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石山:只能稱徐志摩天才 林徽因只是誘餌(圖)

2020-12-12 搜狐網
  徐志摩:一個精心打造的天才

  -韓石山

  當今之世,說某人是個天才,未見得全是誇讚,然而,對於徐志摩,卻只能這麼說,否則你解釋不了,一個原來沒有想到寫詩的人,會在短短十年間,成為二十世紀中國最著名的詩人;更無法解釋,好些名人因多角婚戀而身敗名裂,至少也是聲名受損,獨有徐志摩卻是,每經過一次婚戀,增加人生的一重光彩。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一個女人顯示著他的一個優異的側面。縱然是他遺棄了的女人,到老也還是深深地愛著他。

他的第一任夫人張幼儀,晚年就說過:「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裡,說不定我最愛他。」

  一個著名的詩人,一個優秀的男人,這樣理解徐志摩,還遠遠不夠,深入研究,你會發現,他的形象,比我們原來的了解,要偉岸的多,也光輝的多。幾乎可以說,畢其一生,他的志向和努力,都在改良中國的社會,儘快地走向民主;提高國民的素質,儘快地自尊自強。這一心志,在他最後一本詩集《猛虎集》的序裡,說的很是透徹:「我父親送我出洋留學是要我將來進金融界的,我自己最高的野心是想做一個中國的Hamilton。」——漢密爾頓,美國華盛頓時代的政治家,對美國的建國方略起過不可估量的作用。

  然而,這樣一個天才人物,卻不是天然生成的,而是他的父親,一位精明的中國商人精心打造成的。

  徐申如,他的父親,清末民初時期,浙江海寧縣硤石鎮的首富,也是該鎮商會的會長。徐先生一生最大的貢獻,該是聯合本縣鄉紳,將擬定要經過桐鄉縣的滬杭鐵路,拐了一個不小的彎兒,經過他的家鄉硤石鎮,為家鄉人民謀了多少輩子的福祉(海寧縣城後來遷到硤石鎮),同時也讓他自己由一鎮的首富成為一縣的首富。有人去浙江旅行,留心一下該會發現,這個彎兒,現在還在那兒硬硬地拐著。

  改善投資環境,才能產生最大的經濟效益,精明的徐申如先生,將這一經商方略用於獨生兒子的培養,不期然又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上最好的學校,不用說了。正常的念書之外,還給他聘請最好的老師。這話說起來容易,做到怕就不那麼容易了。且看徐先生為兒子聘請的是什麼樣的課外老師。小學畢業,為了讓兒子的毛筆字有所長進,父親領著兒子到上海,投師於名聲最響的書法家鄭孝胥名下,其時鄭孝胥還沒有去東北當他的偽滿州國總理,還在上海作寓公鬻字為生。此事在《鄭孝胥日記》中有記載。上大學上了北京大學,仍不滿足,為了兒子將來能躋身上流社會,又以一千大洋的贄禮,讓兒子拜在梁啓超門下,成為聲名顯赫的梁任公的入室弟子。

  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進的都是第一流的大學。北京大學上預科而不上本科,是因為預科乃清末編譯館的底子,更注重外語的運用。包括學法律而不學什麼國學,都是為了儘快地放洋。果然預科畢業一年後,便赴美留學。初到美國,入克拉克大學歷史學系,繼而入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系,獲碩士學位。旋即渡海赴英,在倫敦大學混了半年,進入劍橋大學王家學院,研習政治經濟學。課餘時間,還參加英國工黨的選舉活動。

  在英國兩年,上的是一流大學,結交的也都是一流的人物。羅素,哈代,曼斯菲爾德,狄更生。正是這位狄更生先生,將他介紹進劍橋大學王家學院。且看他送給狄先生的禮品是什麼,一套雕版印製的《唐詩別裁集》,扉頁上寫著這樣的話:「書雖凋蠹,實我家藏,客居無以為贐,幸先生莞爾納此,榮寵深矣。」

