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一萬個玩具!」孩子愛吹牛get新技能,爸媽才能恰當應對

2020-12-20 黃衣心理

有一天,鄰居帶著孩子來做客。鄰居的孩子和我的孩子年齡差不多大,因此很快兩個人就成了好朋友。等到朋友走後,我問孩子說鄰居家有一萬個玩具,為什麼我的玩具就那麼幾個呢?我說:你是怎麼知道的呢?孩子說:當然是他下午告訴我的啦。

一萬個玩具,這也太誇張了吧。其實,不只是鄰居的孩子會吹牛,有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孩子也總是吹牛,他也總是和其他的小夥伴說:我家存款特別多,比銀行的還要多!我家的電視特別高級,不用遙控就自動到我們喜歡的電視臺……

聽著孩子們說出來的這些吹牛的話,有很多爸爸媽媽都選擇一笑而過,畢竟孩子還小,童言無忌嘛。但是,這樣做真的是正確的嗎?

01 很多孩子為什麼對吹牛樂此不疲呢?

等到孩子4歲左右的時候,基本上每個爸爸媽媽都聽到過孩子說一些吹牛的話,並且還非常頻繁。

據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 這其實是孩子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當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認知能力得到一定的發展的時候,他們的想像力就會進一步提升,並且善於用稚嫩的思考去表達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因此,這個時候的孩子思維活躍並且經常吹牛說大話,次數越多,證明孩子的想像能力越豐富。

其實,吹牛這件事情背後隱藏著一種渴望受到別人重視的心理。就像是美國哈佛大學的一位教授所言:人的所有天性中,最強烈的需求就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重視。所以,不管是成年人還是孩子,吹牛都表現了孩子贏得他人關注的這種心理。

所以,我們發現,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總是吹牛,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反倒是不吹牛的孩子可能不正常。爸爸媽媽應該正確看待孩子吹牛這件事。

02 對待吹牛的孩子,多數爸爸媽媽的態度是什麼?

孩子愛吹牛,一部分爸爸媽媽選擇無視孩子,一笑而過就結束了。剛才我們說到了,孩子吹牛可能是因為自己的受關注和受重視心理沒有得到滿足,爸爸媽媽如果對吹牛的孩子冷眼相待,非但不能讓孩子減少吹牛的次數,反而是更加變本加厲。

另一部分爸爸媽媽則過分的重視這一點,把吹牛看成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洪水猛獸,要將其置之死地。這樣的爸爸媽媽會對孩子的吹牛行為非常反感,甚至每當聽到孩子吹牛就會採取暴力的手段去壓制。俗話說教育宜疏不宜堵,引導才是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所以,爸爸媽媽這種教育方式也是不正確的。

可見,孩子愛吹牛,很多爸爸媽媽都沒有採用正確的方式和態度,這也讓教育吹牛的孩子這件事情變得棘手。很多爸爸媽媽都說:重視也不行,不重視也不行,真讓人頭疼。那到底怎樣引導這些吹牛的孩子呢?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幾招,希望各位爸爸媽媽們都能學會。

03 引導吹牛孩子的幾個小妙招!

妙招一:接納和理解孩子應該是教育吹牛的孩子的前提

孩子吹牛,這是證明他們在發展自己的想像能力,也意味著他們希望自己的形象更加完美,有更好的自我。所以,爸爸媽媽對孩子吹牛這件事情也要表現出尊重和理解, 一分為二的看待,而不是一談起來吹牛就認為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妙招二:將錯就錯

在觀念上接受和正確對待了吹牛這件事,接下來爸爸媽媽們就可以試一下將錯就錯,適當的鼓勵孩子吹牛並引導他們完成這些任務。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過年的時候,家庭聚會,舅舅就問孩子背了幾首古詩啊,是不是一首都沒背啊?假期是不是光顧著玩了玩?這時候孩子說,我背了很多首,比任何人背的都多。這時候孩子的舅舅對孩子說,那明天吃飯的時候我可要考你一首,你不會背的話就要丟人了呀!然後,孩子那晚上一晚都沒有睡覺,拿著唐詩三百首瘋狂的在自己的屋子裡背古詩。不得不說孩子的效率也是非常高,一晚上真的背會了不少。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將錯就錯也是引導吹牛孩子的一種很好的辦法。讓他們完成自己吹過的牛和說過的謊有的時候也可以對孩子起到很大的激勵作用。

