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樊登讀書會講書的人都知道,樊登老師每周都要講一本書,而且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出來,確保每一個人都能夠聽得懂。
很多人都會想,樊登老師肯定要把書反反覆覆讀很多遍,才可以記住書裡的內容。
所以有人好奇就問他每本書要讀幾遍,才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然而,樊登老師的回答卻出乎意料:只讀一遍。這是什麼概念?只讀一遍就能把書講得那麼精彩?這樊老師的記憶力也太好了吧?
不過樊登老師說他並不是記憶力好,只是方法對。
比如,他看完一本書後不會馬上就去複習這本書,他會隔一段時間之後,再拿一張A4紙,然後用思維導圖把這本書的內容給描繪出來,實在想不起來了,再打開書去看。
為什麼樊登老師這種隔一段時間再複習的學習方法有效?我一直不明白,直到我讀到了《如何學習》這本書。
在書中,《紐約時報》頂級作者,學習專家本尼迪克特·凱裡指出,很多學習高手之所以學習能力強,並不在於他們的天賦有多高,或者記憶力有多好,而是他們的學習方法都遵循了「必要難度法則」。
我們在提取某項記憶的時候越是大費力氣,那麼在得到之後,該項記憶的提取能力以及儲存能力就飆升得越高,也就是學得越紮實。——《如何學習》
提取能力,說的是我們想起某項信息的速度有多快。儲存能力,表示某項信息在腦海裡面儲存的有多堅實。
比如說,九九乘法表經過我們的多次提取利用之後,在我們的腦海裡紮根的非常深,我們就可以說它的儲存能力非常的堅實。
回到樊登老師的例子上來,他看完一本書並沒有馬上複習,而是在經過一段時間後,再來複習。這個時候,他會忘記書裡一些內容,所以在提取記憶的時候會比較費勁。
不過,根據「必要難度法則」,當他終於回想起書裡內容時,他對這本書的記憶就更加深刻。之後他再提取這本書的內容時,會越來越輕鬆。
其實,簡單來說,必要難度法則,就是要求我們在學習時故意給自己製造麻煩。雖然造成了短期難學習難度的提高,但從長期看能夠提升學習效果。
那麼我們如何利用「必要難度法則」來增加學習難度,提高我們的學習效率,最後讓知識長在我們的腦海裡?作者在書中提供了三個方法。
拉開時間間隔學習法,就是樊登老師的學習方法,也就是說把一次要集中學習的內容,打散成幾次來學習,並拉開每次學習之間的時間間隔。用這種方法來學習,我們學到的內容不但不會少,還能夠記得更牢。
比如說,你打算通過看美劇來學習英語,那麼一集肯定要看過好幾遍。但是,你不要一下子一集看好幾遍,你可以一集看一遍,之後隔段時間再看一遍,之後再看一遍。
隨著你每一次對知識點的提取,你對這一集所包含的英語知識就會越來越深入,之後你提取的時候也就越來越容易,遇到要表達的內容,就很容易想起來英語應該怎麼說。
不過,有個問題,我們要間隔多久複習才好?
2008年,有一群研究人員招募了1345名不同年齡段的人,讓他們根據不同的時間間隔,來學習知識。研究人員還設置了不同的待考時間。之後,研究人員比較了不同的時間間隔,並根據不同的待考時間,計算出了最佳複習時間間隔。最終,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如果你想要知道什麼時候覆習效果最佳,首先確定,你希望那份記憶能維持多久。
從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如果你要在一個月內備考,那麼你兩次複習的最佳間隔就是1個星期。
比如說,你打算在一個月內複習三次,那麼你今天複習一次,那麼一個星期後你再複習一次,最後一次複習,你可以放在考試前的前一天來複習。
當然,如果你覺得三次太少了,那你可以根據時間間隔,來自行增加複習次數。
一直以來,人們認為有效的學習方式就是,哪個環節學得不好,就針對這個環節練習。
比如說,一個學生幾何學的不好,那麼他就抽出一段時間來專門練習幾何題。如果三角函數學的不好,那他就專門練習三角函數。
這種方法是有效果,但是效果不及交替學習法。所謂交替學習法,就是把相關及相關又不相同的題材混合到一起來學習。
就是說,如果一個學生數學基礎薄弱,有一些知識點不懂,那麼最好的學習方式,不是針對這些知識點單個逐項突破,而是把這些知識點全部混合起來練習。
為什麼這樣做會有用呢?
