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習》:掌握一個法則,三個方法,學會讓知識長在你腦海裡

2020-08-21 言爭雲讀書

聽過樊登讀書會講書的人都知道,樊登老師每周都要講一本書,而且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出來,確保每一個人都能夠聽得懂。

很多人都會想,樊登老師肯定要把書反反覆覆讀很多遍,才可以記住書裡的內容。

所以有人好奇就問他每本書要讀幾遍,才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然而,樊登老師的回答卻出乎意料:只讀一遍。這是什麼概念?只讀一遍就能把書講得那麼精彩?這樊老師的記憶力也太好了吧?

不過樊登老師說他並不是記憶力好,只是方法對。

比如,他看完一本書後不會馬上就去複習這本書,他會隔一段時間之後,再拿一張A4紙,然後用思維導圖把這本書的內容給描繪出來,實在想不起來了,再打開書去看。

為什麼樊登老師這種隔一段時間再複習的學習方法有效?我一直不明白,直到我讀到了《如何學習》這本書。

在書中,《紐約時報》頂級作者,學習專家本尼迪克特·凱裡指出,很多學習高手之所以學習能力強,並不在於他們的天賦有多高,或者記憶力有多好,而是他們的學習方法都遵循了「必要難度法則」。

我們在提取某項記憶的時候越是大費力氣,那麼在得到之後,該項記憶的提取能力以及儲存能力就飆升得越高,也就是學得越紮實。——《如何學習》

提取能力,說的是我們想起某項信息的速度有多快。儲存能力,表示某項信息在腦海裡面儲存的有多堅實。

比如說,九九乘法表經過我們的多次提取利用之後,在我們的腦海裡紮根的非常深,我們就可以說它的儲存能力非常的堅實。

回到樊登老師的例子上來,他看完一本書並沒有馬上複習,而是在經過一段時間後,再來複習。這個時候,他會忘記書裡一些內容,所以在提取記憶的時候會比較費勁。

不過,根據「必要難度法則」,當他終於回想起書裡內容時,他對這本書的記憶就更加深刻。之後他再提取這本書的內容時,會越來越輕鬆。

其實,簡單來說,必要難度法則,就是要求我們在學習時故意給自己製造麻煩。雖然造成了短期難學習難度的提高,但從長期看能夠提升學習效果。

那麼我們如何利用「必要難度法則」來增加學習難度,提高我們的學習效率,最後讓知識長在我們的腦海裡?作者在書中提供了三個方法。

一、拉開時間間隔學習法

拉開時間間隔學習法,就是樊登老師的學習方法,也就是說把一次要集中學習的內容,打散成幾次來學習,並拉開每次學習之間的時間間隔。用這種方法來學習,我們學到的內容不但不會少,還能夠記得更牢。

比如說,你打算通過看美劇來學習英語,那麼一集肯定要看過好幾遍。但是,你不要一下子一集看好幾遍,你可以一集看一遍,之後隔段時間再看一遍,之後再看一遍。

隨著你每一次對知識點的提取,你對這一集所包含的英語知識就會越來越深入,之後你提取的時候也就越來越容易,遇到要表達的內容,就很容易想起來英語應該怎麼說。

不過,有個問題,我們要間隔多久複習才好?

2008年,有一群研究人員招募了1345名不同年齡段的人,讓他們根據不同的時間間隔,來學習知識。研究人員還設置了不同的待考時間。之後,研究人員比較了不同的時間間隔,並根據不同的待考時間,計算出了最佳複習時間間隔。最終,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如果你想要知道什麼時候覆習效果最佳,首先確定,你希望那份記憶能維持多久。

從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如果你要在一個月內備考,那麼你兩次複習的最佳間隔就是1個星期。

比如說,你打算在一個月內複習三次,那麼你今天複習一次,那麼一個星期後你再複習一次,最後一次複習,你可以放在考試前的前一天來複習。

當然,如果你覺得三次太少了,那你可以根據時間間隔,來自行增加複習次數。

二、交替學習法

一直以來,人們認為有效的學習方式就是,哪個環節學得不好,就針對這個環節練習。

比如說,一個學生幾何學的不好,那麼他就抽出一段時間來專門練習幾何題。如果三角函數學的不好,那他就專門練習三角函數。

這種方法是有效果,但是效果不及交替學習法。所謂交替學習法,就是把相關及相關又不相同的題材混合到一起來學習。

就是說,如果一個學生數學基礎薄弱,有一些知識點不懂,那麼最好的學習方式,不是針對這些知識點單個逐項突破,而是把這些知識點全部混合起來練習。

為什麼這樣做會有用呢?

