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學習成績能作為評價教師的唯一標準嗎?借用陶行知先生的兩句名言,來探討這個問題。
一句叫「學高為師,身正為範。」
這句話很樸素地揭示了一個好老師應該具備的條件:一方面有學問,另一方面有德行。套用一下形容優秀文藝工作者的詞語叫做德藝雙馨。
如果僅僅會教書,而人品有問題,就算做了名大的教授,也不能稱之為好老師。比如廈大解聘的周教授。(可自行搜索其「光輝事跡」)
如果人品沒啥毛病,說得過去,教學水平不行,也多半難以徵服學生。因為教師幹的不是苦力活,不能用是否辛苦來評價一個教師有沒有在塑造學生上發揮重要作用。教育是需要功勞的,靠苦勞來贏得學生的尊重通常是靠不住的。有時候,教學本領不足的老師,用的力越大,學生反遭其害愈深。譬如一個不大會寫作的語文老師,非要硬教學生怎麼去寫,最終一定會把學生的靈性統統抹殺。
好老師應該是兩條腿走路,不能一長一短,更不能兩條都短。
第二句話叫「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這句講的是教書其實不如育人,或者教書的根本目的在於育人。
單單教給學生知識,即便老師學富五車,把學生全都教得成績驚人,而沒有喚醒學生的人性,培養出來的都是高分低能、高分無情的孩子,這老師也萬萬稱不上好。然而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有很多時候恰恰走入了這樣的死胡同。眼睛只盯著學生成績,只要能考高分,就一俊遮百醜。什麼榮譽、優待都向所謂的「尖子生」傾斜,而一些學優品不優的學生百般寵愛集於一身後,反而不懂感恩、放肆任性,變得涼薄起來,真是謬之大矣!
如果老師人品端正,淳厚善良,愛生如子,謙虛真誠,在教學過程中,發掘出了學生人性裡的光輝,把學生感化得有情有義、感恩孝順、樂觀豁達、忠誠守信,即便學生的成績差一點,也應該為這樣的老師稱聲好!
現在的評價機制出了問題,唯分數論令一些老師本末倒置,幹起了急功近利的事情。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學生成績上,而放鬆甚至放棄了在做人方面對學生的引領和示範,固然有教育生態不佳的客觀原因,也有教師不能堅守初心的主觀原因。當深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