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顱症」寶寶重建顱骨記

2020-12-22 新華社新媒體

新華社長沙4月17日電(記者帥才 姚羽)17日,一場特殊的手術在湖南省兒童醫院進行。1歲多的寶寶晨晨(化名)患有狹顱症,他將接受顱骨重建手術。新華社記者陪伴晨晨完成了這場手術。

1歲多的寶寶晨晨(化名)患有狹顱症,他將接受顱骨重建手術。新華社記者帥才攝

據湖南省兒童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吳水華介紹,狹顱症是一種顱骨先天發育障礙性疾病, 因其顱骨不能隨生長發育而長大導致顱骨變形和腦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患兒出生時或出生後2個多月即出現某條顱縫或多條顱縫的早閉,伴發或繼發慢性顱內壓增高、頭顱外形異常、眼眶等部位發育異常。

湖南省兒童醫院神經外科醫生範雙石說,手術是治療狹顱症的唯一途徑,其主要目的是擴充顱腔容積,解除早閉以及定容顱腔顱骨對大腦發育的阻礙。嬰幼兒大腦發育迅速,2歲已達到成人的70%-80%,因此2歲之前手術最為合適。

通過3D列印技術,醫生重建了晨晨的顱骨模型進行手術方案演示。新華社記者帥才攝

術前,通過3D列印技術,醫生重建了晨晨的顱骨模型進行手術方案演示。吳水華說,通過三維CT檢查,醫生看到了患兒顱骨的具體情況,並通過3D列印技術,一比一立體重建了晨晨的顱骨模型,湖南省兒童醫院神經外科手術團隊在模型上進行手術方案討論和演示,最終確定了安全有效的手術方案。

「手術時長約為4小時。術中擬切除晨晨24塊骨條,形成9塊浮遊骨瓣,以此擴大顱腔容積,為孩子腦組織今後的生長留足空間。」吳水華介紹。

據介紹,手術的難點是顱骨重塑創面大,如何避免在術中出現出血過量的情況。「我們做好了輸血準備,手術區域有一部分是血管豐富的位置,醫生需要非常小心。」吳水華說。

晨晨被送到手術室,接受麻醉。新華社記者帥才攝

「通過顱骨重塑手術,晨晨將擁有和正常小朋友一樣的腦容量,他的運動和語言等功能也將不再受到影響。我們已經進行了35例類似的手術,大部分患兒愈後都很好。」吳水華說。

最終經過4個多小時的手術,手術團隊成功完成晨晨顱骨重塑手術,擴大顱腔容積。晨晨術中出血量約200毫升,目前孩子生命體徵平穩。

「術後要注意觀察晨晨頭部創面的滲血情況,密切監護孩子的各項生命體徵,術後一周內重點預防創面的感染。預計術後7到10天可出院。晨晨可以申請愛心救助基金,最高可獲得三萬元人民幣左右的救助。」範雙石醫生說。

記者了解到,像晨晨這樣的患兒可以獲得公益救助項目的支持。國家衛生部門和中國出生缺陷幹預救助基金會共同發起了大型公益救助項目——國家出生缺陷幹預救助項目,項目涵蓋先天性結構畸形多個救助病種,符合條件的貧困家庭都可申請救助。

範雙石醫生對晨晨頭顱手術區域進行標記,吳水華醫生和手術團隊在尋找晨晨手術最合適的體位。新華社記者帥才攝

「孩子出院後,我們還會進行隨訪。孩子重獲健康,我們才感到所有付出沒有白費!」結束手術後的下午三點鐘,吳水華醫生、範雙石醫生和麻醉醫師朱詩莉終於可以吃口「午飯」了。

「現代醫學正朝著精準醫學的方向邁進,3D列印技術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神經外科、骨科等學科中,給患者帶來了便利。」吳水華欣慰地說。