想想看,一場數學考試本身就是由不同的題型摻合在一起。當我們答題的時候,我們要努力去辨認每道題考查的是什麼知識點,然後再選擇合適的方法去解答。
當我們用交替學習法來進行這些練習的時候,我們就給自己的學習增加了難度。
我們要綜合自己的所學,從全局來分析解答每道題所需要用到的知識點,比起針對單個知識點的練習,這就從整體上培養我們頭腦靈活應變的能力。
交替練習法不只是對數學有用,它也廣泛適用於各行各業的各種技能和學習。那我們如何用這個交替學習法來練習?
作者說,交替練習的效果因人而異,因內容而異,它用在某些技巧和科目上效果尤為突出,不過最關鍵的是我們在設計自己的交替學習方案時,一定要把新的內容,跟學過練過的,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複習的內容混合到一起。
比如說,你在練習吉他的時候,就可以用30分鐘來練習爬音階,30分鐘來琢磨新的樂譜,再30分鐘來練習熟悉的作品。
再比如說,你在讀書的時候學習到一些新概念,那麼你就可以再找出一些學習的那種過的舊概念,翻出來一起複習,說不定兩者之間會產生新的想法。
很多人學習新內容時,都喜歡反反覆覆閱讀學習材料,摘抄重點內容,用螢光筆畫出關鍵詞,以為這樣就能熟悉所學內容。不過,這很容易落入「熟練度錯覺」這個陷阱。
根據必要難度法則,只有費勁提取記憶,習得的內容才深刻。反覆閱讀材料只是給自己造成了努力學習的假象,在提取記憶上根本沒有什麼難度。這也是很多人明明對內容很熟悉,考試成績卻不好的原因。
那如何才能打破這種「熟練度錯覺」,真正讓知識長在腦海裡?作者提倡用「考試學習法」。
提起考試很多人都比較反感。不過,強調一下,這裡的考試並不只是坐在考場上,老老實實的去回答試卷。
默寫、把知識講給其他人聽,都是考試的形式。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要求我們把所學的材料拿開,憑自己的記憶去回想所學的內容。
剛開始回想的時候,我們會因為忘記一些內容,覺得有所難度,提取也比較困難。不過根據必要難度法則,當我們努力去回想,並且想起來的時候,下次的提取就會越來越輕鬆。
那麼應該如何運用這種考試學習法?
1、默寫
當我們學完知識的時候,可以隔一段時間後,再拿出一張大白紙,憑著記憶去回想自己所學的內容,可以畫成思維導圖,就像樊登老師那樣。
這個方法對於讀書非常的有用。比如說,我們學完一章之後,就可以憑著記憶努力去回想:這一章到底講了什麼內容,並寫下來。
2、教授他人
也就是把你自己當成一個老師,將所學的知識講給別人聽。根據美國緬因州國家訓練實驗室的數據,教授他人可以吸收所學知識的90%。所以說,教就是最好的學 。
那麼,具體我們要如何做?
第一步,選擇學習目標,完全理解概念。『
比如這篇文章,就是講了一個必要難度法則和三個基於這個法則的學習方法。那麼你第一步就是閱讀這篇文章,好好消化吸收。
第二步,想像你是一個老師,你要把知識講給別人聽。
在這一步你會發現,你原以為掌握了的那些知識,現在用語言表達出來,並不是那麼順利,你會講得磕磕碰碰的。不過沒關係,這剛好能夠檢驗你對這篇文章的理解程度。
第三步,回顧並糾錯,再用簡練的語言複述。
剛才在第二步的時候,你會有一些知識點想不起來,那麼你在這一步就可以重新閱讀這篇文章,然後再複述。反覆嘗試,直到最後你能夠不用看這篇文章,並用自己的話把這篇文章講清楚,那麼你就完全掌握這篇文章了。
總結:想要讓知識長在腦海裡,我們學習時就要遵循「必要難度法則」,故意給自己增加難度。在《如何學習》一書中,作者提供了三個方法來增加學習難度。
1、拉開時間間隔學習法:學過的知識不要立即複習,而是隔一段時間後,等自己忘記一部分內容後再複習。
2、交替學習法:把自己學過的內容,和之前學過但有一段時間沒複習的內容混在一起練習。
3、考試學習法:拿開學習材料,憑自己的記憶回想所學內容。主要有默寫和把知識點講給別人聽這兩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