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利好政策那麼多,為何這些車企卻仍選擇了「辜負」_易車網

2020-12-11 易車網

從免徵購置稅延長兩年,到「新基建」形成客觀助力,再到相關生產企業準入門檻的進一步降低,2020年對於我國新能源汽車而言,可謂是利好不斷。同時,為了穩定和擴大新能源汽車消費,相關部門還用數次新能源汽車下鄉等方式為其拓展消費渠道,提振信心。



所有的一切都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國家的期盼和扶持使得我國新能源汽車迎來了特殊時期的發力節點。

然而,這樣的好意和助力似乎有些被辜負。在如此多政策利好的大背景下,一些「被掩蓋」或是「待發現」的問題,卻在一次監督檢查工作中被集中暴露了出來。

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降低準入門檻後的首次暴雷。

產品存在生產一致性問題

25家車企被約談並責令整改 

昨日,馬拉車市從工信部官網獲悉,因被檢查出不符合標準規定的產品,北汽、廣汽、廣汽本田、比亞迪、吉利等25家車企已被工信部約談,並收到了工信部的處理決定。



工信部在處理公告中稱,為規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提升生產一致性水平,保障產品質量安全,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約談了前期監督檢查中存在違規問題的25家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下發責令整改通知書,要求有關企業切實履行主體責任,認真分析問題原因,嚴格按照《公告》管理要求,限期整改存在問題。

同時,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公告》管理規定,根據違規情節輕重,工信部對違規企業依法予以撤銷或暫停違規產品《公告》、暫停新能源汽車新產品申報等行政處理,並將違規信息納入企業信用記錄,列入後續重點監管對象。

此次被查出存在問題的,共計25家車企。其中,新能源乘用車企9家,新能源客車企業10家,專用車企業6家。相對於客車和專用車,此次涉事的新能源乘用車企無疑更受關注。



9家新能源乘用車企分別為:湖南江南汽車製造有限公司、北京汽車、東風汽車、廣汽三菱、廣州汽車集團乘用車、廣汽本田、北汽(廣州)、比亞迪、浙江豪情

而存在生產一致性問題的具體車型分別為眾泰E100、東風日產軒逸純電、GS4插電混動、世銳PHEV、秦插電混動、帝豪GSe純電動等9款。

事實上,從10月份開展監督檢查工作,11月19日公布監督檢查結果及涉事車企名單,再到昨日出臺處理意見。在近兩個月的時間內,我們並未發現有車企針對此事正面回應,並作出任何的應對措施。

或許在車企看來,此次的「生產一致性違規」根本算不上什麼大事兒,網上甚至還有一種聲音稱此事未免有些「小題大做」。

但馬拉車市卻不這樣認為,該事件好聽點說是產品存在「生產一致性」問題,說嚴重點根本就是數據造假、偷換零部件! 

解讀「書面化」的問題描述

看看究竟是不是「小題大做」 

在工信部給出的「書面化」的問題情況描述中,單從字面意義或許很難體現其問題的「嚴重性」。但如果把幾個書面化的問題情況描述,簡單「翻譯」一下,或許又是另外一種理解和感悟了。

1. 蓄電池初始容量、循環100次後放電容量不符合要求。

簡易解讀:電池容量、耐用性數據造假

造成後果:續航裡程注水、電池使用壽命縮短

涉事車企及車型:湖南江南汽車製造有限公司(眾泰E100)

2. 電池管理系統、過充/放電保護值不符合有關要求

簡易解讀:電池保護措施不到位

造成後果:電池使用壽命縮短、存在安全隱患

涉事車企及車型:北汽(EU5)、東風日產(軒逸純電)

3. 車載能源管理系統生產企業名稱與備案參數不一致。

簡易解讀:私換零部件

造成後果:用電或用油的實際介入或出現偏差

涉事車企及車型:廣汽三菱(祺智PHEV)、廣汽傳祺(GS4插電混動)、廣汽本田(世銳PHEV)

