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免徵購置稅延長兩年,到「新基建」形成客觀助力,再到相關生產企業準入門檻的進一步降低,2020年對於我國新能源汽車而言,可謂是利好不斷。同時,為了穩定和擴大新能源汽車消費,相關部門還用數次新能源汽車下鄉等方式為其拓展消費渠道,提振信心。
所有的一切都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國家的期盼和扶持使得我國新能源汽車迎來了特殊時期的發力節點。
然而,這樣的好意和助力似乎有些被辜負。在如此多政策利好的大背景下,一些「被掩蓋」或是「待發現」的問題,卻在一次監督檢查工作中被集中暴露了出來。
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降低準入門檻後的首次暴雷。
產品存在生產一致性問題
25家車企被約談並責令整改
昨日,馬拉車市從工信部官網獲悉,因被檢查出不符合標準規定的產品,北汽、廣汽、廣汽本田、比亞迪、吉利等25家車企已被工信部約談,並收到了工信部的處理決定。
工信部在處理公告中稱,為規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提升生產一致性水平,保障產品質量安全,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約談了前期監督檢查中存在違規問題的25家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下發責令整改通知書,要求有關企業切實履行主體責任,認真分析問題原因,嚴格按照《公告》管理要求,限期整改存在問題。
同時,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公告》管理規定,根據違規情節輕重,工信部對違規企業依法予以撤銷或暫停違規產品《公告》、暫停新能源汽車新產品申報等行政處理,並將違規信息納入企業信用記錄,列入後續重點監管對象。
此次被查出存在問題的,共計25家車企。其中,新能源乘用車企9家,新能源客車企業10家,專用車企業6家。相對於客車和專用車,此次涉事的新能源乘用車企無疑更受關注。
9家新能源乘用車企分別為:湖南江南汽車製造有限公司、北京汽車、東風汽車、廣汽三菱、廣州汽車集團乘用車、廣汽本田、北汽(廣州)、比亞迪、浙江豪情。
而存在生產一致性問題的具體車型分別為眾泰E100、東風日產軒逸純電、GS4插電混動、世銳PHEV、秦插電混動、帝豪GSe純電動等9款。
事實上,從10月份開展監督檢查工作,11月19日公布監督檢查結果及涉事車企名單,再到昨日出臺處理意見。在近兩個月的時間內,我們並未發現有車企針對此事正面回應,並作出任何的應對措施。
或許在車企看來,此次的「生產一致性違規」根本算不上什麼大事兒,網上甚至還有一種聲音稱此事未免有些「小題大做」。
但馬拉車市卻不這樣認為,該事件好聽點說是產品存在「生產一致性」問題,說嚴重點根本就是數據造假、偷換零部件!
解讀「書面化」的問題描述
看看究竟是不是「小題大做」
在工信部給出的「書面化」的問題情況描述中,單從字面意義或許很難體現其問題的「嚴重性」。但如果把幾個書面化的問題情況描述,簡單「翻譯」一下,或許又是另外一種理解和感悟了。
1. 蓄電池初始容量、循環100次後放電容量不符合要求。
簡易解讀:電池容量、耐用性數據造假
造成後果:續航裡程注水、電池使用壽命縮短
涉事車企及車型:湖南江南汽車製造有限公司(眾泰E100)
2. 電池管理系統、過充/放電保護值不符合有關要求
簡易解讀:電池保護措施不到位
造成後果:電池使用壽命縮短、存在安全隱患
涉事車企及車型:北汽(EU5)、東風日產(軒逸純電)
3. 車載能源管理系統生產企業名稱與備案參數不一致。
簡易解讀:私換零部件
造成後果:用電或用油的實際介入或出現偏差
涉事車企及車型:廣汽三菱(祺智PHEV)、廣汽傳祺(GS4插電混動)、廣汽本田(世銳PHEV)
4. 工況條件下百公裡耗電量超過備案參數值。
簡易解讀:續航裡程、電耗數據虛報
造成後果:百公裡耗電量與實際不符
涉事車企及車型:廣汽傳祺(GS4插電混動)、廣汽本田(世銳PHEV)
5. 安全帶生產企業名稱與備案參數不一致。
簡易解讀:私換零部件(安全帶)
造成後果:存在一定安全隱患
涉事車企及車型:北汽(EU300)
6. 備胎標識不符合要求。
簡易解讀:備胎沒有明顯標籤
造成後果:標籤標識不符合國家標準或管理規定
涉事車企及車型:比亞迪(秦插電混動)
7. 行李箱容積不符合要求。
簡易解讀:行李箱容積不達標,虛標數據
造成後果:不滿足工信部規定行李箱不小於0.3m³的標準
涉事車企及車型:浙江豪情(帝豪GSe)
如果說工信部「書面化」的問題情況描述還讓沒有多大感覺,通過簡易解讀之後,想必問題的嚴重性已不言而喻。數據造假、私自更換零部件,怎麼看也不算是小問題吧?
究竟是有心還是無意
為何它們會選擇「辜負」政策紅利
涉及到新能源汽車的核心競爭力,在此問題上出現數據不一致、部件不符,很難說這是車企的無意而為。
那麼為何它們會有此舉,客觀上辜負了國家帶來的政策紅利呢?
首先,是僥倖心理在作祟。
不可否認,被查實的車企,可能只佔在進行此項操作企業的一部分,並不是所有的車企都被抓了現行。畢竟這也是降低了準入門檻之後的首次監督檢查。
當政策法規與成本利潤產生矛盾時,如果採取某些手段而又不被發現,那麼帶來的將是極大的一筆收益。
當然,數據造假、打擦邊球這些也並非國內車企的專屬,全球範圍來看,許多跨國車企不也都幹過排放造假那些事情嘛。
馬克思曾說過:「資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會鋌而走險;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
其次,雙積分的壓力以及新能源汽車的大勢所趨。
事實上,雖然大多數車企都在加快新能源的步伐,但從其產品真正到達消費者手中,成為其銷量主要構成的佔比並不大。
很多車企生產新能源車型要麼基於現實的壓力(例如雙積分),要麼生產出來的產品流入了非私用的市場,若不是相關部門排查,可能根本不會出現問題。
無論是主觀的「刻意造假」還是被動的「無意為之」,這些被查出來的車企都註定了不是最後一批,只不過還有許多未被揭開的「事實」罷了。
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沒有紙是能包住火的。特別是國家相關部門在給新能源汽車產業帶來諸多利好的同時,也將重心和注意力從準入門檻轉移到了事中和事後的監管上去。
也許有人會說此次的暴雷,是因為這些涉事車企運氣不好,單單它們被查到。但不難預計,在以後的日子裡,這樣的監督檢查將會是常態。只有自己端正了態度,避免或改正類似的「錯誤」,才不會被揪出來,屆時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才會健康有序地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