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交所:車企開展新能源汽車相關業務的需單獨披露生產經營情況

2021-01-15 電子發燒友
深交所:車企開展新能源汽車相關業務的需單獨披露生產經營情況

電車匯 發表於 2021-01-13 17:26:31

1月6日,深交所發布食品及酒製造、電力、汽車製造、紡織服裝、化工5件行業信息披露指引。其中,在汽車製造行業方面,信息披露指出,上市公司開展新能源汽車(包括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等)相關業務的,應當在年度報告中單獨披露報告期內新能源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的生產經營情況,包括產品類別、產能狀況、產銷數據、銷售收入等方面。

深交所在信披指引中還強調,上市公司定期向相關機構報送月度產銷數據的,披露時間應當不晚於報送時間,披露內容主要包括按車型類別或按下屬公司類別統計的整車月度產銷數據、本年累計產銷數據、上年同期數據及同比變動情況。

同時,上市公司應當在年度報告中披露新能源汽車補貼收入情況。報告期內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發生變化的,應當披露具體情況、對公司的影響並提示相關政策風險。

此外,信息披露還提出:上市公司開展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共享出行等新興業務,公司擬就相關技術研發取得的階段性進展或相關合作協議的籤訂情況進行披露的,應當披露對當期及未來發展的影響,並充分提示政策、財務、市場及運營等方面的風險。

以下為上市公司從事汽車製造相關業務信息披露指引原文:

深圳證券交易所行業信息披露指引第 16 號

——上市公司從事汽車製造相關業務

第一條 為規範深圳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本所)上市公司(以下簡稱上市公司或公司)從事汽車製造相關業務的信息披露行為,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等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規範性文件和《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以下簡稱《股票上市規則》)等相關規定,制定本指引。

第二條 本指引所稱汽車製造相關業務是指汽車整車製造和汽車零部件製造業務。

第三條 上市公司汽車製造相關業務營業收入佔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營業收入30%以上的,或者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以下簡稱淨利潤)佔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淨利潤30%以上的,或者該業務可能對公司業績或股票及其衍生品種交易價格產生重大影響的,適用本指引的規定。

上市公司從事汽車製造相關業務未達到上述標準的,本所鼓勵公司參照本指引有關規定執行。

第四條 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從事汽車製造相關業務,視同上市公司從事汽車製造相關業務,適用本指引的規定。

上市公司參股公司從事汽車製造相關業務,可能對上市公司業績或股票及其衍生品種交易價格產生重大影響的,應當參照本指引規定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第五條 上市公司披露行業信息、經營信息時,應當合理、審慎、客觀;涉及引用數據的,應當確保引用內容客觀、權威,並註明來源;涉及專業術語的,應當對其含義做出詳細解釋。

第六條 上市公司除遵守本指引的要求外,還應當根據法律法規、《股票上市規則》及本所其他規定,履行相應的信息披露義務和審議程序。

第七條 上市公司根據中國證監會相關格式準則要求,披露年度報告時,應當同時按照下列要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一)上市公司應當披露反映行業發展狀況與公司行業地位的信息,主要包括:

1. 結合宏觀經濟形勢、汽車產業周期及行業指標(如行業總體產銷量、同比增幅等),說明所處細分行業發展狀況、公司經營情況與行業發展是否匹配,如公司情況與行業情況存在較大差異,應當分析原因;

2. 報告期內對所處細分行業或公司生產經營有重大影響的行業管理體制、產業政策及主要法規(如市場準入、燃油標準、排放要求、新能源、進出口與消費等方面)發生較大變化的,應當披露變化的具體情況及對公司的影響;

3. 結合公司主要產品類別、經營區域、競爭對手等情況說明所處細分行業的市場競爭格局和公司的行業地位。

鼓勵上市公司從行業標準制定、研發能力、產品設計、產品性能、成本控制、專有設備或技術、營銷和服務能力、品牌優勢等方面分析公司的核心競爭優勢。

(二)上市公司應當披露報告期內主要經營模式(如採購模式、生產模式、銷售模式等)的變化情況(如有)及其原因,以及上述變化對公司經營效率的影響。

(三)上市公司應當披露產能狀況,已披露的產能擴張、資產收購等重大投資計劃在報告期發生較大變化的,應當披露變化的具體情況和原因。鼓勵以列表方式披露公司主要工廠的設計產能、產能利用率、在建產能及其投資建設情況等。