想想看,一場數學考試本身就是由不同的題型摻合在一起。當我們答題的時候,我們要努力去辨認每道題考查的是什麼知識點,然後再選擇合適的方法去解答。

當我們用交替學習法來進行這些練習的時候,我們就給自己的學習增加了難度。

我們要綜合自己的所學,從全局來分析解答每道題所需要用到的知識點,比起針對單個知識點的練習,這就從整體上培養我們頭腦靈活應變的能力。

交替練習法不只是對數學有用,它也廣泛適用於各行各業的各種技能和學習。那我們如何用這個交替學習法來練習?

作者說,交替練習的效果因人而異,因內容而異,它用在某些技巧和科目上效果尤為突出,不過最關鍵的是我們在設計自己的交替學習方案時,一定要把新的內容,跟學過練過的,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複習的內容混合到一起。

比如說,你在練習吉他的時候,就可以用30分鐘來練習爬音階,30分鐘來琢磨新的樂譜,再30分鐘來練習熟悉的作品。

再比如說,你在讀書的時候學習到一些新概念,那麼你就可以再找出一些學習的那種過的舊概念,翻出來一起複習,說不定兩者之間會產生新的想法。

三、考試學習法

很多人學習新內容時,都喜歡反反覆覆閱讀學習材料,摘抄重點內容,用螢光筆畫出關鍵詞,以為這樣就能熟悉所學內容。不過,這很容易落入「熟練度錯覺」這個陷阱。

根據必要難度法則,只有費勁提取記憶,習得的內容才深刻。反覆閱讀材料只是給自己造成了努力學習的假象,在提取記憶上根本沒有什麼難度。這也是很多人明明對內容很熟悉,考試成績卻不好的原因。

那如何才能打破這種「熟練度錯覺」,真正讓知識長在腦海裡?作者提倡用「考試學習法」。

提起考試很多人都比較反感。不過,強調一下,這裡的考試並不只是坐在考場上,老老實實的去回答試卷。

默寫、把知識講給其他人聽,都是考試的形式。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要求我們把所學的材料拿開,憑自己的記憶去回想所學的內容。

剛開始回想的時候,我們會因為忘記一些內容,覺得有所難度,提取也比較困難。不過根據必要難度法則,當我們努力去回想,並且想起來的時候,下次的提取就會越來越輕鬆。

那麼應該如何運用這種考試學習法?

1、默寫

當我們學完知識的時候,可以隔一段時間後,再拿出一張大白紙,憑著記憶去回想自己所學的內容,可以畫成思維導圖,就像樊登老師那樣。

這個方法對於讀書非常的有用。比如說,我們學完一章之後,就可以憑著記憶努力去回想:這一章到底講了什麼內容,並寫下來。

2、教授他人

也就是把你自己當成一個老師,將所學的知識講給別人聽。根據美國緬因州國家訓練實驗室的數據,教授他人可以吸收所學知識的90%。所以說,教就是最好的學 。

那麼,具體我們要如何做?

第一步,選擇學習目標,完全理解概念。

比如這篇文章,就是講了一個必要難度法則和三個基於這個法則的學習方法。那麼你第一步就是閱讀這篇文章,好好消化吸收。

第二步,想像你是一個老師,你要把知識講給別人聽。

在這一步你會發現,你原以為掌握了的那些知識,現在用語言表達出來,並不是那麼順利,你會講得磕磕碰碰的。不過沒關係,這剛好能夠檢驗你對這篇文章的理解程度。

第三步,回顧並糾錯,再用簡練的語言複述。

剛才在第二步的時候,你會有一些知識點想不起來,那麼你在這一步就可以重新閱讀這篇文章,然後再複述。反覆嘗試,直到最後你能夠不用看這篇文章,並用自己的話把這篇文章講清楚,那麼你就完全掌握這篇文章了。