4. 工況條件下百公裡耗電量超過備案參數值。

簡易解讀:續航裡程、電耗數據虛報

造成後果:百公裡耗電量與實際不符

涉事車企及車型:廣汽傳祺(GS4插電混動)、廣汽本田(世銳PHEV)

5. 安全帶生產企業名稱與備案參數不一致。

簡易解讀:私換零部件(安全帶)

造成後果:存在一定安全隱患

涉事車企及車型:北汽(EU300)

6. 備胎標識不符合要求。

簡易解讀:備胎沒有明顯標籤

造成後果:標籤標識不符合國家標準或管理規定

涉事車企及車型:比亞迪(秦插電混動)

7. 行李箱容積不符合要求。

簡易解讀:行李箱容積不達標,虛標數據

造成後果:不滿足工信部規定行李箱不小於0.3m³的標準

涉事車企及車型:浙江豪情(帝豪GSe)

如果說工信部「書面化」的問題情況描述還讓沒有多大感覺,通過簡易解讀之後,想必問題的嚴重性已不言而喻。數據造假、私自更換零部件,怎麼看也不算是小問題吧?

究竟是有心還是無意

為何它們會選擇「辜負」政策紅利 

涉及到新能源汽車的核心競爭力,在此問題上出現數據不一致、部件不符,很難說這是車企的無意而為。

那麼為何它們會有此舉,客觀上辜負了國家帶來的政策紅利呢?

首先,是僥倖心理在作祟。

不可否認,被查實的車企,可能只佔在進行此項操作企業的一部分,並不是所有的車企都被抓了現行。畢竟這也是降低了準入門檻之後的首次監督檢查。

當政策法規與成本利潤產生矛盾時,如果採取某些手段而又不被發現,那麼帶來的將是極大的一筆收益。

當然,數據造假、打擦邊球這些也並非國內車企的專屬,全球範圍來看,許多跨國車企不也都幹過排放造假那些事情嘛。

馬克思曾說過:「資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會鋌而走險;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

其次,雙積分的壓力以及新能源汽車的大勢所趨。

事實上,雖然大多數車企都在加快新能源的步伐,但從其產品真正到達消費者手中,成為其銷量主要構成的佔比並不大。

很多車企生產新能源車型要麼基於現實的壓力(例如雙積分),要麼生產出來的產品流入了非私用的市場,若不是相關部門排查,可能根本不會出現問題。

無論是主觀的「刻意造假」還是被動的「無意為之」,這些被查出來的車企都註定了不是最後一批,只不過還有許多未被揭開的「事實」罷了。

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沒有紙是能包住火的。特別是國家相關部門在給新能源汽車產業帶來諸多利好的同時,也將重心和注意力從準入門檻轉移到了事中和事後的監管上去。

也許有人會說此次的暴雷,是因為這些涉事車企運氣不好,單單它們被查到。但不難預計,在以後的日子裡,這樣的監督檢查將會是常態。只有自己端正了態度,避免或改正類似的「錯誤」,才不會被揪出來,屆時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才會健康有序地發展下去。

