案是80%,當今的世界,幾乎所有的兒童都接種過疫苗,這是多麼令人震驚的進步,然而平均只有13%的人選擇了正確的答案。
還有很多的這樣的題目,涉及到人類在地球上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兒童死亡率從44%下降到不足4%,極端貧困人口比例從80%下降到9%。
這些數據顯示,世界正在往好的方面發展,而並不是人們固有認知裡的越來越糟糕,或和以前一樣糟糕。
那麼人們為什麼會有這樣錯誤的認知呢?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二點內容。
二、大多數人都會出現錯誤選擇,為什麼會出現這樣錯誤的基本認知,認為世界在變糟呢?
縱觀作者曾經做過的問卷調查,其中不乏學歷高的知識分子,甚至還有一些教書育人的老師,但是,他們對這些基礎知識的事實情況並不了解。
那錯誤的原因有哪些呢?作者提出了以下兩個理由。
1、知識並未更新。
簡單來說,就是世界在變化,但是人們腦海裡的知識體系還停留在60年代、70年代。有些答案放在那個年代是正確的,但由於世界變化太快,若知識無法及時更新,那便會導致對世界的認知出現偏差。
作者坦言,他所面對的問題,其實就是有關知識升級的問題,因此,要想根除這種無知的現象,必須要幫助人們升級他們的知識體系。
2、媒體的作用。
作者很快意識到,無知的問題,並不只局限於知識體系未更新,還可能媒體的傳播息息相關。
很多人把媒體的報導當成世界的真相,但是在問卷調查中,記者、編輯和紀錄片導演這類媒體人士對世界現狀的了解跟普通人沒什麼區別,他們並沒有更聰明,也會受到錯誤知識的蒙蔽,所以會做出扭曲真相的報導。
3、情緒化的世界觀。
世界經濟論壇在瑞士的達沃斯舉行。作者在這次論壇上進行了演講,正是這次演講,讓作者找到了無知問題的關鍵原因。
人類在時代進步、自然進化的過程中,進化出的大腦的本能機制,對世界的普遍印象會根深蒂固,作者將其稱為:過分情緒化的世界觀。
正是這種過分情緒化的世界觀,誤導了人們,使人們對那些問題選擇了最情緒化以及最負面的答案。
這就是作者寫此書的原因。
三、哪些思維本能會誤導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作者一共總結十種思維本能。這10種思維,困擾著我們,使我們過分情緒化。下面我們將來學習一下,來學習一下。
人們習慣將事物分為兩個極端,非黑即,非此即彼。這兩個類別又是相互矛盾,相互對立的,比如貧窮和富有、西方和非西方。
這就是漢斯提出的第一種思維,即一分為二的固定思維。
作者舉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課堂上一個女生,這樣解釋認識和數據的差異。她說:「我們西方國家,有更少的兒童和更低的兒童死亡率,而其他國家的人們,每個家庭有更多的兒童,整體上有更高的兒童死亡率。」
根據在2017年的最新圖表顯示,嬰兒存活率最低的國家也在85%以上,這還是佔世界人口比例很小的小國,絕大多數國家包括中國、印度和其他的發展中國家,全都和發達國家在圖表的同一端。同一端表示著存活率更高。
所以,不難看出人們總是以過去的思維在看待問題。
那麼怎樣破解這種一分為二的思維呢?
正確的做法就是我們停止把這個世界一分為二,作者建議我們不再把所有國家分為兩類,而是把所有國家根據收入水平的不同,分為四個等級,如圖所示,每個小人代表1,000,000,000人口,七個小人代表了全世界的總人口,7,000,000,000人口,在四種不同收入水平的國家中的分布。
作者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取得了成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控制這種思維本能,就要著眼於整體中的大多數,而不是僅僅盯著極端特例。
作者還分別列舉了這樣兩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現在世界兒童人口是20億,預測一下,大概100年後,也就是到2100年,世界兒童會有多少?20億、30億,還是40億?連達沃斯論壇上的專家們都回答不上來。正確答案是:20億。
未來的100年內,世界人口的確會增長,但是幅度不大,兒童的數量基本保持不變。作者預判,各個國家基本上已經採取了優生優育、少生少育的政策,生育率已經能控制在一個穩定的水平。
第二個例子:在溫哥華一所大學演講時,作者聽一個聽眾這樣說:「他們不能像我們這樣生活。他們的排放會毀了地球的。」而周圍其他人沒有什麼反應,似乎這個理由顯而易見。
然而據數據顯示:全球有一半的二氧化碳排放,來自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加拿大的人均排放量到今天都是中國的2倍,是印度的8倍。
這兩個例子分別代表了直線思維及恐懼本能,具體形成原因及破除方法,《事實》裡有詳細客觀真實的解釋和介紹。
讀完《事實》,對世界有了新的認識,用事實說話,用數據證明,避免過度情緒化,導致對整個世界有認識偏差,世界再越來越好,我們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