妙招三:讓孩子客觀地評價自己

孩子吹牛,很多情況下也是為了樹立更好地自我形象,這個時候由於太看重自我形象導致他們沒辦法客觀的評價自己。對於愛吹牛的孩子來說,爸爸媽媽應該引導孩子客觀評價自己。

比如之前一個教授在講座上舉過的一個案例:小明就是一個習慣吹牛的孩子,吹牛已經成了他的家常便飯張口就來。但是經過調查發現,最初他是因為自己的自卑,因為出生在偏遠的山村中,覺得自己比不上班裡的同學,所以才學會了吹牛。

我們發現,自卑或者自大都是孩子經常性吹牛的罪魁禍首。爸爸媽媽應該去引導孩子客觀評價自己,比如經常性地問孩子你和別人的不同在哪裡,你的優點和缺點是什麼。把這些問題丟給孩子,孩子會有意無意地尋找問題的答案,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自我評價能力發展得更加完善,孩子找到自己的優點,更加自信,「吹牛」行為才會更少發生。

相信這幾個妙招爸爸媽媽們都學會了。對於吹牛的孩子,爸爸媽媽更多地應該是引導而不是打壓。那麼,大家還有什麼要補充的地方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一起留言和討論!

相關焦點

  • 孩子愛「吹牛」,和家長有直接關係,及時引導才能避免一錯再錯
    比方說,有不少孩子有愛吹牛的習慣,其實就是和家長有直接關係,需要家長及時引導才能避免孩子一錯再錯,不過這裡不妨先了解一下,為什麼說孩子吹牛和家長有直接關係。
  • 金星女兒寫作文稱鞋子一萬:孩子愛吹牛是啥心理,追根溯源巧引導
    為了培養三個孩子,金星這個媽媽也是操碎了心。那麼,孩子愛吹牛到底是什麼心理呢?家長又該如何對待呢?為什麼很多小孩子愛吹牛?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小孩子吹牛和說謊分為有意識和無意識兩種情況,4歲之前孩子說大話一般無意識,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腦子裡並沒有吹牛的概念,他們只是憑著自己的感覺運用語言。
  • 會「吹牛」的孩子,也太可愛了
    你聽過孩子們「吹牛」嗎?那才是最天真、最有趣的笑話!偏偏他們還說得理直氣壯、一本正經。某綜藝節目中,幾個小朋友邀請演員張歆藝去自家做客。第一個小朋友說:「我家有可多玩具了。」第二個小朋友有了「參照物」,也不示弱地說:「我有上百個玩具。」
  • 孩子愛吹牛就是撒謊嗎?
    「愛和自己的小夥伴炫耀自己的玩具有多厲害,其實根本沒有那麼多功能,也不知道是怎麼想出來的。」孩子愛吹牛就是撒謊嗎?」比如,會和小夥伴炫耀自己的爸媽有超能力,最愛的玩具能和自己對話等。就像文章開頭那位媽媽講的,「孩子愛和自己的小夥伴炫耀自己的玩具很厲害,其實根本沒有那麼多功能,也不知道是怎麼想出來的」。
  • 金星女兒寫作文稱鞋子一萬:孩子愛吹牛是啥心理,家長引導要得法
    那麼,孩子愛吹牛到底是什麼心理呢?家長又該如何對待呢?為什麼很多小孩子愛吹牛?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小孩子吹牛和說謊分為有意識和無意識兩種情況,4歲之前孩子說大話一般無意識,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腦子裡並沒有吹牛的概念,他們只是憑著自己的感覺運用語言。
  • 爸媽最心儀、孩子最愛玩的玩具清單來了
    利用率實在太高,因為孩子出生前有親戚送了一箱德寶,於是出生後就利用上了,大顆粒沒有危險性,娃可以摸摸咬咬順手練習抓握,真正做到要從0歲玩到99。沒給他界限和規則,自己沒事拼幾個小造型,往往車蓋個房子,樂在自己的創意中。@施:我家兩個孩子。姐姐在三歲四歲的時候最喜歡樂高的大顆粒,喜歡搭成家的樣子、滑滑梯、床、房子、各種搭。弟弟在三歲時喜歡車子,各種車車。