相關焦點

  • 新能源汽車利好政策那麼多,為何這些車企卻仍選擇了「辜負」
    從免徵購置稅延長兩年,到「新基建」形成客觀助力,再到相關生產企業準入門檻的進一步降低,2020年對於我國新能源汽車而言,可謂是利好不斷。同時,為了穩定和擴大新能源汽車消費,相關部門還用數次新能源汽車下鄉等方式為其拓展消費渠道,提振信心。
  • 新能源汽車利好政策那麼多,為何這些車企卻仍選擇了「辜負」?
    所有的一切都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國家的期盼和扶持使得我國新能源汽車迎來了特殊時期的發力節點。然而,這樣的好意和助力似乎有些被辜負。在如此多政策利好的大背景下,一些「被掩蓋」或是「待發現」的問題,卻在一次監督檢查工作中被集中暴露了出來。
  • 【從300個瞬間看2020】汽車:利好政策頻出 車企提速轉型 中國車市...
    【從300個瞬間看2020】汽車:利好政策頻出 車企提速轉型 中國車市「軟著陸」
  • 新能源汽車仍是車市「火車頭」
    值得一提的是,在汽車市場大多數車型和品牌銷量不盡如人意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逆勢增長,延續了穩定的上升態勢。據崔東樹介紹,依託新能源車補貼政策延續期的利好,3月新能源銷量11.1萬臺,同比增速100.9%。今年一季度累計批發新能源車25.4萬臺,累計增量13.7萬臺,批發累計增速達到了117.8%。
  • 國5汽車庫存成災,車企為何不降價止損?車企: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大家都知道國六的標準有多嚴格,相比國五來說,國六對汙染物的排放要求的更嚴苛,因此它的排放標準相比以前來說是最嚴格的。而國六政策的實行,對汽車行業是一個嚴重的打擊,自從國六政策發布之後,汽車的寒冬就到了,許多汽車企業的庫存車都銷售不出去,央視也點名了一些車企,因為他們的汽車堆積的太多了。
  • 汽車:利好政策頻出 車企提速轉型 中國車市「軟著陸」
    5、2021-2022年免徵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政策落地4月22日,財政部、稅務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三部委聯合發布《關於新能源汽車免徵車輛購置稅有關政策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為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促進汽車消費,自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對購置的新能源汽車免徵車輛購置稅。
  • 威爾森研究:自主車企如何抉擇三類新能源汽車?
    現在這個時刻,對於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來說,或許就是百年難遇的颱風口吧。而我們的自主企業就是雷軍口中的那頭「豬」。那在這個颱風口,自主車企是如何抉擇的呢?新能源車發展趨勢遠超節能車現今,節能車包括非插電式混動和雙燃料汽車,新能源車包括純電動、插電式混動和燃料電池汽車。
  • 特斯拉降價,滿足新能源補貼要求,利好汽車消費者!
    在全世界,特斯拉汽車一直備受富豪和明星們的寵愛,記得剛出來的那會兒,一輛特斯拉汽車的售價高達百萬人民幣,而且官網預約訂車要提前一年以上,就這樣還一車難求;在深港澳車展上首次亮相時,更是引起萬人駐足,爭相圍觀,一睹為快!
  • 給補貼、爭車企、搶資源:誰能成為「新能源汽車之都」?
    早在2009年,武漢率先喊出了要成為「新能源汽車之都」的口號,隨後,包括西安、合肥和重慶在內的不少城市也加入到這個行列中。不僅通過政策來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同時也開始拉攏蔚來、威馬等新能源車企在各自城市中落地。 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和洗牌開始,這樣的爭奪也不再僅限於新能源造車領域。
  • 「嬌生慣養」的新能源汽車市場 真的在茁壯成長嗎?
    但事實是,中國新能源汽車技術並不過關,尤其是純電動車技術,產品使用年限增加之後,掉電、短路等現象越來越多,在政策的高度催化之後,這一市場的需求雖然變大,但國產品牌的技術聚焦在續航裡程,其核心技術並無本質提升
  • 新能源補貼延遲2年!車企會降價嗎?你會買純電動車嗎?
    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終於正式敲定!3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針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確定將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和免徵購置稅政策延長2年。毫無疑問,這個消息對於當下遭受巨大衝擊了新能源市場來說,是巨大的利好消息,同時也讓處於重壓之下的新能源車企長舒了一口氣。政策「穩下來」,行業「齊向前」實際上,今年行業內關於出臺促進新能源汽車政策的聲音,一直不絕於耳。
  • 多家車企表達登陸科創板意向 新能源汽車存活不易