(四)上市公司汽車整車製造業務收入佔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營業收入30%以上的,應當單獨披露下列反映報告期內整車生產經營情況的信息:

1. 按車型類別、境內和境外地區或其他方式分類統計的整車產品產銷數據及同比變化情況,同比變化30%以上的,需分析說明變化原因;

2. 零部件配套體系建設情況,主要車型類別的核心零部件自主生產、對外採購的情況;

3. 採用經銷商銷售模式的,應當披露報告期末合作經銷商的數量;採用訂單銷售模式的,應當披露已籤訂的重大訂單截至報告期末的履行情況,包括訂單基本情況、生效時間、訂單總金額、訂單履行的進度、本期及累計確認的銷售收入金額、應收帳款回款情況等。履行進展與合同約定出現重大差異,影響合同金額30%以上的,還應當說明並披露原因。

(五)上市公司汽車零部件製造業務收入佔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營業收入30%以上的,應當單獨披露下列反映報告期內零部件生產經營情況的信息:

1. 按零部件類別、整車配套和售後服務市場、境內和境外地區或其他方式分類統計的零部件產品產銷數據及同比變化情況,同比變化30%以上的,需分析說明變化原因;

2. 零部件銷售方式,包括銷售模式、銷售渠道及其變化情況。

(六)上市公司採用按揭銷售、融資租賃等模式的銷售金額佔營業收入比重達到10%以上的,應當披露其業務模式、各類銷售模式報告期內的銷售金額及佔營業收入的比例、期初應收或存在風險敞口的餘額、前期款項回收的進展情況(如報告期收取租金或收到對方還款的總金額、款項逾期金額及佔比)、期末應收或存在風險敞口的餘額。

相關銷售模式中由公司承擔回購、追償、墊付保證金(或月供、租金)義務或合同存在其他風險條款的,應當披露風險條款的設置情況,並結合條款內容說明公司銷售收入的確認政策、計量標準及其合理性,說明可能發生風險損失的情形、會計處理等。

報告期內觸發上述風險條款相關義務且對當期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淨利潤的影響達到10%以上的,公司應當披露風險觸發的具體情況,包括但不限於觸發情形和原因,涉及回購、追償或墊付的金額,相關會計處理,對當期主要財務指標的影響等,同時對未來報告期的風險情況進行充分評估和預判,披露公司的風險應對措施並作出相應風險提示。

(七)經銷商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並作為貨款直接支付給上市公司,同時由上市公司對經銷商的上述貸款提供擔保且實質風險敞口為已收訖貨款的,公司應當披露前述擔保尚存在擔保責任的期末餘額、與該擔保責任對應的銷售收入金額、佔營業收入的比例以及相關銷售收入的確認政策、計量標準及其合理性。

報告期內觸發上市公司履行相應擔保義務且對當期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淨利潤的影響達到10%以上的,應當披露觸發相關義務的具體情形和原因、涉及金額、相關會計處理、對當期主要財務指標的影響、公司採取的風險應對措施等。

(八)上市公司開展汽車金融業務的,應當披露報告期內相關子公司經營汽車金融業務的業務模式及其註冊資本、總資產、淨資產、營業收入、營業利潤、淨利潤等。

第八條 上市公司開展新能源汽車(包括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等)相關業務的,應當參照第七條的相關要求,在年度報告中單獨披露報告期內新能源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的生產經營情況,包括產品類別、產能狀況、產銷數據、銷售收入等方面。

上市公司應當在年度報告中披露新能源汽車補貼收入情況。報告期內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發生變化的,應當披露具體情況、對公司的影響並提示相關政策風險。