  長袖善舞,多財善賈,加上天生的聰明伶俐,也就難怪,不長的時間,這個中國年輕的留學生,便成為劍橋大學的名人。連王家學院的門房先生,多年後,都還記得那個和氣而又闊綽的徐先生。再後來,上世紀八十年代,有位去英國留學的大陸學者,寫過一篇文章,說一個世紀以來,成年後去歐美留學的中國人,很難融入歐美社會。當他對徐志摩的情況做過一番研究後,不得不修訂自己的看法,說,就他所知,徐志摩是唯一的例外。

  按徐志摩的心性,依徐申如的期望,徐志摩本來還可以在英國和歐陸混下去,弄個博士不是難事。然而,當林徽因的倩影在眼前一晃,又倏忽而逝的時候,這位富裕的浪蕩子,在多霧的英倫再也待不下去了。於是便收拾行裝,匆匆回國。他的這一輕率的行動,後來曾被他的一位學哲學的朋友嘲笑,此人叫金嶽霖,晚年人都糊塗了,還記得徐志摩離開倫敦時唱了兩句戲詞,前一句他忘了,後一句是:「銷魂今日進燕京!」實際上前一句是很好配的,「快馬加鞭往前行,銷魂今日進燕京」,如何?

  林徽因不過是個誘餌,實則國內,有偉大的事業在等著這個不世出的天才。

  出國前已拜在梁啓超門下,一九二二年十月,徐志摩回到上海,雙腳一離開輪船的甲板,即踏入中國上流社會的廳堂。到了北京,就住在梁啓超當館長的松坡圖書館裡。松坡者,再造共和之名將蔡鍔也。

  歷史老人,像是預先安排好了似的,五四運動剛剛過去,此後幾年間,正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將要蓬勃發展的一個時期。

  這樣一個非常時期,也就需要一個非常人物來呼風喚雨,叱吒風雲。

  徐申如先生的長期投資,又來了一個豐厚的回報。如果說滬杭鐵路拐的那個彎兒,只是造福桑梓,對鄰縣卻有損害的話,那麼這一次的回報,造福的乃是中化民族世世代代的子孫。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註定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風雲驟變的時期。一件一件的史實不必縷述,新文化運動如火如荼的發展,怕是誰也不能否認的事實。

  社團與流派,歷來是推動文化運動的急先鋒,古今中外,概莫有外。為了推進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長足發展,在徐志摩回國前,已出現了兩個頗具聲勢的文學社團,一個是一九二一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學研究會,一個是同年七月在東京成立,很快就移師上海的創造社。這兩個文學社團,可說都是五四運動精神催生的。成立之初,都起過相當的作用,文學研究會的廣結人緣,創造社的驍勇善戰,都是不可抹殺的功績。然而,畢竟有著它們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陷,文學研究會以國產作家學者為主,敦厚有餘而魄力不足,難當領導新文化運動的大任。創造社清一色的留日學生,人人英雄,個個好漢,只是氣量狹窄,格局太小,難孚眾望。真正賡續五四精神,影響廣披,建樹卓著的,還要數一九二三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這個新月社。而新月社的成立,起初只能說如同兒戲。

  一九二四年四月泰戈爾來華訪問,先到上海,再到北京。知道泰戈爾到了北京,定然要來松坡圖書館訪談,其時居住在館內的徐志摩,為了討老詩人喜歡,便在他住所的門外,掛了一個小小的木牌,用毛筆寫了三個不會很大的墨字:「新月社」。想來該是個正午,人們都休息的時分,二十七歲的年輕人,悄悄地掛上這個小木牌後,定然還羞怯地四下看看。

