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藍字可免費訂閱關注
我們學習篆書,首先要練習部首的寫法,部首是漢字的「字根」。「字根」是構成漢字的最基本單位,象形字都是字根。絕大多數的字根都充任了部首,屬於同一部首的字,它們的意思來自同一根源。
漢字是表意文字,字形和字義有著關聯,我們先民造字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就是從認識自己開始,我們人的身體,五官和各種器官,先民們都賦之以準確、形象而生動的字形和字義,這些都成了象形字,大部分也都成了部首。
我們常見的部首有取材於人體各部位的,包括人的各種形體,人身上的各個部分等等。如人部、大部、頁部、口部、耳部、自部、手部、足部等。
「人」在古文字中像一個站著的人的側面,楷書中寫為「人」,以「人」為部首的字可以表示人的各種行為,如「伸」「借」「俯」「仰」「付」 "伏」 「伺」「作」;還有如「仙」「僕」「俠」 「儒」等是表示人的類別;還有一些是表示人的德行的,如「傲」 「仁」 「信」「儉」等。
將一萬多個看來並無頭緒的漢字,依字形進行分析,把結構上有相同部分的字歸屬到同一個部類,這是歸部;每一部類選出一個統率的代表字形,這個代表字形叫部首。
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開創了部首排列法,將漢字分出部首歸類,使九千多個紛紜複雜的漢字從此有了科學的分類。
許慎在分析小篆形體結構的基礎上,總結出540部,每部字相同的偏旁作為該部的第一個字,成為該部的部首。《說文解字》中的部首,是以古文字(小篆)為依據,是形體和意義緊密結合的漢字的表意部分。用許慎的話說是:「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同條牽屬,共理相貫,雜而不越,據形系聯。」說白了,就是按照字形、字義的類別,相同的分類聚為一部,然後分部建首。
這種部首分類法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後來的辭書也大多採用這種方法,但《說文解字》中的部首與其後的字典、辭書中的部首不盡相同。
我們後來的字典辭書,為了檢字方便,在許慎540個部首的基礎上,將部首簡化為214個。這214個部首的確定與許慎540個部首的確定原則有所不同。許慎所立的部首,往往跟漢字本身的意義緊密結合著, 540個部首實際就是540個表意符號。而後期214個部首,是在分析楷書形體構造的基礎上,以自然結構外形獨立並為另外一些字所共有的部分為部首,這樣的部首就不一定是該字的表意部分了。例如, 「發」是發射的意思, 「弓」是它的表意部分,所以在《說文解字》裡,許慎把 「發」歸入」弓」部:「發,射發也。從弓,愛聲。」本義為射出箭。而在後世的214個部首中, 「發」的部首為「癶」,與「癸」「登」「凳」等字在同一個部類。
明白了部首的古今變化就明白了《說文解字》中篆書部首的寫法。學習篆書的基本部首的寫法,可以從臨習王福庵書《說文部目》入手。
《說文解字》自漢代成書以來,即受到歷代學者專家的重視,是學習和研究篆書最基礎的工具書,而王福庵這本《說文部目》,是標準的小篆字體,繼承了李斯秦篆的玉箸風格,又受到清代中期鄧石如、吳讓之的影響,對用筆有所發展,在玉箸線條勻圓光潔的基礎上,略加提按頓挫,因而更富於筆意,筆畫於勻整中寓變化之美。其線體端莊工整,較秦刻石如《泰山刻石》《峰山刻石》等略舒下腳,更顯得疏密相生,俊逸生動。
臨習《說文部目》,可以增強識篆能力。因為我國的漢字大多數都是由各種偏旁部首組成的,掌握了部首的寫法,就可以按照部首組合成漢字的規律來了解字形結構了,也可以更有效率地認識更多的篆書。
精彩文章推薦:
「我的書法120萬一尺!」叫你一聲書法家,你敢答應嗎?
一字千金!元代趙孟頫兩信札成交2.67億,為何這麼貴?
一個家族,創造了半個中國書法史!
10位文化大師,書法也堪稱大師!
詩人書法家、書協前副主席趙長青被查,其撰文的名山碑立於泰山
王羲之草書《昨故遣書帖》欣賞,結字奇正相生,布白無懈可擊
書法十大行規,你踩了幾條?
敬畏古法,才能學好書法!
他和米芾稱兄道弟,書法了得!
張鐵林書法,有人贊傳碑學正宗,有人斥「醜書」,您怎麼看?
王羲之比鍾繇,好在哪裡?
什麼人練什麼字(太有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