第九條 上市公司開展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共享出行等新興業務,公司擬就相關技術研發取得的階段性進展或相關合作協議的籤訂情況進行披露的,應當披露對當期及未來發展的影響,並充分提示政策、財務、市場及運營等方面的風險。

第十條 上市公司定期向相關機構報送月度產銷數據的,披露時間應當不晚於報送時間,披露內容主要包括按車型類別或按下屬公司類別統計的整車月度產銷數據、本年累計產銷數據、上年同期數據及同比變動情況。

第十一條 上市公司日常生產經營中出現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及時披露相關情況,充分提示風險並說明對公司生產經營的影響、公司後續處理措施等:

(一)上市公司年度報告披露的行業影響因素發生重大變化,或者發生對公司有重大影響的行業性重大事件;

(二)上市公司因生產或銷售的產品質量、提供的服務等問題受到投訴、起訴或媒體質疑,或出現產品召回情況,可能對公司產生重大影響的;

(三)發生重大安全、質量、環保事故,或被相關部門要求進行安全、環保整改,影響重大的。

第十二條 上市公司因特殊原因無法按照本指引個別條款的規定履行信息披露義務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披露內容或者不披露相關內容,但應當同時說明並披露原因,提示投資者注意相關投資風險。

第十三條 本指引所稱車型類別,是指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口徑下的車型類別,分為乘用車和商用車兩大類。乘用車分為基本型乘用車(轎車)、多功能乘用車(MPV)、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SUV)和交叉型乘用車4類。商用車分為客車、貨車、半掛牽引車、客車非完整車輛和貨車非完整車輛5類。

