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斑馬消費
原標題:地產商也沒餘糧了?碧桂園精簡近3萬人時代中國優化37%
人力資源是行業風向標。
當一個行業蒸蒸日上,企業大幹快上,不斷招兵買馬,薪資水漲船高,不斷吸引優秀的人才加入,形成良性循環。
反之,當一家企業開始以「優化」等手段減員,甚至是變相裁員,那麼這家企業可能正在走下坡路,如果全行業如此,至少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行業的危機。
房地產行業也不例外。
隨著宏觀調控逐步深入,房地產行業從「黃金時代」進入「白銀時代」,呈現出「從增量到存量」、「從平衡到極化」、「從簡單到複雜」、「從單一到全面」四大特徵。
2018年下半年以來,萬科高喊「活下去」、中小房企賣身、開發商破產倒閉等話題屢上熱搜,2020年初的疫情,更加深了行業的焦慮感。
從整體業績來看,雖然頭部房企仍然高歌猛進,但不斷有中小房企掉隊甚至是淘汰出局。房地產行業的總體向上趨勢並不會改變,但行業調整已不可避免。
身處其中的房企員工,亦難以置身事外。
隨著絕大部分房企交出2019年的成績單,我們可以通過人力資源布局,從側面了解房企的發展趨勢。
斑馬消費梳理後發現,即便是在行業頭部的「地產上市公司50強」中,全行業集體瘋狂擴軍備戰戛然而止,2019年有13家存在減員情況:碧桂園、龍湖集團、金科股份、榮盛發展、遠洋集團、正榮地產、融信中國、藍光發展、綠城中國、時代中國控股等。
截至2019年底,碧桂園(02007.HK)員工數量共101784人,較2018年底的131387人,減員29603人,員工數量同比下降22.53%。
龍湖集團(00960.HK)雖然員工總數減少了694人,但減少的主要是物業管理板塊,公司物業發展板塊員工達8882人,較2018年底增加了608人。
所以,按照權益銷售額排名的地產十強中,只有碧桂園一家出現減員情況。碧桂園曾對外解釋稱,減員主要原因是組織架構調整和轉崗。
「地產上市公司50強」中,減員幅度最大的是時代中國控股(01233.HK)。2019年底,公司員工總數5955人,2018年底則為9502人,同比減少了37.33%。
除了上述13家,頭部房企陣營中,大多數人員構成較為平穩。不過,也有部分企業在人力資源方面逆勢擴張。
中南建設(000961.SZ)2019年底員工數量達到42974人,較2018年底的16420人,同比增長161.72%。
同樣,招商蛇口(001979.SZ)2019年底員工總數為49014人,較2018年底的24791人翻倍。
人員調整之外,如何提高效能成為房地產行業的共識。
鬱亮接班之後,萬科在2018年提出經營管理提升,並將之作為2019年的工作重點。其中,「減脂、增肌、活血」被確定為人力資源方面的核心思想。
不過,斑馬消費梳理後發現,即便是在「地產上市公司50強」中,房企的人效表現也差別較大。整體來看,以碧桂園為代表的人海戰術,正在被以中國海外發展(0688.HK)、萬科為代表的精英管理模式所衝擊。
十強房企中,中海人效最高。2019年,公司合約銷售額3771.7億元,同比增長25.2%,營業收入1636.5億元,同比增長13.6%。當年,公司員工數量為6200人。
也就是說,2019年,中海平均每個員工實現銷售額6083萬元,實現營業收入2640萬元。
一線房企中,能與之並肩的也只有萬科了。2019年底,萬科員工總數為131505,其中物業人員超過10萬,負責房地產開發業務的員工只有19372人。
2019年,萬科銷售金額6308.4億元,房地產板塊營業收入3526.54億元;當年,萬科平均每個員工實現銷售額3256萬元,實現營業收入1820萬元。
閩系兄弟房企正榮地產(06158.HK)和融信中國,在減員「加持」之下,人效也排名前列,2019年單人銷售額和單人營收均超過1000萬元。
不過,令人意外的是,「地產上市公司50強」中人效最高的企業,居然是來自河南、重倉中部、名不見經傳的正商實業(00185.HK)。
2019年,正商實業297名員工,實現了88.87億元營業收入,平均每個員工實現營收2992萬元。
房地產行業人均薪酬較高,各公司平均年薪多分布在10萬-30萬元之間。
不過,上述公司中,人效高的公司,人均薪酬普遍較高。2019年,中海、融信中國(03301.HK)員工的平均年薪接近40萬元,正商實業工作地點集中在鄭州,人均年薪也超過了30萬元。
「地產上市公司50強」中,人均年薪最低的是富力地產(02777.HK)。2019年,該公司員工62305人,總員工成本34.79億元,人均5.58萬元。
雖然也是千億房企,營業收入超900億元,但富力地產員工人數超過融創中國、綠地控股、保利地產等諸多龍頭,導致人效較低,且公司近些年一直處於一連串的危機之中,盈利能力下滑,自然沒辦法整體給員工開高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