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西門君,每天幾分鐘,為你解密生活中的傳播學。
如果說什麼溝通方式是人們最畏懼和頭疼的話,那一定就是演講了。富蘭克林·羅斯福說過一句名言:「我們唯一害怕的是害怕本身。」許多人都有演講恐懼症,擔憂演講時會出現各種狀況。越這麼想,越容易真的犯下錯誤。正是因為這種惡性循環,他們便對演講這件事產生了排斥。
上次西門君分享了「如何讓你的演講更加吸引人?」(可以點擊我的主頁查看)的小技巧,反響不錯。今天我想和各位聊聊,「如何避免演講中的緊張和結巴?」
在宣講開始之前,我們先要推翻幾個思維誤區。某些演講大師經常宣稱:「你要自我激勵,反覆心理暗示『我能行!』;演講前,做幾個不停的深呼吸;演講的時候,把臺下的觀眾當成土豆。」
不是說這些方法毫不奏效,只是我覺得它們多少有點自欺欺人的意味。不說別的,「把觀眾當土豆」這碼事,拜託,如果你發現臺下的土豆不僅會動,而且還在注視著你,別說緊張了,嚇都嚇死了好嘛!
那麼,應該如何正確地在演講中避免緊張和結巴呢?西門君和你分享三個心得。
第一,準備兩倍於演講時間的素材。我們都知道一次成功的演講,離不開充分的準備。可是究竟準備多少才算是「充足」呢?個人覺得,準備兩倍於演講時間的素材,這是一個比較保險的方式。因為這樣的話,當你腦子一片空白的時候,至少還有備選的素材可以拿出應急。反之,如果你完全沒有「plan b」,那等到演講時間還剩下大把的時候,你可就要悲劇了。
第二,你不用關注每一個聽眾的狀態。許多自卑的人之所以恐懼演講,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接受不了聽眾分心、打瞌睡、玩手機。可是這怎麼可能嘛!就算是馬雲、賈伯斯等演講大師,也難保會有聽眾開小差。你要做的,不是掃視有多少不關注你,而是和那些關注你的人目光接觸。舉個自己的例子,有一次我演講的時候,發現臺下睡倒了一大片,你問我緊不緊張?廢話麼,當然緊張。但是在緊張的同時,我發現頭兩排的聽眾不僅對我面帶微笑,甚至還有些在做著筆記。於是在演講的後半部分,我誰都不看,就看這兩排的聽眾。感謝他們給予我的正面反饋,我順利完成了這次並不算完美的演講。
第三,用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引起互動。當你演講時候發現演講時間拿捏不準的時候,不妨試試講一個和主題有關的小故事。但這個故事需要具備至少一個前提——它要麼耳熟能詳,要麼足夠有趣。然而,每個人鑑賞「有趣」的能力各不相同,因此最為保險的方式,還是講一個人們都熟知的故事好。比如在講關於「誠信」主題的演講時,你就可以順勢提一嘴「狼來了」的故事。可能有人會覺得,講的故事太家常了,不會顯得很淺薄嗎?也許是會有點,但是別忘了,演講的目的是什麼?不是去講什麼高深莫測的概念裝逼的,而是通過深入淺出的話術,讓演講者和聽眾之間實現良性的互動。
既然提到「互動」這件事,西門君再多說兩句。很多人可能對演講中的互動理解的很狹隘,覺得「一問一答」才是互動,其他的都不算。你如果真的這麼想,那就大錯特錯了。你和對方的眼神接觸,他對你的點頭或者搖頭,全場人予以爆笑或者噓聲,這些都是互動。而我們這些演講者要做的,就是在傳遞演講主題的同時,如何最大程度地增加「互動點」。
今天的宣講到此結束,希望您聽完西門君的分享,從此在演講場上胸有成竹,戰無不勝!
作者簡介:西門君,前《跑男》一二季現場導演,目前就讀浙大傳播學在職研究生。關注我,學習最接地氣的傳播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