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鄰居帶著孩子來做客。鄰居的孩子和我的孩子年齡差不多大,因此很快兩個人就成了好朋友。等到朋友走後,我問孩子說鄰居家有一萬個玩具,為什麼我的玩具就那麼幾個呢?我說:你是怎麼知道的呢?孩子說:當然是他下午告訴我的啦。
一萬個玩具,這也太誇張了吧。其實,不只是鄰居的孩子會吹牛,有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孩子也總是吹牛,他也總是和其他的小夥伴說:我家存款特別多,比銀行的還要多!我家的電視特別高級,不用遙控就自動到我們喜歡的電視臺……
聽著孩子們說出來的這些吹牛的話,有很多爸爸媽媽都選擇一笑而過,畢竟孩子還小,童言無忌嘛。但是,這樣做真的是正確的嗎?
01 很多孩子為什麼對吹牛樂此不疲呢?
等到孩子4歲左右的時候,基本上每個爸爸媽媽都聽到過孩子說一些吹牛的話,並且還非常頻繁。
據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 這其實是孩子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當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認知能力得到一定的發展的時候,他們的想像力就會進一步提升,並且善於用稚嫩的思考去表達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因此,這個時候的孩子思維活躍並且經常吹牛說大話,次數越多,證明孩子的想像能力越豐富。
其實,吹牛這件事情背後隱藏著一種渴望受到別人重視的心理。就像是美國哈佛大學的一位教授所言:人的所有天性中,最強烈的需求就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重視。所以,不管是成年人還是孩子,吹牛都表現了孩子贏得他人關注的這種心理。
所以,我們發現,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總是吹牛,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反倒是不吹牛的孩子可能不正常。爸爸媽媽應該正確看待孩子吹牛這件事。
02 對待吹牛的孩子,多數爸爸媽媽的態度是什麼?
孩子愛吹牛,一部分爸爸媽媽選擇無視孩子,一笑而過就結束了。剛才我們說到了,孩子吹牛可能是因為自己的受關注和受重視心理沒有得到滿足,爸爸媽媽如果對吹牛的孩子冷眼相待,非但不能讓孩子減少吹牛的次數,反而是更加變本加厲。
另一部分爸爸媽媽則過分的重視這一點,把吹牛看成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洪水猛獸,要將其置之死地。這樣的爸爸媽媽會對孩子的吹牛行為非常反感,甚至每當聽到孩子吹牛就會採取暴力的手段去壓制。俗話說教育宜疏不宜堵,引導才是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所以,爸爸媽媽這種教育方式也是不正確的。
可見,孩子愛吹牛,很多爸爸媽媽都沒有採用正確的方式和態度,這也讓教育吹牛的孩子這件事情變得棘手。很多爸爸媽媽都說:重視也不行,不重視也不行,真讓人頭疼。那到底怎樣引導這些吹牛的孩子呢?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幾招,希望各位爸爸媽媽們都能學會。
03 引導吹牛孩子的幾個小妙招!
妙招一:接納和理解孩子應該是教育吹牛的孩子的前提
孩子吹牛,這是證明他們在發展自己的想像能力,也意味著他們希望自己的形象更加完美,有更好的自我。所以,爸爸媽媽對孩子吹牛這件事情也要表現出尊重和理解, 一分為二的看待,而不是一談起來吹牛就認為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妙招二:將錯就錯
在觀念上接受和正確對待了吹牛這件事,接下來爸爸媽媽們就可以試一下將錯就錯,適當的鼓勵孩子吹牛並引導他們完成這些任務。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過年的時候,家庭聚會,舅舅就問孩子背了幾首古詩啊,是不是一首都沒背啊?假期是不是光顧著玩了玩?這時候孩子說,我背了很多首,比任何人背的都多。這時候孩子的舅舅對孩子說,那明天吃飯的時候我可要考你一首,你不會背的話就要丟人了呀!然後,孩子那晚上一晚都沒有睡覺,拿著唐詩三百首瘋狂的在自己的屋子裡背古詩。不得不說孩子的效率也是非常高,一晚上真的背會了不少。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將錯就錯也是引導吹牛孩子的一種很好的辦法。讓他們完成自己吹過的牛和說過的謊有的時候也可以對孩子起到很大的激勵作用。
妙招三:讓孩子客觀地評價自己
孩子吹牛,很多情況下也是為了樹立更好地自我形象,這個時候由於太看重自我形象導致他們沒辦法客觀的評價自己。對於愛吹牛的孩子來說,爸爸媽媽應該引導孩子客觀評價自己。
比如之前一個教授在講座上舉過的一個案例:小明就是一個習慣吹牛的孩子,吹牛已經成了他的家常便飯張口就來。但是經過調查發現,最初他是因為自己的自卑,因為出生在偏遠的山村中,覺得自己比不上班裡的同學,所以才學會了吹牛。
我們發現,自卑或者自大都是孩子經常性吹牛的罪魁禍首。爸爸媽媽應該去引導孩子客觀評價自己,比如經常性地問孩子你和別人的不同在哪裡,你的優點和缺點是什麼。把這些問題丟給孩子,孩子會有意無意地尋找問題的答案,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自我評價能力發展得更加完善,孩子找到自己的優點,更加自信,「吹牛」行為才會更少發生。
相信這幾個妙招爸爸媽媽們都學會了。對於吹牛的孩子,爸爸媽媽更多地應該是引導而不是打壓。那麼,大家還有什麼要補充的地方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一起留言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