相關焦點

  • 我院3D列印技術 助「狹顱症」寶寶重建顱骨
    9月14日,小豆豆從我院神經外科康復出院,醫院專家通過3D列印技術,一比一立體重建了豆豆的顱骨模型,準確實施顱骨重建手術,成功治癒了豆豆的狹顱症,這也意味著,豆豆今後有了全新的面貌,不僅頭型恢復正常,大腦發育也不再受阻礙。
  • 3D列印重建顱骨治好「狹顱症」患兒 中國首例
    華聲在線5月20日訊(通訊員 姚家琦 記者 鄧桂明)永州祁陽縣1歲6月的「狹顱症」患兒小晨晨,近日從湖南省兒童醫院康復出院,醫院專家通過3D列印技術,一比一立體重建了晨晨的顱骨模型,準確實施顱骨重建手術,成功治癒了晨晨的狹顱症,這也是中國首例3D列印技術設計微創全顱整形「狹顱症」患兒。
  • 男嬰顱骨似外星人 原來是患了狹顱症
    男嬰顱骨似外星人:頭顱高聳、前額扁平、眉骨眼眶深度內陷、頂骨開裂……出生僅8個月的男嬰小宇(化名)患有嚴重的狹顱症,外表看起來像外星人,在當地醫院無法治療的情況下,近日被送到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神經外科求診。
  • 寶寶頭型不好睡一睡?狹顱症寶寶小心錯過最佳治療時間
    寶寶頭型不好?怎麼辦?有媽媽買頭盔矯正,沒想到卻變成「奧特曼」……日前,在湖南省兒童醫院神經外科,同時有6名狹顱症寶寶在院治療,有的家長是發現了頭顱異常,以為是睡覺姿勢不對導致,直到寶寶頻繁打頭,才來就診。專家提醒,家長對狹顱症的救診合治療知之甚少,很容易錯過幹預治療的最佳時期。
  • 寶寶頭型不好睡一睡?狹顱症寶寶小心錯過最佳治療時間
    寶寶頭型不好?怎麼辦?有媽媽買頭盔矯正,沒想到卻變成「奧特曼」……日前,在湖南省兒童醫院神經外科,同時有6名狹顱症寶寶在院治療,有的家長是發現了頭顱異常,以為是睡覺姿勢不對導致,直到寶寶頻繁打頭,才來就診。專家提醒,家長對狹顱症的救診合治療知之甚少,很容易錯過幹預治療的最佳時期。
  • 3D設計「頭骨拼圖」 8個月男嬰狹顱症獲矯治
    3D設計「頭骨拼圖」 8個月男嬰狹顱症獲矯治 來源:新民晚報      記者:施捷
  • ​腦袋又小又扁眼球凸出 6個月男嬰重塑顱骨擴大顱腔
    福州新聞網11月6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陳丹 通訊員 吳旻慧)頭顱小而扁,眼球凸出,時而尖叫不安……男嬰童童(化名)出生不久,被懷疑患上先天性顱骨發育異常(狹顱症),家人帶著他輾轉多家醫院,最終來到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近日,醫生通過三維重建技術幫助童童重塑顱骨。
  • 顱縫早閉合影響顏值和智力
    到醫院檢查後,被確診為狹顱症(額縫、矢狀縫、冠狀縫早閉)。    顱骨畸形拉低顏值、影響智力    河南省兒童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馮書彬介紹,為了給大腦預留足夠的生長空間,孩子出生後,顱骨會留有數條縫隙,隨著腦部發育,顱縫會逐漸閉合。而狹顱症,就是指顱縫因各種原因提前閉合。
  • 寶寶頭形異常,不是睡偏頭那麼簡單
    寶寶頭型異常是睡偏頭了嗎?相信很多家長可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很多情況下可能是和孩子的睡姿有關,譬如習慣長期同側仰天睡的孩子,可能會出現頭型偏的情況,這可以通過睡姿的矯正得到改善。但是部分頭型異常的寶寶卻不僅僅是睡偏頭這麼簡單,可能存在一種奇怪的疾病——狹顱症。
  • 「尖頭娃娃」讓爸媽「頭大」不已 顱縫再造給孩子成長「留空間」
    目前已知病因包括原發性(如遺傳因素等)、代謝性(如佝僂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等)、醫源性(腦積水患兒以低壓分流管引流後繼發等)。[1] 有著多年外科臨床診療經驗的侯增欣主任表示,顱縫早閉患兒最直觀的表現就是頭型異常。
  • 顱縫再生可減輕顱骨融合症的顱骨和神經認知缺陷