總結:想要讓知識長在腦海裡,我們學習時就要遵循「必要難度法則」,故意給自己增加難度。在《如何學習》一書中,作者提供了三個方法來增加學習難度。

1、拉開時間間隔學習法:學過的知識不要立即複習,而是隔一段時間後,等自己忘記一部分內容後再複習。

2、交替學習法:把自己學過的內容,和之前學過但有一段時間沒複習的內容混在一起練習。

3、考試學習法:拿開學習材料,憑自己的記憶回想所學內容。主要有默寫和把知識點講給別人聽這兩種方法。

相關焦點

  • 如何使用費曼技巧,讓知識長在你腦海裡?
    一般網絡上流傳的費曼技巧有四個步驟:第一步:選擇一個你想要理解的概念,然後拿出一張白紙, 把這個概念寫在白紙的最上邊。 第二步:在白紙上寫下你對這個概念的解釋, 就好像你要和一個沒有接觸過這個概念的學生講解一樣。
  • 好好學習:掌握「臨界知識」,助你學海無涯
    當我們靜下心來學習的時候,發現倆個可怕的問題,一是知識太多,有種學不完的感覺;二是去參加很多培訓和課程之後,發現一個糟糕的問題,就是當時也算聽懂了,卻運用不到實際的問題中,或者,過一段時間就忘記了。好好學習這本書中「臨界知識」這一概念可以幫助我們完美的解決這個問題。
  • 職場中如何高效學習?這個學習法則,可能會顛覆你對學習的認知
    作為職場新人的堂妹,前幾天問我:「如何在職場中高效學習呢?離開學校後,發現原來在學校的那一套學習方法不是很有效果了。」首先我們要澄清職場學習的目的,那就是學習知識轉換為能力,實現我們的價值,從而讓我們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職場學習是帶有「功利性」的。
  • 怎樣在一周內學會工作半年才能掌握的經驗?教你三個方法
    無論你到哪裡,都不可能僅靠單科知識,就能獲取長久且豐厚的報酬。所以,你要具備快速學習的能力,迅速掌握知識,並為下次飛躍做好準備。「畢業」時不要陷入單純的工作中,你需要積累知識和技能,應該學會在當前工作中所能掌握的所有技能。你越快地掌握這些知識和技能,我說的這些就越適合你。我發現,幾乎在所有工作中,最晚6個月,這個飛躍就會到來。
  • 演講太長太無聊?因為你沒掌握這三個方法
    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費茨傑拉德·甘迺迪的就職演講就15分鐘,共1355個英文單詞,用15分鐘就鼓舞了所有的美國人。②怎麼做到濃縮成18分鐘演講?這就需要領會「三」的法則。「三」的法則是指,人們能能夠很好地記住三項信息;如果再增加信息,記憶效果就會大大減弱。
  • 如何增強孩子記憶力?了解「大腦」是關鍵,家長要掌握這4個法則
    ①記憶和遺忘是成反比的我們所知道的記憶,實則是專注於一件事情的結果,如果平日裡沒有繼續去記,會在長時間後逐步遺忘,因此我們記憶一件事情,需要通過專注和不斷地記在腦子裡,以此來趕上"遺忘"的速度,這樣就能在腦子裡面加深記憶的"分量"了。
  • 《有效學習》:學會「學習的方法」,掌握終極生存技能
    《有效學習》這本書的作者,德國人烏爾裡希·伯澤爾,看到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感到很著急。他在這本書裡,推薦了一整套「成人」學習方法,並對很多細節問題做了理論上的解析,讓這本書成為一本「學習如何學習」的專著。
  • 掌握臨界知識的三個底層方法
    關於學習的三個認知升級分別是:用微習慣培養習慣更有效;刻意練習可以讓學習效率急速飆升;用臨界知識構建多維競爭優勢最有競爭力。
  • 珠心算:孩子如何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其實學習有其自身的規律,光靠拼時間、拼精力、苦幹是不行的,必須掌握科學的方法,掌握了科學方法則事半功倍,違背科學方法則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家長需要給孩子以具體學科的輔導,需要培養孩子刻苦學習的精神,但幫助孩子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更不可忽視。
  • 掌握這一套學習方法,你想學會的,都不是問題。
    15天之內,一定能拍出一張外行人看來覺得不明覺厲的照片,只需要掌握簡單的相機操作方法,幾個最簡單的構圖方法,基本的調色,和一些最基本的攝影知識,僅此而已。很多人的學習,卡在了專業名詞這一塊,因為根本就看不懂,不知所云。那麼,專業名詞是一種什麼東西?在此——引用《如何閱讀一本書》裡關於基礎閱讀的四個階段做通俗解釋。
  • 學會正確學習的方法,避免低效學習
    後來畢業參軍後,身為通訊兵,不得不去了解、學習很多理工科的知識,當她退役後,又去學校繼續攻讀了電氣工程學士學位、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的碩士學位、系統工程學的博士學位,最後成為了一名工程學教授。正是她自己的親身經歷,讓她了解了並不是她不擅長學習理工科的內容,而是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 3個方法教你學會如何學習,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