  • 孩子說話晚、不愛說話?爸媽不要著急,柳媽有妙招
    旁邊一同玩的幾個媽媽或奶奶很羨慕:「一個剛兩歲的孩子能說這麼長的話!我家的都不張嘴。」比二寶大的幾乎也沒有像二寶這樣說話的,要嗎只愛嗯,要嗎還只是說兩個字。二寶和其他的孩子相比,因為愛說話,說得清楚,所以人們就覺得他顯得聰明一些。 語言發展慢,雖說不是什麼大問題,可孩子愛說話說得清楚,也是很讓人欣慰的不是嗎?
  • 孩子愛「吹牛、說大話」,父母的任務不是糾錯,而是幫助孩子成長
    大多數家庭的父母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孩子也會有不說實話的時候,那麼孩子「吹牛、說大話可是最近小東的媽媽發現東東特別喜歡「吹牛、說大話」淨是瞎說,比如家裡來客人了,問他周末都去哪裡玩的,他說去了動物園和遊樂場,還買了很多新玩具,可實際哪裡都沒去,玩具還是是跟爸爸逛商場買的。媽媽要求小東飯前要洗手的時候,他下一秒就會去告訴爸爸,說媽媽不讓他吃飯。
  • 孩子總拿新玩具交換舊玩具,是傻嗎?其實是人際關係敏感期的表現
    最近,有個朋友特別憂心忡忡,因為她發現自己剛上中班的兒子,每天上學前都會拿一個玩具放到書包裡,等到晚上放學回家,玩具就變成了其他的玩具,問他自己的玩具去哪了?他振振有詞表示自己和朋友交換了。有時候剛給買的好幾十的新玩具,他就一股腦裝到書包帶到學校,跟別的孩子開始交換。其實交換也無可厚非,但朋友發現,兒子經常帶著新玩具去,交換回來的卻是一堆破爛玩具,這讓花錢買玩具的朋友心裡有點不舒服,她覺得兒子有點傻,但又覺得好像不能跟他直接說,怕自己成年的利益眼光影響孩子,所以她無比糾結。
  • 孩子喜歡吹牛,過分高估自己只會有影響,家長需幫孩子認清現實
    文/小當家育兒經其實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認清自己,而不是一味地說大話。可是現實生活中的確有很多孩子做不到這一點,他們所展現出來的樣子就是喜歡說大話的。有的時候也會讓父母感覺到疑惑,為什麼孩子會有愛吹牛的一點呢?
  • 別讓你不恰當的愛的方式,傷了你最愛的人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愛的人吧,父母,孩子,丈夫,妻子。也許我們很愛他,我們想要把最好的都給他,可是我們認為最好的,對他們來說就真的是最好的嗎?答案是,不一定的。可能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用不恰當的愛的方式,在愛我們所愛的人,明明傷害了對方確不自知。
  • 每個孩子都有愛學習的原動力,爸媽只要學會「引導和分潤」即可
    都說爸媽這個角色是有保質期的,尤其是育兒爸媽時間更短,感覺我家迪哥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忙得「「家裡有孩子給弄亂,說明家裡的娃有活力啊,想想看,如果倆娃每天坐沙發上不動,你這個媽媽不是該急哭了麼!」外公說的有道理,如果哪天孩子生病發燒了,他倒是真的不亂丟玩具了。
  • 寶寶打不還手、被欺負就會哭,爸媽如何改變「慫孩子」
    這個時期的孩子涉世不深,還沒有熟練掌握社交技能,不會主動打招呼也不會拒絕,只會粗暴地搶玩具甚至打人或被打。針對這種情況,寶爸媽可以在家裡與寶寶進行情景演練。寶爸媽分別扮演自家寶寶和其他小朋友,模擬白天寶寶遇到社交問題的場景,扮演自家寶寶的寶爸/寶媽做出應對社交問題的正確示範。然後讓寶寶來扮演自己,嘗試跟扮演其他小朋友的寶爸/寶媽」抗衡」,在行為上逐漸熟悉新的方法。