  然而,就是這一掛,一個以留學英美為知識背景的自由知識分子的文化團體,就在古老的中華大地上誕生了。真正顯示它的群體威力,還要等到一九二七年,多數成員嘯聚上海,成立新月書店,創辦《新月》月刊之後。初成立的這三四年間,它的主要功能是聯絡同道,蓄積力量。這期間,最具風採,最見業績的,是徐志摩個人的南徵北戰,東拼西殺。算學事件,圈點事件,觀劇事件,音樂事件,一個接一個的論戰,不管贏了還是輸了,得到的都是名聲。確也是把好手,且有梁啓超的情面,徐志摩很快便執掌了《晨報副刊》的編輯權。幾個回合下來,便將這個「研究系」的報紙副刊,辦成了一個新文化運動的堅固陣地。在有限的版面上,發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論爭,最有名的該是「仇友赤白」、「閒話事件」兩次大論戰。在對世界趨勢與中國國情的認識上,連胡適都遜他一籌。

  一九二七年七月,胡適離開北京,取道莫斯科參加中英庚款諮詢委員會會議,途中給一位朋友寫了幾封信,談他對莫斯科的印象,對蘇聯教育的成就大加讚揚。這位朋友將胡適的信轉給徐志摩,徐將兩人的信件同時發表,且加了長長的按語,對胡適的看法提出質疑與批駁。在徐志摩看來,胡適太天真了也太糊塗了,「這是可驚的美國式的樂觀態度……這不是等於說由俄國式的共產主義過渡到英國的工黨,或是由列寧過渡到麥克唐諾爾德嗎?」胡適所以會犯這樣低級的判斷錯誤,徐志摩的分析是,一是他過分注重實幹精神,而不分是什麼樣的實幹,再就是他這幾年沒有出過國,「自從留學歸來已做了將近十年的中國人」。

  和胡適相比,徐志摩畢竟是哥倫比亞政治學的碩士,且前一年趁赴歐之便,剛去蘇聯做過考察。而胡適,不光多年沒有出過國,也沒有經過政治學方面的專業訓練。

  一九二七年春天,隨著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中國的新文化運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這一時段,功績卓著的文學團體,非上海的「新月派」莫屬。當年在北京的新月社人馬,幾乎齊集上海,相繼辦起新月書店和《新月》月刊。尤其是《新月》月刊,其貢獻不限於文學作品的發表,還引發了一系社會問題的討論,比如以胡適為主,發起的關於「人權與約法」的論爭。文學與政治的契合,終於形成了中國文化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新月派」。

  這一時期的新月派,與前些年徐志摩在北京成立的新月社的關係,梁實秋有不同的看法。梁先生認為,上海時期的新月派,與北京時期的新月社沒有任何關係。想來這是因為,梁實秋回國遲,基本上沒有參與北京時期的活動,而在上海時期,他卻是新月派的中堅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編。不承認前後「新月」的關聯,並不等於否認徐志摩的功績。

  這個刻薄的批評家,晚年回憶起年輕時的朋友,不無深情地說,「新月書店的成立,當然是志摩奔走最力」。又說,「胡(適)先生當然是新月的領袖,事實上志摩是新月靈魂」。

  領袖要的是德高望重,應者雲從,而靈魂即是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這一輪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運轉自如,沒了他,這輪新月只會落下,不復升起。事實上也確是如此,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徐志摩飛機失事遇難後,標誌著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雖經葉公超等人艱難支撐,終是氣數已盡,不久便壽終正寢。僅此一點,也足以證明徐志摩與新月派的關係。可以說,有了徐志摩,才有了新月派。

  尤可駭怪的是,誰都說徐志摩是位傑出的詩人,梁實秋,不獨梁實秋,還有葉公超、溫源寧、楊振聲,幾乎他同時期的所有朋友,卻都說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超過了詩歌。不要忘了,現代文學諸名家中,梁實秋留美多年,專門研修文學批評,在這方面,他有足夠的自負。「只要一讀志摩的文章,就不知不覺的非站在他的朋友的地位上不可。」這是多高的評價!

