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圖」索驥,智慧導學
——探微「思維導圖」在高段語文課堂中的「導學式」運用
摘要:思維導圖是打開大腦潛力的萬能鑰匙。教師將思維導圖運用到小學高段語文課堂教學中——篇章層面,以「圖」導引謀篇布局,使梳理「有法可依」;段落層面,以「圖」導引範式文本,使遷移「有據可憑」;詞句層面,以「圖」導引精妙言語,使揣摩「有跡可循」。藉助思維導圖的「導學式」運用,高效落實「學為中心」,教會學生學習的思維和方法,促進綜合素養的全面的提升。
關鍵詞:思維導圖;語文課堂;智慧導學;師生共贏
思維導圖是一種將大腦思維過程具體化、直觀化的方法,是一种放射性思維的表達方式。英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東尼·博贊為其下了如此定義:「這是一種新的思維模式,它結合了全腦概念,包括左腦的邏輯、順序、條例、文字、數字,以及右腦的圖像、想像、顏色、空間、整體等。」簡而言之,這是打開大腦潛力的萬能鑰匙。
教師將思維導圖創意、合理地運用到語文課堂導學過程中,無疑顯化了教師的教和學生學的過程,使冗抽象雜的語文知識顯性化、系統化,問題簡單化。更重要的是體現了學導課堂的精髓——
從教師層面看,思維導圖使得「導」的關鍵點和核心點更明晰,思維方法的滲透更具象,更重要的是節約了時間,真正做到把更多課堂時間留給學生,少教多學,實現「教為主」向「學為主」的轉變;
從學生的層面看,學生在填寫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對不同的學習任務有更加明確的方法指引和實踐,降低了學習難度,大大改善記憶力,提升創造性思維能力。經過反覆思考提煉,歸納能力和信息提取的能力也逐步提高,歸納出相關的、準確的關鍵詞;而關鍵詞形成各個節點,節點之間又極易產生清晰的聯想,從而促進學生的記憶力,增強理解力。最終,實現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
一、篇章——以「圖」導引謀篇布局,使梳理「有法可依」
周建設教授在《語文課與邏輯能力培養》一書中寫道:「文學是講邏輯的,主要不是講邏輯知識的學問」,而 是講文學表達的內容要符合認知的規律。」不同題材、不同體裁的課文,在謀篇布局上相應都有律可循。比如,說明文往往是從不同角度來解構被說明主題,因此段落多平行;議論文追求說理透徹,材料組織上會追求層層遞進;小說力求彰顯「一波三折」、「生動曲折」,因此多用插敘、倒敘等解構。這樣的謀篇布局,統稱為文章的「微結構」。教師通過設計針對文章微結構梳理的思維導圖框架,讓學生在依據圖式完善學習的過程中,深入解構,探尋規律,掌握思維模式和操作方法。
(一)「圖」顯內容,把握文章大意
文章大致內容的概括,向來是語文教學的難點,「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因為太籠統缺乏操作性而讓學生不知所措。思維導圖清晰的條理性,能直觀顯現文章各部分內容,從而幫助學生對起因、經過、結果各部分的構件進行分析、判斷、整合,從而「規整」為對整篇文章大意的把握。因此,教師可以在預學單中,設計思維導圖來幫助學生概述文章。
例如,人教版五上《「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的內容梳理,筆者在預學單中設計了如下思維導圖:
學生在預習時,分別提煉出了「母親鼓勵、讚美」、「父親批評、警告」、「共同目的為激勵巴迪」、「最後,巴迪迎難而上,堅持不懈,獲得成功」等關鍵信息。課堂上,進行交流、明確後,逐步概括成課文主要內容。這樣抓住關鍵詞、藉助思維導圖層級梳理、概括的方式,清晰、簡約、高效。
