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喻:突破詞句之間的習慣聯繫

2020-12-12 搞笑小武嘛

暗喻、也稱簡喻。巧妙地使用隱喻,對表現手法的生動、簡潔、加重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比明喻更加靈活、形象。

在英語中(漢語見「 暗喻」), 隱喻(Metaphor)是和 明喻不同,不用like或as表示出來,而是進行隱藏的比較的這樣一種 修辭手段。隱喻又稱暗喻。表達方法:A是B。

隱喻是一種 比喻,用一種事物暗喻另一種事物。

隱喻是在彼類事物的 暗示之下感知、體驗、想像、理解、談論此類事物的心理行為、 語言行為和文化行為。

詩歌特別是現代以來的詩歌,在詞句搭配方面有重要特點,喜歡突破詞句之間的習慣聯繫,把一些似乎毫無關聯的事物聯繫到一起。把相互之間似乎缺乏聯繫的詞句結合在一起, 新批評家一般稱其為 隱喻 。

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常用比喻詞「是」、「似」、「變成」等連接,有時不用比喻詞。暗喻的典型形式為:甲是乙。但不是所有有是連接的語句都是暗喻,因為比喻必須要符合:①甲和乙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 ②甲乙之間必須有相似點。

①本體和喻體是並列關係。例如:

從噴泉裡噴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裡流出來的都是血。(從血管裡流出來的都是血)

②本體和喻體是修飾關係。例如:

這裡是花的海洋(「花」修飾「海洋」)

③本體和喻體是注釋關係。例如:

我愛北京——祖國的心臟。(北京——祖國的心臟)

④本體和喻體是復指關係。例如:

讓我們對土地傾注更強烈的感情吧!因為大地母親的鐐銬解除了......(大地母親復指關係)

1.He is a pig.他簡直是頭豬。(比喻:他是一個像豬一般的人,指骯髒,貪吃的人。)

2.She is a woman with a stony heart.她是一個 鐵石心腸的女人。(比喻:這個女人冷酷無情。)

3.Mark Twain's work is a mirror of America.馬克·吐溫的作品是 美國的一面鏡子。(用作品的反映作用比喻鏡子對於美國的現實的成像作用,很貼切。)

例如:All the world's a stage.(Shakespeare)

①何等動人的一頁又一頁篇章!這是人類思維的花朵。( 徐遲《哥德巴赫猜想》)

②她是夜明珠,暗夜裡,放射出燦爛的光芒。

(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③十個被 鮮血浸泡的手指頭腫得變成了大熊掌。( 楊沫《青春之歌》)

④霎時間,東西 長安街成了喧騰的大海。( 袁鷹《十月長安街》)