其中,客車分為大型客車、中型客車和輕型客車3類,貨車分為重型貨車、中型貨車、輕型貨車和微型貨車4類。上市公司可以參照上述分類並結合自身產品特點進行細分披露。

上市公司根據本指引要求按零部件類別披露時,應當根據自身零部件產品的特點進行分類,並保持分類的一致性。

第十四條 本指引所稱「以上」含本數。

第十五條 本指引由本所負責解釋。

第十六條 本指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原文標題:新聞|深交所要求車企年報單獨披露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生產經營情況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汽車工程師】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責任編輯:haq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因美的收購引熱議 深交所要求合康新能說明新能源汽車業務的具體內容
    原標題:因美的收購引熱議 深交所要求合康新能說明新能源汽車業務的具體內容      昨日,合康新能
  • 新能源汽車利好政策那麼多,為何這些車企卻仍選擇了「辜負」
    從免徵購置稅延長兩年,到「新基建」形成客觀助力,再到相關生產企業準入門檻的進一步降低,2020年對於我國新能源汽車而言,可謂是利好不斷。同時,為了穩定和擴大新能源汽車消費,相關部門還用數次新能源汽車下鄉等方式為其拓展消費渠道,提振信心。
  • 新能源汽車利好政策那麼多,為何這些車企卻仍選擇了「辜負」?
    從免徵購置稅延長兩年,到「新基建」形成客觀助力,再到相關生產企業準入門檻的進一步降低,2020年對於我國新能源汽車而言,可謂是利好不斷。同時,為了穩定和擴大新能源汽車消費,相關部門還用數次新能源汽車下鄉等方式為其拓展消費渠道,提振信心。
  • 香山股份20億跨界收購 深交所:標的新能源明年增45倍?
    深交所問詢函要求香山股份結合定點客戶新能源業務發展規劃及銷售增長預測、新能源充電樁業務市場競爭狀況、可比公司收入增長情況等,補充披露標的公司新能源業務收入預測的合理性。此外,問詢函顯示,2018年3月,香山股份現金收購平板顯示及觸控生產企業深圳市寶盛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寶盛自動化」),並與交易對方籤署業績承諾補償協議。寶盛自動化在承諾期內未完成業績承諾,成為導致公司2019年虧損的主要原因。深交所中小板公司管理部要求香山股份補充披露公司再次以現金方式跨界收購與公司主營業務不相關的高溢價資產的原因及其相關考慮。
  • 新能源汽車利好政策那麼多,為何這些車企卻仍選擇了「辜負」_易車網
    從免徵購置稅延長兩年,到「新基建」形成客觀助力,再到相關生產企業準入門檻的進一步降低,2020年對於我國新能源汽車而言,可謂是利好不斷。同時,為了穩定和擴大新能源汽車消費,相關部門還用數次新能源汽車下鄉等方式為其拓展消費渠道,提振信心。
  • 什麼情況?瘋傳發改委調查新能源造車,恆大、寶能被點名摸底?真相...
    11月25日,據第一財經報導,國家發改委於近日下發《關於開展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及項目情況調查的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發改委需在11月18日前將各地區新能源汽車投資情況上報至發改委產業司。
  • 朗姿股份五連板,深交所關注醫美業務開展情況
    在朗姿股份連續收出5個漲停板之後,深交所也向公司下發了關注函,要求朗姿股份說明醫美業務的開展具體情況等。朗姿股份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品牌女裝的設計、生產與銷售,主攻中高端女裝市場。為此,深交所在關注函中要求朗姿股份說明醫療美容業務的開展具體情況、業務增速、盈利模式、主要產品/服務、核心競爭能力,以及2020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及佔比情況。同時,朗姿股份還要說明近期接待機構和個人投資者調研的情況,是否存在違反公平披露原則的事項。
  • 多家車企表達登陸科創板意向 新能源汽車存活不易
    多家造車新勢力表達上市意向近些年來,國內新能源汽車項目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各種背景的團隊和資源組合映入眼帘:有網際網路背景,有傳統車企背景,有產業上下遊背景……在各家企業產品先後完成交付以及規劃陸續落地,行業內和資本圈也逐漸從質疑、觀望轉變為支持和認可。而隨著科創板的融資大門的開啟,更為眾多車企插上了想像的翅膀。
  • 威爾森研究:自主車企如何抉擇三類新能源汽車?
    現在這個時刻,對於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來說,或許就是百年難遇的颱風口吧。而我們的自主企業就是雷軍口中的那頭「豬」。那在這個颱風口,自主車企是如何抉擇的呢?新能源車發展趨勢遠超節能車現今,節能車包括非插電式混動和雙燃料汽車,新能源車包括純電動、插電式混動和燃料電池汽車。
  • 騙補導致地方新能源補貼降溫 車企「斷尾」弱勢產品調結構
    在「騙補」調查中,企業選擇放棄或推遲新產品上市,佔新能源汽車銷量半壁江山的運營用車市場也相應降溫,大批量採購趨於暫停。今年9月,財政部發布了對超90家車企補貼情況的核查結果,對「騙補」企業嚴罰,對違規謀補企業施行警告或處罰。此後,政策的調整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 因新能源產品存在違規問題 25家車企被約談
