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多人會遇到這種場景,比如:
有很多類似的場景出現,最根本的就是:如何讓你說的話、你的演講,能讓別人聽進去?你說,這不重要,會說話、會演講不如自己做得好。沒錯, 然而思想是21世紀的貨幣,如果你想要取得成功,你必須具備推銷你思想的能力以及你自己的溝通力,它是能夠幫助你取得成功的最偉大的技能。
會演講的能成功機會比別人多,那怎麼讓演講達到預期效果,增加成功機會呢?接下來,我分「遵循18分鐘的時間規則」、「掌握講故事的藝術」、「創造觀眾的多感官體驗」這三方面來為大家闡述。
作為演講者你可能會很驚訝,18分鐘太短了,根本說不完,我想表達的觀點太多了,知識點太多,18分鐘怎麼可能說得完?可是作為聽眾,時間越長越容易走神,演講時間越長越焦慮。
可是你有沒有發現,在學生時代時,老師講課一開始你注意力很集中,到後面你容易走神,甚至昏昏欲睡?這是因為時間越長我們越容易焦慮,會產生「認知積壓」。
什麼是「認知積壓」,通俗來講就是信息量過多,吸收不了。就像一直往杯子裡面裝水,水裝滿了就會溢出來。為了能繼續裝水,要把杯中的水倒掉。演講中也是如此,如果你演講的時間越長,認知積壓會使得觀眾的心理負荷越來越重,隨後就會把之前講的全部忘掉,又怎麼能讓人聽進去?
①遵循18分鐘的時間規則的好處
18分鐘可以抓住現場觀眾注意力,會讓演講者想辦法交代的更清晰明了,化繁為簡。達文西認為:「簡單就是終極的複雜。」能把 原本要將一個小時的內容濃縮成精華,用18分鐘講完說明你真正理解這個問題。此外,18分鐘是一個限制,一種約束,會激發人的創造力。就像我們要交的工作,時間充裕一直磨磨蹭蹭,玩玩手機,逛逛朋友圈。然而等到dedaline的那一天,效率會驚人的高,也會激發創造力。
當然你會問我17分鐘可不可以,20分鐘怎麼辦?18分鐘是一個標準,在這15~20這區間也是可以的。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費茨傑拉德·甘迺迪的就職演講就15分鐘,共1355個英文單詞,用15分鐘就鼓舞了所有的美國人。
②怎麼做到濃縮成18分鐘演講?
這就需要領會「三」的法則。「三」的法則是指,人們能能夠很好地記住三項信息;如果再增加信息,記憶效果就會大大減弱。「三」的法則在生活中很常見,比如顏色有三原色,餐桌上的餐具有刀、叉、勺,奧林匹克設置獎項有金、銀、銅。許多知名的品牌名稱也是由三個字母構成的,比如BBC英國廣播公司,還有SAP德國一家軟體公司ING荷蘭國際集團等等。
這樣看來,演講時間過長會使觀眾越來越焦慮,認知積壓就越重,而我們想要傳達的思想往往不容易被記住。因此明確演講時間限制,遵循18分鐘的時間規則,在一個限定的時間完成演講能激發創造性,讓聽眾能更好接受你講的內容。
我們都喜歡看故事、聽故事,不喜歡聽別人乾巴巴地講道理。所以,我們在演講的過程中,用故事更容易打動讀者且不容易忘記。
①如何講述一個打動人心的故事呢?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我從上個月開始學習談鋼琴。」這是一句很平淡地敘述事實的表達,如果要改成故事性的表達,是什麼樣呢?「我從上個月開始學習彈鋼琴。小時候,無論我怎麼央求,母親就是不讓我學。現在,終於如願以償了。」恐怕大多數都會覺得後面一句更好一點。
日本作家山口拓朗在《如何寫出一篇好文章》中提出打動人心的故事要具備這樣三個條件:
這個句子中,就有了故事的三個條件:「上個月開始」和「小時候」,這是「時間流動」;「開始學習彈鋼琴」(高)和「小時候,無論我怎麼央求,母親就是不讓我學」(低),這是高低起伏;通過這樣的對比,傳到出自己開始學習鋼琴的喜悅之情,這是鮮明的信息傳達。演講也是如此,講的平淡都是道理沒人願意聽,人們的大腦是更喜歡聽故事的。
②沒故事可講怎麼辦?