同理,對於童話、神話、歷史故事等文本,時常要求學生進行複述,可以說,複述是對文章大意的「添枝加葉」式講述,脈絡順序依舊是學生需要重點把握的。思維導圖在此類文本的教學環節中可以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比如,有教師在執教《將相和》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高效複述「完璧歸趙」的故事,要求學生填寫以下思維導圖:
經過獨學、四人小組交流後,指導學生根據思維導圖,加入表情、動作、語氣,講好第一次交鋒的故事,在此基礎上,小組進行合作學習,講好整個故事。
(二)「圖」顯時序,感知結構精巧
進入第三學段,閱讀教學對文本的關注,從字詞的體悟,擴展到對篇章結構的宏觀感知。對此,我們可以藉助鮮明的思維導圖,引領學生在直觀圖式的關照和感知中推進學習。
例如,筆者在執教人教版五下《半截蠟燭》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劇本「波瀾起伏」的特點,藉助思維導圖,導學步驟如下:
以上案例,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填圖、抽離文字、對比,一下子實現了三個教學目標:既明確了劇本的故事發展走向,又明確了文本是按事情發展順序,更形象直觀地理解了劇本創作的特點:一波三折,驚心動魄,扣人心弦。導學過程簡練明了,無需贅述。更重要的是,以後,當學生遇到相似文本時,依然可以用這樣的圖式進行學習,便於舉一反三,靈活主動學習。
(三)「圖」顯邏輯,明晰文體特徵
在許多教師眼中,所有體裁的文章,教學結構千篇一律,這樣死板的教學使得學生無法掌握不同文體的特徵,更沒有辦法站在文體意識的高度去感悟作者創寫的特色。我們可以藉助思維導圖,來明晰課文文體特點。比如,小說的學習,可以設計抓住人物、情節、環境三要素的圖式;又比如,議論文全文格局往往多用總分式、並列式、遞進式和對比式; 說明文講究一個事物不同方面的介紹、闡述,更講究全面性和發散性等等。如何將不同體材文本的謀篇布局這一知識化抽象為具象,化理論為可操作?我們可以藉助圖式進行導學。
例如,《梅花魂》作為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作者緊緊抓住外公三次「哭泣」和兩次「贈送」,將事件發展的敘述和人物形象的描寫融合在一起,寄託祖父對祖國的眷戀。筆者根據這樣的材料安排特點設計了一棵「思維樹」,(如圖所示)通過和學生一起完成填寫,形象直觀地感悟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表現手法不拘一格的文體特徵。
老師只有把握文章意脈,才能讓學生體味內在的邏輯,體味文章思想間的關係,玩味文章承載的真正思想。二、段落——以「圖」導引範式文本,使遷移「有據可憑」
由讀到背,是實現語言的積累;由讀到說,是實現語言的運用;由讀到寫,是實現語言的內化,這也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之一。小學高段課文,尤其是精讀課文中有許多堪稱經典的段落,或邏輯嚴密、或文字優美、或結構規範、或情感到位,作為語言的遷移、內化的範本,再好不過。運用思維導圖來進行段落導學,可以縮短從文本到實踐的距離,創設了積累語言的平臺,降低難度的同時,增加了學生對語言積累和運用的興趣和自信心。
(一)「圖」喚記憶,佐段落積累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學生的記憶力是以激發的方法進行的,思維導圖能順應學生的思維特點,將文本的語言直觀而有序地展現在學生面前。 通過這些連接,學生的記憶就從一個詞彙發展到相連的許多詞彙,從一個知識點發展到更多的關聯的知識點,既能幫助正確解讀文本,又能幫助快速積累語言。
例如,筆者在執教《山中訪友》一課第二自然段時,為了幫助學生積累文本語言,進行以下教學步驟:
學生自由讀第五自然段,思考:作者分別和山中哪些事物打招呼?你感受到作者怎樣的心情?
