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位未定論」是冷戰的產物,最早源於韓戰爆發兩天後即1950年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Truman)拋出的「臺灣中立化聲明」——「臺灣將來的地位,則等待太平洋恢復安全及與日本之和平解決,或者是聯合國考慮後在作決定」。
進而在1951年9月8日籤署的《舊金山和約》中玩弄文字遊戲,不顧《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為臺灣地位問題「埋雷」。
臺灣國民黨政權在籤署對日和約時,並未撥亂反正,在臺灣地位問題上對舊金山和約》全盤接受。
然而,中國大陸從未承認《舊金山和約》,美日對此心知肚明,當美日希望改善與中國關係時,仍然繞不開臺灣地位問題。
1951年9月8日《舊金山和約》籤署現場。
中國從未承認《舊金山和約》 實際上,早在對日和約醞釀階段,中國政府就公開表明了態度。
1950年12月4日,時任中國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發表了《關於對日和約問題的聲明》,首次全面闡述了中國對對日媾和問題的觀點和立場。
「中國人民經過八年英勇抗戰,擊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因此對日和約的準備、擬制與籤訂,我中華人民共和國必須參加,乃屬當然之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它必須參加對日和約的準備、擬制與籤訂。」
因此,「對日和約的準備和擬制如果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參加,無論其內容與結果如何,中央人民政府一概認為是非法的,因而也是無效的。」
「關於臺灣和澎湖群島,業已依照開羅宣言決定歸還中國,……這些業已決定了的領土問題,完全沒有重新討論的理由。」
隨後,美國在徵求蘇聯關於對日和約草案意見時,蘇聯與中國商議後提出「和約必須由中、蘇、美、英四國共同進行並吸收其他國家參加,明確規定中國對臺灣和澎湖列島的主權」等要求,但遭美國拒絕。
到1951年7月初美國和英國單方面起草的對日和約草案出爐時,「既沒有規定讓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也沒有規定讓蔣介石政府籤訂和約」,無論是中國大陸還是臺灣國民黨政權都被排除在和約之外。
7月20日,美英又單方面決定,對日和會將於1951年9月4日在美國舊金山舉行。
得知上述消息後,1951年8月15日即中國抗戰勝利六周年當天,周恩來再次代表中國政府發表聲明,不接受和約草案,不承認將中國排除在外的舊金山會議。
「不論從它的準備程序上或它的內容上講,都是彰明較著地破壞了一九四二年一月一日的聯合國宣言、開羅宣言、雅爾達協定、波茨坦公告和協定及一九四七年六月十九日遠東委員會所通過的對投降後日本之基本政策等重要國際協定。」
並再次強調,沒有中國參加的對日和約,無論其內容和結果如何,中國政府都認為是非法的、無效的。
1951年9月4日,對日和會在舊金山開幕後,蘇聯代表團團長、外交部第一副部長葛羅米柯(Andrei Gromyko)再次提出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參加,但只有來自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波蘭與捷克斯洛伐克支持。
隨後,葛羅米柯又提出對英美起草的和約草案進行修訂,美國代表、國務卿艾奇遜(Dean Acheson)以不符合會議議程為由,拒絕和會討論蘇聯提案。
到9月8日對日和約籤署時,蘇聯、波蘭及捷克斯洛伐克拒絕籤字,印度、緬甸、南斯拉夫此前就因反對美英起草的和約草案拒絕出席。
最終48個國家在《舊金山對日和平條約》上簽字,同一天《日美安全保障條約》在舊金山籤署,日本被徹底納入美國控制之下。
對日和約籤署後,1951年9月18日即「九一八事變」日本侵華戰爭爆發二十周年當天,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發表《關於美國及其僕從國家籤訂舊金山對日和約的聲明》:
「中國人民在擊敗日本帝國主義的偉大戰爭中,經過時間最久,遭受犧牲最大,所作貢獻最多。然而,美國政府卻公然違反一切協議,排斥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政府在舊金山會議中強制籤署的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參加的對日單獨和約,不僅不是全面和約,而且完全不是真正的和約」。
重申沒有中國參加的對日和約是非法的、無效的、不被承認的。
此後,中國政府又多次發表聲明,強調中國拒絕承認《舊金山對日和約》的立場,如1952年1月13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章漢夫《關於日本政府向美國政府保證與臺灣當局締結和約的聲明》等。
到2012年,日本基於《舊金山和約》主張釣魚島主權時,《人民日報》就發表「鐘聲」文章《「舊金山和約」何足為憑?》,再次闡述了中國政府的不承認立場,「舊金山和約」對中國沒有任何拘束力。
也正是因為中國政府對舊金山和會、和約的抵制與不承認,在美國一手操弄下雖達成了《舊金山對日和約》,但中國大陸與臺灣國民黨政權都被排除在外,美國又不得不撮合日本與臺灣國民黨政權於1952年4月28日籤署《中日和平條約》,解決日本與「中國」的和平問題。
日本與臺灣國民黨政權籤署的這份和約中,涉及臺灣、澎湖列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中國領土的內容全盤照抄舊金山和約,僅提及日本放棄這些地區的「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並未如《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明確註明歸還中國。
當然,基於「一個中國」原則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中國大陸同樣從未承認《中日和平條約》。
然而,隨著中國大陸國際地位的日漸提高,無論是美國還是日本都無法繼續無視中國的存在,尤其是1970年代開始美國在美蘇冷戰中處於劣勢時,但要與中國大陸發展關係,美國與日本都繞不開臺灣問題,日本更饒不開「中日和平條約」問題。
繞不開的「臺灣問題」 1971年7月,為了緩和中美關係乃至聯合抗擊蘇聯,時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受命秘密訪問中國,邁出了中美關係正常化的第一步。
