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快九歲啦,從五六歲起,就有意識的培養他幹一些家務。比如洗碗、拖地、澆花、自己整理房間等。都是他力所能及的簡單勞動。幹的好還有獎勵,在我們的培養鼓勵下,孩子也樂意做點兒家務,有的已經養成了習慣。
這段時間,母親來家裡住。她閒不住,基本上把家務全包了,我們都插不上手,更別說孩子了。
母親特別寵小孫子,他的一切母親都要操心,就差穿衣餵飯了。
這可倒好,近幾天,孩子明顯變懶了。起床不再整理自己的房間,有時甚至衣服也要找奶奶要,書包也要奶奶整理。依賴加懶惰,幾年形成的好習慣眼看要毀於一旦。
給孩子安排點兒活兒,母親就阻攔,說孩子還小,要讓他幹什麼活?兒子聽了,更加有恃無恐,根本不聽,偎在奶奶懷裡肆意享受著她的庇護和關愛。
我每次勸說,母親就拿她的一套應對。說什麼家裡就這麼點兒事,我緊下手就幹了,他只要好好學習就行。她還說,你小時候我也沒讓你幹什麼活,現在不也挺好。
我竟然無言以對。
今天晚飯後,我對兒子說,你把碗收了洗一洗,兒子不情願的答應了。
這時母親接過話說:「你不用管,奶奶洗碗。」我沒有吭聲。
一會兒,兒子開始寫作業。我對母親說:「媽,替你孫子來把作業做了。」
母親有些生氣:「別的事能替,作業能替嗎?他不做作業怎麼學到東西?怎麼考上大學?」
我因勢利導,乘機對母親說:「你知道作業要他自己做,是為了能學到知識,以後上大學,找個好的工作,有好的前途。可是你想過沒有?我讓他幹點兒家務活兒,也是為了鍛鍊他,讓他學點兒基本的生活技能。也讓他眼裡能看見活兒,能幹點活兒,不至於長大後除了學習,什麼也不願幹,什麼也不會幹。」
母親聽不進去,「他還小,能幹什麼?要幹,等我走了以後,你們讓他幹什麼我也管不了,但現在不行,讓我孫子好好學習就行了。」
我耐心地給母親舉了個例子,說有個叫魏永康的孩子,非常聰明,學習上是個「神童」,十三歲就考上了大學,17歲又考上中科院的碩博連讀研究生。他的父母以為孩子只要好好學習,將來肯定大有出息。所以,家裡大大小小的事都不讓孩子幹,洗衣服,打掃衛生等等都是媽媽給他做好,甚至吃飯還要讓媽媽喂。上了大學後。魏永康因為不會洗衣服,不會打掃衛生,甚至吃飯也不會。由於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無法正常生活,只能被大學勸退。
母親聽了,大吃一驚:「還有這事兒?」
「這是真的,有名有姓有地方。」然後,我從網上搜出魏永康的有關信息給她看,母親這才信了。
她說:「看來我真的老了,思想跟不上了。你說的對,有些事是應該讓孩子做一做,鍛鍊鍛鍊,不然真成了只會學習不會生活的孩子,怎麼辦呀!」
此後的幾天,我再安排讓孩子幹家務時,母親也不再阻攔,只是有些不舍地看著,有時還糾正指點一下,眼裡透出欣賞高興的光來,我知道她那是在為自己的孫子感到驕傲。
老年人的思想觀念、教育理念有些落伍,他們認識不到,但出發點全是為孩子好。老年父母思想普遍固執,特別在兒女面前,更想要保持自己的立場和尊嚴,一般聽不進勸。所在,在奶奶溺愛孫子上,作為子女,一定要選擇恰當的時機,採取合適的方法,讓老人自己轉變過來。切不可簡單武斷,既達不到效果,又會傷了母親的自尊,傷了母親的心。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