  • 孩子不愛吃飯,「餓一餓」有效嗎?三個原因皆來自爸媽,別再坑娃
    等到寶寶日漸長大,開始坐到爸媽的飯桌前,像個小大人一樣拿起勺子吃飯,就不復之前的貪婪模樣了。幾乎每個爸媽,都在哄娃吃飯這件事上碰過釘子。寶寶不愛吃飯,是每個寶爸媽的心病。面對厭食娃咋辦,「餓兩頓」有效果嗎?其實背後的原因在爸媽身上。孩子不愛吃飯,「餓兩頓」就好了?楓月的閨女剛兩歲,小傢伙能說會道,口齒特別伶俐,一副小才女的模樣,非常招人喜歡。
  • 孩子哭鬧著要買新玩具,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想知道怎麼輕鬆應對孩子哭鬧著要買玩具的狀況,就要先了解任性行為出現的原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1. 好奇心「作祟」小孩子好奇心爆棚,看見新玩具就想買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孩子嬰兒期的全能自戀沒有被滿足,長大就會出現「為所欲為、胡攪蠻纏」的行為。任性在心理學上又叫做「哭求認可」。說直白點,就是孩子在用哭鬧的方式求關注,求陪伴。孩子哭鬧著要那個玩具,可能只是為了驗證父母是不是愛自己,「我這麼壞,可你還愛我」。3.
  • 走親訪友孩子總愛搶別人玩具,四種媽媽的不同做法,情商立分高下
    過年期間少不了走親訪友,很多時候帶著孩子見面經常會有孩子之間搶玩具的情況。都是親戚,抹不開面子,一年就見幾次面,孩子之間因為一個玩具吵鬧起來,大人可能比孩子還著急。那遇到孩子搶玩具的情況,大人應當如何應對呢?
  • 「不就是你家孩子流鼻血了!我家孩子道個歉,不就完了?」不行!
    我給你小姨的孫子買了個玩具槍,你就說是你買的行了,不管怎麼說你是個晚輩,你給我個面子這事兒就翻篇吧。 當我媽端出洗好的水果,我爸便對我老公說:女婿,走,看看我新淘換的玩兒去。我知道這是我爸故意支走我老公,好讓我媽來和解我和小姨的關係。 我媽笑著對我小姨說:她小姨啊,還在生氣呢?上次那事兒菲菲確實做得有些過分,這不,菲菲特意給咱家大寶貝兒買的玩具槍,你也別再生氣了。
  • 十娃九個晨醒早,為啥孩子總是愛「鬧早」?了解原因才能正確應對
    作為父母,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孩子能健康成長,但想要娃健康長大必不可少的條件,就是擁有一個好的睡眠。但很多父母卻發現寶寶天生就是來和自己做對的,每天早上醒的非常早,然後就開始「鬧早」,可以說十個娃九個都是這樣,為啥孩子總是愛「鬧早」?
  • 19款屢獲大獎的STEM玩具,培養孩子科學創造力!
    STEM玩具,將那些深奧的科技理工知識轉化為好玩絕不枯燥的遊戲,充分挖掘孩子們的好奇心,鼓勵他們去探索這個世界的運作規則、以及了解科技是如何改變世界以及我們的生活的。STEM玩具還能培養孩子的邏輯推理能力、空間想像力、創造力,讓孩子從小習慣於新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並且永遠保持好奇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 有0-6歲孩子的爸媽看過來,孩子間搶玩具,你如何幫助化解?
    自從有了孩子,新手爸媽不僅磕絆著相攜走在為人父母的荊棘小徑上,也被迫安上了更多「職業技能」要求。要變身為「德智體美勞全面抓的代班老師」、「絞盡腦汁把兒童餐做出花兒的營養師」、「家庭關係緊急滅火的消防員」、「外出人際矛盾1秒上崗的金牌調解員」……身兼數職的爸媽們,難有喘息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