    造車新勢力備戰科創板的熱情也在不斷升溫。《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由於新造車企業所處的行業正屬於科創板重點支持範疇,自身主打的科技屬性又符合科創板定位,同時有著強烈的融資需求,目前包括奇點汽車、博郡汽車、合眾汽車、天際汽車、前途汽車等多家車企均表達了登陸科創板的意向。
  • 國家出新政策前,新能源汽車如何發展,聽聽車企怎麼說
    最近幾年,汽車電動化已經成為全球汽車行業認可的發展大趨勢,在全球範圍內,新能源汽車以驚人的速度擴大著規模,在中國誕生了一批國產新能源品牌,眾多一流的車企在豐厚的政府補貼支持下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產品。在政策收緊和疫情影響的雙重打擊之下,從2019年7月至今,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連跌超過12個月。
  • 重磅利好!國務院放大招,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和免徵購置稅政策延長2...
    與逐年退坡的補貼不同,此前政策層面並未明確新能源汽車購置稅免徵會實施到什麼時候,但根據財政部稅務總局去年6月底發布的車輛購置稅優惠政策公告,對購置新能源汽車免徵車輛購置稅的時間節點是「自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此次新能源汽車購置稅免徵延長2年時間,將進一步促進新能源汽車消費,給遭受新冠疫情衝擊下受損嚴重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帶來實質性利好。
  • 2021年新能源物流車補貼政策解讀
    2020年12月31日,財政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2021年「國補」靴子落地。據了解,2021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將從1月1日開始實施,明確了補貼退坡力度、技術指標要求、測試工況標準、市場監督管理等多項重要內容。從新能源物流車方面來看,以下幾大內容值得重點關注。
  • 2020,新能源市場的冰與火之歌_易車網
    比如,在大眾汽車之外,受汽車外資股比政策的影響,戴姆勒、寶馬都謀求在華合資公司股比從50%提升至75%。在中國政府快馬加鞭開啟了汽車業轉型新賽道加速工程的同時,外資車企仍然在企業控制權、利潤分配等問題上反覆周旋。
  • 新能源車不合規,多家知名車企被約談_易車網
    作者說:12月8日,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對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存在違規問題的25家企業進行了約談,其中不乏知名車企。據工信部官網12月8日消息,為達到規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目的,針對11月19日公布的監督檢查中存在違規問題的25家汽車企業,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進行了約談。
  • 新能源汽車唱響「狂熱2020」
    政策持續「造勢」即便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理想汽車勢頭已如此高漲,龔強仍堅持看多,他將主要原因放在了國家利好政策的連續出臺上,這讓其看好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老虎證券投研團隊也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達了和龔強相似的觀點,國內補貼政策延長至2022年,並放緩補貼退坡力度和節奏,各地相繼出臺地方性支持政策,這都會促進新能源汽車整體消費。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場,在傳統燃油車滲透下降的背景下,每家新能源車企都會有機會。
  • 車企砸數十億「紅包」救市 多地政府出臺政策穩消費
    「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政府,都看到車市消費不旺以及汽車產業受疫情衝擊,希望能夠推出一些政策來穩定或者拉動消費。」一位自主車企的內部人士認為。雖然影響巨大,但是在上述自主車企的內部人士看來,在政策層面可能已經不太會推出此前的「汽車下鄉」以及「購置稅減免」等類似的普惠政策。他理由是,一方面,從具體的產能看,目前汽車產業也正處於新舊產能轉換的關鍵期,普惠政策不利於整個產業的升級;另一方面,在過去幾年,政府花費大量的資金在新能源汽車的補貼上,再要拿出真金白銀來補貼市場可能性並不大。
  • 車企砸數十億「紅包」救市,多地政府出臺政策穩消費
    「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政府,都看到車市消費不旺以及汽車產業受疫情衝擊,希望能夠推出一些政策來穩定或者拉動消費。」一位自主車企的內部人士認為。雖然影響巨大,但是在上述自主車企的內部人士看來,在政策層面可能已經不太會推出此前的「汽車下鄉」以及「購置稅減免」等類似的普惠政策。他理由是,一方面,從具體的產能看,目前汽車產業也正處於新舊產能轉換的關鍵期,普惠政策不利於整個產業的升級;另一方面,在過去幾年,政府花費大量的資金在新能源汽車的補貼上,再要拿出真金白銀來補貼市場可能性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