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來的學生成績好,老師就是好老師?聽聽陶行知先生怎麼說!

2020-12-12 劍客談教育

學生的學習成績能作為評價教師的唯一標準嗎?借用陶行知先生的兩句名言,來探討這個問題。

一句叫「學高為師,身正為範。」

這句話很樸素地揭示了一個好老師應該具備的條件:一方面有學問,另一方面有德行。套用一下形容優秀文藝工作者的詞語叫做德藝雙馨。

如果僅僅會教書,而人品有問題,就算做了名大的教授,也不能稱之為好老師。比如廈大解聘的周教授。(可自行搜索其「光輝事跡」)

如果人品沒啥毛病,說得過去,教學水平不行,也多半難以徵服學生。因為教師幹的不是苦力活,不能用是否辛苦來評價一個教師有沒有在塑造學生上發揮重要作用。教育是需要功勞的,靠苦勞來贏得學生的尊重通常是靠不住的。有時候,教學本領不足的老師,用的力越大,學生反遭其害愈深。譬如一個不大會寫作的語文老師,非要硬教學生怎麼去寫,最終一定會把學生的靈性統統抹殺。

好老師應該是兩條腿走路,不能一長一短,更不能兩條都短。

第二句話叫「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這句講的是教書其實不如育人,或者教書的根本目的在於育人。

單單教給學生知識,即便老師學富五車,把學生全都教得成績驚人,而沒有喚醒學生的人性,培養出來的都是高分低能、高分無情的孩子,這老師也萬萬稱不上好。然而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有很多時候恰恰走入了這樣的死胡同。眼睛只盯著學生成績,只要能考高分,就一俊遮百醜。什麼榮譽、優待都向所謂的「尖子生」傾斜,而一些學優品不優的學生百般寵愛集於一身後,反而不懂感恩、放肆任性,變得涼薄起來,真是謬之大矣!

如果老師人品端正,淳厚善良,愛生如子,謙虛真誠,在教學過程中,發掘出了學生人性裡的光輝,把學生感化得有情有義、感恩孝順、樂觀豁達、忠誠守信,即便學生的成績差一點,也應該為這樣的老師稱聲好!

現在的評價機制出了問題,唯分數論令一些老師本末倒置,幹起了急功近利的事情。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學生成績上,而放鬆甚至放棄了在做人方面對學生的引領和示範,固然有教育生態不佳的客觀原因,也有教師不能堅守初心的主觀原因。當深思之。