相關焦點

  • 概念隱喻多層觀:概念隱喻的新進展
    隨著概念隱喻研究的縱深發展,部分學者發現「認知域」並非一個指稱隱喻概念結構的合適術語,因為將概念隱喻視為兩個「認知域」之間的概念映射會面臨一個重要問題:源域所含概念內容往往比映射到目標域的概念內容要豐富得多。
  • 書訊 | 《柯林斯COBUILD英語語法叢書•隱喻》
    有趣的是,人們對有些詞(如root、drive和build)的隱喻用法已經習以為常,因此,多數操本族語的人在用其隱喻意義時已不再想著其字面意義了。‍‍ 「柯林斯COBUILD英語語法叢書」中的《隱喻》不僅從文學修辭的角度討論隱喻,而且著眼於喚起讀者對現代英語中隱喻的普遍性的認識,幫助讀者學習和掌握使用頻度最高的那部分隱喻,增強英語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 將病毒比作劫匪,英語隱喻的其他妙用不可不知
    翻譯業務委託、翻譯學習、外刊精讀學習、Trados軟體學習需求、《中式英語之鑑》拆書視頻購買、英文長難句學習視頻購買,請聯繫客服小姐姐微信:
  • 文 | 雅各布森:隱喻和換喻的兩極
    他認為詩的功能在於指出符號和指稱的不一致性,文學語言往往打破這兩者之間穩固的邏輯聯繫,為能指與所指之間的新的關係和功能(如美學功能)的實現提供可能。只有在交流傾向於信息本身時,詩歌的或美學的功能才佔據支配地位,他主張把文藝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統一起來,把作品看成是內在的、自我生成的、自我調節並最終自我觀照的整體。
  • 「刻意隱喻理論」:隱喻研究的最新進展
    第一組概念是刻意隱喻理論的本體論前提,交代了這一理論範式的具體對象(隱喻)、屬性(語言使用)、場域(話語)以及陷阱(結構—過程謬論),反映了刻意隱喻理論同過往隱喻研究的繼承關聯與創新起點。主體原則:刻意隱喻理論的指導思想刻意隱喻理論自覺將隱喻作為隱喻來使用,其判斷標準在於:觀察語言使用中的一些隱喻需要在不同的所指之間完成在線跨域映射,且具有明顯的元語言特徵。
  • 複雜適應系統理論推動認知隱喻研究發展
    其三,通過反饋交換信息:隱喻使用主體間在使用隱喻和理解隱喻的過程中通過反饋達到交流的目的;同時,隱喻與人類的其他認知能力、人類生活的自然環境及社會文化、歷史傳統之間保持能量交流的互動關係。其四,行為表現得到強化:概念隱喻與隱喻表達的使用頻率成正相關關係。
  • 單向還是雙向:隱喻的方向性爭論
    概念隱喻理論和知覺符號理論:隱喻方向性的理論辨析概念隱喻理論認為,映射機制基於「意象」和「圖式」的聯結。Droit-Volet等人的研究發現,當時間—距離匹配時估計得更準確和快速,暗示著時間信息與空間信息的加工存在著共享的腦區和認知神經機制,時間—空間信息之間存在著對稱的、平衡的相互作用,表明隱喻映射的始源域和目標域之間存在著雙向的隱喻聯繫。
  • 揭開隱喻設計的面紗-你不知道的隱喻設計
    我們應該怎麼去理解它呢?隱喻可以理解為隱含的相似性,它用想像的方式將某一物體與另一物體相聯繫,並把二者的特徵、情感等相互結合轉移。其實早期學者們從認知學角度就對隱喻設計進行研究並擴大其應用領域。古希臘時期以亞里斯多德為代表的「比較論」:隱喻是通過借代的方式進行的,它建立在兩個事物的對比基礎上,要求兩個事物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之處,用事物去表達另一事物。
  • 美術研究|宋代繪畫中的雲煙隱喻,林泉煙霞之間實為悲欣交集之地
    靜態的繪畫空間由此變為具有超越性的動態時—空結構,不但與詩歌意境相通,也使畫面具有了抒情功能,林泉煙霞之間實為悲欣交集之地。同時,宋代繪畫中的雲煙,以其悠閒、逍遙和放曠,成為詩意人格之隱喻。秦漢之際,雲煙在繪畫中大量存在,靈芝形雲朵或如意狀流雲作為神仙世界的轉喻,昭示著畫面空間的非凡。
  • 疾病如何被隱喻?瘟疫的審美化和汙名化
    沒有任何現成的詞句供他使用,他被迫自己去創造新詞,一手拿著疼痛,另一手拿著聲音。」伍爾夫和其他文學家大概最早意識到,疾病不止是生理和醫學範疇的事實。在福柯的《臨床醫學的誕生》中,十九世紀的人文抒情被認為與實證醫學出自同源,死亡被上升到一種哲學高度,疾病也被賦予了情感意義。
  • 這些在不同國家和文化生活中出現的隱喻,你知道多少?