  一個年輕人,回國不到十年的時間,接連幾起婚戀風波,已經鬧得沸沸揚揚,卻還能鬧中取靜,靜中發力,躍馬揮槍,幾個回合下來,把自己打造成一個頂級的詩人,又是幾個回合,便組建起一個功績卓著的文學社團,開書店,辦刊物,形成一個影響深遠的文學流派。這樣的人,不是上蒼著意憐愛的天才,又是什麼?

  天才云云,不過是一種極而言之的說法。公允地說,徐志摩是二十世紀之初,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優秀文化,交合鼓蕩下產生的一個寧馨兒。最終受惠的,還是他苦難的家邦。

  二○○八年五月十四日於潺湲室 (來源:中華讀書報)

(責任編輯:王雪)

相關焦點

  • 林徽因和徐志摩兩情相悅,徐志摩也離婚了,為何林徽因不嫁徐志摩
    林徽因當時隨父親林長民遊歷歐洲,暫居在英國倫敦。 也就是在那裡,林徽因認識了在康橋留學的才子徐志摩。 當時,林徽因16歲,徐志摩24歲。 情竇初開的林徽因讀過徐志摩的詩,再見其人風度翩翩,談吐儒雅,難免對他欣賞不已。
  • 徐志摩與林徽因—最愛是錯過,最美是回憶
    如果說徐志摩只是個會風花雪月的紈絝子弟,那林徽因也是會避而不見的,可偏偏還就是個大才子,真是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如果林徽因在來英國之前就和梁思成訂婚,也許徐志摩就放棄了,至少會收斂點,畢竟梁啓超還是他的老師,也就不會有後來的事了,也許他也不會早死,可人生從來沒有如果,對於那時的他們來說,命運安排相遇的時間剛剛好,那麼準,那麼美。
  • 卑鄙還是無奈:搶到徐志摩的八寶箱後,林徽因用這樣的方式處理它
    是什麼樣的日記,連好友至親都不能一窺,只能被存放在「不太愛說話」的凌淑華處呢? 徐志摩是天下少有的情種,他的一生雖短暫,然而情感經歷卻最是傳奇。徐志摩和原配張幼儀、民國才女林徽因以及民國美女陸小曼這三人的愛恨糾葛,至今仍是世人最津津樂道的情感傳奇。也難怪,才子佳人的戲碼,歷來是世人最熱衷的。
  • 民國愛情往事:徐志摩,林徽因,陸小曼
    如果沒有1931年的那場變故,不知徐志摩後半生會選擇怎樣的活法,只是人生從來都是靠自己成全。郊寒島瘦的徐志摩與氣質獨特的林徽因,與泰戈爾狹臂而行,猶如一幅三友圖。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封建帝制被推翻,各種新思想猛烈碰撞,杭州府中受到了波及,徐志摩只能休學回到故鄉。
  • 泰戈爾離開前,贈給林徽因一首詩,僅有三句,卻道破徐志摩的結局
    只能說當時中國的文學圈子太小,這個代表團裡不僅有林徽因,還有著當時的著名詩人徐志摩與大文豪梁啓超之子梁思成。當時的徐志摩為了追求林徽因,便在歸國之後決然地與自己的髮妻張幼儀離了婚;而歸國不久的林徽因也是經過家人的介紹認識了梁思成,並且雙方家族有意聯姻。
  • 林徽因:在徐志摩和梁思成之間,我選擇現實
    這年,林徽因隨父前來歐洲遊學,同年九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聖瑪利學院。亦是這時,慕名而來的徐志摩前去拜見林長民(林徽因的父親),第一次見到了林徽因,她美豔溫婉,一身書香世家走出的大家閨秀的模樣,令徐志摩痴迷。這年,林徽因十六歲,而徐志摩而是二十四歲已有家室。林徽因自己也不曾想,在未來會與這樣一個年齡懸殊的詩人產生愛情。或許,這就是緣分吧,強求不來卻也強散不去。