出示圖式,請學生邊思考、邊提取信息、邊完善圖式。(下圖所示)
體會情感,讀出感情。
根據圖式,嘗試背誦
拿掉詞語,只剩骨架,熟練背誦
上述教學片斷中,筆者藉助思維導圖,進行了三個層次的教學:第一層次,引導學生利用圖式,抓住了最鮮明最關鍵的字詞和短語,釐清了段落內容和結構,做到讀懂;第二層次,引導學生根據圖式進行粗略背誦,做到複述;第三層次,拿掉填入的關鍵詞,只剩骨架,引導學生將圖式轉化為「腦部邏輯思維圖」,學會有方法的記憶,做到熟背。
在圖式的參與下,學生不僅積累了文本語言,同時思維能力也到了訓練,達到了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
(二)「圖」現構思,促段落仿寫
教材中的典型段落,是學生練習寫作的好材料。筆者在曾經的論文中《讀在妙處,寫之有道》中進行過詳細的論述。教師既要有一雙能夠捕捉文本典型段落的「慧眼」,又要有一顆能夠藉助圖式顯現段落結構特點的「慧心」,並通過有效引導,讓學生在遷移仿寫的同時,培養思維的發散性。例如,筆者執教人教版五下課文《和田的維吾爾人》第四自然段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和運用「虛實結合」的寫法,採用了思維導圖對這一段進行導學:
之後,教師引導學生採用這樣的圖式,仿照該段結構和寫法,寫一寫生活中的蝴蝶。
筆者通過圖式指引寫法遷移,努力使「思維導圖」成為學生的「學習導圖」,植入學生心田,從而使學生對典型段落的寫法有了更直觀的認識,提高了表達能力,拓展了思維空間。
三、詞句——以「圖」導引精妙言語,使揣摩「有跡可循」
《詞源》對「揣摩」一詞的解釋是「對語言文字的玩賞,並加以仿效。」 讓學生學會揣摩語言,養成習慣,可以加深對語言文字運用技巧的理解,不斷增強語感,從而更能領會別人言外之意,寫作時方能斟詞酌句、真情表達,語文素養從而提高。
語文課堂上,教師通過思維導圖,引導學生聚焦關鍵詞句,剖析深層含義、品味感情色彩、辨析表達特色,使揣摩的過程更更加層次分明,更加豐厚,學生的思維從發散走向凝聚,從淺顯走向深入。
例如,筆者在執教 人教版六上《窮人》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感悟到託爾斯泰對人物細節描寫的真實可感,抓住了第三自然段「她的心跳得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一句,利用思維導圖進行導學,步驟如下:
1.此句有一個短語「心跳得厲害」,說明了什麼(桑娜此刻非常緊張)
2.桑娜為何如此緊張,她要面對的究竟是什麼?請聯繫上下文,完成以下思維導圖的填寫:
3.學生小組合作、全班交流反饋
小結:通過思維導圖,我們發現,桑娜做這個決定的過程是艱難的,她要考慮的因素太多,但是正因為如此,她最終的決定才更加體現她的善良。託爾斯泰不愧為大文豪,一個心理活動的短語,就活生生地刻畫了一個真實可感的人物形象。
上述片段中,學生結合思維導圖,再次走入文本,逐字逐句淺觴涵詠,體味大師用詞之精妙、人物刻畫之飽滿。相信,經常運用思維導圖來揣摩語句,一定能讓學生增強語感,更添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和興趣,並且使品味的過程「有跡可循」,妙趣橫生。
每一篇課文都是上好「例子」,都是絕佳「樣本」,隱含著規律,意味著示範。面對文本的多元化和豐富性,教師以一雙慧眼,依據文本本身的特徵,以語言的感悟運用為根本指向,以語言的發展為基本準則,開啟新的視角。思維導圖的運用,讓學生「按圖索驥」,樂學語文,善學語文,很好地解決了學生學科學習的問題,也是學習態度、興趣和方法的一個解決之道,同時也給予了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個性發展的良好機會。「大道至美,其法也無窮」!
朱曉潔,嘉興市秀城實驗教育集團吉水小學語文老師,南湖區學科帶頭人,區語文素養大賽第一名。相信最美的語文是一本本書、一篇篇文和一段段生活的靈性碰撞。從教以來,藉助班級文學社團、經典誦讀拓展課程、《童言似錦》主題班報等形式,與學生同悅讀,共提筆,感悟語文之美,抒寫生命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