    具體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自己思考,比如:我為什麼要學習這個知識或技能,這個技能對我真的很重要,學會它對我有什麼好處?然後進行深入挖掘。這個過程,事實上是幫自己建立強大動機的過程。學習中會碰到哪些問題(比如沒人教、堅持不下去、懶惰等等),到時候我該如何處理?這樣做是為了消滅你自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心理上的障礙,從而對症下藥,找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法。
  • 心理學:1分鐘教你學會過目不忘的方法
    想要提高記憶,就得用右腦記憶,那麼如何用右腦記憶呢?第一個方法:圖像法比如,高中歷史中的圈地運動,腦海裡出現了新興資產階級強制驅趕農民,強制農民出售私有土地還有佔領大量無主土地的趾高氣昂的模樣,就會很容易記住圈地運動。
  • 《高效學習7堂課》——人人都應該掌握的學習方法
    可是如何學習才會能更有效率的把知識裝進自己的腦海中?在學校裡,有大部分學生為了敷衍學業,為了應付考試,為了拿到最後的畢業證書,在每次的期末考試的臨近幾周的時間突擊背誦知識點,看似都背會了,考試也過關了,但考完試就把知識點都還給老師了。還有英語學習,是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可還是有很多人學習了很多年都學不會,真的很讓人頭疼。那麼,如何才是有效率的學習呢?
  • 不會做讀書筆記,學會這三個小方法,讓你的讀書筆記手到擒來
    下面我們就從讀書、記錄和活用這三個主要方面來學習一下《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02讀書的技巧可能有人會說:誰不會讀書啊,讀書從小學開始就會了。這真的是會讀書嗎?《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講解了一個記錄方法和三個做讀書筆記的方法,我們一個一個來學習一下。我們先看看記錄方法:一元化記錄法,書中稱它為信息一元化。作者解釋是:把讀書相關信息記入同一本筆記。
  • 年級前5名的學霸,掌握的這三個學習技巧,學會後高考取得好成績
    其實,在小編看來,這種情況是和個人的學習方法有一定關係的,雖然班級裡那些學霸看似學習不怎麼努力,但是他們一定有著自己的方法,並且聽課效率是比較高的。而班級裡有一些同學則存在著假努力的現象,每天看著學習特別認真,但是效率卻特別低。所以掌握適合的學習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技巧,會使你的學習更加輕鬆。
  • 《如何學習》:一套顛覆常識的學習方法
    第二項是確立明確、具體的目標:確立的目標必須可行、具體,比如說:我要學習銷售的技巧、我要學會PPT的製作、我要學習社群的運營方法等等,千萬不要確立一些大而空的目標:我要學習商業運作,我要成為電腦高手,我要掌握網際網路的社群技巧等。
  • 《好好學習》:掌握提升學習能力的3個底層方法,避免低效努力
    為什麼像達文西、富蘭克林這樣的大家能夠在多個不同領域均取得不同凡響的成就,在我看來,就是他們掌握了事物運行和發展的底層規律。 了解現象背後的本質,掌握事物底層的規律和方法,才能提升認知的深度,而認知的深度決定了我們學習和思考的深度。 學習臨界知識需要我們具備兩個態度,一個是綠燈思維,一個是以慢為快。
  • 【學習方法】期末考試如何臨陣磨槍
    平常學習好一些的同學應該利用複習之機,在知識的遷移、能力的訓練上下工夫,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使自己在學習上再上新層次,進入更高的學習境界。學習一般的同學應該加大複習力度,鞏固基本知識,掌握基本技能,做到溫故而知新。學困生對書上的練習題、思考題必須再複習,達到會理解、會做,在自己原有的程度上有所提高。教師應該對每天的複習題精心選擇,有基礎、有拔高,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
  • 如何高效學習?教你掌握規律的學習方法
    她隨便的一個成績都是我們無法企及的高度。我相信單靠努力堅持是做不到的,而能做到成績斐然,是因為她有著與眾不同的邏輯思維以及自己的學習方法。所謂「臨界知識」,便是我們經過深度思考後發現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或定律。掌握臨界知識,我們便能開啟學習的「少即是多」「四兩撥千斤」模式,從而極大地提升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