次年2月,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訪華,中美發表《上海公報》。
中國在公報中明確表示,堅決反對「任何旨在製造『一中一臺』、『一個中國、兩個政府』、『兩個中國』、『臺灣獨立』和鼓吹『臺灣地位未定論』的活動」,美國「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
隨後,1978年中美籤署《中美建交公報》,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1982年中美又籤署《八一七公報》,美國承諾逐步減少對臺軍售,「並經過一段時間導致最後的解決」。
上述三個公報一同構成了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基礎,尤其是關於臺灣地位問題的表述。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左)訪華時與中國總理周恩來(右)的合影。
由於基辛格訪華是瞞著盟國進行的秘密外交,直到北京時間1971年7月16日上午10時30分中美同時發表邀請尼克森訪華的公告前三分鐘,美國政府才將這一消息通報日本。
日本朝野一片譁然,一向唯美國馬首是瞻執行敵視中國政策的日本佐藤榮作內閣極為尷尬,在朝野壓力下不得不於1972年5月下野。
7月,田中角榮當選日本首相後即將中日關係正常化視為首要工作,於同年9月25日開始了訪華之旅。在中日關係正常化進程中,首要問題就是中日和平條約,第一步即是發表兩國聯合聲明。
在聯合聲明談判中,日本最初堅持《舊金山和約》及《日臺和約》有效,如戰爭賠款問題就宣稱已在上述條約中解決無需再談,遭到中方嚴詞拒絕。
周恩來稱「你們的條約局長對我們(放棄戰爭賠償)不領情,反說蔣介石已說過不要賠償,這個話是對我們的侮辱,我們絕對不能接受。」
在最終的《中日聯合聲明》中,中國政府宣布放棄對日戰爭賠償要求,重申「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也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中日雙方還「同意進行以締結和平友好條約為目的的談判」,事實上認可了中國不承認《舊金山和約》的立場,《日臺和約》也隨著中日聯合聲明失效。
同時,考慮到日方的一些現實困難,聲明中僅註明日本「堅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條的立場」,並未註明將臺灣及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
但就在《中日聯合聲明》發表當天,日本外務大臣大平正芳、官房長官二階堂進在北京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專程就「臺灣問題」予以了說明。
大平正芳不僅重申聯合聲明內容,還更進一步明確指出:「開羅宣言規定臺灣歸還中國,而日本接受了繼承上述宣言的波茨坦公告,其中第八條有『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的明文規定,按照我國承諾了波茨坦公告這一原委,日本政府堅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的立場是理所當然的。」
即日本政府承認臺灣屬於中國,臺灣地位早已確定。
隨著《中日聯合聲明》的籤署,中日兩國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並開始準備和平條約談判。
但因種種原因,直到1975年1月中日才開始談判,直到1978年8月才達成一致,並於8月12日在北京籤署《中日友好和平條約》。
條約開篇就強調《中日聯合聲明》是「兩國間和平友好關係的基礎,聯合聲明所表明的各項原則應予嚴格遵守」。
此後,1998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籤署二十周年之際,中日發表了《中日關於建立致力於和平與發展的友好合作夥伴關係的聯合宣言》;
2008年《中日友好和平條約》籤署三十周年時,中日又籤署了《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
上述兩個文件與《中日聯合聲明》《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共同構成了中日關係的政治基礎與基石,被稱之「中日四個政治文件」。
四個文件中又以《中日聯合聲明》最為核心,尤其是其中關於日本政府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無論日本右翼如何炒作「臺灣地位未定論」,日本政府都一再強調遵循「四個政治文件」。
最新一次是在2019年6月27日在日本大阪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上,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與中國領導人會面時,「領導人強調,雙方要始終恪守中日四個正治文件確立的各項原則」,安倍晉三則稱「日方願遵守《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等兩國間重要政治文件」。
至於美國,從中美發表「三個聯合公報」關係正常化以來,尤其是蘇聯解體以來,美國雖不斷打「臺灣牌」以制衡中國大陸,不斷通過「精準」的對臺軍售撈錢,但對於「臺灣問題」,美國政府同樣一再宣稱遵循「三個聯合公報」。
歲月悠悠,歷史輪迴,關注分享留下你的記憶!
寫歷史比較敏感,難以把握,防止失聯!
(張老師海外聊史公眾號:HISTORYCA,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二戰日軍為何敢偷襲珍珠港?都怪美國太懦弱!
1941年美日貿易談判與太平洋戰爭
當年承認偽「滿洲國」的國家有哪些
從東寧要塞之戰看蘇軍與日軍的戰鬥力
敦刻爾克撤退與中國遠徵軍的失利
日本陸軍少將敬佩的中國軍人(圖)
蔣逝世於清明 為何浮棺44年都未下葬(組圖)
美國歷史教科書中的韓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究竟是誰發起的?
國民黨啥要「抓壯丁」?
史達林為什麼能閃過德軍第一輪致命性打擊?
蔣發動813上海大戰與炸黃河計劃變動
南北朝鮮怎麼形成兩個國家的?
解密西安事變 蔣張對話(組圖)
民國年代 媒體記者退還「紅包」的藝術(圖)
抗戰秘聞!國軍遠徵軍大敗入侵泰軍(圖)
西安事變諸多「義士」的結局(組圖)
韓戰中蘇聯的四次失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