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實際上是我們的大腦思考不明白,其實是因為我們的身體沒有經歷過,大腦沒有這樣的記憶,也沒有這樣的潛意識,因此,憑空而想構建一個空中樓閣,是非常不現實的。
別人所想要傳達的信息,是通過別人雙手的實踐,雙腳的丈量,身體所感受的寒霜暑熱,以及一切感官所獲得的感受,進而,大腦通過思考混同所有的感受,有時候用嘴通過聲音表達出來,有時候用手通過符號表達出來,或者說是用文字表達出來。
我們必須用同樣的感官來經歷同樣的事情,這樣我們的大腦對這樣的事情就能夠理解,能夠感同身受,進而明白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只有具體到實際的行動,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大腦才能夠真真切切的明白,而不是去構建一個空中樓閣。我們的大腦之所以會感覺到累,一方面可能是長時間的工作,還有更為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我們再讓我們的大腦去相信他本來並不相信的事情,這個時候大腦要從無到有去構建整個模型整個體系,所以會感覺非常的累。
這跟我們有時候看書會感覺非常累,是同一個道理。書中構建了另一個世界,可能與現實的世界並不一樣,如果我們喜歡這樣的世界,其實是我們能夠理解這樣的世界,才有了我們的喜歡,這個時候我們看這樣的書並不會覺得非常的累,因為我們輕而易舉的就可以在自己的大腦當中構建出這個世界的模型。但是當我們無法構建出來這樣的模型,或者在構建這樣的模型時感覺非常的困難,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感覺非常的累,同時我們也很難去看懂。
為什麼有一些人比較容易構建這樣的模型,而有一些人難以構建這樣的模型。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興趣,所以他們構建模型的類別是不一樣的,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構建模型也是不同的,比如小的時候,我們可能喜歡童話,長大了我們可能會更喜歡社科。
這種興趣或者說這種喜好,或者說這種構建模型的能力,是因為我們受到環境的影響,在我們成長的過程當中可能會受到耳濡目染的影響,這個時候我們就會對某一方面建立起來能夠理解的模型。
有一些人會說這是一種天賦,當然並不排除天賦的可能,但是更多的是在我們小的時候,耳濡目染的現象,或者說是我們所觀察到的內容遷移默化的在對我們產生著影響。
比如在家裡面,父母是某一方面的專家,那麼孩子在耳濡目染的過程當中,對某一方面就會了解的更多,所得到的結果就是,很容易構建這樣的一個模型。但這並不是說,一個人一定會喜歡父母所喜歡的內容,因為他們不單單受到父母的影響,他們會去讀書,受到更為寬廣的影響,這就導致了有一些人喜歡子承父業,有一些人並不喜歡,因為他天天見,覺得非常的平常,並沒有激發他的好奇。
我們所有的感受其實是我們大腦的思考所得,大腦的思考所得來自於我們感官所傳遞的感受。我們的感官有眼,鼻,口,耳,手,腳,身。
在我們接受別人所傳達的信息的時候,之所以看不懂,是因為我們沒有相同或者相似的經歷,而並不是說我們不夠聰明。所以偉大的哲人會告訴我們,不要去關注人生有什麼意義這樣的問題,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當中,既來之,則安之,熱愛自己身邊的一切。最為經典的一句話就是:「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浪費。」
所以以後我們在看書而看不懂的時候,或者不明白別人所傳達的信息的時候,我們不要只關注於信息本身,而去關注對方怎樣得到這些信息的這一個過程,如果我們能夠看到過程看獲得信息的來龍去脈,這就有助於我們理解這一些信息,同時如果我們能夠參與到實踐當中,那麼我們會更加透徹的理解這些信息。
同樣的,當我們在教導小孩子的時候,不要只告訴他結論,你只告訴他一些大道理是完全沒用的,他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執行,因為他根本不了解整個過程。所以最好的教育並不是講大道理,而是身體力行。這就是為什麼《道德經》裡面會說:「行不言之教。」
因為我們用身體力行來教育小孩子的時候,小孩子就可以看到整個過程,如果他們感興趣或者比較好奇,因此跟著一起做的時候,這個時候就能夠非常透徹的理解我們所講述的道理,在這個時候我們根本就不需要去講道理,他自然就明白這件事情應該如何去做。所以最好的教育並不是說教,而是引導,引導並不是空洞的,而是用自己的言行舉止,一舉一動深入到實踐當中,動手去做。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說空談誤國,實幹興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