  • 《你是人間四月天》是林徽因給徐志摩的情書嗎?其實是寫給他的
    於是徐與林的故事開始了,很多人曾認為林徽因沒安好心,已經有梁思成這個未婚夫,一遍還吊著徐志摩,其實還真不是,起碼徐志摩的示好,林徽因沒有表示接受,只能說徐志摩一廂情願而已,林徽因對徐志摩究竟有沒有感情?
  • 泰戈爾送了一首詩給林徽因,僅有三句話,卻道破了徐志摩的結局
    來到北京之後,接待團接待了他,做他的翻譯的,正是當時民國情詩聖手徐志摩。徐志摩一開始聽說林徽因的父親要去接待泰戈爾,想著也許有機會可以見到林徽因,便主動申請做泰戈爾的隨行翻譯,蔡元培等人當然欣然同意了。徐志摩學歷極高,有著多年留學的經歷,做翻譯自然不在話下。
  • 那是一場康橋絕戀,林徽因,徐志摩一輩子的靈魂伴侶
    在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留學的江蘇籍學生陳通伯,把一個高高瘦瘦飄然長衫的青年帶到了他們父女的公寓,他就是徐志摩。就這樣,徐志摩認識了林徽因父女,他一直非常崇拜林長民,喜歡他的演講和學識,所以託人介紹,進入了林家公寓。那天,徐志摩也見到了讓很多青年男子傾慕的林徽因,這一年她16歲,是一個風姿綽約的純情少女。徐志摩比林徽因年長7歲,那是一個男人最美好的年齡。
  • 泰戈爾作一詩歌,僅有三句,隱喻說出徐志摩與林徽因的關係
    這一次考察,林長民帶上了自己年僅十六歲的愛女——林徽因。父女兩人共同遊玩,林徽因還做起了父親的翻譯和隨行秘書。對此,林長民感慨「做一個天才女兒的父親,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倫的輩分,先做到友誼的了解。
  • 泰戈爾離開前,贈給林徽因一首短詩,道破了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結局
    其中包括了民國著名才子徐志摩,還有林徽因。實際上徐志摩是聽說了林徽因要來接待泰戈爾,所以他才主動的申請做泰戈爾的翻譯的。徐志摩和林徽因的初相識是在1920年,當時的額林徽因不過是16歲的年齡,徐志摩對林徽因一見鍾情,之後便常假借探望林父的名義前來找林徽因,林徽因對徐志摩的才華也是仰慕有加,不過再得知徐志摩已有家室之後,便主動的和徐志摩保持了距離。
  • 林徽因「群發情書」,徐志摩吟詩自嘲
    先說一個網傳的林徽因「群發情書」的故事:林徽因從美國給徐志摩發電報,說自己孤單苦悶。徐志摩大喜,次日一早就去回發電報安慰她。電報局的員工看了說:先生,今天早晨已經有四位先生給這位女士打電報了——原來,林徽因給好幾個男人發了同樣內容的電報。徐志摩一聽,原來林徽因的「情書」是群發的,一氣之下,灰溜溜走了。但事情的真相是——1925年,國內局勢動蕩。
  • 《再別康橋》是不是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詩?
    此間,徐志摩認識了北洋政府司法總長林長民及其女兒林徽因,他開始苦苦追求這位美貌年輕的才女。為此,徐志摩解除了與前妻張幼儀的婚姻。但不幸的是,後來的林徽因還是與梁啓超的公子梁思成結成了婚姻。徐志摩與林徽因徐志摩就是這樣用含羞草般的觸覺和嬰兒般的情感去感知愛情的,是他的單純的愛情觀給他的詩作注入了浪漫的氣息。
  • 高曉松想拍《林徽因傳》,林徽因女兒直言:若是提及徐志摩不許拍