相關焦點

  • 陶行知:好的老師,不教書!
    依我看來,教學要合一,有三個理由:-01-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先生究竟應該怎樣子才好?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教學生學有什麼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學聯絡起來:一方面要先生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
  • 《給老師和家長的建議——陶行知教育小故事》新書發布會舉行
    《給老師和家長的建議》是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組織廣大會員學習踐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教育科研成果,是廣大陶友學陶師陶踐陶的學術思想與實踐運用的結晶,全書精選了陶行知先生辦教育、教學的37篇教育故事,匯聚了國內50位知名學者、校長、教師學陶的思考與體悟。
  • 老師別忘了陶行知"四塊糖故事"
    學生在網上辱罵老師,讓老師知道了,老師要求學生「不下跪不要來上課」,又一次讓公眾看到這樣的醜劇上演。  我不敢想像,一個高中女生公開向老師下跪的場面,這一幕讓師生關係定格在「仇恨」上,對學生來說,是永遠的噩夢,甚至影響到她的一生的幸福。這一跪儘管老師「如願」了,學生也能走進課堂上課了,但背後的潛在的問題並沒有解決。
  • 陶行知先生《領導者再教育》是改變「校長一言堂」的必修課
    對此,我想到了很早以前看過的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文章《領導者再教育》,我認為這篇文章值得每一位校長認真讀,成為自己的必修課!01 校長要虛心,有再教育完善自我的內需曾經一段時間,少數校長工作漂浮,常常以管理工作忙為藉口,或者冠冕堂皇說校長重要的工作就是管理,不願深入教學一線,教學上不下水,更多是紙上談兵,自以為了不起。正如陶行知先生的自我解剖;」常常不知不覺的獨斷專行,一經別人提醒,才恍然大悟……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過不了多少時候,又舊病復發了。」
  • 「教育即生活」與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之比較
    陶行知親切地說:「不要緊,你不識字我們教你。我們不會做木工,拜你為先生。我第一個向你學。」說著,陶行知拿起一把鋸,對準木板上劃好的線就「吭哧」「吭哧」地鋸起來。 第二天,廣場上擺著木匠工具,老師帶著孩子們來學做凳子。有個小朋友嘟囔著:「我們是來讀書的,不是來做木匠的。」一個大人看見孩子拿起工具,不小心就很容易弄破手,也皺起眉直搖頭。
  • 孩子說:這是好老師!家長問:這是好老師?老師說:這樣才是好
    高考落幕,幾家歡喜幾家愁,在一片歡歌笑語中,看到了一些畢業生對自己老師的感謝與心聲,心裡頓生感慨,突然想到了一位對自己影響很大的老師。是否,每位學生心裡,都有一位深藏心底的好老師?他們有怎樣的印記與標準?仔細思量,投入全身心去愛學生,應該算一個,而身體力行去表達愛,詮釋愛,更是好老師的一個難以複製的標準。
  • 陶行知的故事,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以及求學的經歷
    按照古代習俗,小孩到了6歲就要發蒙讀書識字.陶圖1-1行知6歲時因資質聰明,受到村中私塾先生賞識,免費對他進行啟蒙教育.此後,陶行知並沒有馬上進學堂,而是在家中隨父親讀書習字,接受傳統儒學教育.8歲時,進入萬安鎮吳爾寬先生開設的私塾做伴讀。
  • 邱滋培:陶行知擇業觀的啟示 | 行知縱橫
    」優秀獎獲得者,策劃圖書《愛要大聲說出來》獲成都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給老師和家長的建議》。那一年,陶行知正在推動平民教育,最終,陶行知在博士學位與教育救國之間選擇了後者。陶先生畢生紮根教育,把自己的青春與生命獻與中國教育,其探新地、劈新理的精神值得敬仰。
  • 陶行知教育名言30句!老師,一定要讀讀!
    (本群為教師群僅限教師加入)有一位教育家,你一定知道他,知道他的教育思想,熟知他的教育名言,他說,「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他還說「好教育應當給學生一種技能,使他可以貢獻社會」……沒錯,他就是「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的教育家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 親子教育:關於陶行知四塊糖果的故事
    故事的情節是這樣的:陶行知先生的一個學生在看到有個男生在欺負女同學之後,就準備拿石頭丟向這個男生,正好這一幕被陶行知先生看到了,並及時制止了他,說:「住手!」這名學生停下動作,沒有把石頭丟向那名男生。後來陶行知說道:「放學後請到我辦公室來一趟。」放學以後,這名同學按時來到了陶行知先生的辦公室。
  • 好學生是不是老師教出來的?一線老師一句話讓你明白
    學生取得好成績,是源於自身的努力還是老師教得好?好學生是不是老師教出來的?看看某些專家怎麼說:好學生,從根子上就是好的,不管這名學生,放在誰的班級裡,他都註定了要出類拔萃,因此,與老師的付出沒有很大的關係。
  • 王虎:印度電影《嗝嗝老師》火了,證明好老師少了!
    最後的結果當然是,這些學生被老師徵服,變成了好孩子……他們對漂亮的奈娜老師說:「我們首先是您的學生,然後才是學校的學生。」電影結尾,已經當上校長的奈娜退休了,多年前的頑皮學生來看他,個個都有出息。電影總要有些浪漫主義色彩。即便遇到好老師,學生也不能保證個個成才。不過遇到好老師,做個好人的機率起碼要增大很多。除了醫患關係,中國當下最複雜的應該算家校關係了。
  • 熊浩:萬世師表 陶行知
    我們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發點,也就是教育的出發點。我們深信教師必須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我們深信如果全國教師對於兒童教育都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決心,必能為我們民族創造一個偉大的新生命。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文化鑰匙要使學生得到最重要的四把:一是國文;二是外國語;三是數學;四是科學方法—治學治事之科學方法。
  •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之「八字」精髓——要做一個整個的人
    人才不是教出來的,應是釀造出來的。潛移默化的,日新其德、日勤其業。愛滿天下,樂育英才。愛是一切創造教育的源泉,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師愛是高於母愛、大於友愛、勝於情愛的聖潔之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常新,自新,全新。——陶行知。日新之謂盛德。——《易傳·繫辭上》。惟進取也故日新。——梁啓超。德貴日新。——康有為。相信種子,相信歲月。
  • 教育家陶行知:每天堅持6個「一分鐘」,家庭教育就是這麼簡單
    陶行知是近代史上偉大的教育家。郭沫若曾這樣稱讚他:「兩千年前孔仲尼,兩千年後陶行知」。陶行知還說:「教人要從小教起。幼兒比如幼苗,培養得宜,方能發芽滋長,否則幼年受了損傷,即不夭折,也難成材。」因此,父母每天留出6個「一分鐘」,多給孩子一些愛和關注,讓您的孩子越來越優秀!
  • 馬仕錦:陶行知「小先生制」教育思想的實效性
    陶行知「小先生制」產生的時代背景 何謂「小先生」,陶行知是這樣說的:「生是生活,先過那一種生活的便是那一種生活的先生, 後過那一種生活的便是那一種生活的後生,學生便是學過生活的人,先生的職務是教人過生活。
  •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父母做到這三點,對教育好孩子很重要
    這句話是陶行知先生所說。陶行知先生是近代史上偉大的教育家。郭沫若曾這樣稱讚他:「兩千年前孔仲尼,兩千年後陶行知」。作為父母,從這個偉大的教育家的幾個教育小故事和教育名言中,也許能得到啟發和借鑑,以便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
  • 崔祖瑛:時代呼喚陶行知
    他指出:「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我們要拿好的生活來改造落後的生活,拿前進的生活來引導落後的生活」。「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教育是能夠引起生活變化的「偉大的力量」。在陶行知看來,「生活即教育」,是「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對象」。「社會即學校」是生活教育的場地論。一方面是指教育範圍的擴大,「整個社會的活動,就是我們的教育範圍」。
  • 陶行知成為真正的教育家,一個字貫穿始終
    讀陶行知先生的文章,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的「痴」,那種痴,貫穿於他生命的始終,貫穿於他從事教育事業的始終。他對教育的痴、對平民教育的痴,堪稱極致。陶行知是一個有堅定信念的人,他有自己的教育主張,並且身體力行,真正做到了痴心痴情、痴行痴言。
  • 陶行知先生與幼兒教育的淵源,作為幼兒教師的你,了解多少?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現代幼兒教育先驅,對幼兒教育做出了很多的貢獻。他提出的生活教育、社會即學校以及「教學做合一」,對我們當代學前教育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陶行知( 1891—1946 年) ,原名陶文浚,安徽歙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