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六千多年之久的《易經》品讀價值亙古常新,主要是由於其本身恆久的思想智慧,能夠源源不斷地為我們的生活提供啟迪,豐富我們的精神力量。它廣大精微,包羅萬象,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如果能夠讀懂易經,定能讓你受用終生。
01
《易經》: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由這句話演變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說法。
脾氣相投的人自然相處融洽,志同道合的人自然會聚在一起。
有一句俗話,「龍交龍,鳳交鳳,老鼠的朋友會打洞」,也是這個意思。這句話在自然界其他種族之間適用,在人類中更是如此。
它告訴我們人不是生而平等的,它把我們分成三六九等。不管是兄弟朋友還是親情愛情,隨著時間的流逝彼此的成長,我們都會被自然而然的劃成一個個專屬於自己的圈子。人類對環境的適應以及對彼此的認可都可以用這句話來總結。
02
《易經》:君子以厚德載物
經常有人抱怨說,為什麼我遇不到好人和好的環境,其實,抱怨的同時,應該思考一下,是不是因為自己做得不夠好?
古人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要從根本上提升自己。
比如,我們在某一個公司裡做事,我們是否能把領導交代的每一項任務都完成好,以成為老闆的左膀右臂,而不是每天只是抱怨公司的制度,對領導提各種反對意見,不執行領導安排的任務,從而浪費公司的資源,甚至背後還罵罵咧咧的。
眼是一把尺,看人先看己;心是一桿秤,稱人也稱己。
03
《易經》: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有人說:「想要了解一個人,就去看看他的朋友。」一個人的三觀如何,一般說來,一半來自他汲取的知識與接觸的社會,另一半則來自家庭與朋友。然而更多時候,後者更具有直接引導作用。簡單說來,你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擁有什麼樣的人生。
和陽光的人在一起,心裡不會晦暗;和快樂的人在一起,嘴角常帶微笑;和進取的人在一起,行動不會落後;和大方的人在一起,處事就不小氣;和睿智的人在一起,遇事就不迷茫;和聰明的人在一起,做事變得機敏。
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碰見最好的別人。
付出真誠,就會得到相應的信任;獻出愛心,就會得到相應的回報。
反之,帶著猜忌、懷疑甚至戒備之心與人相處,就難免得到別人的猜忌與懷疑。
當我們拿花送給別人的時候,首先聞到花香的是自己;當我們抓起泥巴拋向別人的時候,首先弄髒的也是自己的手。
我們希望別人怎樣對待我們,我們就要怎樣對待別人。
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碰見最好的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