    涉及25家車企27款產品 在新能源市場高速發展的同時,各部門在監督監管方面的法規以及制度也正在日益完善。此前,為規範新能源汽車生產行為,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工信部建立了道路機動車輛產品生產一致性監督檢查結果通報制度。
  • 瘋傳發改委調查新能源造車 恆大、寶能被點名摸底?真相如何?
    11月25日,據第一財經報導,國家發改委於近日下發《關於開展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及項目情況調查的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發改委需在11月18日前將各地區新能源汽車投資情況上報至發改委產業司。《通知》還要求各地詳細報告恆大、寶能等企業2017年以來在當地投資以及擬投資建設的新能源整車和零部件項目,包含土地佔用、建設內容、項目進展、完成投資等情況。
  • 秀強股份股價五連漲再收關注函 充電樁玻璃、太陽能屋頂業務惹關注
    深交所要求公司就「短期內股價大幅上漲的原因」「今年1月份-5月份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玻璃產品業務銷售情況」及「太陽能屋頂玻璃一期生產線項目進展情況」等問題作出說明。值得一提的是,秀強股份因此前未準確、完整披露特斯拉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用玻璃及太陽能屋頂業務問題,公司及相關當事人已於今年3月份受到了深交所公開譴責處分。
  • 新能源汽車競爭進入下半場 跨界造車還有機會嗎
    早在2016年,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就以個人身份入股銀隆新能源,還生產出了一臺酷似豐田埃爾法的廣汽艾菲MPV。可以說,董明珠是近年來最熱衷跨界造車的「大佬」。期間,董明珠甚至拉著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一起造車。可惜,董明珠的造車夢最終並沒有成功,兩年虧損上百億元之後不得不中止,甚至還陷入與銀隆前股東的糾紛中。
  • 一季報看中國經濟|車企一季度同比減利百億,3月回暖,汽車銷量降幅...
    長安汽車江鈴汽車實現逆勢增長2019年,在「國六」排放標準升級、新能源補貼退坡等多重因素影響下,不論是自主車企還是跨國車企都壓力陡增。從已經披露的2020年一季度「成績單」來看,不少車企的業績表現不甚理想。北京汽車(01958)預計2020年一季度淨利潤同比下滑約95%;江淮汽車(600418)預計虧損3.56億元;*ST海馬(000572)預計虧損8500萬元-12500萬元,上年同期虧損4398萬元。
  • 汽車:利好政策頻出 車企提速轉型 中國車市「軟著陸」
    1、吉利汽車與沃爾沃籌劃重組2月10日,沃爾沃汽車發布公告稱,正籌劃與吉利汽車進行業務重組,重組後的資產將納入吉利汽車中國香港上市公司,並將考慮未來在瑞典上市。4、雷諾集團轉讓所持東風雷諾全部股權4月14日,東風汽車集團發布公告稱,鑑於國內汽車市場下滑及東風雷諾經營狀況,股東雙方擬對東風雷諾進行重組。經本公司和雷諾雙方友好協商,籤署不具有約束力的備忘錄,達成初步意向,雷諾擬將其持有的東風雷諾50%股權轉讓給本公司,東風雷諾停止雷諾品牌相關業務活動。
  • 給補貼、爭車企、搶資源:誰能成為「新能源汽車之都」?
    新能源汽車這一風口,不僅成為了蔚來、小鵬和理想等國內新能源車企的增長「肥料」,同時也成為了國內眾多城市搶灘新能源和智能汽車產業高地的機會,在風口中取得先機,進一步提升城市實力。 正因這樣,城市間的爭奪戰並不會比新能源車企間競爭的火藥味少。 1爭奪「新能源汽車之都」 回到12年前,是13個人裡面只有1個人有車的時代。
  • 新能源汽車產品監督檢查結果出爐,25家車企存在問題被工信部約談
    對此,工信部表示,此次所發現問題為規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提升生產一致性水平,保障產品質量安全而做出的。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公告》管理規定,根據違規情節輕重,對違規企業依法予以撤銷或暫停違規產品《公告》、暫停新能源汽車新產品申報等行政處理,並將違規信息納入企業信用記錄,列入後續重點監管對象。
  • 國家出新政策前,新能源汽車如何發展,聽聽車企怎麼說
    最近幾年,汽車電動化已經成為全球汽車行業認可的發展大趨勢,在全球範圍內,新能源汽車以驚人的速度擴大著規模,在中國誕生了一批國產新能源品牌,眾多一流的車企在豐厚的政府補貼支持下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產品。在政策收緊和疫情影響的雙重打擊之下,從2019年7月至今,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連跌超過12個月。
  • 【EV紀事】三年來新能源汽車行業併購知多少?
    方正電機表示,收購完成後,公司將進入新能源汽車充電機市場,在完善新能源汽車業務產業鏈的同時,提高公司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集成能力,實現不同領域銷售網路及客戶資源整合,促進公司新能源汽車業務的發展。亞星客車稱,投資完成后豐泰汽車定位為公司新能源客車基地和客車出口製造與營銷基地,從長遠看有利於提高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和盈利能力。但豐泰汽車尚需要一定時間進行整合、提高,不會對公司近期的生產經營產生較大影響。重組完成後,原股東持股比例分別減為17.35%、13.18%、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