    皮耶斯說,隱喻是一種對於理解的邀約——當理解發生時,交流雙方的心靈之間會產生一段令人滿足、愉悅和有意義的親密時刻。詩歌正是通過隱喻讓人們找到生活中與熟悉事物之間的連接,和一些隱藏在記憶中事物的相似之處。
  • 為何我們還需要隱喻?為何我們在教學中需要隱喻?
    (感官、情感、想像、思想、意欲、意志等),形成整全的體驗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從不同的方式藉助隱喻──尤其是通過創造隱喻──來引導感知和思考,激發體驗和行動,促進對體驗和信息的消化。亦因此,在教與學中使用隱喻活動同時意味著對「體驗式教育」和「全人教育」的重視;這使同樣著重「體驗式教育」和「全人教育」的「戲劇教育」(Drama-in-Education)跟隱喻有著很深的關係。
  • 「玩轉」日常話語中的隱喻與轉喻
    作為一種修辭格,隱喻是對兩個不同事物之間關係的構建,把作為本體的一個事物表述為作為喻體的另外一個事物。本體和喻體從形式上通過比喻詞連接起來,從內容上通過二者之間的相似性讓這種聯繫可以理解。比如「整個宇宙就是一片黑暗森林」,就是用「黑暗森林」來表述「宇宙」,判斷詞「是」進行連接,未知難測是二者的相似性。由於相似性合理新穎,並且喻體生動形象,「黑暗森林」這樣一個巧妙的隱喻就建立了起來。
  • 隱喻視角下的兒童遊戲
    促使「一個事物」和「另一事物」產生隱喻性連接的認知基礎是兩者之間的相似性。換言之,隱喻是「借已知理解未知」「用具體理解抽象」「以熟悉理解陌生」等映射(mapping)的集成,反映了由近及遠、由簡入繁、由實體到非實體、由具體到抽象的人類認知的總體規律和基本路徑。萊科夫進一步發現,人類的概念系統大多是以隱喻的方式建構的。
  • 【詞典】隱喻 換喻
    【詞典】隱喻 換喻隱喻和換喻都是電影語言學術語。在語言學中,隱喻指間接意義上使用的移代性的修辭格。電影符號學的修辭理論認為,電影沒有嚴格意義的隱喻,因為按照修辭學的原意,並不指明隱喻的本體和喻體之間的比較關係,而在所謂的電影隱喻中,本體和喻體同時出現於影像中,如卓別林的影片《摩登時代》(1936年)開頭的著名「隱喻」:一群羊的鏡頭之後是擠在地鐵入口的人群的鏡頭;再如愛森斯坦的影片《罷工》(1925年)中的「隱喻」:軍警鎮壓工人的鏡頭之後不是工人受傷的鏡頭,而是屠宰場宰牛的鏡頭。
  • 亞歷山大·德曼特:「隱喻」 & 海登·懷特:「轉喻」
    在懷特看來,「轉義」是所有話語構建客體的過程,它是事物從相互關聯的一種觀念向另一種觀念的運動,是事物之間的一種關聯,從而使事物得以用一種語言表達。懷特本人十分關注這種內在的話語關係如何在歷史書寫中得已被運作。      兩個概念的釋義分別節選自《歷史科學基本概念詞典》第180-182頁和第258-260頁。
  • 隱喻,藏起來的話語武器
    剛開始不以為然,以為只是不同地方的習慣罷了。但後來,我還是慢慢體會到了這不同稱呼下的『微妙』差別。在博士研究生的實驗室裡老師和學生的關係真的更像是『老闆』和『打工者』。這些我們都需要自己去體會,如果我們不喜歡自己的工作環境,我們會怎麼去形容這一切呢?如果喜歡呢?
  • 語言為媒介,媒介即隱喻,隱喻創造文化
    但是,他的警句還需要修正,因為這個表達方式會讓人們把信息和隱喻混淆起來。信息是關於這個世界的明確具體的說明,但是我們的媒介,包括那些使會話得以實現的符號,卻沒有這個功能。它們更像是一種隱喻,用一種隱蔽但有力的暗示來定義現實世界。不管我們是通過言語還是印刷的文字或是電視攝影機來感受這個世界,這種媒介-隱喻的關係幫我們將這個世界進行分類、排序、構建、放大、縮小和著色,並且證明一切存在的理由。
  • DNN的隱喻分析:「深度學習」,深在何處
    Nuance的這篇文章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審視DNN技術的演進——分析隱喻如何作為強大的工具來引導我們的思維進入新視野,同時又引誘思維步入新的誤區。作者告誡說:不要被「深度學習」的隱喻衝昏頭腦。隱喻在流行文化中和科學界隨處可見。「埃爾維斯是搖滾樂之王」就是一個例子。
  • 星巴克的隱喻
    魏文杰先生《新京報》上撰文指出,故宮之於星巴克,是打開傳統文化的大門,以開放姿態迎接商業文明的隱喻,並認為 故宮裡的星巴克,是有所隱喻,它是西方文化帝國主義的隱喻,是市場經濟、功利主義的隱喻,在喧譁的商業大潮和跨國企業的全球化中,古老的、唯一的寂靜都不存在了。曾看過一個報導,說的是法國《世界報》用英文刊登了《紐約時報》的部分文章,因此而引起了許多法國民眾的強烈不滿。