    顱縫再生可減輕顱骨融合症的顱骨和神經認知缺陷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9 21:15:04 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顱面分子生物學中心Yang Chai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寶寶的頭型像外星人,省兒童醫院近期接診了6例
    「之前我們一直以為寶寶的頭型是睡成這樣的,直到寶寶一個月大的時候,生病了去打針,然後醫生就說,我崽的頭很長,不一定是睡成這樣子的。」起初,湯圓的媽媽唐女士以為是孩子睡覺習慣不太好導致,可到醫院檢查後,被診斷為狹顱症。
  • 哺乳期別吸菸,威脅寶寶顱骨發育
    哺乳期別吸菸,威脅寶寶顱骨發育 一項新的動物研究表明,使用電子香菸或尼古丁替代療法的哺乳期母親,可能會使母乳餵養的嬰兒面臨顱骨缺損的風險。在先前的研究中,吸菸已經與增加這些異常的風險聯繫在一起,這項研究測試了尼古丁單獨對頭部和面部發育的影響。
  • 小頭畸形,顱縫早閉,被上帝遺棄的孩子,如何救回?
    本期醫案說法: 一個6月大的小男孩,因為雙側冠狀縫早閉導致短頭畸形並合併小頭畸形,由於其顱縫過早閉合,導致腦組織受到壓迫,顱壓增高,視盤水腫,頭痛,嘔吐。
  • 7個月大男嬰患罕見病「顱縫早閉」
    昨日,武漢兒童醫院發布省內首個低齡兒童顱骨重建手術案例:7個月大男嬰患罕見病「顱縫早閉」,需切割、重拼顱骨。專家通過3D列印技術製造出顱骨模型,反覆推演手術方案,最終為男嬰矯 摘要:   昨日,武漢兒童醫院發布省內首個低齡兒童顱骨重建手術案例:7個月大男嬰患罕見病「顱縫早閉」,需切割、重拼顱骨。
  • 3D列印、三維重建,20歲女孩車禍後面部缺損修復了!顱頜面整形已能...
    央廣網上海10月26日消息(記者楊靜 通訊員徐蘭青)記者今天(26日)從 「2019中國整形美容協會顱頜面外科分會學術巡講暨顱頜面整形新方法新材料臨床應用實訓班」(中國上海站)上了解到,數位化技術和AI技術是未來整形外科的一個方向。顱頜面整形修復領域新進展,以3D影像技術、列印及三維重建、導航為代表,已經在臨床應用。
  • 寶寶顱縫過早癒合有什麼傷害?兒科醫生告訴你
    一般來說,顱縫早閉在媽媽肚子裡就已經發生了,所以出生後有經驗的醫生就看得出來。但是也有些寶寶出生是一條顱縫早閉,後來相近的顱縫也癒合,所以頭型會越來越異常。如果發現寶寶的頭型異常,就該儘速就診。因為腦容量在寶寶一歲時會成長3倍,兩歲時接近成人的8成,三歲時的腦容量約是成人的9成,這些頭骨上的顱縫,除了前額的額縫在八個月就癒合了意外,其他的顱縫,理論上在成年時才會完全癒合。所以顱縫早期癒合,對於腦的發育會有不定程度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是很難定量的。到底顱縫早期癒合,對寶寶到底有什麼影響呢?
  • 七個月大寶寶頭型酷似外星人,醫生一句話驚醒家長
    起初,唐女士以為是孩子睡覺習慣不太好導致,可到醫院檢查後,被診斷為狹顱症。「每個人頭上都會有很多的縫,如果中間這一條提前閉合的話,那麼就會導致腦容量受到影響。」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表示,若長此以往,任由發展的話,會影響寶寶的語言、智力等各方面的發育。
  • 我國用三維重建技術進行顱骨缺損修復達國際水平
    新華網北京6月22日電(記者朱治德)我國醫生採用三維重建和快速自動成型技術,將醫用鈦預製成個性化鈦植入體,對患者進行顱骨缺損的個性化修復,取得良好效果,並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據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副院長、著名整形外科專家歸來透露,在整形外科手術中,顱骨缺損的修復是比較常見的難題之一,所用方法通常有自體骨修復和人工材料的重建兩大類。自體骨修復法操作比較複雜,並會對供區骨組織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人工材料的重建操作相對簡單,但人工材料在生物相容性、強度或塑形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憾。同時,這兩種方法均難達到解剖學意義上的完美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