    徐志摩被16歲的林徽因所吸引,並對她展開了熱烈的追求。為了追求林徽因,徐志摩屢次向結髮妻子張幼儀提出離婚,全然不顧張幼儀已經懷有身孕。徐志摩急著要離婚,他說, "林徽因要回國了,我非現在離婚不可。" 可林徽因並未回應他的這份熱情,雖然林徽因小他好幾歲,但是卻比他成熟不少。一個不諳世事的少女,與大她八、九歲的已婚男子戀愛,聽起來多少有些荒唐。後來林徽因便讓父親出面,寫信婉拒了徐志摩。
  • "太太客廳"公案:冰心或不理解林徽因徐志摩間感情
    林徽因的留美同學、同時也與冰心交往甚密的陳意晚年還告訴人:「冰心的《太太的客廳》這篇小說是諷刺林徽因和徐志摩的」。甚至一般的青年讀者,也有這個印象:「我上初中後,有一次大姐拿一本北新書局出版的冰心短篇小說集《冬兒姑娘》給我看,說書裡那篇《我們太太的客廳》的女主人公和詩人是以林徽因和徐志摩為原型寫的。徐志摩因飛機失事而不幸遇難後,家裡更是經常談起他,也提到他和陸小曼之間的風流韻事。」
  • 一會兒是徐志摩,一會兒又是金嶽霖,梁思成對林徽因沒意見嗎
    民國時期,林徽因和梁思成是才子佳人的典範。然而,比起他們的婚姻,林徽因和徐志摩、金嶽霖的關係似乎更被人津津樂道,甚至有人還很疑惑:「身為丈夫的梁思成沒有意見嗎?」說到徐志摩和金嶽霖這兩個人和林徽因的關係,那得分開來說。
  • 林徽因致信徐志摩:我不是濫用感情的女子
    在林徽因堪稱傳奇的一生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可以說是她生命裡出現過三個最重要的男人:徐志摩、梁思成和金嶽霖。從某種意義上,徐志摩可以看做是她的初戀,她心底的情人;梁思成是她合適的伴侶,現實的選擇;而金嶽霖的位置有些尷尬,可以看做是她的「閨蜜」,一生的藍顏知己。1920年,剛滿 16歲的林徽因隨父親林長民在英國旅居一年,恰巧徐志摩也來到倫敦。
  • 徐志摩、林徽因的情感糾葛與泰戈爾訪華|舊聞
    泰戈爾隨行有五人:梵文學者沈謨漢(Kshitimohan Sen)、畫家波斯(Nandala Bose)、加爾各答史學館教授納格(Kalidas Nag)、社會工作者格林斯(Greenes)、泰戈爾私人秘書姆赫斯特(Elmhirct),即我們常稱的恩厚之。 泰戈爾在華日程安排充實有序,徐志摩充當翻譯,常陪在泰氏左右。
  • 林徽因的兒子口述她與徐志摩的感情真相:母親說他們是不可能的
    我是陳生,也是林徽因的忠實粉絲,對於她的美,我只能用「只可遠觀不可褻玩」來形容,就像北京建築設計院退休的高級建築師張德沛先生在第一次見她時,眼裡放出的光都是透著優雅的,因為他眼裡的光是從林徽因的身上折射的。不知道為什麼會有不少人「詆毀」林先生,明明她是個連女人都會著迷的女人,尤其是一個「覬覦」她丈夫許久的女人——林洙。
  • 梁思成林徽因正約會,徐志摩也跟來,梁思成只寫一句英文,情敵徐志摩心涼了半截
    ,她選擇離開徐志摩,由英國回到了北京,但徐志摩還是固執地和張幼儀離婚了,然後很快也回到了北京。這時候的林徽因已經和梁思成在一起了,他們兩家的父親一直交好,希望梁思成和林徽因能夠在一起,林徽因考慮再三,也決定和梁思成在一起,當徐志摩想盡辦法接近林徽因的時候,林徽因卻和梁思成處於熱戀當中。他們兩個最愛一起去的地方就是北海公園的松柏圖書館,這個地方也算是當時林徽因和梁思成戀愛中約會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