卡邁爾·加洛在大學讀書時,有一次受到教授嚴厲的批評。因為採訪任務沒有完成,空手回來。對教授說,沒有故事可寫。教授非常生氣,臉部充血,額頭的青筋都可以看得到,大喊道:「永遠不可能沒有故事!」所以你真的沒有故事嗎?其實你是有故事的,只要你用心去觀察和注意,你能找到一個好故事的。
如果你一下子想不起來故事,你可以從這三種角度思考:一種是個人故事,第二是其他人的故事,第三就是關於產品和品牌成功或失敗的故事。這樣的好處就是讓你茫然無措,去廣闊大腦搜集時,更要邊際範圍,更容易想到相關的故事。
故事能夠刺激人的大腦,能夠吸引人的注意力,並拉近演講者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更有可能認同演講者的觀點,打破僵局最有效的方式,更容易讓人印象深刻。並且更容易把你的思想和情感植入觀眾的大腦。
想要有抓住聽眾的吸引力,你需要有創造多感官體驗的魔法。這關鍵技巧是學會調動多種感官,讓觀眾有更好的觀感體驗,接下裡就視覺、聽覺和觸覺三方面來說。
①視覺:每張幻燈片圖片上的字不超過40個
我們自己演講時製作的PPT是不是每張文字都很好,特別把什麼知識點漏掉。但在TED演講中你很難找到一張幻燈片上有40個詞。布琳布朗是美國休斯頓大學的一名研究型教授,她演講的「脆弱的力量」,獲得了700多萬次點擊量,但是她25篇幻燈片加起來都不到40個詞。
如果你ppt上有密密麻麻的文字,大腦根本處理不過來。又要聽演講者的內容又要看ppt上的文字,實在是難為大腦。大腦不能多重處理各種信息,多任務處理只是一個神話。怎樣吸引觀眾注意力並讓他們聽得進去你說說的話呢?神經科學給出了答案:發揮圖片優勢效應。減輕觀眾的負擔,布琳布朗用她的故事、思想和內容深深吸引了觀眾。
②聽覺: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
在馬丁路德金那個時代,還沒有幻燈片,而是用語言描述了一副畫面,讓聽眾們腦海不自覺的呈現出來。演講時善用修辭手法,有助於刺激聽眾的聽覺感官。在馬丁路德金最著名的那篇《我有一個夢想》演講中,「我有一個夢想」,首語多次重複。「我有一個夢想」這個短語出現在連續8句話的開頭。重複有一種氣勢,刺激聽覺感官,從而讓觀眾熱血沸騰。他演講時,聲音飽含深情,說到動人之處眼睛裡有淚花。視覺聽覺想像中的那副畫面,是演講流傳至今的原因。
③觸覺:羽毛和噴燈
一個醫學博士為了解釋疼痛的概念,就用羽毛和噴燈來讓觀眾感受一下患上這種疾病會是怎樣的?他用羽毛在自己的左臂上撫摸了幾下,並讓觀眾自己想像一下,要是羽毛在你手臂上撫摸幾下,會怎樣的感覺,痒痒的那種感覺?之後又換成噴燈,他打開噴頭把胳膊靠了過去。
觀眾驚呼一聲,大家都有一種灼傷的感覺。並告訴觀眾,這就是慢性疼痛患者的感受,一種灼傷的感覺。之後放下了噴燈,又給觀眾帶來視覺感官的刺激,展現了一張他患者的圖片。感覺很難被感受的,但是經過這樣一來觀眾都能想像那種體驗,從而達到了演講者想達到的效果。
視覺、聽覺、觸覺這三方面都是為了觀眾和聽者更能集中注意力,循循善誘,跟著你演講的內容、你的思想,一步步走下去。而不會覺得枯燥無聊,也不會認為你的觀點空洞無物,會為你演講成功增加機率。
讓別人聽進你演講的3個秘訣,我們來總結一下:
第一,遵循18分鐘的時間規則。在一個限定的時間完成演講能激發創造性,並且是檢驗你是否真的理解了這個問題。
第二,掌握講故事的藝術。講故事要具備這樣三個條件:有時間流動、 有高低變化、 鮮明地傳達信息。每個人都有故事可講,只要用心發現。
第三,創造觀眾的多感官體驗。從視覺、聽覺、觸覺下手,充分調動觀眾多感官享受。
如果你想打造頂級演講,獲得比別人更多成功的機會。建議你去看本書《像TED一樣演講》,相信不會辜負你所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