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10月23日6時訊(特約通訊員 趙武強 通訊員 張丹)10月22日上午,在重慶市銅梁區蒲呂街道康濟村康龍溪畔,人大代表曾建萍、蔣永亮沿著蜿蜒的河岸巡河,不時把發現的問題記在小本本上。「這條是康濟村民的飲用水源發源於康龍洞,全長9公裡溪河流經4個村。今天,我們發現了3處淤積河道的問題,馬上向街道河長辦公室作了報告。」這是蒲呂街道人大工委關注河長制的一個鏡頭。
蒲呂街道地處毓青山區,境內除有兩座水庫外,還有小安溪、淮遠河及支流全長30多公裡,河長制工作面寬量大。
「建設青山綠水的美麗蒲呂,街道人大不但要當好生態環境保護的監督者,更要主動作為,參與其中,身體力行做推進河長制工作的踐行者。」蒲呂街道人大工委主任曾建萍說,去年以來,當街道布置河長制工作時,街道人大也做出了人大代表積極參與,為推進河長制工作獻計出力的決定。
河長制工作展開後,人大代表的身影經常出現在河畔、水庫和飲用水源地,他們既向群眾廣泛宣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更是積極投身到河面清漂、河道清淤的勞動之中,用實際行動踐行人大代表推進生態環境建設的責任擔當。與此同時,街道人大隨著河長制工作的推進,多次組織代表視察,集思廣益,發現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議和意見。
「我們在視察中發現,蒲呂境內河道長,水面寬,需要常態化的清漂。代表提出了專業化清漂的建議,得到了街道的採納,採取了小安溪河清漂外包,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曾建萍說。
在蒲呂境內的小安溪河段長達11公裡,流經場鎮和多個村社。人大代表發現,河面清漂要與河岸的面源汙染同步治理才能收到效果,提出了岸下與岸上同步治理,河面清漂與農業面源汙染防治有機結合的建議,引起街道的高度重視,展開了關閉無力治汙的養殖場、農村垃圾統一收集清運、場鎮排汙管網建設,從根本上解決了問題。
站在場鎮樂壽橋上遠望,小安溪河面非常潔淨,貼著河面翻飛的白鷺不時可見。
「小安溪清漂工作雖然對外承包效果明顯,但代表們加強了監督。」街道人大工委負責人曾建萍說,街道河長辦公室按照人大代表的這一建議,對外包清漂的質量採取定時定點與不定時抽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督促檢查,有效提升河道治理工作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